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二十四孝注译

孝经二十四孝注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松波,耿葆贞 著
图书标签:
  • 孝经
  • 二十四孝
  • 传统文化
  • 儒家经典
  • 道德修养
  • 家庭伦理
  • 古代典籍
  • 注译
  • 经典名著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ISBN:9787508249896
版次:1
商品编码:1033161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传统文化精品丛书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8-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7
字数:1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孝经》在我国已流传两千多年,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奠基石,也是历代王朝推行德治的纲领。《孝经》的作者应为孔门后学,借孔子同曾子谈话的形式论述孝道。《二十四孝》是历史上尽孝典型人物事迹的汇编,民间曾广为传播,可作为《孝经》的辅助性读物。本书注译得当,图文并茂,知识性、可读性强,是家庭的必备书,个人的必读书。

目录

孝经

开宗明义(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圣治(章第九)
纪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扬名(章第十四)
谏诤(章第十五)
感应(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丧亲(章第十八)
二十四孝
一、孝感动天
二、戏彩娱亲
三、鹿乳奉亲
四、为亲负米
五、啮指心痛
六、单衣顺母
七、亲尝汤药
八、拾葚供亲
九、郭巨埋儿
十、卖身葬父
十一、刻木事亲
十二、涌泉跃鲤
十三、怀橘遗母
十四、扇枕温衾
十五、行佣供母
十六、闻雷泣母
十七、哭竹生笋
十八、卧冰求鲤
十九、扼虎救父
二十、恣蚊饱血
二十一、尝粪心忧
二十二、乳姑不怠
二十三、亲涤溺器
二十四、弃官寻母
后记
配图关庆留

精彩书摘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①,曾子侍。子日:“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②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日:“参不敏③,何足以知之?"子日:“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鬟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④。《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⑤’”
【提示】本章说明《孝经》全书的宗旨,强调孝是道德的基础,道德教育以孝为起点。
【注释】
①居:坐;坐着。
②顺:作动词用,使天下和顺。
③参:曾子的名。敏:聪明。
④立身:即立人,儒家主要指品德修养。《易·说卦》:“立人之道,日仁与义。”
⑤“无念”两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无”和“聿”(yu预)都是句首助词,无义。厥:他的。两句意为记着你的祖先,发扬他们的美德。
【译文】
孔子坐在家中,曾子陪坐在旁边。孔子说:“先王有至高无上的德和非常重要的道,用来治理天下,使得百姓和睦,上下无怨。你知道吗?”曾子离席起立回答说:“参资质驽钝,怎么能知道呢?”孔子说:“那是孝,它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各种教化都是由它而生。你坐下,我给你讲。一个人的身躯、四肢、毛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不敢使它们受到毁伤,这是孝的开始,修养品德推行圣人主张,使自己扬名于后世,为父母增光,这是孝的最终目标。孝,开始于事奉双亲,中间事奉国君,最后归结到修养品德。《大雅》上说:‘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前言/序言


