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课: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经典译注大全 马誉国,马吉照著

父母课: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经典译注大全 马誉国,马吉照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誉国,马吉照著 著
图书标签:
  • 家庭教育
  • 传统文化
  • 育儿
  • 亲子关系
  • 中华文化
  • 教育经典
  • 马誉国
  • 马吉照
  • 译注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德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2067205
商品编码:3015545218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父母课: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经典译注大全

定价:36.00元

售价:15.5元,便宜20.5元,折扣43

作者:马誉国,马吉照著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21206720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 学五个月就过时的教子方法,不如听听五千年教育“老道理”。
  ★ 讲对道理孩子就会听,你家就是哈佛、耶鲁、斯坦福。
  ★在书里,这些人不再是帝王将相、文豪学者,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父母,宽也好严也好,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好,说的话都是打心窝子里掏出来的。

内容提要


  现在的孩子们似乎越来越难管教了。只要他们不那么叛逆,不那么难管,甚至不挑食、能按时完成作业,家长们就感觉心满意足了。培养一个行为合乎社会伦理,心理健康,有自我控制的精神和能力,为了确定的目标努力前行的孩子,似乎已经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不要说给孩子讲些自己都觉得太老的“老道理”。这些道理在哈佛、耶鲁还是一片荒地的时候已经教育着中国人,这些道理不是让人如何成功,而是教育下一代如何在社会中长久地生活下去,对准的是经常出现在孩子身上的缺陷、毛病、弱点。在他们人生起航的时候,给他们讲讲老辈传下来的话,是一份好的礼物。
  这本书里收录里中国历史上诸多“成功人士”对自己孩子讲的话,他们有的是皇帝,有的是皇后、太后,有的是官居一品的国家重臣,有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有的是几世同堂的一家之长,他们集中自己几十年做人的经验教训,把好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给自己的孩子们留下不多的几句话,可以说是传统家庭教育的菁华。通过简单的注解,现在的父母也能很容易地明白其中的道理,帮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目录


子发母责子语[楚]
刘邦手敕太子[西汉]
孔臧与子琳书[西汉]
刘向诫子歆书[西汉]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东汉]
郑玄诫子益恩书[东汉]
蔡邕女诫[东汉]
向朗遗言诫子[蜀汉]
王脩诫子书[魏]
刘备遗诏敕后主[蜀汉]
诸葛亮诫子书[蜀汉]
王昶家诫[魏]
王肃家诫[魏]
羊祜诫子书[西晋]
李暠手令诫诸子[西凉]
源贺遗令敕诸子[北魏]
徐勉诫子崧书[梁]
萧纲诫当阳公大心书[梁]
颜之推颜氏家训[北齐]
韦世康与子弟书[隋]
李世民审官·纳谏[唐]
苏瓌中枢龟镜[唐]
姚崇遗诫[唐]
卢氏戒子语[唐]
颜真卿与绪汝书[唐]
李翱寄从弟正辞书[唐]
白居易遇物感兴因示子弟[唐]
柳玭家训[唐]
章仔钧太傅公家训[五代]
范仲淹告诸子及弟侄[北宋]
贾昌朝诫子孙[北宋]
包拯家训[北宋]
邵雍戒子孙[北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北宋]
苏轼与子弟书三则[北宋]
黄庭坚家戒[北宋]
江端友家戒[南宋]
胡安国与子寅书[南宋]
叶梦得修身要略(以戒诸子)[南宋]
陆游放翁家训[南宋]
陆九韶居家制用·下篇[南宋]
朱熹与长子受之[南宋]
辛弃疾词二首[南宋]
袁采袁氏世范[南宋]
述律平教子李胡[辽]
郑太和郑氏规范[元]
方孝孺谨行[明]
许相卿贻谋[明]
袁仁训子语[明]
葛守礼葛端肃公家训[明]
庞尚鹏家训[明]
袁黄训子言[明]
姚舜牧药言[明]
高攀龙家训[明]
陆氏温氏母训[明]
徐媛训子[明]
陈其德养心十八则[明]
陈龙正家矩[明]
黄道周京师与侄书二通[明]
吴麟徵家戒要言[明]
卢象升家训[明]
郑淑云示子朔书[明]
孙奇逢孝友堂家训[清]
傅山仕训[清]
彭士望示儿婿书[清]
张履祥训子语[清]
王夫之丙寅岁寄弟侄[清]
李淦燕翼篇[清]
朱用纯朱子治家格言[清]
朱用纯尚勤俭[清]
傅超事亲篇[清]
王士俊家政·幼孩[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清]
李绿园家训谆言[清]
袁枚与弟香亭书[清]
汪辉祖双节堂庸训[清]
纪大奎敬义堂家训述录[清]
钱泳示子[清]
黎氏教子语[清]
胡达源远小人[清]
王师晋资敬堂家训[清]
曾国藩家书[清]
甘树椿示儿鹏运书[近代]
张清和示子钫书[近代]
孙中山遗嘱
后记

