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楚辞(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诗词文论必读本)
定价:12.0元
作者:(战国)屈原等,著,白雯婷,译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37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与《诗经》齐名之绝唱,语文课程必学之经典。
2、典藏版本,注释精准,译文绝美。原文如琢如磨,译文如诗如歌。阅读极其有美感和节奏,不妄加改动、随意增减,保持诗歌的原生态。
3、朴素的言辞,还原激扬悲慨的民风;敬畏的情思,激荡豪迈徜徉的英歌;旖旎的心绪,歌咏唯美温柔的多情。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
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
——闻一多
像水银泻地,像丽日当空,像春天之于花卉,像火炬之于黑暗的无星之夜,永远在启发着、激动着无数的后代的作家们。
——郑振铎
内容提要
《楚辞》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楚辞》之所以称为“楚”,是因为它的声韵、歌调、思想乃至精神风貌,都带有鲜明的楚地特点。从形式上看,《楚辞》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而代之以五、六言乃至七、八言的长句句式,并保留了咏唱中的叹声词“兮”;从体制上看,它突破了《诗经》以短章、复叠为主的局限,发展成为“有节有章”的长篇巨幅,更适合表现繁复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抒写在较大时段跨度中经历的复杂情感。
《楚辞》的编纂始于西汉。汉成帝河平三年,文学家刘向领校中秘书衔,负责整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定了《楚辞》。
本书选编了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篇章,同时也酌情收录了当时后人所作的《远游》、《卜居》、《渔父》等名篇,并配有注释和译文,即使现代读者对当时的语言习惯、社会背景等都比较陌生,也能比较好地理解楚辞作品,从中领略《楚辞》的精粹。
目录
作者介绍
屈原(约前339—前278),名正则,字灵均,一名平,字原,东周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人(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他的文学成就就是开创了“楚辞”,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他将诗歌这种题材从集体演唱转变成了独立创作,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等。
文摘
离 骚
【题解】
《离骚》是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汉族诗歌史上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就其文学价值而言,《离骚》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奇珍,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离骚》作于屈原被放逐汉北到鄢郢拜谒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屈原从自己的身世、品德和理想写起,揭露了楚王昏庸、乱臣猖獗的丑恶现实,同时也表明自己受其打击的窘迫处境。对比之下展现了屈原内心的苦闷与矛盾,“美政”理想不得实现的遗憾心情,同时,也集中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理想、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自爱精神及对楚王朝至死不渝的忠诚。
从全篇的结构来看,《离骚》可以分成这样几个独立的故事:屈原引路(讲述屈原出身、志向和推行美政的必要性)、屈原被屈(改法失败的经过及原因;对改法失败的看法和态度)、屈原不屈(屈原的自我反思)、屈原被怨(针对屈原被贬一事,家人的埋怨)、屈原说理(感觉不公的屈原进行评理)、屈原叩天(直接找楚王说理)、屈原求女(想通过后宫为自己正身)、屈原问卜(求神问卜自己的未来)、屈原请神(考虑神灵的指引决心他投)、屈原他投(远去西方投西皇)。
全诗的中心是推行美政。正是因为坚持美政理想不甘与世俗同流合污,屈原才穷途末路,走上以死报答楚王世恩的结局。
在写作形式上,《离骚》打破了传统《诗经》以整齐的四言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和十字句,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也就是以“兮”字为标志的楚辞,这为丰富人民的语言表达和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艺术特点来看,《离骚》用香草美人作比喻的手法开创了独特的比和兴,如他用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国家治理,以采摘香草喻结交正人君子,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等。王逸《楚辞章句》中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说的就是这一艺术特色。
在描绘事物特征时,屈原大胆地采用了夸张手法,展开自由想象的翅膀,充分运用神话传说,使《离骚》具有强烈的浪漫情调。《离骚》的内容创作既植根于史实,又富于神思。屈原采取铺张描述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自然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精神世界,使《离骚》成为神思与史实交织的浪漫构图。《离骚》的用词亦是非常优美,自认为品德高尚的屈原更是以香草自喻,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诗歌词美,花草形美,香味更美,场景色彩美,即使不再多读,清雅正直的主人公形象早已呼之欲出。
除了感受文字本身的魅力以外,我们还会被其中形象高大的主人公所吸引。首先,屈原这样描写自己突出的外表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长颔亦何伤”,鲜明的特征让很多画像即使不标注屈原的名字,人们也能一眼认出。其次,屈原具有鲜明的人格特征,他主张法治(“循绳墨而不颇”),主张美政,重视民间利益和民间作用(“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反对统治者和臣子的暴虐、利益追逐,更关键的是对自己的理想坚定不移(“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的形象是善美品质的集中体现,他的理想和人格操守成为无数后来者的榜样,指引他们在自己的时代为远大理想而奋斗。
序言
