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地理经典必读本:水经注
定价:12.00元
作者:郦道元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502915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水经》成书于三国时期,是一部河流水道研究书籍。原文十分简略,只一万多字,却记录了一百三十七条河流的地理状况。《水经注》在此基础上进行丰富,详细记录了与这些河流水道相关的地理环境、风俗民情、城市兴衰、人文历史、神话传说。此书以水道为脉络记录地理知识,是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创新。书中文字生动,内容翔实,博古通今,不仅是重要的地理研究古籍,也是十分出色的游记读本。
目录
卷一河水
卷二河水
卷三河水
卷四河水
卷五河水
卷六汾水、涑水、晋水
卷七济水
卷八济水
卷九清水、淇水、荡水、洹水
卷十浊漳水、清漳水
卷十一易水、水
卷十二圣水、巨马水
卷十三□水
卷十四湿余水、鲍丘水、濡水
卷十五洛水、伊水
卷十六穀水
卷十七渭水
卷十八渭水
卷十九渭水
卷二十漾水、丹水
卷二十一汝水
卷二十二颍水、洧水、渠(沙)水
卷二十三阴沟水、汳水
卷二十四睢水、瓠子河、汶水
卷二十五泗水、沂水
卷二十六沭水、巨洋水、淄水、潍水、胶水
卷二十七沔水
卷二十八沔水
卷二十九沔水、潜水、湍水、均水、粉水
卷三十淮水
卷三十一滍水、淯水、涢水
卷三十二漻水、肥水、施水、梓潼水
卷三十三江水
卷三十四江水
卷三十五江水
卷三十六若水、温水
卷三十七叶榆河、夷水、沅水
卷三十八资水、湘水、溱水
卷三十九耒水、赣水
卷四十浙江水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简直是地理爱好者的一剂强心针,我本来以为这种偏向“古地理”的探讨会很沉闷,没想到作者的叙事功底实在太强了,读起来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在娓娓道来。它不是那种硬邦邦的教科书,而是充满了对“地方精神”的探寻。书中对于不同地域山脉走向如何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性格和习俗,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黄土高原上那些被风沙切割出的峡谷地带,是如何孕育出那种坚韧、内敛的文化特质的。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作为佐证,让那些地理名词一下子鲜活了起来,仿佛能闻到那片土地上特有的干燥气息和泥土的芬芳。我特别喜欢它对于“风水”概念的客观梳理,没有一味地批判或迷信,而是将其视为古代人对自然环境适应性的实践总结。这种平衡的视角,让读者在享受知识性的同时,也能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包容和理解的态度。而且,书中穿插的那些古代地图复刻件,虽然是黑白印刷,但线条的精妙和细节的丰富程度,足以让人沉醉其中,恨不得立刻背起行囊,去实地走访一番,印证书中的描述。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品位,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厚重感,但内容却一点也不让人感到压力。我个人偏爱那些能够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完美融合的作品,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在讲述大江大河的走向时,会突然将镜头拉近,聚焦到某一个偏远山村的饮水系统,或者某一个古代渡口的日常景象。比如书中描述一个地势险要的隘口时,会详细描绘当时的交通工具、商旅的衣着打扮,甚至连当地特有的土特产都被提及。这种细节的堆砌,构建了一个极其真实可感的古代地理生活场景。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书,而是通过一个时光隧道在观察古人如何依水而居,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他们的聚落。此外,书中对一些已经消失的地理名词的考证工作尤其出色,作者不仅仅给出了现在的对应地点,还尝试复原了那个地理实体在鼎盛时期的样貌,并解释了其消失的原因。这对于修复我们对古代地理的认知空白非常有帮助,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山川河流,其实也一直在“变脸”。
评分我对古代水系的研究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市面上关于这方面的书籍汗牛充栋,但大多要么太偏向水利工程技术,要么过于侧重王朝更迭对水道的影响。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找到了一种非常巧妙的切入点——“河流的生命史”。它不像是在描述一个静态的地理实体,而是在讲述一条河流从诞生、繁盛到衰落的完整生命周期。作者引入了一些现代环境科学的概念来反观古人对水文变化的记录,比如通过对古代洪水泛滥记载的频率分析,推测出特定时期气候的干湿变化趋势,这种跨学科的结合非常令人耳目一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几条重要河流的支流变迁的论述,那些曾经重要的湖泊和湿地是如何一步步被陆地吞噬,或者因为人工干预而改道,每读到一处,都感到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这本书的学术态度非常严谨,所有的论断都有据可查,注释部分极为详尽,清晰地标明了引文的出处,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进行二次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它不只是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深入思考地理与时间关系的方法论。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经典必读”这个名头吸引的,本以为它会是那种面面俱到的通论,结果惊喜地发现它在某些领域的挖掘深得令人咋舌。它对古代“名山大川”的地理标记意义进行了深入剖析,探讨了这些自然奇观是如何被历代文人赋予了超越其自然属性的精神价值的。书中对比了不同时代对同一座山的命名和描绘的变化,揭示了社会意识形态对地理认知的塑造作用。比如,同一座山,在某个朝代被视为帝王祭祀的场所,而在另一个朝代可能就变成了隐士避世的仙境,这种解读角度非常新颖。作者的文字流畅而不失力量,有一种古朴的韵味,读起来非常舒服,完全没有现在市面上很多学术著作那种刻板的腔调。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古代的地理认知体系与现代读者的思维方式得以对话。对于那些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情结”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学术支点和审美愉悦的双重体验。
评分最近迷上了老书新读,淘到一本讲古代城市规划和水利工程的集子,真是大开眼界。这本书里头收录的都是从古籍里一点点挖掘出来的珍贵资料,编排得很有章法,从不同朝代的视角来看待我们这片土地上水与城的关系。比如,它详细对比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为了争夺水源而进行的攻防战,那种“兵家必争之地,必先争水脉”的策略思想,读起来让人感觉像是身临战场。更有趣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民间传说和地方志里的记载,把那些宏大的工程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不再是枯燥的史料堆砌。特别是对某些古运河的兴衰变迁的分析,作者的考据非常细致,不仅查阅了官方的奏折,还结合了近现代的考古发现,试图还原当年漕运的盛况。读完后,我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尤其是在与自然环境抗争和协作方面所展现出的那种韧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一层的敬佩。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也做得非常到位,那些晦涩的古文都有详细的解释,即便是对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上手,可以说是学术性和可读性兼顾得相当不错的一部作品,对于想了解古代地理人文交织的朋友来说,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