《孝经》与“二十四孝”:儒家仁爱之道的传承与演变 引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以“孝”闻名于世,这不仅是一种家族伦理,更是一种贯穿个人品德、社会秩序乃至于国家治理的根本原则。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探讨“孝”的文本数不胜数,其中,《孝经》无疑是奠基性的经典著作,而“二十四孝”的故事集则是将抽象的孝道具象化、生动化的集大成者。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孝经》所阐释的孝道核心思想,以及“二十四孝”故事集如何通过感人的事例,将这一精神融入社会大众的血脉,同时分析二者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演变,以及它们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的现实意义。 一、《孝经》:儒家孝道的理论基石 《孝经》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篇幅虽不长,却字字珠玑,深刻阐释了儒家思想中“孝”的核心地位。它并非仅仅将孝理解为对父母的顺从,而是将其提升到“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的高度,认为孝是仁爱之道的起点,是社会教化的根本。 孝的内涵与外延: 《孝经》开篇即强调,“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意思是说,孝是所有道德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的源头。这种孝,并非狭隘地局限于对父母的个人情感,而是具有广阔的社会意义。书中指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这句话将孝的起点和终点都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孝的开始,在于珍爱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所赐的皮毛有所损伤,这是一种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也是对父母生养之恩的初步回报。而孝的最终目标,则是通过自身的修养和成就,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声誉,使父母因为自己的荣耀而获得尊严和光彩。这已经超越了物质上的供养,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回报。 孝的等级与方式: 《孝经》并没有将孝看作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根据不同的社会地位和关系,阐释了不同的孝道实践方式。 天子之孝: 对于天子而言,孝道体现在“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移风易俗。” 即通过爱敬父母,并将这种品德推己及人,施加于百姓,从而改变社会的风气,达到移风易俗的功效。这是一种将个人孝道上升为政治实践的典范。 诸侯之孝: 诸侯之孝则表现为“使亲者不忧,诸侯不敢侵,堂上有封禄。” 意思是诸侯要让父母不为自己的安危而担忧,同时要保证自己的封地不受侵扰,并在朝廷上享有应有的禄位。这体现了诸侯的责任感和治国的才能,也是对父母的保障。 卿大夫之孝: 卿大夫之孝在于“禄之以俸,位之以礼,使父兄不陷于罪。” 即用俸禄供养父母,用礼节对待他们,同时避免让父兄卷入罪责。这要求卿大夫在享有俸禄和地位的同时,也要顾及家族的声誉和安全。 士之孝: 对于士而言,孝则体现在“禄之以家,事之以礼,使父子不陷于不义。” 即用家庭的收入供养父母,以礼节侍奉,并避免让父子双方卷入不义之事。这是一种相对基础的孝道,强调家庭成员的相互扶持和道义。 庶人之孝: 最为基础的庶人之孝,则是“用微薄之力,奉养其亲。” 即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奉养父母,满足其基本生活所需。 从这些不同层级的孝道阐释中,我们可以看到,《孝经》并非要求所有人都用同一种方式来尽孝,而是强调根据各自的身份和能力,做出最适合的实践。 孝与政治的结合: 《孝经》将孝道与治国理政紧密联系在一起。它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孝,那么他便具备了仁爱之心,这种仁爱之心可以推己及人,最终实现“天下和顺,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四时 the 序,故知君子之道,必能使子孙无毁,则孙子以为常。” (此处原文略有错漏,意为君子之道,能使后代不至于被毁,则后代会遵循常道)。 这种从个人道德到社会秩序的层层递进,构成了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重要环节。 二、“二十四孝”:孝道故事化的生动展现 如果说《孝经》提供了孝道的理论框架和思想高度,那么“二十四孝”的故事集则以鲜活、感人的具体事例,将抽象的孝道转化为寻常百姓家能够理解和模仿的行为典范。这些故事,或感人至深,或令人扼腕,或体现智慧,共同描绘了一幅幅孝子孝女的生动画卷。 故事的来源与流传: “二十四孝”的故事并非集中出现于某一部古籍,而是由不同朝代的文人搜集、整理、创作并加以流传的。其中一些故事出自史书,如《史记》、《汉书》等;一些则来源于民间传说、笔记小说,甚至戏剧曲本。它们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逐渐被人们固化为一个群体,并被广泛传播,成为教化民众的重要载体。 故事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二十四孝”的故事涵盖了各种各样的孝行,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孝道实践。 感人至深的牺牲: 如“埋儿奉母”中的郭巨,为了节省粮食供养母亲,不惜溺杀自己的儿子,其行为虽然极端,却体现了在极端困境下,将孝母置于一切之上的决心。“卧冰求鲤”的王祥,为了给继母寻觅活鱼,不惜在寒冬卧在冰上,求得的不仅是鱼,更是对母亲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忍辱负重的担当: 如“芦衣顺母”的闵损,面对继母的虐待,仍然坚持对父亲尽孝,并将继母的衣物缝补得严严实实,体现了以德报怨的胸怀。“扇枕温被”的黄庭坚,即使在夏日酷暑,也亲手为父母扇凉枕头、铺展被褥,体现了对父母生活起居的无微不至的照顾。 智慧的化解: 如“尝粪忧心”的庾黔娄,为了了解父亲病情,亲自品尝父亲的粪便,以判断病情,这种极端的探病方式,虽然令人不适,却也展现了为父病担忧的焦灼。“哭竹生笋”的孟宗,在冬天看到母亲想吃竹笋,便独自一人到竹林哭泣,感动上天,长出竹笋,这是一种将悲伤转化为奇迹的孝心。“怀桔赠兄”的陆绩,年幼便懂得在宴会上为母亲怀揣橘子,这种幼年时的孝行,也得到了人们的赞赏。 对生命的敬畏与超越: “割股奉君”的唐 the 固,在母亲病重时,割下自己的大腿肉为母亲熬汤,这种极端的行为,虽然有待商榷,但其核心是为母亲延寿的强烈愿望。“卖身葬父”的董永,在父亲去世后,为筹集安葬费而卖身,体现了对父亲的尊重和对生死的超脱。 故事的教化作用: “二十四孝”故事的流传,极大地普及了孝道观念。这些故事凭借其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强烈的道德感染力,深入人心,成为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成为成年人自我道德约束的榜样。它们用直观的方式告诉人们,什么是孝,以及如何去孝。 三、传承与演变:从经典到通俗,从抽象到具体 《孝经》和“二十四孝”故事集,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重要支撑。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深刻的传承与演变。 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孝经》奠定了孝道的理论基础,强调了孝的根本性、广泛性和重要性。而“二十四孝”的故事,则将《孝经》中相对抽象的道德原则,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行为模式。可以说,“二十四孝”是对《孝经》精神的一种通俗化、形象化的解读与实践。 时代背景下的选择与解读: 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环境、文化习俗不断变化,“二十四孝”的故事也在被选择和解读的过程中,体现出不同时代的价值取向。例如,一些故事中的极端行为,在现代社会可能被视为不理智甚至有害,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对父母深厚的感情和牺牲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关注。同时,现代社会也涌现出许多新的孝道实践,如关怀父母的心理健康、尊重父母的个人意愿、提供精神陪伴等,这些都是对传统孝道观念的丰富和发展。 “孝”的现代意义: 尽管时代在发展,但孝道作为一种传统美德,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维系家庭关系: 孝是家庭和谐的基础。尊重、关爱父母,能够加深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构建稳定和睦的家庭环境。 培养健全人格: 一个人如果能够孝敬父母,往往也能将这种仁爱之心推及他人,培养出感恩、责任、同情等健全的人格。 促进社会文明: 孝道文化渗透于社会之中,能够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形成尊老爱幼、互助友爱的良好社会风尚。 结语 《孝经》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为孝道确立了理论根基;“二十四孝”以其感人至深的故事,将孝道精神传播于千家万户。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在现代社会,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孝道中蕴含的珍贵品质,如感恩、尊重、责任,也要结合时代特点,赋予孝道新的内涵和实践方式。让孝道之光,继续照亮中华民族的文明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质感一下子就提升了阅读的期待值。我特别喜欢封面那种古朴又不失典雅的风格,那种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地传达出一种庄重的气息,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一件值得珍视的文化载体。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墨色的浓淡和清晰度都处理得非常好,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订也十分牢固,翻阅起来手感极佳,细节之处彰显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敬畏。光是看着它静静地躺在书架上,就觉得为自己的藏书增添了一份厚重感。它不是那种浮夸的畅销书,而是那种需要静下心来品味的经典,每一次拿起都会有新的发现。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的微涩,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阅读氛围,让人不由自主地想沉浸其中,去追溯那份流淌了千年的智慧和温情。我甚至觉得,如果能配上一根精致的书签就更完美了,不过目前的呈现也已属上乘。

