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58包邮 韩非子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诸子经典必读本) 9787550243446 (

满58包邮 韩非子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诸子经典必读本) 9787550243446 (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战国] 韩非,申楠 著
图书标签:
  • 韩非子
  • 诸子百家
  • 国学经典
  • 哲学
  • 历史
  • 包邮
  • 中华国学
  • 精粹
  • 必读
  • 古代典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宇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446
商品编码:3002798079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韩非子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诸子经典必读本)

定价:12.0元

作者:(战国)韩非,申楠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446

字数:1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宋朝名相赵普曾盛誉《韩非子》,称其为:“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集中体现。鉴于其地位,本书从韩非子诸多篇目中精选了其中经典的十篇,即《说难》、《说林》两篇、《内储说》两篇、《外储说》四篇、《五蠹》,并对内容庞杂的《说林》两篇、《内储说》两篇、《外储说》四篇进行了节选精读,对《说难》、《五蠹》两篇文章进行了全篇解读,旨在为读者呈上这部法家著作的精华。

内容提要


《韩非子》是韩非的生平著作,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作品。是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与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学派的著作交相辉映。全书现存五十五篇、共计十余万字。按照内容划分,现存的文章可以划分为十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本书精选了《韩非子》五十五篇中的经典篇目,按照题解、原文、注释、译文的格式对该著作进行了详细剖析,并且秉持“信、达、雅”的标准,对这部先秦时期的法家集大成之杰作进行了注解。

目录


作者介绍


韩非(约前280—前233),汉族,是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为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被誉为得思想精髓多的二人之一,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余万字。

