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三国志(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历史地理必读本)
定价:12.0元
作者:(晋)陈寿,著,臧宪柱,译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5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三国是东汉王朝的继续。《三国志》中人物所处年代正是东汉破裂,群雄并起之时,个人一时的取舍进退,不仅关乎荣辱,而且关乎生死,成功失败,往往间不容发。现代人所处社会,机会与诱惑此来彼往,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一时的取舍进退,也往往差之毫厘,失以千里。撇开生死,与他们实有十分相似的处境。他们的沉毅果决、智计百出与进取的勇气、锐气,也是时下人们生存与竞争的基础所在。
内容提要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了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军阀混战起,前后共计九十年的历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前四史”之一。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三国志》全书叙事脉络分明,文字简约明畅,写人写事,时见文采。
目录
作者介绍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史学家。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
文摘
魏书
武帝纪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①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是汉初相国曹参的后裔。汉桓帝在位时,宦官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被封费亭侯。曹腾收了一个养子,叫作曹嵩,作为自己的嗣子。虽然曹嵩后来做官做到太尉的位置,但是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世。曹操便是曹嵩的亲生儿子。
曹操年少时便十分机警,有权谋,也有心计,而且为人仗义,乐于行豪侠之事,从来不拘,对于学业却一点也不上心,所以当时的人都不重视他。只有梁国人桥玄、南阳人何颙两人非常欣赏曹操,觉得他不同于众人。桥玄甚至还对曹操说:“天下要大乱了,要具有绝世之才才能救天下,我看那个能安定天下的人就是你!”曹操二十岁时,被举为孝廉,封为郎官。后来又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之后升任顿丘县令。后被招入朝中,做议郎。
汉灵帝光和末年,黄巾军起义爆发。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领兵征讨颍川黄巾军。后来升任济南国相。济南国有十多个县,各县长官大多为阿谀奉承之徒,乐于讨好朝廷贵戚,枉法之事做了不知凡几,一时声名狼藉。曹操上任之后,奏明朝廷,罢免了其中八个县的长官;又禁绝了以往风行多年的不合规矩的祭祀活动,该地的不良风气从此斩绝。而那些奸邪小人,也都逃窜到其他地方去了。济南,一时风气井然,秩序安定。过了很久,曹操被征召为东郡太守。他没有接受任命,称病回乡了。
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①、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金城郡的边章、韩遂,杀了刺史郡守而叛乱,手下有兵众十余万,使天下震动。朝廷封曹操为典军校尉。正在这时,汉灵帝崩逝,太子刘辩即位,何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和袁绍二人密谋诛除宦官,何太后却不同意。于是,何进召董卓入京,打算用董卓的力量迫使太后同意诛杀宦官。没想到,董卓还没进京,何进就被宦官杀死了。董卓进京之后,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刘辩的异母弟弟刘协为帝,史称献帝。一时间,京城大乱。董卓上表奏请封曹操为骁骑校尉,想要和他共谋大事。曹操见形势不对,便改名易姓,暗中从小路向东逃回了家乡。
曹操逃出旋门关,路过中牟县时引起了亭长的怀疑。亭长了曹操,带着他去见县令。当时,县衙幕僚中有人认出他是曹操,却假装不认识,没有道出实情,而且向县令说情,因而曹操被释放。后来,董卓杀了太后和弘农王。曹操回到陈留后,散尽家财,招募义兵,想要诛除董卓。冬季十二月,曹操在己吾县起兵,这一年是汉灵帝中平六年。
第二年,即汉献帝初平元年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国相鲍信,同时起兵讨伐董卓。每人兵众各有数万,大家共推勃海太守袁绍为盟主,而曹操以奋武将军的身份入盟。二月,卓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卓留屯洛阳,遂焚宫室。
是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伷屯颍川,馥在邺。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太祖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
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荣见太祖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①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邈等不能用。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余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至铚、建平,复收兵得千余人,进屯河内。
序言
《三国演义》开篇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里面有很多对历史的演绎,但这句话确是对历史的高度总结。历史上的朝代更迭确实如此,分分合合、反反复复。
一般来讲,在稳定时期,人们的生活相对安定,但对后世的读史者来说,这部分历史往往平淡而略显乏味;动荡期则恰恰相反,战乱频起的时代往往可以给读史者带来更多的启示。纵观中国历史,三国时期的故事,为精彩。
那是一个混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不仅有曹操、刘备这样的奸雄和枭雄,还有诸如诸葛亮、荀彧等高明的谋臣、政治家,更有像关羽、张飞那样的猛将。这些人都是人中龙凤,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彼此都展示着自己的实力,相互角逐,相互依存。
