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遼史
定價:210.00元
作者:脫脫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10112776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 與通行四十多年的點校本《遼史》相比,本次修訂,嚴格遵循底本校勘原則,采用瞭明初內廷硃絲欄抄本和《永樂大典》所引《遼史》進行通校,他校文獻更加豐富,不僅利用《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長編》《三朝北盟會編》等古籍及高麗史料,還參校石刻齣土資料約120種,前人的校勘成果和散見於各種書刊的今人相關研究成果亦俱在吸收參考之列。
2. 改動標點數百處,增補校勘記1000餘條,刪減原校勘記400條左右,保留的原校勘記700餘條也多有充實和改寫。校勘記閤計1716條。
3. 新增底本、通校本和參校本彩色書影6幅,新撰修訂前言、凡例並附主要參考文獻和修訂後記。
內容提要
《遼史》,元脫脫等奉敕撰修,是研究遼朝曆史基本、重要的史料。
全書116捲,包括本紀30捲,誌32捲,錶8捲,列傳45捲,《國語解》1捲,記載從耶律阿保機即可汗位至遼朝滅亡二百餘年的曆史,兼及遼末耶律大石所建西遼的史事。
《遼史》在“二十四史”中成書極速,問題也較多,整理難度較大。點校本《遼史》起初由馮傢昇負責整理,後由陳述完成,於1974年齣版。原點校本以百衲本為工作本,以乾隆殿本為通校本,參校南、北監本和道光殿本,又用《永樂大典》所引《遼史》全校一過,同時運用本校、他校方法,訂正瞭不少錯謬,成為一個比較完善的整理本。
本次修訂,選擇以百衲本為底本,以原內閣大庫所藏明初內廷硃絲欄抄本、《永樂大典》引《遼史》為通校本,參校以明南、北監本及乾隆殿本,以版本校為基礎,充分利用本校,重點利用五代、遼、宋、金、元、高麗文獻等進行他校,非常注意運用齣土文獻參校,同時全麵搜集和吸收已齣重要考訂和研究成果,嚴格遵循古籍整理規範,審慎去取,全書改動標點數百處,增補校勘記1000餘條,刪減原校勘記400條左右,保留的原校勘記700餘條也多有充實和改寫。可以說,修訂本體現瞭當今《遼史》整理研究的新水平,達到《遼史》點校整理的新高度。
目錄
書影彩頁
《遼史》整理人員名錄
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緣起
點校本《遼史》修訂前言
點校本《遼史》修訂凡例
冊分目錄
第二冊分目錄
第三冊分目錄
第四冊分目錄
第五冊分目錄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組織機構
作者介紹
修訂組成員
主持人
劉浦江(1961—2015),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暨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專業領域為宋遼金史、中國北方民族史,兼及四庫文獻學及思想文化史研究。先後發錶各類學術文章百餘篇,並齣版《遼金史論》、《二十世紀遼金史論著目錄》、《鬆漠之間——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契丹小字詞匯索引》四部論著。2004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纔支持計劃”。特殊津貼獲得者。
成員
康鵬,邱靖嘉,陳曉偉,任文彪,苗潤博,林鵠,高宇,曹流,樂日樂,聶文華,肖乃铖,趙宇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其對史料的挖掘深度,絕對是值得高度評價的。我注意到,作者在論證某些關鍵曆史事件或製度沿革時,並非滿足於引用主流記載,而是進行瞭大量的跨文本、多角度的印證和辨析。他非常審慎地對待那些帶有明顯傾嚮性的文獻,通過對比不同來源的記錄,努力還原齣更為接近曆史真相的麵貌。這種“存異”與“求同”的治史態度,體現瞭一種嚴謹的學者風範。例如,在討論某項邊疆政策的得失時,書中不僅列舉瞭官方文件,還引用瞭地方誌和私人文集的隻言片語,使得對政策影響的分析不再是單嚮度的,而是呈現齣多維度的復雜性。對於一個緻力於深入研究該領域的讀者而言,這種詳盡的、具有批判精神的史料運用,是衡量一部著作能否成為“案頭必備”的黃金標準。它提供的不是結論,而是探尋結論的方法論和豐富的原始支撐。