文摘


说难
  【题解】
  说(shuì)难,意指说服君主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文章就向君主进言的困难进行了细致分析,强调进言前要先弄清楚君主的心理;随后又介绍了进言的实用方略,并列举了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予以佐证。
  【原文】
  凡说之难:非吾知①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②而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注释】
  ①知:同“智”。
  ②横失:指进言话语无所顾忌。失,通“佚”。
  【译文】
  一般来讲,进说的困难不在于我的才智能否向君主进说,也不在于我的口才能否阐明我的观点,也不在于我是否敢毫无顾忌地讲清楚我的看法。进说的困难一般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我用恰当的说法去适应他。向那些追求名望的人进言,却用厚利去说服他,进言者就会被视为节操低下,并受到卑贱待遇,必然会遭人抛弃、被人疏远。向那些追求厚利的人进言,却用高尚的名声去说服他,进言者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且脱离实际,其建议也必然不会被采纳。对那些实为追求厚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人,如果用高尚的名声向他进说,他就会表面上采纳进言者的意见,而在实际上疏远进言者;如果用厚利向他进说,他会在实际上采纳进言者的主张,却在表面上疏远进言者。这些都是明面上难以觉察的东西。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彼显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说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为,如此者身危。规异事而当,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泄于外,必以为己也,如此者身危。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忘;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贵人①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强以其所不能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故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间己矣;与之论细人②,则以为卖重。论其所爱,则以为借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也。径省其说,则以为不智而拙之;米盐③博辩,则以为多而久之。略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注释】
  ①贵人:文中指君主,后文“贵人或得计”亦同。
  ②细人:与前文“大人”相对,指君主近侍。
  ③米盐:泛指日常琐事。
  【译文】
  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谈话因泄密而失败。进说者本人或许并没有泄露机密,谈话中却触及君主心中的秘密,进言者可能就会因此身陷险境。从表面上看,君主在做这件事,心里却可能想借此做成其他的事,此时如果进说者不但知道君主所做的事,还知道他要这样做的原因,可能也会因此身陷险境。君主筹划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而进言者的意见也刚好迎合君主心意,此时如果有聪明人从外部迹象上揣测出了这件事并泄露出来,君主会认为是进说者泄露的,如此就会身陷险境。君主对进言者的恩泽尚不深厚,而进言者却知无不言,倘若他的说词得以施行并取得成功,功德就会被君主忘记;倘若他的说词行不通而遭到失败,君主就会对他起疑心,此时进言者就会身陷险境。君主有过错,若进说者只顾倡言礼义来指出君主的毛病,进言者就会身陷险境。君主有时计谋得当而想独自揽下功绩,若进言者同样知道这条计谋,可能就会身陷险境。勉强君主去做他无法完成的事,强迫君主停止做他不想停下来的事,进言者就会身遭危险。所以进言者若与君主议论大臣,就会被视为试图离间君臣关系;和君主谈论近侍小臣,就会被视为试图卖弄身价。谈论受君主喜爱的人,就会被视为在寻找靠山;谈论君主所厌恶的人,就会被视为在刺探君主的内心。说话太过直白,就会被视为不懂变通之人;进言琐碎详尽,则会被视为废话连篇之人。简略陈述意见,就会被视为胆小怯懦不敢谏言之人;考虑事情空泛而放任,就会被视为粗野无礼之人。这些进言的困难,是不可不知的。
  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彼有私急也,必以公义示而强之。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说者因为之饰其美而少其不为也。其心有高也,而实不能及,说者为之举其过而见其恶,而多其不行也。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多为之地,使之资说于我,而佯不知也以资其智。欲内①相存之言,则必以美名明之,而微见其合于私利也。欲陈危害之事,则显其毁诽而微见其合于私患也。誉异人与同行者,规异事与同计者。有与同污者,则必以大饰其无伤也;有与同败者,则必以明饰其无失也。彼自多其力,则毋以其难概②之也;自勇其断,则无以其谪怒之;自智其计,则毋以其败穷之。大意无所拂悟③,辞言无所系縻,然后极骋智辩焉。此道所得,亲近不疑而得尽辞也。伊尹为宰,百里奚为虏,皆所以干其上也。此二人者,皆圣人也;然犹不能无役身以进,如此其污也!今以吾言为宰虏,而可以听用而振世,此非能仕④之所耻也。夫旷日离久,而周泽既渥,深计而不疑,引争而不罪,则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饰⑤其身,以此相持,此说之成也。
