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尔特文集:如何共同生活 [Roland Barthes:Comment Vivre Ensemble]

罗兰·巴尔特文集:如何共同生活 [Roland Barthes:Comment Vivre Ensembl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巴尔特,[法] 科斯特 著,怀宇 译
图书标签:
  • 罗兰·巴尔特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哲学
  • 文学理论
  • 共同生活
  • 人际关系
  • 法国思想
  • 符号学
  • 现代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22298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594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罗兰·巴尔特文集
外文名称:Roland Barthes:Comment Vivre Ensemble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0
字数:29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罗兰·巴尔特文集:如何共同生活》是罗兰·巴尔特为法兰西学院所授课程和所开研究班准备的讲义。从内容上看,《罗兰·巴尔特文集:如何共同生活》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介绍的,主要是从古代到较近时期宗教生活中的“小群体”修道者们是怎样在保持“个人节奏性”的情况下共同生活的,涉及独居隐修、聚集修道、配对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特征”、饮食制度、领地概念、居住条件和体距要求等。第二部分是在这一授课期间开设的研究班内容,说的是“何谓支配一种话语——关于有精神投入的言语的研究”,涉及言语活动的力量、强度和使用时间等。从谋篇布局上看,《罗兰·巴尔特文集:如何共同生活》主要是由作者从几部书籍中选取相关素材“拼合”而成的,这种“引经据典”的做法正是对符号学“互文性”概念的绝好实践。

作者简介

  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其一生经历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媒体文化评论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学期(1962-1976),以及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文学思想界前后辉映,并被公认为蒙田以来法国最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罗兰·巴尔特在法国开创了研究社会、历史、文化、文学深层意义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发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专著,其丰富的符号学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性。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从崭新的角度,以敏锐的目光,剖析了时装、照片、电影、广告、叙事、汽车、烹饪等各种文化现象的“记号体系”,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及历史的方式。晚期巴尔特对当代西方文化和文学的思考进一步深化,超越了前期结构主义立场,朝向有关意义基础、下意识心理、文学本质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认识论问题的探讨。
  罗兰·巴尔特对于西方未来学术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其学术遗产对于非西方文化思想传统的现代化发展,也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他的思想和研究领域宽广,其作品适合于关心入文科学各领域、特别是文学理论领域的广大读者研读。

目录

如何共同生活
1977年1月12日授课讲义
介绍山
1977年1月19日授课讲义
介绍(续)
疏忽(akedia)
1977年1月26日授课讲义
退隐(anachoresis)
动物
阿索斯山
1977年2月2日授课讲义
阿索斯山(续)
自给自足体制
鱼群
不发愿修女修道院
1977年2月9日授课讲义
官僚制度
原因
房间
1977年2月16日授课讲义
房间(续)
首领
1977年3月2日授课讲义
禁区
独居修道群居地
1977年3月9日授课讲义
配对
距离
佣人
1977年3月16日授课讲义
听觉
海绵
事件
花卉
田园诗
1977年3月23日授课讲义
脱离社会
独居
姓名
1977年3月30日授课讲义
姓名(续)
食物
1977年4月20日授课讲义
体距学
矩形
规则
1977年4月27日授课讲义
污秽
域外居住(x6niteia)
1977年5月4日授课讲义
乌托邦
方法?
何谓支配一种话语?
1977年1月12日授课讲义
支配一种话语
沙吕斯的话语
1977年3月23日授课讲义
沙吕斯的话语
以结构的方式
1977年3月30日授课讲义
沙吕斯的话语(续)
为法兰西学院《年鉴》所写的摘要
文学符号学
对应表
古希腊词语汇编
参考文献
专有名词索引
术语索引
巴尔特著述
译后记
附论

