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 文心雕龙
定价:32.80元
作者:(南北朝)刘勰,《国学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5463420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内容丰富。见解,皆『言为文之用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写作上的各种问题。尤为难得的是对应用写作也多有论评。粗略统计,全书论及的文体计有五十九种,而其中属于应用文范畴的文体竟达四十四种,占文体总数的四分之三。
目录
原道
征圣第二
宗经第三
正纬第四
辨骚第五
明诗第六
乐府第七
诠赋第八
颂赞第九
祝盟第十
铭箴第十一
诔碑第十二
哀吊第十三
杂文第十四
谐隐第十五
史传第十六
诸子第十七
论说第十八
诏策第十九
檄移第二十
封禅第二十一
章表第二十二
奏启第二十三
议对第二十四
书记第二十五
神思第二十六
体性第二十七
风骨第二十八
通变第二十九
定势第三十
情采第三十一
熔裁第三十二
声律第三十三
章句第三十四
丽辞第三十五
比兴第三十六
夸饰第三十七
事类第三十八
练字第三十九
隐秀第四十
指瑕第四十一
养气第四十二
附会第四十三
总术第四十四
时序第四十五
物色第四十六
才略第四十七
知音第四十八
程器第四十九
序志第五十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通常是个比较挑剔的读者,尤其对于那些打着“国学”旗号却内容空泛的书籍,实在提不起兴趣。但这次的体验可以说是出乎意料的惊喜。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的“活”。它没有停留在对古籍的简单翻译或注解上,而是将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内的文化精华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书中有一部分专门对比了魏晋时期士人的“风度”与宋代文人的“理趣”,这种跨时空的对话视角,让我对中国文人精神的演变有了更立体的认知。我特别喜欢它对“审美”的探讨,作者没有用一堆复杂的哲学名词来定义美,而是通过解析古代园林设计、书法用笔中的留白艺术,来展现东方哲思如何渗透到日常的审美情趣之中。读完后,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衣柜里的陈设,思考如何才能让生活更具“气韵”。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极佳,行文流畅,偶尔还会蹦出几句精辟的比喻,让人拍案叫绝。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需要时不时翻阅,每次都能从中汲取新意的“良伴”。
评分从装帧设计上来说,这本书的用心程度令人赞叹。它采用了一种接近于古代抄本的纸张质感,摸上去有种温润的触感,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内容方面,我一直对古代的“修辞”理论很感兴趣,这本书里对“比兴”、“赋”等手法的解析,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与清晰。它不仅仅告诉你这些修辞手法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会告诉你为什么古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会偏爱使用某一种修辞。比如,书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指出特定历史时期对于“含蓄美”的追求,是如何促成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大量使用象征和暗示手法的。这种对“文化心理”与“艺术表现”之间关联性的挖掘,让我耳目一新。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拿起手机去搜索书中提到的那些典故和出处,它像一个知识的引爆点,不断激发我去探索更广阔的文化领域。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并且能随着读者自身阅历的增长而不断发掘出新意的宝藏书籍。
评分这本厚重的精装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淡雅的素色和烫金的字体,就透着一股子古朴典雅的气息。我本来是对魏晋南北朝那段历史不太感冒的,总觉得离现代太遥远,文字也晦涩难懂。但这次入手,纯粹是被书名里“国学”两个字吸引的,想着总得补补课。翻开目录才发现,里面收录的并不是我预想中那种高高在上的纯理论著作,而是一系列关于古代文学、思想、艺术的精选篇章。比如其中一篇关于古代诗歌韵律的探讨,作者旁征博引,把那些看似玄乎的平仄格律,用极其生活化的比喻解释得清清楚楚。读到关于“意境”的阐述时,我甚至忍不住合上书本,走到窗边,试图去体会古人笔下那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微妙感觉。全书的排版非常考究,字里行间留白得当,让人阅读起来不至于有压迫感。虽然内容深度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但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没有急着给你标准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感受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对于想系统了解传统文化脉络的初学者来说,这绝对是一份值得珍藏的敲门砖。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是带着一点“功利性”的目的——希望提高一下自己的谈吐和文化底蕴,以便在一些商务场合不至于显得过于肤浅。一开始担心它太学术化,怕自己看不懂。没想到,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人性化。它把复杂的概念拆分成了若干个小模块,每个模块都有清晰的脉络梳理。我最欣赏的是它处理“道家思想对文学的影响”这一章节的方式。它没有直接去阐释《道德经》的深奥,而是选取了陶渊明诗歌中几处关于自然和隐逸的描写作为切入点,然后层层递进,分析了道家“无为”思想是如何在艺术形式上得以体现的。这种“以小见大”的论述方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同时又不失深度。让我体会到,真正的国学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对美的感知是紧密相连的。我周末泡上一壶茶,伴着这本书读上几个小时,那感觉,简直比看任何热门小说都来得充实和安宁。
评分最近几年,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沉淀心性的书籍,市面上那些快餐式的“国学速成”读物实在让人提不起兴趣。这本收录的文集,给我的感觉是真正的“慢工出细活”。它探讨的议题非常宏大,涉及了中国古代的“言志”与“载道”的辩证关系,但它的叙述风格却出奇地克制和冷静。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辞赋”发展脉络的梳理部分。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历代名家,而是深入分析了社会政治环境如何塑造了不同时期的文体特征——比如汉赋的铺陈扬厉与唐宋散文的平实自然之间的文化基因的差异。这种宏观的历史观和微观的文本分析相结合的写法,让我对中国文学史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堆砌,而是有了一条清晰的、具有内在逻辑的河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分析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结构的方法论。对于想进行学术性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是一份极为扎实的参考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