基本信息
书名:宋本李长吉文集
定价:158.00元
作者: 李贺 撰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32583331
字数:
页码:108
版次:1
装帧:线装
开本: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蜀刻精华,海内孤本。
内容提要
本次影印蜀刻本《李长吉文集》四卷,系以国家图书馆藏海内孤本为底本。该本为现存李贺文集古刻本,半页十一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字体浑厚,刀法稳健不滞,墨色精纯。原为元代翰林院旧藏,祁阳陈澄中亦曾收藏。
目录
作者介绍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宗室出身,中唐诗人。诗歌风格以新奇峭拔著称。
文摘
序言
这部文集的排版布局,显示了编校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态度。不同于一些为了追求篇幅浩繁而堆砌内容的版本,这里的篇章结构和注释安排,逻辑清晰,脉络分明。尤其是那些看似枝蔓的附录和辑录部分,都经过了细致的甄别和考证,对于理解李贺诗歌的创作背景、流传过程中的讹误辨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特别欣赏它在一些关键诗句下所做的简要笺注,那些注释往往点到为止,却直击要害,既没有过度解读的嫌疑,也避免了古籍阅读中常见的因知识储备不足而产生的理解障碍。这种恰到好处的学术介入,让初学者能够顺利入门,而资深研究者也能从中找到值得商榷的切入点,实现了学术普及与专业深度的完美平衡,体现了现代整理者对传统文本的尊重和现代研究方法的有效结合。
评分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李贺无疑是一个孤独的星辰,他的风格与同时期的主流审美存在着明显的错位,这或许也是他生前怀才不遇的重要原因。但这套集子的价值,恰恰在于它完整地呈现了这种“错位之美”。通过通读全集,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如何在继承前人(如屈原、曹植)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鬼才”诗风。这种风格不是无源之水,而是他对时代脉搏的一种独特敏感——他看到了繁华背后的衰败,意识到了盛唐气象的不可持续性。因此,阅读他的诗集,实际上是在品味一种历史的宿命感,一种在最辉煌年代对衰落的预言。这种先知先觉的悲剧性,使得他的文字具有一种历久弥新的力量,即便在今天,读来依然让人心头一紧,感受到那种无可挽回的逝去之美。
评分阅读这套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与唐代伟大诗人跨越千年的对话。李贺的诗歌,以其瑰丽奇谲的想象力著称,仿佛将浪漫主义的色彩涂抹到了盛唐的末梢,而这套文集所收录的内容,特别是那些被后世各种选本所遗漏的篇章,更是展现了诗人更为广阔的艺术疆域。读到那些描写鬼神、梦境、乃至是对生命短暂的深刻反思的诗句时,总能感受到一股强烈的、近乎病态的艺术张力。这种张力并非单纯的悲观,而是一种对俗世的超越和对理想境界的执着追求,其用典之精妙,炼字之狠辣,令人拍案叫绝。每一次深入文本,都会发现新的意象和更深层的关联,就像在迷宫中不断触摸到新的机关,总有柳暗花明之感。它不是轻松愉快的读物,但它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刺激,迫使读者跳出日常的思维定式,去追逐诗人那颗不安分的灵魂。
评分这部古籍的影印质量简直让人叹为观止,装帧古朴典雅,纸张的选择也颇具匠心,散发出一种穿越时空的沉静气息。初翻阅时,那些泛黄的纸页上清晰可见的宋代刻本的笔画,每一个细微的墨痕都仿佛在低语着历史的沧桑。尤其是那些原本难以辨认的异体字和避讳字,在这套影印本中都得到了极佳的呈现,使得我们这些后学者能够更真切地体察到宋人阅读时的原貌。装帧的考究也体现了出版者对经典的敬畏之心,书脊的缝线、扉页的设计,无一不透露出对传统工艺的尊重,拿在手中,重量和质感都恰到好处,让人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去细细品味。对于研究宋代文学、版本学乃至书法艺术的同仁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极其珍贵的资料,其清晰度和还原度,已经超越了许多仅为流通而制作的普通影印本,达到了收藏级的标准,值得每一位热爱古籍的同好珍藏。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实用性给予高度评价,尤其是对于需要进行大量文本比对的研究人员。不同于市面上一些粗制滥造的版本,这套宋本的影印版在细节处理上达到了极高的标准。例如,在辨识一些宋体字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演变时,原貌的清晰度至关重要,而这套书的墨迹还原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在雕刻时略显模糊的笔画,也能通过其周边环境的清晰度得到佐证。我曾利用此书校对某几首较为冷僻的作品,发现它在某些同本异文的处理上提供了决定性的证据,直接修正了早期某些重要注本中的错误引用。可以说,这不仅是一套供人阅读的文集,更是一套可以作为“底本”进行严肃学术考据的可靠工具书,其装帧的坚固性也确保了它能够经受得起高频率的翻阅和使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