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科学施肥技术

玉米科学施肥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薛世川,彭正萍 著
图书标签:
  • 玉米
  • 施肥
  • 农业技术
  • 作物营养
  • 土壤
  • 种植技术
  • 农学
  • 玉米种植
  • 肥料
  • 农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ISBN:9787508240510
版次:1
商品编码:1009984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04-01
页数:13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属于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2004BA520A07)。

内容简介

  由河北农业大学薛世川教授和彭正萍博士编著。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施肥基础知识,玉米需肥特性,玉米营养诊断与施肥,不同区域玉米的科学管理技术。还介绍了各种肥料的真伪鉴别方法,以及农业化肥服务与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广大农民朋友阅读此书,可逐渐提高科学施肥能力,增产增收;化肥工作者可借此拓宽思路,更好地服务基层;也可供农业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科学施肥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植物对养分的需求
第二节 作物、土壤、肥料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经济合理施肥

第二章 玉米的需肥特性
第一节 春玉米的养分需求规律
第二节 夏玉米的养分需求规律

第三章 玉米营养诊断与施肥
第一节 形态诊断
第二节 施肥诊断
第三节 施肥回顾诊断
第四节 化学诊断

第四章 玉米配方施肥技术的依据及基本方法
第一节 测土配方施肥的涵义与内容
第二节 测土配方施肥的基本理论依据
第三节 配方施肥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 施肥时期和方法

第五章 不同区域玉米科学管理技术
第一节 中国玉米种植区域划分
第二节 北方春玉米区科学管理技术
第三节 黄淮海春夏播玉米区科学管理技术
第四节 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科学管理技术
第五节 南方丘陵玉米区科学管理技术
第六节 西北内陆灌溉玉米区科学施肥管理技术
第六章 常用肥料品种的特点与鉴别
第七章 农化服务与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
附录
附表 不同玉米种植区主要科学管理技术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二节 作物、土壤、肥料之间的关系
  一、土壤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土生万物”说明土壤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充分了解它的特点是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前提。土壤是在一定气候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生命体,它受形成条件、成土母质、气候、植被、耕作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而不同,耕层土壤养分也有明显的差异。据估算,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70%来自于土壤,由于不同类型的土壤其保肥供肥性差别很大,肥料的增产效果及品种搭配也不同。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土壤矿物质种类很多,化学组成复杂,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理化性质,是作物养分的重要来源。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和矿物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一般耕地耕层中有机质含量只占土壤干重的0.5%~2.5%,耕层以下更少,但它的作用却很大,群众常把含有机质较多的土壤称为“油土”。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施用的有机肥料和残留的根茬。许多农民采用柴草垫圈、秸秆还田、割青沤肥、草田轮作、粮肥间套、扩种绿肥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使土壤越种越肥,产量越来越高。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也很大,1克土壤中就有几亿到几百亿个。

