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章节结构设计得极为巧妙,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态势,而非简单的线性推进。它没有固执地按照时间顺序推进,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哲学母题——如“义理的边界”、“天人交感的再定义”以及“士人的责任”——进行反复的、不同侧面的探讨。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放大镜,聚焦于一个特定的思想交锋点,然后通过追溯其历史根源和展望其未来影响,将读者带回到宏大的历史背景中。这种布局的好处是,即使对某个特定时期的细节感到困惑,读者也可以通过其他章节的阐释找到新的切入点,形成一个相互印证、不断深化的理解网络。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恰恰最能模拟思想的复杂性:它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无数相互纠缠的藤蔓,共同构筑起一个时代的思想丛林。
评分我个人非常欣赏本书对于“地方性”与“普世性”关系的处理。传统史学总倾向于构建一个自上而下的、具有强烈的“国家中心”色彩的思想谱系,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视角,深入到江南的某个小镇、关中的某个书院,去考察在特定地域文化和经济结构下,儒家思想是如何被“地方化”和“实用化”的。它揭示了思想的传播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一个充满适应与变异的过程。这种“向下看”的史学路径,使得清代思想图景呈现出令人惊喜的多元性和韧性。它让我意识到,在那些官方记录的宏大叙事背后,无数地方精英正以他们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塑造着社会的道德图景和行为规范,这种对微观历史的尊重,是对历史真实最深沉的致敬。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视角之独特,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史书的平铺直叙,而是将复杂的思想流变巧妙地融入到一个虚构的家族故事线中。我跟随主人公的脚步,穿梭于康乾盛世的士林幽微之处,感受着儒家正统观念如何在日常的争论、诗词唱和乃至家庭琐事中被重新诠释与挑战。作者对细节的把控极其到位,比如描绘乾隆年间某位地方士绅在批阅奏折时所思及的黄宗羲的观点,或是年轻学子在科举备考中对顾炎武“保国”思想的焦虑,这些场景的描摹,使得原本抽象的“思想史”瞬间变得鲜活立体,仿佛我不是在阅读历史,而是亲历了一场思想的跌宕起伏。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未将任何一位思想家脸谱化,即便是那些看似墨守成规的卫道者,其内心深处也隐藏着对时代困境的深刻反思,这种复杂性处理,体现了极高的文学修养与史学洞察力。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功底毋庸置疑,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成功地实现了学术深度与阅读快感的完美平衡。它的语言风格极其洗练,没有冗余的学术术语堆砌,即便是阐释复杂的宋明理学对清初学者的影响时,作者也总能找到一种极富画面感的比喻来辅助理解。例如,作者将某种形而上学的争论比喻为在光滑的冰面上行走,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稍有不慎便会滑入歧途,这种修辞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行文中穿插了大量一手文献的片段,这些直接引用的文字,像是舞台上突然亮起的追光灯,瞬间将读者的注意力聚焦到那个时代的真实心跳上。整体来看,它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纪录片,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又不乏近距离的特写镜头,让人读来酣畅淋漓,意犹未尽。
评分读完此书,最大的震撼在于其对“非主流”声音的挖掘和重塑。长期以来,我们对清代思想的认知往往聚焦于乾嘉朴学的精微考据,或是八股文的僵化。然而,本书却大胆地将笔墨投向了那些被主流话语边缘化的群体——那些试图在民间宗教、秘密会社甚至地方戏曲中寻找精神慰藉的底层文人。作者展示了清代思想的“肌理”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粗粝而驳杂,它不是象牙塔内几个圣贤的独白,而是渗透在社会各个角落的低语与呐喊。书中对早期启蒙思想萌芽的梳理尤其精妙,它没有急于将其套上“近代化”的标签,而是耐心地展现了这些火花如何在严酷的政治高压下艰难地闪烁、熄灭,又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悄然积累能量,这种对历史进程的敬畏感和审慎态度,令人对历史的理解更为深刻和谦卑。
评分清代思想史的書很多,但是國內的研究一般都進入了固定的套路之中,無論哪個朝代,都是唯物、唯心、先進、落後等等概念化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必要把眼光轉向海峽對岸,台灣的學者由於與西方的接觸的頻繁、對西方理論運用的嫺熟(國內多為生搬硬套),且套路性不強,讀他們的書,有助於我們開闊眼界,深入研究者的內在理路。
评分宝岛学者写的清代思想史,与大陆学者迥然有异。值得收藏。
评分华东师大出版社这几年出学术作品都很好,印刷纸张都不错,最赞的是装订有锁线。
评分清末民初,学界最流行的思想之一乃为杜威之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在西方自有其根源,但在中国似乎并非简单自外引进,愚以为实证主义在中国的生根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和清代乾嘉之学即所谓实学传统不可分割的。譬如顾劼刚《古史辨》以大禹为虫之思想,貌似受到西方考古实证以及人类学很大影响,而就清代经学自身发展逻辑来看,似乎也是经学自身必然归宿。清代古文经学慕古,以为愈古而愈真,故从程朱理学上溯至汉代经学,以为汉儒去古未远,家法师传未尝失古人面目。又以为字句通而后辞章顺,辞章顺而后义理明,而治经必通小学。此皆颇有实证思路。后康南海梁任公出而大唱今文经学,抬出孔子重新阐释,要以孔子压倒古文经学家服膺的汉儒如郑玄服虔,《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是也,其学又多为其变法张目。章太炎政治上早年激进主革命,与康梁大岐,经学上则师法古文经学,更以为孔子之贡献乃在于传经,与刘向歆父子功劳相似,是以古经压过孔子也。而其思想中实证主义有多少来自经学,多少来自西方,实难言也。实证主义思路发挥至极,则必推倒整个经学传统,这其实也可以看成经学内部自身的反动。周予同、曹聚仁则更进一步,以为经学已经结束,其工作非经学,实乃经学史也。如此,则新文化运动自然是顺理成章。说的更加极端一点,甚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运动乃至新中国、文革都不能简单的看作外来思想的产物,它们和中国传统思想的逻辑发展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评分高山仰止,慢慢学习吧。
评分明季诸子之经世思想、康熙时代之朱学、论清代经学、乾隆时代之士林佛学、清代公羊学之演变、嘉道史学、晚清理学。
评分对于这段历史缺乏了解,拜读中
评分关于历史的书,很值得一读
评分对于这段历史缺乏了解,拜读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