作者介绍


  马誉国,1953年生,曾任职高校,做过地方官员。
  马吉照,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理事,高校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很深的研究,著有《河北唐诗地理研究》一书。

文摘


序言



润泽心田,涵养德行:家风家教的古今智慧 本书精选我国历代流传下来的家庭教育经典著作,汇集了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大家,各个时代关于如何教育子女、传承家风的宝贵经验和深刻见解。通过对这些经典原文的深入解读与注释,旨在为当代父母提供一套系统而实用的家庭教育指南,帮助他们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因材施教,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下一代。 一、追溯源远:先贤智慧,肇始人文 中华文明的根基深植于家庭,而家庭教育正是滋养这片沃土的甘泉。早在两千多年前,先秦的诸子百家便已开始关注儿童的成长与德行培养。 《诗经》与《孝经》:浸润与规矩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许多篇章洋溢着对家庭伦理、亲子之情的描绘,如“父母之谓何?生我劬劳。” indirect, showing filial piety and the immense sacrifice of parents,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respecting and repaying parental love from an early age. 《孝经》则系统地阐述了孝道的意义和实践,将孝视为“德之本”,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It emphasizes that filial piety is not merely about obedience, but also about self-discipline and upholding the family's reputation, which are crucial lessons for children to learn about responsibility and belonging. 儒家经典:《大学》、《中庸》与《论语》:修身齐家,德育为先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核心。 《大学》 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而“齐家”是实现这一理想的基石。它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认为个人的品德修养是教育子女的前提。书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格物致知过程,实则也是一种培养孩子专注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启蒙。对子女的教育,也离不开“亲师之道”,即如何尊重师长,学习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庸》 强调“诚”与“中和”的教育理念。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真诚的品格,待人处事不欺不诈。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节,谓之和”的中和之美,则是一种情绪管理的智慧,教导孩子如何认识和调节自己的情感,做到恰如其分,不偏不倚,这是培养孩子情商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 《论语》 更是充满了与教育相关的金玉良言。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开创了教育的平等观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点明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重要的道德准则,教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孔子对弟子们的教导,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了知识的巩固与创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则警示了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特质因材施教,不能滥用精力。这些思想对于塑造孩子的学习态度、道德观念和人际交往能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道德经》与《庄子》:顺应天性,自由发展 与儒家注重规矩和德育不同,道家思想则更强调“道法自然”,顺应儿童的天性。 《道德经》 中“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理念,启发我们教育子女应以爱和榜样为引导,而不是强行控制和干涉。老子提倡“无为而治”,用在家庭教育中,便是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给予他们自主探索的空间,不拔苗助长,不刻意雕琢。对子女的期望也应回归朴素,正如“知足常乐”,教会孩子满足和感恩。 《庄子》 则以其汪洋恣肆的想象和辩证的思维,为家庭教育注入了超越功利的视角。庄子主张“安时而处顺”,教育孩子学会适应环境,随遇而安,培养 resilient and adaptable personality. His allegories, like the story of the useless tree that is nevertheless preserved, implicitly suggest that every individual has inherent value and purpose, even if it is not immediately apparent or conventionally recognized. This encourages parents to appreciate the unique qualities of their children, fostering their individuality rather than forcing them into a predetermined mold. The emphasis on freedom and spontaneity in Zhuangzi's philosophy can inspire parents to create a nurturing environment where children feel safe to express themselves, explore their interests, and develop their natural talents without undue pressure. 二、承古启今:宋明理学与清代家训的实践智慧 宋明理学的发展,将儒家思想的道德教育推向了更高的理论和实践层面。清代则涌现出大量切实可行的家训,将这些理念落到实处。 