精彩书摘

  “于是,厄洛热去他临近的苦行者那里,对他们说:‘该怎么办哪?这个残疾人叫我心灰意冷了。我能把他放到那里去吗?我曾向上帝发过愿,我真害怕……但是,如果我不违愿的话,会是什么结果呢?他就会让我终日不得安宁……我对他该怎么办呢?我真没有办法了!’他们对他说:‘大师还活着(他们就这样称呼安托万),你去找他吧。你把残疾人放到小船上,把他送到隐士修道院。你10那里等待安托万从荒漠中回来,交由他做决定吧;不管他对你说什么,你都照着他的决断去做,因为上帝就是通过他来说话。’他听了他们的话,于是,他把残疾人放进了一条牧羊人的小船里。他夜里出城,遂把残疾人带到了圣一安托万的弟子所在的修道院里……
  “‘我在市场上见到这个残疾人,我向上帝发愿照顾他,为的是借助于他来救我和借助于我来救他。但是,许多年过后,他极端地折磨我,于是,我想到把他带到这里,来请圣人您告诉我该怎么办,并请您为我祷告,因为我已被折磨到了极点!’安托万以沉重而严肃的语气对他说:‘如果你放弃他,使他降生于世的人不会放弃他;如果你放弃他,上帝还会降生一个比你更好的人,他会收留他。’厄洛热一动不动地听着,把圣人的话全记住了。”
  这样说过之后,安托万不再顾及厄洛热,而是开始鞭打残疾人,同时大声对他说:“你这个没手没脚的人,简直不配活在天地之下,难道你不想与上帝一起奋斗了吗?难道你不知道是圣人基督在为你服务吗?你怎么敢做出这些事情来反对基督呢?难道不是基督在变成奴隶来为你服务吗?“就这样,他也使残疾人一动不动地听着。

前言/序言

  罗兰·巴尔特(1915-1980)是已故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法国当代著名文学思想家和理论家,结构主义运动主要代表者之一,并被学界公认为法国文学符号学和法国新批评的创始人。其一生经历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媒体文化评论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学期(1962-1976)以及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期(1976-1980)。作者故世后留下了5卷本全集约6000页和3卷本讲演录近千页。这7000页的文稿,表现出了作者在文学、文化研究和人文科学诸领域内的卓越艺术品鉴力和理论想象力,因此可当之无愧为当代西方影响最大的文学思想家之一。时至今日,在西方人文学内最称活跃的文学理论及批评领域,巴尔特的学术影响力仍然是其他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难以企及的。
  1980年春,当代法国两位文学理论大师罗兰·巴尔特和保罗。萨特三周之内相继谢世,标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乃至西方两大文学思潮——结构主义和存在主义的终结。4月中旬萨特出殡时,数万人随棺送行,场面壮观;而3月下旬G尔特在居住地Urt小墓园下葬时,仅有百十位朋友学生送别(包括格雷马斯和福柯)。两人都是福楼拜的热爱者和研究者,而彼此的文学实践方式非常不同,最后是萨特得以安息在G黎著名的MontDarnasse墓地内福楼拜墓穴附近。萨特是雅俗共赏的社会名流,巴尔特则仅能享誉学界。