  【注释】
  ①内:同“纳”,进献。
  ②概:古代称量粮食时,用来刮平斗斛的工具,此处引申为压抑、压平。
  ③悟:通“忤”,违逆、忤逆。
  ④能仕:指“智能之士”。仕:通“士”。
  ⑤饰:通“饬”,整饬、修治。
  【译文】
  一般而言,进言的要领在于懂得粉饰进言对象自以为得意的事,并掩盖他自以为羞耻的事。君主有要紧的私事,进言者要指明这是合乎公明大义的事情并鼓励他去做。君主有难以克制的卑下念头,进言者就应把它粉饰成美好的事情并抱怨他迟迟不去做。君主有过于不切实际的想法,进言者就要为他列出这件事的缺点、指明其中的坏处,并称赞他不去做是明智的。君主想夸耀自己的才能,进言者就要替他举出其他事情中的类似情况,多给他提供根据,使他能从“我”这里借用说法,但进言者自己得假装毫不知情,用这样的方式来帮助他自我夸耀。进言者要向君主进献与人相安的话,就必须借用好的名义来进行阐明,并要暗示这么做也符合君主的私人利益。进言者若想陈述有害的事,就要直言这么做会招致诽谤,并要暗示它会对君主不利。进言者要称赞与君主举止相似的另一个人,规划与君主思路相似的另一件事。对与君主有相同劣行的人,就必须对其加以粉饰,说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害处;对与君主有相同失败经历的人,就必须对其予以掩盖,表明他没有什么过失。君主在夸耀自己的能力时,就不要用他难以完成的事去压抑他;君主自以为处事果断时,就不要用他的过失去激怒他;君主自以为计谋高明时,就不要用他的失败经历让他难堪。进说的主题不忤逆,言辞不与君主的想法相抵触,这样就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智慧和辩才了。由此而得到的是君主对进言者的亲近不疑以及进言者对君王的畅所欲言。伊尹曾为厨师,百里奚曾为奴隶,都是为了求得君主重用。这两个人都是圣人,但还是不能避免通过做低贱的事来换得重用,他们是多么卑下啊!现在如果因为我的这番话被用为厨师和奴隶,而被听从并采用就能拯救天下,那么智能之士也不会以此为耻辱。长此以往,君主的恩泽已经深厚,进言者说出再深入的谋划也不会被怀疑,再据理力争也不会遭受罪罚,此时便能明确剖析利害来成就君主的功业,直接指明是非来端正君主的言行,能按这样的方式相互对待,便是成功的进言。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①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故绕朝②之言当矣,其为圣人于晋,而为戮于秦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③。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围,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④之者,则必。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注释】
  ①关其思:郑国大夫。
  ②绕朝:春秋秦国大夫。
  ③罪刖(yuè):罪致刖刑。刖刑,古代一种掉脚或脚趾的刑罚。
  ④婴:通“撄”,触动。后文“无婴”亦同。
  【译文】
  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国,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远嫁胡国君主来讨他欢心。后来郑武公问群臣:我想出兵打仗,哪个国家可以打?”大夫关其
  思回答:“可以打胡国。”武公一怒之下便杀了他,说:“胡国是兄弟国度,你却说攻打它,哪有道理?”胡国君主听说这件事后,认为郑国和自
  己关系亲近,于是不再防备郑国。结果郑国偷袭胡国,并攻占了它。宋国有个富人,雨水冲垮了他家的围墙,他儿子说:“不修的话,盗贼必定会来偷盗。”邻居的老人也这么说。到了晚上,果然有大量财物被窃。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关其思和这位老人的话都是对的,而重的导致被杀,轻的导致怀疑,这也说明了解情况没有困难,难在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因此,绕朝的话本是对的,他被晋国视为圣人,却被秦国,这是不得不引起注意的。
  弥子瑕曾受到卫灵公的宠信。卫国法令规定:私自驾驭国君车子的,论罪要处以刖刑。弥子瑕母亲病了,有人抄近路连夜通知弥子瑕,弥子瑕假托君主之命驾驭卫灵公的车子出城。卫灵公听闻这件事之后,反而认为他德行好,说:“真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病,忘了自己会遭刖罪。”另一天,弥子瑕和卫灵公游览果园,弥子瑕摘了一个桃子吃,觉得味道甜美便没有吃完,把剩下的半个给了卫灵公吃。卫灵公说:“弥子瑕多么爱我啊!好吃的东西却不顾自己的口味而留给我吃。”等到弥子瑕容颜衰老宠爱减少时,不慎得罪了卫灵公,卫灵公说:“这人本来就曾假托我的命令私自驾车出城,还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所以,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并没什么两样,之前却被视为品德高尚,后来却因此遭罪,原因在于卫灵公对他的爱憎发生了变化。所以被君主宠爱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拉近与君主间的距离;被君主憎恶时,才智就显得不恰当而遭到君主的谴责以致被疏远。所以进言者不可不察看君主的爱憎,然后再对君主进说。
  龙作为一种动物,驯服时可以骑着它嬉戏玩闹;但它喉下有一尺来长的逆鳞,假使有人触动了这片逆鳞,龙就会杀死他。君主也有逆鳞,进说者若能不触动君主的逆鳞,进言之事就差不多了。