前言/序言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这些农谚都充分肯定了施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我国农业自“七五”以来的快速发展,有赖于国内外化肥企业的突飞猛进和施肥技术的不断改进,施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化肥工业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肥料生产国。随着化肥生产量与施用量的不断增加,作物产量也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多年来一味追求高产、超高产,盲目大量施用化肥,不仅肥料利用率逐年降低,增肥不增产,而且严重地破坏了土壤养分平衡与土壤生态环境,作物的抗逆能力降低,病虫害不断增加,给农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在一些地区,由于连年施用磷肥和高磷复合肥料,土壤含磷水平大幅度提高,磷肥的增产效果越来越低,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群众仍然大量施用高磷肥料,不仅浪费了钱财,而且严重地破坏了土壤养分的平衡。氮肥的投入同磷肥一样,逐年增加,浪费更加突出,超量施用氮肥造成小麦、玉米大面积倒伏,减产甚至绝收的事件也时有发生。钾肥和微肥的投入与氮、磷肥的投入相反,由于土壤长期得不到钾素与微量元素的补充,我国大多数地区土壤钾素供应不足,部分地区微量元素缺乏,土壤营养失衡,限制了氮、磷肥效的充分发挥。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只注意了化肥对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而忽视了它的负面作用。
《玉米科学施肥技术》简介 内容梗概 《玉米科学施肥技术》是一部系统性、实践性兼具的玉米种植领域专业著作。本书旨在为广大玉米生产者、技术推广人员、农技院校师生以及相关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套全面、科学、可行的玉米施肥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紧密围绕“科学施肥”这一核心,从玉米生长发育的生理需求出发,结合当前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玉米需肥规律、养分诊断、肥料选择、施肥方法、施肥时期、施肥量以及有机肥与化肥的合理搭配等关键环节。本书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既有扎实的科学理论支撑,又有丰富多样的案例分析和图文并茂的实践指导,旨在帮助读者掌握玉米高效施肥的核心技术,实现产量和品质的双丰收,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详细内容概述 第一部分:玉米生长发育与养分需求 本部分是理解科学施肥的基础。首先,本书详细介绍了玉米在不同生育阶段(如出苗期、幼苗期、拔节期、孕穗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期、成熟期)的生理特点、生长发育规律以及对各类养分(氮、磷、钾、中微量元素)的动态需求变化。通过深入剖析玉米植株的形态建成、生理代谢过程,揭示不同生育期养分需求的关键期和高峰期,为制定精准施肥方案奠定理论基础。例如,书中会详述玉米苗期对磷的需求高于氮,而拔节期至孕穗期是玉米需氮、钾量最大的时期,灌浆期则对钾的需求尤为突出。 第二部分:玉米养分诊断技术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准确判断玉米植株的营养状况,从而指导施肥决策。书中详细介绍了多种养分诊断方法,包括: 目视诊断法: 通过观察玉米植株的外部形态、叶色、生长势等,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营养缺乏或过剩的迹象。例如,氮素缺乏表现为老叶自下而上逐渐变黄,植株矮小;磷素缺乏则可能导致叶片呈紫红色,生长迟缓。 土壤养分测定法: 阐述了土壤养分检测的重要性,介绍了常用土壤养分检测指标(如速效氮、速效磷、有效钾、有机质、pH值等)的测定方法、标准与意义,以及如何根据土壤养分测定结果来制定施肥计划。 植株养分测定法: 详细讲解了通过测定玉米叶片、茎秆等器官中的养分含量来诊断植株营养状况的技术。书中会提供不同生育期、不同部位的玉米植株养分临界值和适宜范围,指导读者如何正确采集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并解读分析结果,从而发现潜在的营养失衡问题。 作物响应法: 介绍了一些根据作物生长表现来判断肥效的方法,例如通过施肥试验、小区对比等方式,观察不同肥料用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间接评估土壤供肥能力或肥料的利用率。 第三部分:玉米关键养分的生理功能与缺乏症状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玉米生长必需的各类营养元素,重点分析了其在玉米体内的生理功能,以及缺乏或过量时产生的典型症状,帮助读者进行更精确的诊断和施肥决策。 氮(N): 阐述了氮在玉米蛋白质合成、叶绿素形成、光合作用等方面的核心作用。详细描述了氮素缺乏时叶片黄化、植株矮小、产量下降等症状,以及过量施氮可能导致的贪青晚熟、倒伏、抗病性下降等问题。 磷(P): 讲解了磷在能量代谢、核酸合成、根系发育、早熟性等方面的关键作用。详述了磷素缺乏时幼苗生长迟缓、叶片呈紫红色、结实不良等症状,以及适量施磷对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性。 钾(K): 阐述了钾在调节水分代谢、酶活化、抗逆性(抗旱、抗倒伏、抗病虫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细致描述了钾素缺乏时玉米叶片边缘发黄、出现“烧边”现象、植株瘦弱、易倒伏等症状。 中微量元素: 重点关注了玉米生长中不可或缺的中量元素(如钙、镁、硫)和微量元素(如锌、铁、锰、硼、钼等)。书中会分别阐述它们在玉米体内的具体生理功能,以及缺乏时表现出的特异性症状,并指出不同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下,中微量元素缺乏的可能性,以及如何进行针对性补充。例如,玉米缺锌是普遍现象,会导致玉米叶片出现“白苗”或“花叶”症状,严重影响生长。 第四部分:玉米肥料种类与选择 本部分提供了关于各类肥料的详细信息,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最适合的肥料产品。 