宋明理学:《近思录》、《朱子家训》:格物致知,内圣外王 《近思录》 汇集了宋代四位大儒(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的思想精华,其中蕴含的“主敬存诚”、“泛观博览,约取以归精,综合以求通”等教育方法,强调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对于家长而言,意味着要以身作则,保持敬畏之心,在与孩子互动中也要诚恳认真。在知识学习上,鼓励孩子广泛涉猎,但更要懂得提炼和总结,形成自己的见解。 《朱子家训》 更是家喻户晓的经典。“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窗,小心火烛”等条目,细致入微地指导日常起居的规范,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和生活习惯。其中“勿饮酒,勿赌博”等诫语,直接指向了不良习俗的预防。“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友爱兄弟,待人谦和”等原则,构成了家庭伦理和人际交往的核心。“勿贪口腹,勿尚滋味”则体现了对生活节俭的要求。“书读过,有心得,记下”的学习方法,强调了学以致用和反思总结的重要性。朱熹还将“子侄辈,当令读《孝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作为必读书目,可见其对儒家经典的重视。 清代家训:《曾国藩家书》、《颜氏家训》:知行合一,德才兼备 《曾国藩家书》 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留给子孙的宝贵财富,它以近乎日记的坦诚,记录了曾国藩对子女的谆谆教诲。他强调“治学以识为主,以义为辅”,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品德方面,曾国藩极其重视“勤”与“俭”,认为这是成就事业、保持品格的根本。“读书以明理为要”,要求孩子在读书中领悟做人的道理,而不仅仅是背诵。他反对溺爱,认为“子女幼时,不甚爱怜,反为害”,提倡严格管教,但又充满了父爱。“行己有耻”更是他一生推崇的道德准则,教育子女要有羞耻心,不做有损名节之事。 《颜氏家训》 虽然成书于南北朝时期,但其内容直到清代仍被广为传阅和学习,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理念,强调了家族长远发展的重要性。颜之推在书中详细论述了如何教导子女读书、处世、修身,如“夫见人之善,则敬慕而思齐;见人之恶,则愀然不悦,而自思其不如”,教导孩子从榜样中学习,从反面中警醒。他对子女的教育,强调“教妇初还”,即重视对儿媳的教育,体现了对整个家庭成员素质提升的重视。他还提倡“凡人皆须务学”,强调学习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并对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提出了具体建议,如“识者,形之神,心之苗,不可不饰”,认为识字是认识世界的基础,是心智萌发的起点,因此必须认真对待。 三、古为今用:当代家庭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本书所辑录的这些经典,虽然年代久远,但其中蕴含的家庭教育智慧,却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对当代父母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道德为本,涵养德行: 无论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还是道家的“清静无为”,抑或是曾国藩的“行己有耻”,都强调了道德在个人成长中的核心地位。当代父母应将品德教育置于首位,培养孩子诚实、善良、正直、感恩等优秀品质。 方法得当,因材施教: 经典中的教育方法,如“温故知新”、“格物致知”、“主敬存诚”,以及“顺应天性”、“无为而治”,都提醒我们教育并非一成不变的套路。父母需要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采取最适合他们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做到“知子莫若父”,也知子莫若母。 以身作则,榜样力量: 经典反复强调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榜样作用。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最直接、最深刻的学习范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自身的修养,对子女的成长至关重要。 勤俭节约,生活智慧: 无论是《朱子家训》还是《曾国藩家书》,都贯穿着勤俭朴素的生活理念。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不铺张浪费的品德,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读书育人,开卷有益: 经典中对读书的重视,体现在“读书以明理”、“学而不思则罔”等思想中。父母应引导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通过阅读开阔眼界,提升认知,明辨是非,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本书通过对这些古老经典的解读与注释,试图搭建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它不是简单地复述古人的话语,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意义,希望能帮助当代父母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到一条清晰、可行、富有成效的家庭教育之路,让中华民族优秀的家风家教传统,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润泽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田。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阅读《父母课》的过程中,我数次被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所打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育学的著作,更是一部饱含父母对子女殷切期望和深沉关爱的文化宝藏。马誉国、马吉照先生的译注,让这些古老智慧的光芒穿越了历史的尘埃,照亮了现代为人父母者的心田。我非常赞同书中关于“劝学”的理念,它强调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学习的过程和态度。古人对于学习的重视,那种“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精神,在今天依然能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它让我反思,我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鼓励和支持,让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同时,书中对“德育”的强调,也让我认识到,品德的培养是比任何知识都更为重要的基石。一个有德行的人,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闪耀出独特的光芒。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家庭教育思路,从品德的塑造到学识的积累,再到情感的培养,都给予了细致入微的指导。

