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思勰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他编撰的《齐民要术》是一部内容丰富、规模巨大的农业生产技术著作,是我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书中内容相当丰富,涉及面极广,包括各种农作物的栽培,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以及各种野生植物的利用等等;同时,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家禽、家畜、鱼、蚕等的饲养和疾病防治,并把农副产品的加工(如酿造)以及食品加工、文具和日用品生产等形形色色的内容都囊括在内。 本书为其译注本,适合农业相关读者以及古籍爱好者阅读。
前言
校译体例
齐民要术序
杂说
齐民要术卷**
 耕田**
 收种第二
 种谷第三稗附出,稗为粟类故
齐民要术卷第二
齐民要术卷第三
齐民要术卷第四
齐民要术卷第五
齐民要术卷第六
齐民要术卷第七
齐民要术卷第八
齐民要术卷第十
附录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的说,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很实在的品质感。封面色彩搭配得既古典又不失现代感,字体选择上也看得出是用心考量的,尤其是烫金的书名,在光线下微微闪烁,让人爱不释手。翻开内页,纸张的质地非常舒服,没有廉价书籍那种刺鼻的油墨味,排版也极为讲究,字里行间留白得当,阅读起来丝毫没有拥挤感。装订得也非常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完全不用担心散页的问题。这种对书籍本身的尊重,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阅读的体验。我一直认为,好的书籍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它本身也应该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而这本的物理呈现,无疑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尤其是一些插图和图表的处理,清晰度和还原度都非常好,这对于理解那些复杂的古代技术细节至关重要,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下了不少功夫,绝非粗制滥造之作。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所散发出的那种沉静而强大的文化力量。它不仅是一部农业技术的文献,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农耕文明的缩影和精神内核的体现。通过阅读这些记载,我仿佛能感受到田埂上的泥土气息和先民们对土地的敬畏与热爱。它让我深刻理解了“民以食为天”背后的艰辛、智慧与坚韧。这本书的出版,是对保护和传承古代科技遗产做出的巨大贡献,它让这些曾经深藏于古籍之中的宝贵经验得以重见天日,以一种现代人可以理解和欣赏的方式得以延续。对于任何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或科技发展史有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作为一本科技史的入门读物,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并非简单地对原文进行流水账式的翻译,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逻辑脉络。从宏观的农业生产哲学,到微观的农时节令、耕作技术、乃至畜牧和水利工程,层层递进,组织得井井有条。这种结构设计,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此类主题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框架,建立起系统的认知。每一章的过渡都衔接得非常自然,仿佛在讲述一个连贯而宏大的历史故事,而不是堆砌孤立的知识点。这种对知识体系的重构能力,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史料汇编,更是一部能够指导读者理解古代社会生产力的优秀学术著作,阅读起来效率奇高,知识吸收效果非常理想。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可以说是让人眼前一亮,完全超出了我对“译注”类书籍的一般预期。译者显然对古代汉语和当时的农业背景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他们不仅是文字的转换者,更是文化的桥梁搭建者。很多原文中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地方性的描述,经过译者的处理后,变得清晰明了,却又精准地保留了原有的语境和韵味,没有那种生硬的“翻译腔”。更难能可贵的是,译注部分处理得恰到好处,它们像是贴心的向导,在关键节点适时地提供背景知识、地理方位或是工艺流程的解释,既没有过度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又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认知边界。我发现自己以往阅读相关古籍时常常需要对照多部工具书的困扰,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极大的缓解,这种专业且细腻的处理,充分体现了译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读者的体贴。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古人的深度对话。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细节的捕捉和描述。书中对于不同季节土壤的处理方法,对不同作物的病虫害防治策略,甚至是对饲养牲畜的精细化管理,都做了极其详尽的记录。这些记载远非我们现代人想象中“古代农业是靠天吃饭”的粗放模式,其中蕴含的经验主义智慧和朴素的科学精神,着实令人震撼。它让我看到了古人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条件下,如何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得如此精妙和谐。每当我读到一个精妙的农事技巧时,都会忍不住停下来思考,这种智慧在今天是否还有借鉴的价值,这种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是其他许多通俗读物所无法给予的深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