  ……

序言


韩非子,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为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被 誉为得思想精髓的二人之一。
  韩非子所处的正是诸侯争霸的年代,局势动荡, 战乱频繁。在与秦国的交战中,韩国屡战屡败,国力 也日渐衰减。韩非子多次给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 能在韩国实行变法,增强国力,但韩王均不予采纳。 韩非子便将自己的法家思想主张与韩国面临的实情结 合起来,写下了《说难》《说林》《内外储说》《五 蠹》等文章,这些文章也成了《韩非子》这本著 作中的经典篇目,并且被收录在《史记》之中。
  《韩非子》是韩非的生平著作,是法家思想的集 大成之作。全书现存五十五篇,共计十余万字。按照 内容划分,现存的文章可以划分为十组,分别从不同 的角度阐发了韩非子的法家思想。鉴于篇幅有限,本 书在编译过程中只精选了其中为经典的十篇,即 《说难》、《说林》两篇、《储说》两篇、《外储 说》四篇、《五蠹》,并对内容庞杂的《说林》两 篇、《内储说》两篇、《外储说》四篇进行了节选, 对《说难》《五蠹》两篇文章则是全篇解读,旨在为 读者呈上这部法家著作的精华。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进行阅读,我们将每一篇文章 的解读分成了四个板块:
  个板块为题解。位于每篇文章的开篇之处, 从总体上把握全篇的纲要和写作特点,并对难以理解 或有其他背景的篇名进行解说,便于读者入题。
  第二个板块为原文。考虑到大多数文章篇幅较 长,读者阅读难度较大,我们将原文划分成了多个段 落,便于读者阅读。
  第三个板块为注释。相对于以往的经典注释类书 籍,我们精减了注解的数量,对大众较为熟悉的文言知 识或较为浅显的文法现象予以省略,只保留了较为重要 的、容易产生理解偏差的注释,以提高有效信息容量。 个别段落因内容相对简单,注释板块便没有设置。
  第四个板块为译文。本书的译文以直译为主,若 直译不通顺,我们则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意 译。先秦时期的文章省略较多,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 译句完整、前后文语意连贯,我们会适当补充省略的 信息。
  因时间仓促,译注过程中难免出现疏漏,还望各 位读者指正。