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是战国时期我国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种新诗体。这种诗体经屈原发扬光大,其后的宋玉、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作家对楚辞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屈原、宋玉等的作品经西汉刘向编辑成集,又名《楚辞》。
《楚辞》之所以称为“楚”,是因为它的声韵、歌调、思想乃至精神风貌,都带有鲜明的楚地特点。从形式上看,《楚辞》打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句式,而代之以五言、六言乃至七言、八言的长句句式,并保留了咏唱中的叹声词“兮”;从体制上看,它突破了《诗经》以短章、复叠为主的局限,发展成为“有节有章”的长篇巨幅,更适合表现繁复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抒写在较大时间跨度中经历的复杂情感。另外,《楚辞》与音乐保持着较密切的联系。
在《楚辞》之前的《诗经》,诗句以四字句为主,篇章比较短,风格朴素;《楚辞》则篇章宏阔,气势汪洋恣肆,诗的结构、篇幅都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而且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文采华美、风格绚烂。一般来说,《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而《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乡土文学,是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及后来其他作家吸收南方民间文学特色进行创作的结果。《诗经》和《楚辞》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大源头,分别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先河,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双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楚国地处南方,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与黄河流域诸国有很大差异。到春秋时代,楚国强大起来,成为“五霸”之一。至战国时代,各国政治、文化交流频繁,楚国开始大量接受中原文化,但仍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色。楚辞便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诞生的诗歌体裁,其创始者是楚国的诗人——屈原。
齐梁时期文学理论家刘勰评论说:“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文心雕龙·辨骚》)这里说的《离骚》是《楚辞》的代指。屈原突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扩大了诗句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继屈原之后,宋玉、唐勒、景差效法屈原,从事楚辞写作;到汉代又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等人继续写作,使楚辞成为一个时期诗歌的代表性体裁,后人称之为骚体诗。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他出身于楚国贵族家庭,年轻时就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官名),协助怀王筹划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者,处理外交事务,很得怀王信任。但他的政敌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造谣说屈原居功自傲,连怀王也不放在眼里,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
当时在战国“七雄”中,强大的是秦、齐、楚三国,“合纵”“连横”的斗争非常激烈,后谁能取胜,可以说就由这三政外交的得失来决定。屈原在楚政上主张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企图建立一个如尧、舜、禹、汤时代的社会;在外交上则主张联齐合纵,对抗强秦的连横。由于小人离间,被君王冷落,屈原这些正确的主张都未能实行。怀王昏聩无能,断绝了和齐国的联盟关系,结果损兵折将,丢失土地,国势渐渐衰弱下来。秦昭王继位后,提出和楚通婚,约怀王相会,屈原极力劝阻怀王不要再。但怀王在幼子子兰的怂恿下前往赴会,结果遭到秦国的武力劫持,死在秦国。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等人又在顷襄王面前诬陷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
屈原晚年在沅水、湘水流域过着流放生活,眼看祖国日益衰弱,即将被秦灭亡,自己报效君王的抱负不得施展,忧心如焚,写了大量抒发忧愤的诗作,后在绝望中投入汨罗江自尽。
《离骚》是一篇带有自述性质的长篇政治抒情诗,也是世界诗歌史上长的一首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就是“离忧”,抒发因离开国君和政治中心而不能实现强国救民抱负的幽愤之情。
《离骚》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两千四百九十字。在这篇绚丽多姿、想象瑰奇的长诗中,诗人运用浪漫的手法,凭借无比丰富的想象力,上天入地,把现实世界、神话世界和理想世界融合起来,描绘出一个色彩斑斓、迷离梦幻的世界;塑造了一个志行高洁、顽强不屈的主人公形象;揭露了楚王的昏聩多变、善恶不分、忠奸不辨;抨击了旧贵族的嫉贤妒能、谗佞贪婪;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幽愤,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品格。两千多年来,《离骚》感动了无数读者,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情操。
《离骚》之外,屈原的重要作品是《九歌》和《九章》。《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基础上改作的一组诗歌,依次是《东皇太一》(祭天神)、《东君》(祭太阳神)、《云中君》(祭云神)、《湘君》(祭湘水神)、《湘夫人》(祭湘水女神)、《大司命》(祭主管人类寿命之神)、《少司命》(祭主管儿童命运之神)、《河伯》(祭黄河之神)、《山鬼》(祭山神)、《国殇》(祭为国捐躯的烈士)、《礼魂》(祭祀完毕的送神曲)。《九歌》写得哀婉缠绵,语言优美,文学价值很高。尤其是《国殇》,描写了万马千军厮杀的场面,动人心魄,是屈原爱国精神的集中表现。《九章》是九首各自独立的诗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其中《橘颂》通过歌颂橘树的风格,赞美人的高贵品格,可视为诗人勉励自己的作品。其余都作于诗人流放期间,内容全为忧国伤时的抒情,比《离骚》更为凄苦和沉痛,是纪实性的家世之哀。