罗兰·巴尔特文集:如何共同生活 引言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个体与群体,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哲学、文学、艺术乃至社会学最核心的议题之一。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觅安身立命之所,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连接,共同织就社会的生活图景?法国思想巨匠罗兰·巴尔特,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理论视角以及诗意的语言,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关于“如何共同生活”的深刻反思。 《罗兰·巴尔特文集:如何共同生活》并非一本简单的指导手册,而是一次关于存在、意义与互动的思想漫游。它汇集了巴尔特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主题的思考,这些思考看似分散,却在“共同生活”这一宏大命题下,展现出惊人的内在一致性与思想张力。这本书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激发我们去提问,去审视,去重新定义我们与周遭世界的关系。 第一部分:符号的迷宫与意义的建构 巴尔特的核心思想之一,在于他对“符号”的深刻解读。他认为,我们所处的现实,是一个由无数符号构成的巨大文本。从日常的广告、服饰,到宏大的神话、文学作品,一切都在传递着某种意义,并塑造着我们的认知与行为。在《如何共同生活》中,巴尔特邀请我们走进这个符号的迷宫,学会辨识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意识形态与权力运作。 他所探讨的“神话”(Mythologies),并非指虚构的故事,而是指那些被视为“自然”的、不证自明的集体信念与价值观念。这些神话,通过各种符号媒介,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塑造着我们对“好”与“坏”、“正常”与“异常”、“我们”与“他们”的判断。例如,他对法国罐头食品的分析,揭示了消费主义如何将工业化产品包装成一种“法式生活”的符号,唤起一种集体认同感。 在理解了符号运作的机制后,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所谓的“共同生活”并非天然生成,而是意义建构的结果。我们对“共同”的理解,对“生活”的定义,都深受社会符号的影响。巴尔特引导我们去质疑这些被习以为常的意义,去拆解那些看似牢不可破的社会共识。这种批判性的视角,是实现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步——认识到我们并非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参与到意义的生产与再生产之中。 第二部分:主体性的消解与文本的解放 巴尔特在晚年,特别是其著作《作者之死》中,提出了“作者之死”的激进观点。他认为,传统意义上的“作者”,即那个全知全能、意图明确的意义赋予者,已经不复存在。文本的意义,不再由作者单方面决定,而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在与文本的互动中,在自身的文化背景与个人经验的映照下,不断地生成与重构。 这一观点对于“如何共同生活”有着深远的启示。如果说,我们过去的“共同生活”,常常建立在对某些权威叙事、统一价值观的遵从之上,那么“作者之死”则意味着,我们应该拥抱更加多元、更加个体化的意义解读。在“共同生活”的语境下,这并非鼓励分裂与隔绝,而是呼唤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与包容。 当“作者”的权威被消解,文本的解放就成为可能。同样,当个体的“主体性”不再被视为一个固定不变、独立自足的实体,而是被看作一个在社会互动与符号交流中不断形成、流动的过程时,我们对“共同生活”的理解也会发生转变。我们不再追求一个统一的“我们”,而是承认和欣赏“我们”内部的丰富多样。 巴尔特所倡导的“文本性”(Textuality),是一种开放的、不封闭的、充满可能性的阅读体验。这种体验,正是我们在“共同生活”中应追求的态度。我们不再僵化地坚持自己的观点,而是愿意将自己的观点视为一种“文本”,接受他人的解读与挑战,并从中学习。这种开放的态度,能够化解潜在的冲突,促进理解与沟通,为“共同生活”提供更加宽松与自由的空间。 第三部分:欲望的流动与身体的政治 “共同生活”不仅仅是思想与符号的交流,更是情感、欲望与身体的交织。巴尔特对爱、情欲、身体的关注,同样为我们理解“共同生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他笔下的身体,不再是简单的生物学器官,而是充满文化意义、社会编码的载体。 他深入分析了情欲的表达方式,从情书的结构到情色文学的语言,揭示了欲望如何在符号的框架内流动与被解读。理解欲望的流动性,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个体的情感需求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总是能够被社会规范轻易驯服。