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镜(1907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

西洋镜(1907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吉·巴津尼 著,沈弘,邱丽媛 译
图书标签:
  • 汽车拉力赛
  • 历史
  • 北京-巴黎
  • 1907
  • 探险
  • 旅行
  • 文化
  • 交通
  • 早期汽车
  • 纪实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14611946
商品编码:10183283120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10-01
页数:18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视角独特:一个西方记者眼中的中国首届汽车拉力赛
  ★珍贵稀缺性:100张珍贵照片记录的人类历史上一次汽车远程

内容简介

  1907年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是世界汽车运动的原始之旅,也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跨洲的汽车赛事。这次赛事由巴黎《晨报》主办,中、俄等国承办。参赛车由轮船运抵上海、天津,再到北京。1907年6月10日早,5辆赛车从北京公使馆区的法国兵营出发,开往张家口,穿越蒙古草原、戈壁,抵达巴黎,历时62天。巴津尼搭乘博盖塞亲王的赛车,全程跟踪采访并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字及影像资料。1907年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不仅推动了人类汽车运动的快速普及,而且对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吕吉?巴津尼(1874—1947),意大利著名记者和作家。1900年曾被意大利专业报纸《晚间邮报》作为战地记者派到中国报道义和团运动,1904—1905年又作为日军随军记者报道了日俄战争,在意大利引起轰动。他一生出版了13本书,大部分都很畅销。

沈弘,杭州人,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上世纪90年代起遍访波士顿、芝加哥、伦敦等地图书馆,搜集了大量国内难得一见的珍贵记录。目前承担教育部重点攻关项目“外国收藏16—20世纪来华传教士档案整理与研究”、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项目“外国人眼中的浙江和浙江人”。著有《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晚清印象》等书。

 邱丽媛,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任教于北京华文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外文化交流播。

目录

一、从巴黎至北京
二、出发
三、前往长城
四、翻山越岭
五、行走在蒙古草原之边
六、在蒙古大草原上
七、在戈壁大沙漠里
八、沙漠中的城市
九、库伦
十、去往恰克图
十一、贝加尔湖畔
十二、断桥之灾
十三、在伊尔库茨克省
十四、在叶尼塞河盆地
十五、托木斯克——学者之城
十六、伊希姆
十七、乌拉尔山脉
十八、从卡马河到伏尔加河
十九、从伏尔加河到莫斯科河
二十、离开俄罗斯
二十一、接近终点
二十二、巴黎

精彩书摘

  车
  亲王选中的车是一辆24~40马力的普通伊塔拉。对引擎和底座都没有任何改动,只是对骨架的角度和弹簧做了调整,让它比平时更为强劲,还换上了更高更耐用的车轮。轮胎选的是米兰倍耐力*大号的,这样路面的差异就不会感觉那么明显了。亲王非常希望车的每个部分都是意大利制造的。车身有两个前座,是博盖塞亲王和司机的,后座是我的。我的座位两边各用铁箍固定着一个长长的圆柱形的汽油罐,装着150升汽油。后面的一个像炮兵部队用的箱子里,装着我们的工具和其他东西,箱子上有另一个圆柱形的罐子装着水。我们的行李要用绳子捆在箱子和水罐上。为了节省空间,避免在车后部装太多东西,我们只能尽量减少行李,只带一些必需品,每人*多15千克。一个100升的机油罐,还有长管子和一个水龙头,固定在我的座位底下。前排座位下面放的是我们的食物柜,大部分都是罐头肉。这辆车*特别的地方在于挡泥板,是由四块又长又结实的铁板制成的铰链,容易卸下来,遇到小沟渠、沙地、沼泽的时候用得到。我们的车在外形上跟目前问世的其他车都大不相同,简直是个庞然大物。它就像一个奇怪的铁皮机器,像某种战争武器。如果是一个轻松的人来看,它硕大的油罐能让他想起不那么可怕的工具,甚至是一辆温和的洒水车!
  越过北京的桥
  在清河,我们碰上了赛程中的*个障碍。那座跨越清河的古桥对于汽车来说简直是不可逾越的。我们想找可以涉水的浅滩,搜遍了河岸的各个方向,却都没有!只有一条路,就是那座桥。
  这本是一座气势非常恢弘的大桥,欧洲人按照惯例认为它是由马可?波罗建造的,但实际上它也许是建于明代。桥身全部都是用汉白玉砌成,桥两侧的栏杆上雕刻着优美的、具有某种欧洲风格的花纹图案,几乎可以印证欧洲惯例对其由来的判定。大桥以简洁优雅的白色弧形将两侧河岸连接起来,在其原始粗野的土地已经忘却了从前挚爱的美好之时,它仍然残留着过往的辉煌。桥面也是用巨大的汉白玉石条所砌成,但几百年来的车来车往已经使这些大石条磨损得非常厉害,有的石块已经断裂。似乎数百年间,地面曾缓慢抬升,试图将这些石条举起来,仿佛它们是众多半开墓穴的盖子。自从北京被称为“堪巴禄克”(可汗之大都)的时候,这座桥就没被建筑工人的手碰过了。假如不是必须要开一辆40马力、重1200千克的车经过那儿的话,我们一定会对这个美丽的历史遗迹赞赏不已的!
  桥两端的斜坡都不见了。它们被洪水撕碎卷走了,被暴雨慢慢冲走了,被千千万万路人的脚步带走了—六百年间,人潮在上面来回奔涌。现在,通往大桥的只有凹凸不平的小路,上面还耸立着破碎的石块。或许这周围的地面已经伴同中国的辉煌一起沉没,而今这座桥仍显示出中国土地追随忽必烈的脚步时所达到的令人骄傲的高度。
  ……