评分

读完这本厚重的《父母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古人的智慧真是无穷无尽。翻开书页,那些熟悉的家训、家规,在马誉国、马吉照先生的精心译注下,仿佛重新焕发了生命力。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孝道”的部分,它不仅仅是对父母的顺从,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爱和责任感。书中举了很多古代的例子,有的是帝王将相,有的是寻常百姓,但无一例外都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对待父母问题上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联结。它提醒我,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是否常常忽略了对父母最基本的尊重和关怀?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在家庭教育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也为我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榜样。书中对“礼”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教会我们如何用恰当的方式与人相处,如何在家庭中建立和谐有序的氛围。从严慈有度到言传身教,再到因材施教,这些看似朴素的道理,在古人的实践中却能达到如此深远的教育效果,令人钦佩。我常常在想,如果每一个家庭都能从这些经典中汲取养分,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温馨和睦。

评分

《父母课》这本书,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和呈现。我特别喜欢它以一种“大全”的形式,将历代重要的家庭教育经典汇集一处,并配以详实的译注。这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直接阅读古籍的门槛。马誉国、马吉照先生的功力可见一斑,他们的注释不仅解释了词句的意思,更挖掘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一同探讨教育的真谛。书中的“立身”之道,对我触动很大。它讲的不仅仅是个人如何做人,更是父母如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书中关于“勤俭”的论述,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的根基所在。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重新审视“勤俭”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富足不仅在于物质,更在于精神的充实和内心的满足。这本书让我明白,家庭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需要智慧和耐心的工程,需要父母不断学习和反思。

评分

《父母课》给我带来的,是一场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价值的深刻体验。马誉国、马吉照先生的精心编排和译注,使得这部“经典译注大全”真正做到了博大精深且贴近生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长幼有序”的讨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尊卑关系,更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的家庭伦理。在现代社会,很多家庭在这一块可能存在一些误区,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考。它提醒我们,在倡导平等的同时,也要保留和发扬中华民族特有的家庭美德。书中的“防微杜渐”的教育理念,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教导父母要从小事抓起,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麻烦。这是一种前瞻性的教育智慧,能够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父母”这个角色有了更深的敬畏,也对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父母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它让我看到了,传统的智慧,在解决现代家庭教育问题上,依然拥有着无可替代的力量。

评分

最近有幸拜读了《父母课》,这本书的体量和内容深度着实让我惊叹。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之前对传统家庭教育的理解比较片面,总觉得是陈旧的、不合时宜的。然而,通过这本书,我发现自己错了。马誉国、马吉照先生的翻译和注释,将那些古籍中晦涩的文字变得生动易懂,并且赋予了它们新的时代意义。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惩戒”的篇章,古人对于孩子犯错的看法,以及如何进行教育,都有着一套完整的体系。它不像我们现在常常陷入的“放任”或“过度严厉”的两个极端。书中强调的是“度”,是“恩威并济”,是让孩子在错误中学习,而不是一味地责罚。这让我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时,是否过于情绪化,是否真正做到了以身作则?书中的许多观点,比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早期品德培养,以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交友观,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教会我,家庭教育的根本在于塑造孩子的品格,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健全的人格,而不是仅仅追求成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