化肥: 详细介绍了氮肥(尿素、碳铵、硫酸铵等)、磷肥(过磷酸钙、磷酸二铵等)、钾肥(氯化钾、硫酸钾等)以及复合肥、复混肥、BB肥等常见化肥的性质、特点、优缺点、养分含量、施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重点分析了不同化肥的速效性、缓效性、经济性和环境影响。 有机肥: 强调了有机肥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提供缓释养分、增强作物抗逆性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介绍了堆肥、厩肥、绿肥、商品有机肥等常见有机肥的种类、营养成分、腐熟程度要求、施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生物肥料: 介绍了以微生物菌剂为主要成分的生物肥料,阐述了其固氮、解磷、解钾、促进植物生长等功能,以及如何合理使用生物肥料来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养分利用效率。 专用肥料: 介绍了针对玉米生长特点和特定需求而设计的专用肥料,如玉米专用肥、缓控释肥、水溶肥、叶面肥等,并分析了其在提高产量、改善品质、节省用肥等方面的优势。 第五部分:玉米科学施肥技术要点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实践指导,详细阐述了玉米科学施肥的各项关键技术。 施肥量确定: 结合土壤养分测定结果、目标产量、玉米品种特性、肥料养分含量以及土壤肥力水平,系统介绍科学计算施肥量的方法。强调“缺多少补多少,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避免盲目增施化肥。 施肥时期: 详细讲解了玉米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特点,以及不同时期施肥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重点介绍“底肥+追肥”的施肥模式,并细化了拔节期、孕穗期等关键追肥时期的施肥建议,以及如何根据玉米长势和天气情况灵活调整追肥时间。 施肥方法: 介绍了撒施、沟施、穴施、条施、施肥器施用、水肥一体化(滴灌、喷灌施肥)等多种施肥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如何最大化肥料利用率。特别强调了配方施肥、深层施肥、分期施肥等精细化施肥技术的应用。 有机肥与化肥的配合施用: 强调了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的重要性,分析了其在提高养分利用率、改善土壤性状、增强抗逆性等方面的协同效应。指导读者如何根据有机肥的养分含量和释放规律,合理调整化肥用量,实现“有机、化、肥”的科学结合。 中微量元素的补充: 针对玉米常缺的中微量元素,提供了具体的补充方案,包括土壤施用、叶面喷施以及随水冲施等方法,并指导读者如何根据诊断结果和土壤特性选择合适的补充产品和用量。 配方施肥技术: 系统介绍配方施肥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强调根据土壤供肥能力、作物需求和肥料特性,科学配制各种营养元素的比例,实现养分的平衡供应。 第六部分:玉米施肥常见问题与对策 本部分针对生产实践中常见的施肥难题,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肥料利用率低的原因分析: 探讨了肥料流失(如淋溶、挥发、固化)、养分转化受阻、养分比例失调、施肥不当等导致肥料利用率低的原因。 作物营养失调的诊断与矫正: 针对各种营养缺乏或过剩症状,提供详细的诊断依据和补救措施,包括调整施肥种类、用量、时期和方法。 土壤退化与施肥: 分析了长期过度施用化肥或不合理施肥对土壤结构、肥力、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改良土壤、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施肥建议。 节肥增效与环境保护: 强调了通过科学施肥技术,在保证产量和品质的同时,减少肥料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化、可持续化。 第七部分:区域性玉米施肥技术指南(示例) 本部分可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不同气候条件,提供具有代表性的玉米施肥技术案例与指导。例如,针对黄淮海平原的重黏土,或是东北地区的黑土地,或是南方地区的丘陵坡地,以及不同灌溉条件(如旱地、水浇地)下的施肥差异。这部分内容将极具实践指导意义,能够帮助读者将其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当地的实际生产中。 本书特点 科学性强: 以玉米生理生化和养分需求为核心,理论阐述扎实,数据引用严谨。 实践性高: 融合了大量的田间试验数据、生产案例和经验总结,操作指导详细,易于理解和应用。 系统性全: 涵盖了玉米施肥的各个环节,从基础理论到技术要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图文并茂: 运用大量图片、图表和示意图,直观地展示玉米生长症状、养分诊断方法和施肥技术,提高阅读的便捷性和理解效率。 针对性强: 既有普遍适用的科学原理,又兼顾了不同地区、不同土壤、不同品种的差异性,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语言通俗易懂: 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力求用清晰、简洁的语言向广大读者传达复杂的科学技术。 《玉米科学施肥技术》将成为玉米生产者、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以及相关研究者案头的必备参考书,为我国玉米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在“水肥一体化”方面的论述,对于我们这些开始使用滴灌技术的种植户来说,简直就是一本及时的“救星”。以前我们用传统漫灌,施肥常常是大水漫灌,不仅水资源浪费严重,而且肥料的利用率极低,很多养分还没等玉米吸收就被淋失了。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如何根据玉米不同生育期的需水特性,来精确计算水溶性肥料的配比和滴灌的频率。它甚至给出了不同气候带下,土壤持水能力和蒸发量对施肥方案的修正系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养分诊断”的章节,它教我们如何通过观察叶片颜色和生长状态,结合精准的滴灌数据,来判断作物是否已经达到了养分饱和点。这套精细化的管理方法,让我的水肥利用效率提高了至少三成,成本也得到了有效控制,这对于提升整体经济效益意义重大。