前言/序言

  序 言(节选)
  —西皮奥 . 博盖塞写给巴津尼的信
  加尔达岛
  1907年9月
  亲爱的巴津尼:
  在我们两个月辛劳跋涉之后—在我们经历了各种乱石河流、沙砾林地、泥泞沼泽以及大众的欢迎仪式后—仍然有人认为我们的旅行显著证明了一点,即驾驶汽车从北京到巴黎是不可能的!
  这自相矛盾的表述在其简朴之内蕴含着拜占庭风味。然而,此悖论在字面上毕竟是对事实的准确叙述,这也正是我们旅行所已经证明的:在目前是不可能单独驾驶汽车,舒坦地坐在汽车座位上,从北京到达巴黎的。我们的亲身经历也证明了,建立旨在把那些*可爱且技艺高超的中国“女艺人”从天朝都城运送到红磨坊舞台的班车服务,不会是一个有利可图的投机活动。
  然而,这次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难道没有教给我们一些值得学习的事情吗?
  我的思绪回到了恰克图那个百万富翁朴实无华的房舍里。在那里,女主人脸上挂着善意的微笑,亲自从厨房来到餐厅,把一排排装着上等乡村醇酒的杯子摆上桌,并在桌上摆了大盘子,内盛全乳牛和全羊的肉块,或者盛有大堆的面条或米饭。在那儿,法莉亚这个乡下小丫头,探出她朝气蓬勃但略有野性的小脑袋,上面别着一朵草原之花。在那儿,新老朋友无须邀请,不拘礼节地进进出出,拿走自己那份丰厚的盛情和食物。我回想到围绕着嘎吱作响桌子的谈话—想起每个人谈论我们穿越戈壁滩的实际效用时表现出的热忱敏锐,这次穿越把*为快捷的驼队创下的17天纪录减少到了4天;还想起人们向我们提出的那些技术和商业性的问题,即采用这种快运方式,至少把部分茶叶货物运送到边境某处的可能性。这些茶叶货物此前都是经海路运至海参崴,然后再从那儿改用横跨西伯利亚的铁路运往各处。
  您是否还记得我们伊尔库茨克的主人所表现出的那份热情?他在下乌丁斯克搭我们的车,痴迷于在西伯利亚干硬的道路上疯狂奔驰,让松林的清新空气灌满肺腑。他肯定有着驾驶汽车的激情萌芽。在合适的季节里,在西伯利亚那无垠的旷野上,驾驶汽车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西洋镜:1907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 一、 时代的回响:一个宏大叙事的开端 1907年,当世界尚在蒸汽时代与电气时代交替的黎明中摸索,一场史无前例的冒险正悄然酝酿,它注定要将人类的想象力推向新的极限。北京,这座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帝国首都,即将成为一个传奇的起点。巴黎,这座浪漫而前卫的西方都市,则憧憬着一场胜利的凯旋。连接这两座遥远城市的,是一辆辆冒着滚滚黑烟、轰鸣着咆哮引擎的钢铁怪物——汽车。而这场将载入史册的壮举,便是1907年的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 本书《西洋镜:1907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并非仅仅记录一场赛事,它试图捕捉那个时代的气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闪耀的瞬间。它是一面映照出人类探索精神、勇气与智慧的“西洋镜”,透过这面镜子,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的巨变,一个文明的碰撞,以及那些为梦想而付出的不懈努力。 二、 赛事的缘起:一次打破常规的宣言 赛事的构想,本身便是一次对已知边界的挑战。在那个汽车刚刚步入公众视野,技术尚显粗犷,道路条件堪忧的年代,认为一辆汽车能够穿越广袤的亚洲大陆,横跨难以想象的险峻地形,最终抵达欧洲腹地,这本身就足以被视为天方夜谭。然而,正是这种看似疯狂的想法,吸引了那些拥有远见卓识的先驱者。 1907年的北京,不再仅仅是故宫的红墙黄瓦,它成为了一个全球瞩目的焦点。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车手们,带着各自的期待与装备,齐聚于此。他们中的许多人,并非专业的赛车手,而是充满冒险精神的企业家、探险家,甚至是记者。他们的参与,预示着这场赛事早已超越了纯粹的竞技范畴,它是一场关于技术进步的展示,一次关于国界与文化的对话,更是一次对人类潜能的极大肯定。 三、 赛道的挑战:一场与自然与命运的搏斗 赛道的设计,本身就是一场艰巨的考验。从北京出发,参赛者们将要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复杂地形和恶劣环境。茫茫的戈壁,崎岖的山路,广阔的草原,以及一些尚未被人类足迹完全踏遍的区域,都构成了他们前进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这并非是今日我们所熟悉的铺装赛道,而是充满了未知与危险的原始地貌。烈日暴晒下的沙漠,让人望而生畏;泥泞不堪的沼泽,足以吞噬任何前进的动力;高寒地带的冰雪,更是对车辆性能和人体极限的双重摧残。更不用说,沿途可能遇到的野生动物、恶劣的天气变化,以及难以预测的机械故障。 每一次抛锚,每一次迷路,每一次与自然力量的较量,都将成为赛道上扣人心弦的插曲。参赛者们不仅要依靠车辆的性能,更要依靠他们自身的智慧、毅力、团队协作以及与当地居民的沟通。他们如何克服语言障碍?如何在物资匮乏的环境中修复车辆?如何在高压之下保持冷静?这些都是在这场漫长而艰苦的旅途中,他们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 四、 车辆的性能:时代的工程奇迹 1907年的汽车,与今日的精密机械不可同日而语。当时的汽车技术尚处于萌芽阶段,可靠性和耐用性都远远不及现代车辆。然而,正是这些在当时看来可能略显笨重、简陋的车辆,却成为了承载人类梦想的翅膀。 这些汽车,往往是手工打造的艺术品,它们凝聚了工程师们的智慧与心血。巨大的发动机,粗犷的车身,简陋的悬挂系统,以及那些必须由人工操作的复杂机械装置,都成为了参赛者们熟悉的伙伴。在漫长的征途中,这些车辆经历了严苛的考验,它们的每一次运转,都仿佛是那个时代工业文明的呐喊。 