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胎儿期记忆
定价:46.00元
作者:徐山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044973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作者徐山通过系列科学研究,明确了人的精神起 点始于胎儿期记忆,而且在个人历史和人类文化中均 能看到胎儿期记忆所留下的强烈痕迹和影响。以此作 为纵观人的历史的新角度。再来审视我们人类的心灵 创造,许多费解之谜被一一打开。
胎儿期记忆的发现,揭开了生命科学领域的新篇 章,在心理学、宗教、梦文化、文学研究、传统文化 思想等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人类认识史上具有 革命的性质。
《胎儿期记忆(人的精神文化原型的发现)》在生 物学意义上的“人从哪里来”的问题已大致解决的基 础上,回答了“人的精神是怎么来的”问题.揭示弗 洛伊德《释梦》与《荣格自传》中的梦例和胎儿期记 忆的关系,同时还从逻辑上回答了“我们现在应该怎 么办”即“人到哪里去”的问题。
目录
引言章 大恐龙生蛋第二章 胎儿期记忆的性质第三章 胎儿期记忆精神原型的再现形式 一 逐出伊甸园 二 涅槃 三 面对死亡 四 濒死体验 五 所谓的“前生” 六 屈原现象 七 桃花源 八 流行歌曲的歌词 九 曼达拉 十 女儿S的其他的梦的分析 十一 《释梦》中一些梦的再分析 十二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 十三 胎儿期记忆的引发实验第四章 道家和儒家经典文本的分析 一 《》 二 《论语》 三 《庄子》 四 《孟子》第五章 抵抗恐惧 一 恐惧的三重来源 二 双亲的责任 三 自由的人结语附录一 女儿S画的示意图和梦的回答录 一 女儿S叙述“管子”故事的示意图(S画于1996年2月1日上午,共4幅) 二 女儿S叙述“恐惧的大怪物”梦的示意图(S画干1 997年9月21日上午,共15幅) 三 我和女儿S有关梦的回答录以及S有关梦的话题的自由谈附录二 胎儿期记忆与释梦的进一步研究 胎儿期记忆与穆迪《死亡记忆》濒死体验 释“魂”、“魄”:中国古代濒死体验的字形记录 胎儿期记忆与《荣格自传》中的梦及幻象 荣格与弗洛伊德决裂前后的梦的分析徐山著作目录
作者介绍
徐山,1955年12月生,江苏省苏州市人。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文学硕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文学博士。1987年起苏州大学文学院执教,现为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11月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讲学.2001年4月日本帝塚山学院大学客座教授。*有《雷神崇拜——中国文化源头探索》《汉语言的起源》《徐山训诂文字论集》《人的精神文化原型的发现》《古文字考丛》《为了不惑——徐山短诗1000首》《周易结构与词义分析》《文字训诂稿存》《探义寻根——徐山文字训诂萃编》等多种,发表论文180篇。
文摘
序言
这是一本真正能够“颠覆”我固有观念的书。在阅读《正版图书 胎儿期记忆》之前,我对胎儿期的理解仅限于生理发育。然而,徐山通过这本书,为我揭示了一个更广阔、更神秘的领域——那些在子宫中悄然形成的、可能影响我们一生的“记忆”。它没有提供那些耸人听闻的“转世轮回”式的论调,而是以一种理性的、探索性的姿态,去挖掘那些可能存在的、科学与哲学交织的解释。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早期敏感期”的论述所打动,它让我意识到,生命最初的几个月,并非一片空白,而是一个充满接收和塑造的活跃时期。那些通过听觉、触觉,甚至味觉感受到的信息,是否会在我们心灵深处留下某种难以磨灭的痕迹?中国商业出版社能引进这样一本能够引发公众对生命起源深度思考的书籍,非常有远见。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孕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成为自己”的书,引导我们去探寻生命最初的密码,理解那个尚未完全展开的“我”。
评分这本书简直像是一场奇妙的精神冒险,让我沉浸在胎儿期那个充满未知与可能的世界里。作者徐山以一种近乎哲学家的笔触,探讨了胎儿期记忆的可能性,这并非简单的生理发育描述,而是触及到了意识的萌芽、情感的体验,甚至是我们潜意识的根源。我一直觉得,人不仅仅是后天环境塑造的产物,我们身上总有一些难以解释的特质,这本书似乎为这些“谜团”提供了一些有趣的猜想。它没有给我具体的“证据”或“公式”,而是引导我去感受、去联想。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能看到一个正在孕育中的生命,在黑暗而温暖的子宫中,以它独特的方式感知着外部世界,并悄悄地记录下这一切。这种“记忆”或许并非我们成年人理解的具象画面,而是更抽象的感受、节奏和情绪。中国商业出版社的眼光独到,选择了这样一本挑战传统认知的作品。它不是教科书,也不是畅销小说,它是一种邀请,邀请我们去探索生命更深邃的层面,去理解那个尚未出生的“我”。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脑洞大开,我本来以为胎儿期不过是胚胎发育的几个阶段,谁知道作者徐山竟然能从中挖掘出如此多的可能性!从遗传学的角度,我们知道基因的传递会影响我们,但这本书却将目光投向了更早期的“记忆”——那些可能在子宫内就形成的印记。我一直对“先天”和“后天”的争论很感兴趣,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像那些枯燥的科学论文,而是用生动有趣的方式,结合案例和理论,让我们窥探到生命最初的奥秘。读完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许多行为和偏好,甚至会猜测是不是在胎儿期就已经埋下了某种种子。虽然其中一些观点可能还停留在理论层面,但它无疑激发了我对生命起源和个体发展的深入思考。中国商业出版社能出版这样一本具有前瞻性和启发性的书籍,实属不易。这本书不仅适合对生命科学感兴趣的读者,也对希望了解自身潜能的读者有极大的价值。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让我们对生命的复杂性和神奇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被打开了另一个维度,对“我”的认知变得更加立体和丰富。徐山笔下的胎儿期记忆,不再是教科书里冷冰冰的细胞分裂和器官形成,而是充满了生命力、情感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情绪传递”的探讨所吸引。原来,母亲在孕期的情绪波动,并不仅仅影响她自己,甚至可能通过某种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机制,在胎儿心中留下印记。这让我想到生活中许多看似偶然的反应和偏好,也许它们的根源可以追溯到那个最初的、最私密的生长空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巧妙,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故事的趣味性。中国商业出版社这次的选择,无疑是为广大读者带来了一份精神食粮。它不像一般的育儿书籍那样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南,而是从更宏观、更根本的层面,引导我们去思考生命的本质。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究竟是从何时开始成为“自己”的?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就藏在那段被遗忘的胎儿时光里。
评分我必须承认,当我拿起这本《正版图书 胎儿期记忆》时,最初是带着一丝怀疑的。毕竟,“胎儿期记忆”这个概念听起来有些玄乎。然而,作者徐山用扎实的逻辑和引人入胜的叙述,一点点地瓦解了我的固有认知。这本书并非鼓吹某种超自然力量,而是从科学、心理学乃至社会学的角度,试图解释那些可能在胎儿期形成的、对个体日后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环境塑造”的论述,不仅仅是母亲的饮食起居,更包括母亲的情绪状态、声音、甚至是通过胎盘传递的某些细微信息,都可能成为胎儿“记忆”的一部分。这让我深刻理解到,孕育一个生命,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哺育,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连接。中国商业出版社引进这样的书籍,对于提升整个社会对生命早期发展的认知水平非常有意义。它鼓励我们更加重视孕期,因为那可能是塑造一个人性格和潜能的第一个关键时期。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责任感和对生命更深层的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