对他们来说,只有天下的形势,没有永远的敌我。有些人昨天还是同盟,今天已然开战;有些人昨天还视彼此为仇雠,但今天已然称兄道弟。不是这些人毫无原则,而是他们明白,什么才能让自己生存下去。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读出形势、读出智慧,更能读出人性。这是历史人物的魅力,也是历史的魅力。
相对于小说的演义,真正的历史或许没有那么多的巧合与夸张,却多了厚重的真实。历史的真实,一样精彩。
《三国志》便是忠实记录三国时期历史的重要著作。作者陈寿,是一位的史学家。陈寿生于蜀汉,一生命运多舛,屡遭贬谪,但并未灰心,而是开始从事史书创作,后历经十几年完成了《三国志》。
陈寿为世人称道的是他的客观。他一生有很多不如意,但书写史书的时候不带半点怨气,也不会随意褒贬人物,而是忠实地还原历史,还每个人以本来面貌。他的客观,在程度上保证了《三国志》的质量。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名为《魏晋玄学与清谈》的著作,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优雅的文字风格令人着迷。这本书没有停留在简单介绍“竹林七贤”的八卦轶事上,而是深入剖析了玄学产生的社会根源——东汉末年以来的政治动荡和士人对儒家正统思想的反思与超越。作者对“无”与“有”、“自然”与“名教”等核心概念的阐释鞭辟入里,引经据典,但又不失现代读者的可读性。它成功地将哲学思辨与当时的社会思潮紧密结合起来,让读者理解,为什么在那个时代,清谈成为了士人逃避现实困境的一种精神出口。书中的引文选择极具品味,无论是王弼的诠释还是郭象的解读,都被恰到好处地穿插在论述中,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读这本书,就像是跟随一位博学的导师,漫步在那个充满矛盾与思辨的魏晋时空,感受着士人们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
评分这本《东周列国志》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啊!作者的叙事功力了得,把春秋战国那段风云变幻、诸侯争霸的场面描绘得淋漓尽致。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仿佛置身于那个铁马金戈、唇枪舌战的年代。尤其对那些小国之间的合纵连横,那些谋臣良将的尔虞我诈,写得入木三分。我特别喜欢它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比如晋文公重耳的隐忍与崛起,楚庄王的横绝一时,都让人印象深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偏向古典白话,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流畅易懂,即便是初次接触这段历史的读者也能轻松沉浸其中。它不仅仅是记载了历史事件,更像是在讲述一幕幕波澜壮阔的人间戏剧,让人在叹服于历史的偶然与必然的同时,也对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那种气势恢宏,又暗流涌动的历史氛围,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立马就想去查阅更多的相关史料来印证和深化自己的理解。对于想要了解先秦思想碰撞和礼乐崩坏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极佳的入门和补充读物。
评分关于《唐代边塞诗的意象研究》这本书,我必须说,它的学术深度和文学鉴赏力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了岑参、王昌龄等人的名篇,而是构建了一个严谨的分析框架,系统梳理了“月”、“烽火”、“黄沙”、“战马”等核心意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内涵的微妙变化。它清晰地展示了初唐边塞诗的雄浑壮阔与盛唐的浪漫悲凉之间的差异,以及安史之乱后意象中那种无可挽回的苍凉感是如何逐渐渗透进去的。书中对诗歌文本的细读达到了微观的层面,能将一句诗中某个词语的置换所带来的情感色彩的转变分析得头头是道。对于任何想要真正领会唐诗之魂,特别是边塞诗中那份“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与哀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全新的、极具启发性的视角。
评分我最近读完了一本非常实用的工具书性质的书,叫做《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导论》。坦白说,我本来对古代的天文学兴趣不大,觉得那多半是迷信,但这本书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非常清晰、循序渐进的方式,介绍了从夏商周到明清各个朝代主要的历法制度,比如太阴历、阴阳合历的原理和推算方法。作者的讲解非常注重逻辑性,用图表和公式辅助说明了古代天文学家是如何精确观测和记录天象的,比如日食、月食的预测,以及二十四节气的制定过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科技的严谨和智慧,认识到这些历法制度是如何支撑起古代农业社会的运转和国家大事的决策的。它不是晦涩难懂的专业教材,而是真正做到了“导论”的水平,让一个理科盲也能大致领会到古代“观天象,知吉凶”背后的科学逻辑,非常值得推荐给对传统科技史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最近翻阅的这套《宋代风俗史》让我大开眼界,完全颠覆了我对宋朝的固有印象。以往总觉得宋朝文弱,但这套书从衣食住行、节日习俗、娱乐活动等多个维度,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宋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简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的考据工作做得极其扎实,大量引用了宋代的笔记、地方志乃至出土文物作为佐证,使得描述极具说服力。比如,书中对宋代瓦舍勾栏里说书表演的描绘,生动再现了市井文化的繁荣景象,让人仿佛能听到那时的叫卖声和喝彩声。又比如,关于宋人的理财观念和商业活动的细致分析,也说明了宋朝经济的活力远超我们的想象。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合理,章节之间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即便是跨度较大的主题也能被组织得井井有条。读完后,你会发现,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更迭,更是千千万万普通人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生活图景,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和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