本书将深入探究这些赛车的构造与技术特点,揭示它们在极限条件下的表现,以及它们如何在那场史诗般的旅途中,一次又一次地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它也将折射出那个时代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以及那些在技术革新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制造商与工程师。 五、 人物的肖像:勇气与梦想的群像 这场拉力赛,最动人的,莫过于那些投身其中的人物。他们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勇士,他们拥有不同的动机,却怀揣着共同的冒险精神。 我们将在书中,细致地描绘这些人物的形象。他们或许是出身名门的贵族,怀揣着荣耀与名声的追求;或许是白手起家的实业家,希望通过这场赛事证明自己的技术与商业能力;或许是充满好奇心的记者,渴望捕捉最真实、最震撼的现场报道。 他们的故事,不仅仅关乎驾驶技术,更关乎人性的光辉。面对困难,他们是如何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在竞争与合作中,他们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孤独与疲惫中,他们如何保持内心的信念?本书将力求展现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在这场非凡旅程中所经历的成长与蜕变。 六、 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东西方的对话 北京到巴黎,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是东西方文明的跨越。当这些来自西方的汽车和人群,踏上中国的土地,他们不仅仅是在穿越一个国家,更是在体验一种古老而深厚的文明。 沿途的风景,风土人情,当地居民的反应,都构成了这场赛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参赛者们将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中国的文化,体验其独特的魅力。而他们的到来,也无疑给当地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冲击。 本书将关注这场赛事中,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对话。这种碰撞,或许是新奇的,或许是带有误解的,但最终,它将促成一种理解和融合。它将展现出,在科技进步的浪潮下,不同文化如何共存,如何相互学习,如何共同塑造一个更加多元的世界。 七、 历史的印记:意义与传承 1907年的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绝非仅仅是一场短暂的赛事。它在那一刻,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一个人类征服自然、突破极限的象征。它证明了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的巨大潜力,加速了汽车工业的发展,也激发了无数人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这场赛事所留下的,不仅仅是赛道上的速度与激情,更是关于探索、勇气、创新、协作以及文明交流的宝贵财富。它为后来的探险家、赛车手、以及所有怀揣梦想的人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西洋镜:1907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希望通过对这场赛事的全面梳理和深度挖掘,让读者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亲临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它将带领读者去感受那份纯粹的冒险精神,去领略那份不屈不挠的勇气,去思考科技进步带来的巨大改变,去体会文明交流的深远意义。 这面“西洋镜”,不仅映照出1907年的北京和巴黎,更映照出那个时代的精神,映照出人类永不止步的探索之路。它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鼓励着我们,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也能怀揣着同样的勇气和梦想,去开创属于我们自己的传奇。 本书将以详实的史料、生动的笔触、严谨的考证,为您呈现一场穿越历史的视觉盛宴,一次触动心灵的文化之旅。它将带您一同见证,当古老的东方遇上现代的西方,当钢铁的巨兽驰骋在未知的大地上,人类的想象力和执行力,究竟能达到怎样的高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西洋镜”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1907年的北京到巴黎汽车拉力赛,听起来就像是电影里的情节,但却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这样的一个赛事是如何被组织起来的?参与者又是些什么样的人?是来自不同国家的贵族,还是充满热情的工程师?这本书,一定不仅仅是在讲述一场比赛的胜负,更是在描绘那个时代人类的勇气和探索精神。我想象着,当汽车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疾驰,又穿越戈壁、草原,最终抵达欧洲大陆时,会是怎样的景象。路边的人们,一定用惊奇的目光看着这些“铁盒子”飞驰而过,他们或许从未见过这样的事物。书中,一定记录了沿途的风土人情,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让我得以近距离地观察和感受那个时代独特的魅力,感受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和挑战。