在“共同生活”中,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理解和处理不同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社会规则之间,关于欲望的张力。 巴尔特对身体的关注,也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他认为,身体是抵抗符号控制、挑战意识形态压迫的重要场所。例如,他对摔跤运动的分析,揭示了身体如何在表演中,通过姿态、表情,来传递一种非语言的叙事,并以此来颠覆或娱乐化那些既定的社会模式。 在“共同生活”的层面,这意味着我们应该珍视身体的自主性,尊重个体的身体经验。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们,对于身体的感知、表达方式可能存在差异。理解并接纳这些差异,是避免基于身体差异产生的歧视与隔阂的关键。同时,他也鼓励我们关注身体在社会互动中的“表现性”,关注那些通过身体姿态、情感流露所传递的非言语信息,这些往往比官方叙事更能触及真实的存在。 第四部分:闲暇的艺术与日常的革命 巴尔特对“闲暇”(Loisir)的思考,更是直接指向了“如何共同生活”的实践层面。他认为,在高度组织化、效率至上的现代社会中,闲暇并非简单的休息,而是一种抵抗“意义”压迫、重拾“生命力”的机会。在闲暇中,我们得以暂时摆脱工作的角色束缚,摆脱社会规训的要求,去做那些真正让自己感到愉悦、唤醒生命激情的事情。 他所推崇的“闲暇的艺术”,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生活方式。它不是被动地接受娱乐,而是主动地去发现、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乐趣。这种乐趣,往往体现在对日常事物的细致观察与品味之中,体现在对微小细节的敏感与热爱之中。例如,他对“街头时尚”的观察,看到了普通人在日常穿着中,通过对服饰的选择与搭配,展现出一种独特的个人风格与反叛精神。 这种对日常细节的关注与品味,正是“共同生活”的基石。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去发现彼此的闪光点,去欣赏他人的独特性,去共同体验那些微小的美好,那么“共同生活”就从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了一个触手可及的、充满活力的现实。 巴尔特并非鼓励我们逃离社会,而是希望我们在既有的社会结构中,通过对闲暇的重新定义,去实践一种“日常的革命”。这种革命,不是推翻旧秩序,而是通过个体化的选择与行动,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新的意义空间,抵抗那些僵化、压抑的力量。这包括对消费主义的警惕,对过度劳动的反思,以及对人际关系的重新珍视。 结论 《罗兰·巴尔特文集:如何共同生活》是一部召唤我们审视自身、反思社会、重塑关系的思想盛宴。巴尔特以其独特的笔触,将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的洞见,与对日常生活的敏锐捕捉相结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共同生活”新维度的窗口。 这本书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蓝图,而是提供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它鼓励我们成为一个更加自觉的意义生产者,一个更加开放的文本读者,一个更加敏感的欲望体察者,以及一个更加积极的日常生活艺术家。 在巴尔特的世界里,“共同生活”不是简单的相处,而是复杂的协商、持续的对话、不断的创造。它意味着尊重差异,包容矛盾,并在符号、欲望、身体的交织中,寻觅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连接。阅读这本书,将是一次涤荡心灵的旅程,一次重塑我们与世界关系的思想实践。它邀请我们,以一种更加深刻、更加诗意的方式,去探索“如何共同生活”这个永恒的命题。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整体结构上看,这本书的跳跃性极大,它不像一本有明确开端、发展和结论的线性文本。它更像是一组被打乱的乐章片段,需要读者自己去寻找它们之间隐秘的旋律线。我体会到一种强烈的“非目的性”的阅读乐趣——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次开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思绪会把你带向何方。这本书成功地避开了所有明确的教条主义倾向,它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放性和邀请性,邀请读者加入这场对“如何存在”的持续性探索。它迫使人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去填充那些留白的区域,让理论与实践的张力在读者心中自行解决。这使得每一次重读都会带来新的发现,因为它不再是关于巴特尔的文字,而成了关于读者自身如何与世界相处的新思考。