《战国策》:纵横捭阖,权谋智慧的史诗画卷 《战国策》是一部极其珍贵的先秦历史散文汇编,它以生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国时代群雄逐鹿、纵横捭阖的宏伟画卷。这部鸿篇巨著,并非单一作者的作品,而是历经数百年,由不同时代的策士、游士们以其亲身经历或传闻为素材,不断积累、整理、编撰而成的。它汇集了当时各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的活动,展现了那个时代政治家们高超的辩才、深邃的谋略以及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 《战国策》的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战国”二字,明确了其历史背景——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期,周王朝的权威衰落,诸侯割据,各国为争夺霸权,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而“策”,则直接点出了书的主要内容——谋略、策略、计策。整部书,就是一部浓缩的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百科全书,其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策”,这些“策”既是政治家们游说君主、说服对方的辩论技巧,也是他们在复杂局势下制定战略、解决问题的智慧结晶。 《战国策》的作者,正如前文所述,并非一人。其主要的编撰者被认为是汉代的刘向。刘向在整理古代文献的过程中,搜集了大量散逸的战国策谋,并将其编成十二章,即我们今天看到的《战国策》的十二篇。当然,在此之前,战国时期的各种策论故事已经流传于世,被许多史书所记载。刘向的功绩在于,他将这些零散的材料加以系统化、条理化,使其成为了一部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著作。因此,《战国策》也被视为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战国策》的内容极其丰富,其主线是各国君主与谋臣之间的政治对话。书中记载了大量的游士,他们胸怀经天纬地之才,奔走于各国之间,以其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君主,为国家争取利益,或者化解危机。这些游士,有的是纵横家,他们以“纵”和“横”的策略,协调各国之间的关系,试图维持某种平衡,或者挑拨离间,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例如,苏秦合纵六国,共同对抗强大的秦国;张仪则奉行连横之策,瓦解合纵,使各国纷纷归附于秦。他们的每一次说辞,都经过深思熟虑,引经据典,逻辑严密,情感饱满,极具说服力,堪称政治辩论的典范。 除了纵横家的故事,《战国策》还记录了许多其他类型的政治谋略。有关于国家内政的策略,例如君主如何选拔人才、如何管理国家、如何处理内部矛盾等等。有关于军事策略的讨论,虽然不似兵书那样系统,但也包含了许多关于战术、兵法的精妙运用。更有关于外交谈判的技巧,如何与他国周旋,如何签订条约,如何维护国家尊严等等。可以说,《战国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战国时期政治生态的绝佳窗口,让我们能够深入了解那个时代政治家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他们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战国策》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它的语言精炼、生动、形象,充满了口语化的色彩,读来朗朗上口。作者们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反问、设问等,将抽象的政治道理具象化,将复杂的政治斗争情节描绘得栩栩如生。书中许多精彩的对话,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纸上谈兵”等,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成语典故,流传至今。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为人处世的智慧,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国策》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它是重要的史料。 《战国策》以其详细的记载,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许多在其他史书中记载不详的事件,在《战国策》中得到了生动而细致的展现。它弥补了正史在某些方面的不足,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那个时代。 其次,它是卓越的文学作品。 《战国策》作为一部历史散文集,其文学价值不容忽视。书中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生动,语言富有感染力。尤其是那些游士的辩论,更是展现了中国古代语言艺术的魅力。它对后世的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许多文人墨客都曾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无数脍炙人口的作品。 再次,它是珍贵的智慧宝库。 《战国策》中所蕴含的政治智慧、谋略思想、辩才技巧,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虽然时代已经发生巨变,但书中关于如何识人、如何用人、如何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如何应对危机、如何把握时机等道理,依然能够为我们提供深刻的启示。对于从事政治、管理、外交、法律等领域的人士来说,研读《战国策》无疑能够极大地提升其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它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 《战国策》展现了中国古代士人的风采,他们敢于直言进谏,他们为了国家利益不惜奔走呼号,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影响着历史的进程。这部著作,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智”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人才智的推崇。 总而言之,《战国策》是一部集史料、文学、智慧于一身的经典之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生动的叙事、深刻的洞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智慧与冲突的时代。研读《战国策》,不仅能够了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能够从中汲取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丰富我们的思想,提升我们的境界。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且在不同人生阶段都能获得不同感悟的永恒经典。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对比了好几家出版社出版的类似主题书籍,最终选择了这一本。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对“韩非的局限性”的处理非常坦诚和辩证。很多版本过于推崇法家,把韩非塑造成一个无所不能的圣人,读起来反而让人觉得虚假。但这一本处理得非常平衡,它既肯定了韩非在构建有效国家机器方面的超前性,也清醒地指出了法家思想在“人情”和社会温情方面的缺失。书中有一段对比了儒家和法家的思想冲突,用的是一种近乎辩论赛的笔法,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利弊,而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这种引导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激发了我主动思考的欲望。我甚至会主动去查阅其他先秦著作,试图在道家或者名家的思想中寻找能弥补法家不足的观点。可以说,这本书成功地扮演了一个优秀的“思想催化剂”的角色,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更深刻的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可以用“匠心独运”来形容。我收到包裹时,就被它低调而有质感的外包装吸引住了。打开之后,内页的字体选择和行距处理都非常科学,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阅读像《韩非子》这样信息密度极高的古代典籍来说,至关重要。我通常习惯在睡前阅读,以前读其他古籍时,经常因为排版不佳而读几页就昏昏欲睡。但这本书不同,它仿佛有一种魔力,让你愿意沉浸其中。而且,这本书附带的注释不是那种生硬的字面解释,而是融入了大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比如,当韩非谈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时,注释部分详细解释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情报网络构建方式,这让我立刻明白了这句话的重量,它不仅仅是管理学口号,更是古代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这种细节上的用心,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标价,绝对是值得收藏的精品。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实用性感到十分惊喜。我原本以为这只是古代文献的简单重印,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本现代社会行为分析指南。特别是其中关于“权术”与“权责”的区分,写得尤为精妙。作者通过对韩非文本的拆解,清晰地展示了权力如何被设计、如何被执行,以及当执行者偏离预设轨道时,体系如何自我修正或崩溃。我个人在处理团队协作和目标设定方面一直有些困惑,而阅读这本书后,我领悟到“法”的本质在于清晰的预期管理,而不是简单的惩罚。书中对“奸”与“忠”的辨析,更是让我对人性在制度设计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是教人如何去“害人”,而是教人如何设计一个系统,使得“害人”的成本远高于“利己”的收益。总而言之,这是一次非常充实且富有启发性的阅读之旅,它不仅普及了古代哲学,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我的现代管理思维框架。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古代思想家看法的全新一扇窗!我一直以为《韩非子》这种法家著作会是冷冰冰的、充斥着严苛权术的条文集合,读起来会非常枯燥乏味。然而,这位作者(我指的是我读的这本特定版本,不是指韩非本人)的导读和注释做得极其到位。他们不仅解释了韩非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这些主张的无奈与必然性,还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现代案例来佐证法家思想在治理层面上的有效性。比如,关于“以法为上”的论述,书中用了一个非常贴近现代企业管理的例子,说明了规章制度的清晰性和一致性对组织效率的巨大提升。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韩非的许多观点,比如赏罚分明的必要性,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以一种更人性化的方式呈现,是否依然具有指导意义。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排版和纸质都非常考究,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这使得阅读体验本身也成了一种享受,完全不像我预想中的那样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翻阅一本艰涩的古籍。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划的、引人入胜的历史解读,而不是单纯的文本复刻。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心驱使,因为我一直沉迷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却唯独对法家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太过“残忍”。但这次阅读体验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的选本策略非常高明,它没有一股脑塞入所有晦涩难懂的段落,而是精选了最具代表性、也最能体现韩非思想精髓的部分。尤其是在论述“君臣关系”和“外内之别”时,作者的翻译和解读简直是庖丁解牛,丝丝入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循名责实”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这不仅仅是古代的绩效考核,它背后蕴含着对人性和权力运作机制的深刻洞察。读完相关章节后,我感觉自己对职场政治的理解都上升了一个层次,不再是简单地将之视为阴谋诡计,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基于现实利益分配的理性博弈。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让你在保持批判性的同时,也能理解古代政治家在那个特定环境下,如何用最“理性”的工具来试图拯救一个行将就木的王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