评分

这本关于玉米施肥技术的书,我买了快一个月了,书里的内容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原以为施肥就是按着感觉来,多一点没关系,但这本书清晰地阐述了氮磷钾均衡的重要性,还细致地讲解了土壤测试和养分平衡的理论。以前我总觉得玉米的生长周期那么长,施肥就得贯穿始终,但书中提到分阶段施肥的策略,比如苗期、拔节期和灌浆期,每阶段对养分的需求是不同的,这让我茅塞顿开。特别是关于测土配方的部分,我按照书里的指导,今年春天做了土壤测试,结果发现我地里的磷含量竟然超标了,而锌元素却严重缺乏。这直接纠正了我过去那种“越多越好”的施肥误区。书里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不同施肥量对玉米穗部发育、籽粒饱满度的影响对比图,那些直观的数据对比,比我过去几年的经验总结都要来得可靠和科学。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农学专家在我耳边手把手指导,让我对“科学施肥”有了全新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在处理玉米不同品种对肥料需求差异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可以说完全超出了我原本对一本“技术书”的期待。我过去种植的都是传统的老品种,对肥料的耐受性和需求相对固定,但近年来引进了几个高产品种,发现它们对氮素的反应极其敏感,稍微多一点就容易徒长、倒伏。书中专门开辟了一个章节,对比了不同玉米基因型对氮、磷、钾营养的吸收效率和响应阈值。它用大量的图表展示了例如某个杂交品种在营养胁迫下的表现,以及最优施肥窗口。我对照着自己种的几个品种,立刻找到了症结所在——我还在用对待老品种的施肥量去对付新来的高产品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强调了“对症下药”的个性化施肥方案,而不是一刀切的标准模板。这让我意识到,选种和施肥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紧密结合起来看。

评分

最近刚读完这本《玉米科学施肥技术》,感触颇深,尤其对书中关于有机肥与化肥结合使用的论述印象深刻。过去我一直是化肥的忠实拥趸,觉得见效快,产量高,但总觉得土壤质量在逐年下降,地力越来越差。这本书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解释有机质对土壤结构、保水保肥能力的关键作用,让我开始反思。作者提出的“减肥增效”理念,并非完全摒弃化肥,而是强调将有机肥作为基础,用精准的化肥补充作物在特定生长期的缺口。书中详细列举了不同类型有机肥(如堆肥、绿肥、农家肥)施用的最佳时机和用量,甚至还提到了微生物菌剂在活化土壤养分方面的潜力。我试着在书里的建议下,将部分氮肥替换成了腐熟的有机肥,虽然初期担心产量会受影响,但到了收获季,我发现玉米的抗倒伏能力明显增强,而且籽粒的均匀度和色泽也比往年好了不少。这套组合拳下来,我深刻体会到,现代农业不应该只追求短期的产量数字,更要注重长期的土地健康。

评分

坦白讲,我一开始买这本书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同类书籍不少,但大多浮于表面。然而,这本《玉米科学施肥技术》在讲述宏观理论之余,对微量元素和土壤酸碱度的影响分析得极其透彻,这是很多同类书籍常常忽略的重点。比如,书中花了整整一章来讨论镁、硫、硼、锌这四种元素在玉米光合作用和籽粒淀粉合成中的作用机理,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时候氮磷钾都够了,玉米依然长不好——原来是微量元素在“卡脖子”。更关键的是,它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不同酸碱度土壤下,如何选择最易被玉米吸收的肥料形态的实用建议。我所在的地区土壤偏碱性,过去施用的磷肥吸收率一直不高,现在我明白了原因,并根据书中的建议调整了磷肥的施用形态,期待来年的效果能有质的飞跃。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绝对值得所有严肃对待玉米生产的农人收藏。

评分

好!

评分

好!

评分

好!

评分

好!

评分

好!

评分

好!

评分

好!

评分

好!

评分

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