屈原留存于世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招魂》也可能是他的作品。此外,又有托名屈原的《远游》《卜居》《渔父》《大招》等篇。
本书选编了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篇章,同时也酌情收录了《远游》《卜居》《渔父》等名篇,并配有注释和译文,即使现代读者对当时的语言习惯、社会背景等比较陌生,也能领略到《楚辞》的精粹。
新近读完的这本《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真是让人对古人的语言驾驭能力感到叹为观止。这个选本的编排很有巧思,它没有按照时间顺序,而是按照“议论、记叙、抒情”这几种文体脉络来组织的,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对比出韩愈的雄浑峭拔与柳宗元的清峻旷达之间的微妙差异。尤其要提的是其中收录的苏洵的政论,其逻辑之严密,气势之磅礴,放到今天来看也毫不逊色。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们在论述国家大事时,那种融入个人情怀的表达方式,使得冰冷的政治主张也充满了温度。例如,欧阳修那些充满人生哲理的片段,读来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不禁反思自己当下的处境。这本散文集给我的最大启发是:真正的“好文章”,从来不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思想的穿透力和情感的真挚性的完美结合。书中的注解也恰到好处,不会过多干扰阅读的流畅性,但关键处的背景介绍又非常到位,是辅助理解的绝佳帮手。
评分这本《诗经》的选本,拿到手上就感觉爱不释手。开篇的“关雎”读来,那份寤寐求之的缠绵悱恻,仿佛能穿越千年,直击人心最柔软的地方。不同于其他版本的注释偏重于生僻字词的解释,这个版本更注重意境的传达和情感的共鸣。编者显然对先秦的社会风貌和诗人的心境有着深刻的理解,选取的篇目也极具代表性,从田园牧歌式的劳作景象,到贵族宴飨时的慷慨悲歌,再到民间爱情的纯真与无奈,构成了一幅极为丰富而立体的生活画卷。尤其是对“蒹葭”的解读,没有落入俗套地强调虚无缥缈,而是将其置于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探讨了人对理想的执着追寻,这种深层次的挖掘,让即便是耳熟能详的篇章也焕发出了新的光彩。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淡雅的米白色纸张,古朴的字体排版,拿在手里,真有种抚摸历史的厚重感。对于想要真正领会“温柔敦厚”诗教精髓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藏。翻阅的过程中,我甚至能想象出周朝士大夫们围坐石室,低吟浅唱的场景,那种诗意的栖居,在快节奏的今天愈发显得珍贵和难得。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一套关于魏晋风度的历史随笔集,这套书的妙处在于,它并非单纯罗列史实,而是通过对竹林七贤、王羲之等名士的侧面描写,勾勒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精神困境与超脱。作者的文笔极其老练,既有历史学家的严谨考据,又不失文学家的浪漫情怀。比如,他描述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的狂放不羁时,并不是简单地赞扬其反叛精神,而是深入分析了在儒家正统话语体系崩塌后,个体灵魂寻求自由表达的必然性。书中对“玄学”的解读也十分到位,避免了将其概念化,而是将其还原为一种具体的生存哲学——如何在浊世中保持精神的洁净。阅读这些文字,就像是与一位博古通今的智者对饮,他能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哲学思辨,用极其生活化、甚至带着点戏谑的笔触娓娓道来。读完之后,对“名士风流”有了更立体、更复杂,也更接近真相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那种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挣扎、有选择的鲜活个体。
评分我最近在追的一部关于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的学术专著,简直是打开了我对那个时代认知的新世界。它跳出了传统史学关注帝王将相的窠臼,而是将笔触聚焦于江南士绅阶层的崛起及其对商业、文化生活的影响。这本书的资料搜集之详实令人咋舌,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宗谱、地方志乃至商业契约,重建了一个微观的、充满烟火气的明代社会。例如,书中对徽商“贾而好儒”现象的剖析,揭示了财富积累如何反作用于文化消费和士大夫阶层的形成,这比单纯讨论八股取士更有说服力。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的叙述语言兼具学术的严谨和故事的吸引力,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学术著作那种枯燥感。它让我明白,历史的演进从来都不是线性的,而是在经济基础、文化心理和社会结构等多重力量复杂博弈下产生的微妙结果。对于希望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复杂性的严肃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其坚实的分析框架和丰富的案例支撑。
评分偶然翻到一本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研究,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它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介绍景点,而是深入到“意境”和“造园哲学”层面的探讨。书中详尽分析了苏州园林中“借景”“对景”等手法的运用,并将其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原理进行对比论证,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视觉和哲学体系。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曲径通幽”的阐释,作者认为这不仅是一种空间布局的技巧,更是对人生探索过程的隐喻——美往往需要主动去发现,而不是一览无余的展示。阅读过程中,作者不断引导读者去思考,造园者是如何将有限的空间,通过诗意的引导,转化为无限的想象力的载体。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对古典园林的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学会了用一种更内敛、更注重层次感的视角去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美学现象。那种含蓄蕴藉的东方审美趣味,被这本书阐释得淋漓尽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