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智囊诠解
定价:58.00元
作者:冯梦龙,李向阳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52805840
字数:
页码:42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普通大众
甄别版本采用*威原著,讲透内容原意通俗易懂,解读古今案例轻松有趣,博采众家之长精彩评析,彰显传统文化现实意义。
内容提要
《智囊》全书分为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共10部28卷,收录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慧故事1238则。其中上智部、明智部、察智部,收录历代政治智慧故事,胆智部、术智部、捷智部,收录历代官吏处理政务的智慧故事,语智部收录历代辩才的智慧故事,兵智部收录历代军事将领的智慧故事,闺智部收录历代女子的智慧故事,杂智部收录历代黠狡小技之类的故事。
目录
作者介绍
李向阳,2001年毕业于河北大学,现为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一直致力于对古典文化小说研究工作,著有《世说新语》、《博物志》。
文摘
原文 n
管仲有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病矣,将何以教寡人?”管仲对曰:“愿君之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公曰:“易牙烹其子以慊①寡人,犹尚可疑耶?”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何有于君?”公又曰:“竖刁自宫以近寡人,犹尚可疑耶?”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身也,其身之忍,又何有于君。”公又曰:“常之巫审于生,能去苛病,犹尚可疑耶?”对曰:“死生,命也;苛病,天也。君不任其命,守其本,而恃常之巫,彼将以此无不为也。”〔边批:造言惑众。〕公又曰:“卫公子启方事寡人十五年矣,其父死而不敢归哭,犹尚可疑耶?”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父也,其父之忍,又何有于君。”公曰:“诺。”管仲死,尽逐之。食不甘,宫不治,苛病起,朝不肃,居三年,公曰:“仲父不亦过乎?”于是皆复召而反。明年,公有病,常之巫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边批:所谓无不为也。〕易牙、竖刁、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公求饮不得,卫公子启方以书社四十下卫②。公闻乱,慨然叹,涕出,曰:“嗟乎!圣人所见岂不远哉?” n
译文 n
管仲生病时,齐桓公去看望他,问道:“仲父生病了,关于治国之道有什么可以教导寡人的?”管仲回答说:“我希望君王疏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四人。”桓公说:“易牙把自己的儿子烹煮了来满足寡人使寡人能够吃到人肉的美味,还有什么可疑的吗?”管仲说:“人之常情没有不爱儿子的,能狠得下心杀自己的儿子,对国君又有什么狠不下心的?”桓公又问:“竖刁阉割自己,以求亲近寡人,还有什么可疑的吗?”管仲说:“人之常情没有不爱惜身体的,能狠得下心残害自己的身体,对国君又有什么狠不下心的?”桓公又问:“常之巫能卜知生死,为寡人除病,还有什么可疑的吗?”管仲说:“生死是天命,生病是疏忽。大王不笃信天命,固守本分,而依靠常之巫,他将借此胡作非为。”桓公又问:“卫公子启方侍候寡人十五年了,父亲去世都不敢回去奔丧,还有什么可疑的吗?”管仲说:‘人之常情没有不敬爱自己父亲的,能狠得下心不奔父丧,对国君又有什么狠不下心的?”桓公后说:“好,我答应你。”管仲去世后,桓公就把这四个人赶走。但是,从此桓公吃饭无味,没有心思治理朝政,旧病又发作,朝仪也毫不整肃。过了三年,桓公说:“仲父说得也有些过分了吧?”于是把这四个人又找了回来。第二年,桓公生病,常之巫出宫宣布说:“桓公将于某日去世。”易牙、竖刁、常之巫相继起而作乱,关闭宫门,建筑高墙,不准任何人进出,桓公要求吃饭喝水都得不到。卫公子启方以齐之千户归降于卫国。桓公听说四人作乱,感慨地流着泪说:“唉!圣人的见识,难道不远大吗?”
序言
这本关于古代智慧的汇编,简直就是一本宝库,翻开它,仿佛能穿越时空,与那些历史上的智者面对面交流。我尤其欣赏编者在梳理这些典故时的那种匠心独运,并非简单地罗列,而是加入了现代的视角去解读,让那些陈旧的智慧焕发出新的光彩。比如,书中对“权谋”的探讨,不再是那种冷冰冰的算计,而是融入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人在学习如何“谋”的同时,更能理解“仁”的重要性。读完某几章后,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思考在当下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将古人的智慧巧妙地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既能体现出高超的判断力,又不失正直的品格。那种深入骨髓的通透感,是其他许多泛泛而谈的励志书籍所无法比拟的,它提供的是一种底层逻辑的构建,而非浮于表面的技巧指导。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可操作性”和“历史厚重感”的完美结合。它不是那种只适合“高谈阔论”的理论著作,而是真正能指导实践的“心法”。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审势”的章节印象深刻,它教会我们如何从表象中抽离出来,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很多时候,我们被眼前的困难和情绪所困扰,但书中的案例却以一种极其冷静的姿态展示了历史人物是如何在这种“迷雾”中找到清晰的航道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心境都沉稳了许多,面对突发状况不再那么慌乱,而是习惯性地去回溯书中的原则,寻找最符合大局的应对之策。这与其说是读了一本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次系统的心灵升级训练。
评分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够启发思维深度的读物,这本书无疑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成功学书籍,读完后激情澎湃却转头就忘。相反,它需要你慢下来,细细品味那些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蕴含的哲理。书中的叙事风格非常吸引人,流畅自然,即便是对于不太熟悉古代背景的读者,也能通过生动的描述迅速进入情境。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关于“识人”和“用人”的章节,其中对复杂人际关系的分析入木三分,让我对过去一些误判的社交场景有了新的理解。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自己看透了局势,但读完这些精辟的论述后,才惊觉自己可能只是看到了冰山一角。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自己认知的局限,促使我去探索更深层次的思考路径。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汇编性质的书籍是有些保留的,总担心内容会显得零散,缺乏系统性。但翻阅之后,我发现编者在结构布局上做了大量的功课,使得每一部分内容虽然独立成章,却又相互呼应,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智慧体系。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初读时可能只觉得有趣,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那些看似寻常的道理是如何在关键时刻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我最近在处理一个棘手的项目收尾工作时,书中关于“预期管理”和“信息不对称”的分析竟然给了我直接的启发,让我成功地避免了一场潜在的沟通危机。这让我更加确信,真正的智慧,就是能在日常的琐碎中,找到应对复杂局面的金钥匙。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濃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都非常考究,体现出了天津古籍出版社一贯的严谨作风。内容上,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连接古代与现代思想的桥梁。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并没有将古代的“智谋”神化或妖魔化,而是以一种非常务实、甚至略带幽默的笔触去呈现那些历史上的精彩瞬间。特别是关于“变通”的论述,它强调的不是死守教条,而是审时度势的灵活应变能力,这一点在如今快速迭代的商业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读这本书,如同与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对饮,他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引导你自己去领悟其中的精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