评分

坦白地说,这本书的排版设计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它巧妙地运用了空白区域和字体大小的变化来引导读者的视线和心绪。它不是那种紧凑堆砌文字的版式,而是留出了大量的空间,仿佛在邀请读者停下来,对着某一句箴言沉思片刻。这种“留白”的处理,在阅读体验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避免了信息过载带来的阅读疲劳,反而形成了一种舒缓的韵律。我特别留意到,在重要的注释段落和原文之间,都有明确的区域划分,使得主旨和阐释界限分明,阅读逻辑非常清晰。而且,那种宋体和仿宋体的结合运用,也很有讲究,既保证了辨识度,又增添了一丝古籍的庄重感,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仪式感,仿佛真的在与一位古代的智者对话。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整体考量,远超出了普通教材的范畴。

评分

关于这本书的实用性,我想强调的是它对于建立家庭价值观的潜在作用。它不是一本纯粹的理论读物,而是具有极强操作性和示范性的“行动指南”。我甚至考虑过,如果能和我的长辈或下一代一起阅读这本书的不同章节,那将是多么有意义的家庭活动。因为它不仅仅是关于“孝顺”的单向要求,更是一部关于“如何与至亲之人构建健康长久关系”的深度剖析。书中的许多案例和论述,即便在千年之后,依然能精准地击中人际关系中的痛点,提供出一种超越时代限制的沟通和理解方式。它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伦理基础,可以有效弥合不同年龄层在价值观上的潜在冲突。简而言之,它提供了一套构建和谐亲密关系的底层逻辑,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远超出了书本本身的成本。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文本和解释,更在于它成功地在现代社会语境下重新激活了这份古老的精神遗产。在信息爆炸、亲情观念日益淡薄的今天,阅读这些被视为“陈词滥调”的教诲,反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反思作用。它不是简单地要求我们“照单全收”,而是通过原文的力度和注释的引导,促使我们去思考:在当下,这些被视为“美德”的品质究竟以何种形式存在,又该如何体现在日常的为人处世之中?例如,书中对于“孝”的阐述,远超出了仅仅是赡养父母的范畴,它指向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敬重、理解与精神连接。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在与家人相处时,会下意识地回顾书中的某些观点,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那种更高维度的要求。这种“学以致用”的内化过程,是任何其他类型的书籍难以给予的体验,它触及到了个人修养的根基。

评分

这本书的注释和译文部分,可以说是极其精妙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与普通读者的可读性。我以前接触过一些类似的古籍整理本,要么是注释过于艰涩,让初学者望而却步,要么是翻译得过于口语化,失了原文的韵味。然而,这本读物在处理上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译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去考证每一个字词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确切含义,并且没有采取那种生硬的直译,而是用现代汉语那种既流畅又带着文言底蕴的语言进行阐释,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能准确捕捉到古人微妙的情感和伦理要求。尤其是对于那些跨越时代才产生语意变化的词汇,注释得尤为清晰,让人豁然开朗。这使得即便是像我这样对古代伦理学研究不深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层面。这种精细的打磨,体现了对传统文化最真诚的致敬。

评分

不错不错帮单位买的………………

评分

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收藏了

评分

好的

评分

价格实惠,值得拥有。

评分

挺不错的

评分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古代文化传统,此书值得一读

评分

挺不错的

评分

为人子女者,当细细品味其中的精神!为人父母者,亦当细细体会其中的要义,不要做让子女难看的事。

评分

不错不错帮单位买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