評分我嘗試從一個側重於敘事節奏和語言魅力的角度來審視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坦率地說,初讀時,我一度擔心這種宏大敘事的曆史著作會顯得枯燥乏味,充斥著冗長的官僚記錄和冷硬的年號更迭。然而,隨著深入,我驚喜地發現作者在敘事結構上展現齣瞭高超的技巧。他似乎深諳如何將冰冷的史實融入鮮活的故事綫中,時而如波瀾壯闊的史詩般鋪陳開來,展現齣帝國興衰的磅礴氣勢;時而又像一位技藝精湛的說書人,在關鍵的曆史節點上設置懸念,引導讀者跟隨曆史人物的命運起伏。尤其是一些對軍事行動和宮廷政治鬥爭的描繪,語言極具張力,充滿畫麵感,仿佛能讓人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刀光劍影與權謀交鋒的緊張氣氛。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處理,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使得即便是對該段曆史背景不甚熟悉的新讀者,也能輕鬆地被其引人入勝的情節所吸引,持續保持閱讀的熱情,而非僅僅停留在對知識點的機械記憶上。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頗具匠心,初見之下,那沉穩的色調和考究的紙張質感便讓人心生敬意。那種仿佛能觸摸到曆史塵埃的厚重感,在如今這個追求輕薄便捷的時代裏,顯得尤為難得。我特彆欣賞扉頁上那幾行精妙的篆刻字體,它們與正文的楷體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既彰顯瞭古典韻味,又沒有犧牲閱讀的舒適度。內頁的排版也處理得極其到位,行距和字距的把握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沉浸其中,眼睛也不會感到明顯的疲憊。尤其值得稱贊的是,書中對於曆史地圖和重要器物插圖的收錄和印刷質量,那細節之豐富,色彩之準確,完全達到瞭學術研究的標準,讓人在閱讀文字敘述的同時,能夠更直觀地構建起那個遙遠王朝的地理和社會圖景。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足見齣版方的專業素養和對曆史文獻應有的尊重,拿到手裏,便能感受到它不僅僅是一部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載體。
評分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說,支撐我不斷翻閱下去的,還有書中那些令人難忘的“細節碎片”,它們構成瞭那個逝去時代的生動注腳。我尤其喜歡那些關於日常生活側麵的描繪,它們往往隱藏在宏大敘事之外,卻極大地豐富瞭曆史的質感。比如,書中對當時官員服飾的材質選擇、貴族日常宴飲的菜品陳設,乃至市井小民的娛樂方式和信仰習俗的側麵描述,都栩栩如生。這些看似“邊緣”的材料,恰恰是構建“可感知的曆史”的關鍵。它們讓讀者得以超越抽象的政治名詞,去想象那些真實存在過的人們的生活狀態、他們的酸甜苦辣。這種對人文情懷的關注,使得原本厚重的曆史書捲變得親切可感,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特有的香料味,感受到彼時陽光的溫度,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過程中的沉浸感和情感共鳴。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思考,這本書對於理解現代社會某些文化現象的根源,究竟能提供何種啓發。在我看來,一部優秀的曆史著作,其價值絕不應止步於對過去的簡單復述,更重要的是它如何與當下進行對話。這本書在對特定社會結構、民族融閤進程以及文化製度變遷的剖析中,似乎有意無意地觸及瞭一些可以投射到當代社會治理和跨文化理解上的議題。它並非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展示一個古老帝國如何處理內部的多元性、如何應對外部的挑戰、以及其統治哲學如何塑造瞭後世的文化基因,為我們提供瞭一個龐大的曆史實驗室。每一次對書中特定案例的深入理解,都像是在為我們自己解讀今日世界的復雜性,提供瞭一把曆史的鑰匙,拓寬瞭思維的邊界,讓人在贊嘆古人智慧的同時,也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性有瞭更深一層的體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