评分

坦白讲,初读时我有些不适应他那种近乎诗意的散文化论述。它不像是一本严谨的哲学或社会学著作,它更像是一系列关于“在场”与“缺席”的沉思录,被精心编排成册。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没看懂,而是因为被某个措辞,某一个意象突然击中。巴特尔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行动,他似乎在用一种全新的语法来描述我们被旧语法禁锢的经验。那些关于“他者”的描述,关于如何在公共空间中保持个体的完整性,读起来充满了当代性的回响。尤其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如何筛选,如何建构意义,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极富启发性的参照系。它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可以用来解剖现实的、锋利的工具。

评分

终于读完了这本,感觉思绪万千,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它像一把精巧的钥匙,却打开的不是一扇门,而是一片迷雾重重的森林。巴特尔的文字,总是带着那种特有的疏离感和洞察力,让你在沉浸其中时,又总能保持着一种清醒的抽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教你“如何”生活,不如说是在不断地解构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本身。那些关于符号、文本、以及我们如何被构建的讨论,像无数细小的针尖,扎破了日常的表皮,露出了下面错综复杂的血管和神经。我尤其欣赏他处理日常现象时的那种非线性的思维方式,他不会给你一个清晰的路线图,而是引导你进入一个充满悖论和张力的空间。那种感觉就像你试图抓住水流,越是用力,它流失得越快。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视角被微妙地校准了,不再那么轻易地接受那些摆在面前的“真实”。这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解放,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与环境之间那些看似牢不可破的关系。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吸收知识,不如说是一次深度的“共振”。它不是那种提供“生活技巧手册”的著作,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那些被自动化处理掉的瞬间。我特别留意了他在处理人际距离和边界感时的细腻观察,这在如今这个极度互联又极度孤立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巴特尔似乎在提醒我们,真正的“共同生活”需要的不是融合,而是对差异的精确感知和尊重。他似乎有一种能力,能将最平凡的场景——比如一次眼神的交汇,一个共享的空间——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去审视。这种对细微之处的极致放大,让原本平淡无奇的日常,焕发出令人敬畏的复杂性和美感。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更多是一种智力上的“迷航”。它不是那种能让你合上书本后立马觉得“豁然开朗”的作品,更像是给你准备了一张高度复杂的地图,而地图的标识本身就是不断变动的。我尝试着去捕捉他提出的那些概念的边缘,但它们总是滑溜溜地溜走,留下的是一种强烈的“在场感”——巴特尔的思想仿佛就在你耳边低语,但他的逻辑结构却像一个精妙的迷宫,让你在追逐一个论点时,不知不觉拐进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消耗精力的,需要读者具备极大的耐心和反思能力。它要求我们放弃对确定性的渴求,转而拥抱那种永恒的、处于形成过程中的状态。对于习惯了清晰、直接表达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一次艰难的跋涉,但对于那些渴望更深层次的、关于存在和交流本质探讨的人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值得的、深入骨髓的洗礼。

评分

好书,值得一读。好书,值得一读。

评分

那一刻我是多么羡慕他,羡慕他沉沉的满满的担子,羡慕他那可以让人心安的肩膀。

评分

买来了还没看,不过感觉很难读

评分

7、黄金国的发现:1848年1月,约翰·奥古斯特·苏特尔在自己的领地,今加利福尼亚,发现了黄金混合在泥沙之中,从而掀起了持续四年横扫世界的“淘金热”。

评分

见一直没人应声,他便气哼哼地爬起身,也不顾穿上外衣,踉跄着撑着拐杖扶着矮柜吃力挪动着,慌忙之间还撞到了病腿,终于奔到了电话机前。他倒吸着冷气,用微微颤抖着的冻得通红的手摁着早已烂熟于心的号码。“喂,悦儿阿”他一如往日般地和蔼低沉“快起床,要迟到了,星期一了记得穿校服,一定要吃早饭......”即使他的悦儿已经改了几次作息时间,换了几个闹钟;即使他的悦儿已经听腻了他每天早上都重复的相同的话;即使他的悦儿因为他看错时间而早了一个小时的电话乱发着脾气。

评分

“你回去吧,我要等悦儿,悦儿说了要来的,我要拿麻花给她吃。”他手里捏着藏在衣兜里温热的麻花,抬头看了看时间,皱了眉头念叨着:“悦儿怎么还不来呢。”然后,又继续静默地等待。

评分

巴特最早期的作品主要是对40年代存在主义思潮的回应,尤其是针对其代表人物萨特。在萨特的作品《什么是文学》中,他将自己从既已建立的书写形式以及他认为敌视读者的前卫书写形式中抽离。而巴特的回应是:何不寻找书写中那些特别而独创的元素。在《写作的零度》中巴特认为语

评分

书很好,送货也挺快的。

评分

《罗兰·巴尔特文集:如何共同生活》是罗兰·巴尔特为法兰西学院所授课程和所开研究班准备的讲义。从内容上看,《罗兰·巴尔特文集:如何共同生活》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的,主要是从古代到较近时期宗教生活中的“小群体”修道者们是怎样在保持“个人节奏性”的情况下共同生活的,涉及独居隐修、聚集修道、配对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特征”、饮食制度、领地概念、居住条件和体距要求等。第二部分是在这一授课期间开设的研究班内容,说的是“何谓支配一种话语——关于有精神投入的言语的研究”,涉及言语活动的力量、强度和使用时间等。从谋篇布局上看,《罗兰·巴尔特文集:如何共同生活》主要是由作者从几部书籍中选取相关素材“拼合”而成的,这种“引经据典”的做法正是对符号学“互文性”概念的绝好实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