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古代汉语知识教程 | 作者 | 张双棣 |
| 定价 | 25.00元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1053553 | 出版日期 | 2004-0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大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是为大学中文学科编写的一部教材,也或供具有同等学历的读者使用。本教材在学习古代汉语课程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介绍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其目的是使学习者对古代汉语的一般知识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对于有志继续学习的人来讲,可以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汉语史方面的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一般的学习者来说,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阅读古书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更好地学习祖国的历史文化。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部分 文字 |
| 编辑推荐 | |
| 《古代汉语知识教程》是为大学中文学科编写的一部教材,也或供具有同等学历的读者使用。本教材在学习古代汉语课程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介绍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其目的是使学习者对古代汉语的一般知识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对于有志继续学习的人来讲,可以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汉语史方面的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一般的学习者来说,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阅读古书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更好地学习祖国的历史文化。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古代汉语知识教程》的装帧设计真是深得我心,硬壳精装,触感厚实,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易磨损。初拿到手时,那股新书特有的油墨香气混合着纸张的干燥气息,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其中。内页的纸张选择了偏米黄色的高质量纸张,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酸涩,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长时间对着古籍文字的人来说,简直是莫大的福音。排版上,编辑显然花了不少心思,正文采用清晰的小四号字体,字距和行距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即便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段落,也能保持良好的可读性。尤其是那些引用的例句和注释部分,采用了不同的字体和颜色区分,逻辑脉络一目了然,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理解复杂语法结构的难度。而且,书本的侧边留白足够充裕,方便我们随时批注和记录自己的疑问心得,这对于自学来说至关重要。总的来说,从物理层面上看,它不只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和学习者的尊重。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编排逻辑,简直是为我这种零基础入门者量身定做的“攀登路线图”。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堆晦涩的术语和难懂的变文规则,而是采取了一种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方法。开篇从最基础的“语素”和“词”的结构入手,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剖析汉字的演变对古代语言的影响,这一点处理得非常细腻。接着,它巧妙地将“句法”的讲解穿插到具体的篇章分析中,而不是孤立地进行枯燥的规则讲解。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虚词(如“之”、“乎”、“者”、“也”)时所采用的对比分析法,通过列举大量来自不同历史时期的实例,清晰地展示了这些小词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意义差别和使用频率的变化。这种“以实例带理论”的教学设计,让原本抽象的语法点变得鲜活起来,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内驱力。每学完一个阶段,都会有一个“知识点回顾与应用”的小测验,检验效果立竿见影。
评分从读者的实际应用角度出发,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丰富的“语料库”选择和精妙的“注释系统”。它引用的例句,绝不仅仅是《论语》《孟子》里那些被反复嚼烂的段落。我惊喜地发现其中穿插了大量的先秦散文、汉赋的节选,甚至还包括了一些出土文献中的简短铭文片段。这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古代语言实际应用场景的认知,避免了将“古代汉语”简单等同于“先秦儒家语”的误区。更值得称赞的是其注释,并非简单的词义罗列。对于一个实词,作者会给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核心义项范围,并用斜体标出最能体现该义项的例句出处。而对于难解的句法结构,注释部分会提供一个简短的、现代汉语的“解构重组”过程,帮助我们迅速掌握句子的核心逻辑。这种全方位的注释方式,真正体现了“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让学习者能够独立啃下那些看似难以逾越的古文堡垒。
评分与其他宣称“全面”的古代汉语教材相比,这部《知识教程》在对“语音演变”和“音韵学基础”的处理上,展现出了更深层次的学术视野。很多教材往往只是简单提及“中古音”或“上古音”的存在,然后就草草带过,把重点都放在了词汇和语法上。然而,这本书花了整整两个单元的篇幅,系统地介绍了“反切”的原理、中古韵部的划分,甚至还引入了“等韵图”的基本概念。虽然这些内容对于仅想阅读白话文底本的读者来说可能略显深奥,但对于真正想探究古籍声音面貌、理解诗词格律乃至进行版本校勘的人士而言,这无疑是点睛之笔。作者没有回避这些挑战性的内容,而是用非常清晰的图表和口诀式的小结来辅助理解,使得原本被视为畏途的音韵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这种对学术严谨性的坚持,使得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入门教材的范畴。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深度足以让有一定基础的文科生感到满足,但同时,它的设计也兼顾了对文学鉴赏的提升。它不仅仅是在教你“如何翻译”,更是在引导你“如何去感受”古代的表达方式。例如,在分析“假借”和“转注”时,作者引入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分析,展示了古代汉语是如何运用有限的语汇来创造出极富张力和意境的表达。它会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古人在特定情境下会选择某个特定的虚词组合,而不是另一个,这种“语境美学”的探讨,着实令人着迷。在涉及古诗词赏析的部分,它没有将语言分析与文学批评割裂开来,而是将语法结构的变化视为诗歌意境生成的基础,帮助我们理解“炼字”的真正含义所在。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隔着一层玻璃看古文,而是被邀请进入了一个可以呼吸、可以体会的语言世界,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古典文学的鉴赏层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