评分

“西洋镜”——这三个字,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一丝神秘的诱惑。1907年,从北京到巴黎的汽车拉力赛,这简直就是一段传奇。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速度和耐力的比赛,更是一次对人类边界的探索,一次文化与科技的伟大交融。我想象着,当这些早期的汽车,在荒芜的戈壁滩上奔驰,在崇山峻岭间穿行,那画面该是多么的壮观。书中肯定记录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比如那些车手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如何与大自然搏斗,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获得帮助。我好奇,在那个年代,一个跨越如此遥远距离的汽车比赛,会引发怎样的社会反响?它又如何改变了人们对世界和科技的认知?“西洋镜”让我感受到,历史的进程,往往是由一群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人推动的,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铭记和回味。

评分

“西洋镜”这本书,光是看标题,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1907年,北京到巴黎的汽车拉力赛,这无疑是一场史诗般的壮举。我想象着,当汽车这个在当时还算新鲜的玩意儿,首次踏上从东方古都到西方浪漫之都的漫漫征程,那场面该是何等的波澜壮阔。书中描绘的,肯定不仅仅是比赛的激烈角逐,更深层次的,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勇气、智慧和对未来的憧憬。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那些车手们在崎岖的道路上,与恶劣的天气搏斗,与未知的地域抗衡,每一次引擎的轰鸣,都仿佛是对旧有秩序的挑战。这本书,或许还展现了沿途的风土人情,不同文明的交汇与碰撞。对我而言,“西洋镜”仿佛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类的探索精神,感受到科技进步的伟大力量,以及那些勇于挑战极限的先行者们留下的深刻印记。

评分

当我翻开“西洋镜”,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尘土飞扬的年代,空气中弥漫着汽油和汗水的混合气味。1907年的北京,那是一个怎样的古老都市?而巴黎,又是何等的繁华浪漫?这场横跨亚欧大陆的汽车拉力赛,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我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那些简陋的汽车,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颠簸前行,每一次发动,每一次熄火,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我想象着,车手们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与恶劣的天气搏斗,与漫长的旅途抗争。他们是真正的冒险家,用钢铁和勇气,书写着属于那个时代的篇章。书中的细节,一定很丰富,比如他们如何补充燃料,如何维修车辆,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寻求补给。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恰恰是构成这场伟大征程的基石。而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次文化交流的尝试,是东西方文明在现代交通工具的催化下,发生的一次奇妙碰撞。我期待着,书中能展现出赛程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那些不为人知的牺牲与坚持。

评分

“西洋镜”——仅仅是这个名字,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遐想。1907年,北京到巴黎的汽车拉力赛,光是想象那个场景,就觉得振奋人心。那个年代,汽车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稀罕的物件,更别提把它开出远门了。这比赛,简直就是一场挑战人类极限、跨越文化鸿沟的史诗。我想象着,当第一批汽车从北京城出发的时候,一定引起了轩然大波。围观的人们,脸上是惊愕、好奇,或许还有一丝不安。在那个连马车都是主要的交通工具的时代,这些轰鸣的钢铁巨兽,会是怎样的异类?书中描绘的,一定不仅仅是比赛的进程,更多的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眼光,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是对机械力量的初步认知。我好奇,那些参与其中的人,是怎样的英雄?他们的车子又是什么模样?在漫长的旅途中,他们又会遇到哪些难以想象的困难?是恶劣的天气?是未知的地域?还是文化习俗的冲突?“西洋镜”这三个字,仿佛打开了一扇古老的门,让我窥探到那个年代的生动群像,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温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