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规划教材:表面活性剂化学(第2版)

高等教育规划教材:表面活性剂化学(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祥高,刘东志 著,王世荣 等 编
图书标签:
  • 表面活性剂
  • 化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规划教材
  • 第二版
  • 洗涤剂
  • 乳化剂
  • 界面化学
  • 应用化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77837
版次:2
商品编码:1028092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表面活性剂化学(第2版)》全面介绍了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国内外发展概况、作用原理、功能与应用、重要类型表面活性剂的典型品种和合成方法(包括阴离子、阳离子、两性型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的复配理论和相关研究成果。对于碳氟、含硅、高分子等特殊类型的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化学(第2版)》也进行了简要介绍。
《表面活性剂化学(第2版)》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化学、化工、精细化工、应用化学、轻化工等相关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表面活性剂概述1
1.1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1
1.1.1 按离子类型分类1
1.1.2 按亲水基的结构分类2
1.1.3 按疏水基种类分类3
1.1.4 按表面活性剂的特殊性分类3
1.1.5 其他分类方法4
1.2 表面活性剂的国内外发展状况4
1.2.1 世界表面活性剂工业的发展状况4
1.2.2 我国表面活性剂工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5
参考文献7

第2章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原理8
2.1 表面张力与表面活性8
2.1.1 表面张力和表面自由能8
2.1.2 表面活性与表面活性剂11
2.1.3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12
2.2 表面活性剂胶束13
2.2.1 胶束的形成14
2.2.2 临界胶束浓度14
2.2.3 胶束的形状和大小19
2.2.4 胶束作用简介20
2.3 表面活性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21
2.3.1 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21
2.3.2 亲油基团的影响24
2.3.3 亲水基团的影响24
2.3.4 分子形态的影响25
2.3.5 分子量的影响26
2.3.6 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26
2.3.7 表面活性剂的安全性和温和性27
2.3.8 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性27
参考文献28

第3章 表面活性剂的功能与应用29
3.1 增溶作用29
3.1.1 增溶作用的定义和特点29
3.1.2 增溶作用的方式30
3.1.3 增溶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31
3.1.4 增溶作用的应用32
3.2 乳化与破乳作用33
3.2.1 乳状液的类型及形成33
3.2.2 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36
3.2.3 乳化剂及其选择依据37
3.2.4 乳状液的破乳38
3.2.5 乳化和破乳的应用38
3.3 润湿功能40
3.3.1 润湿过程41
3.3.2 表面活性剂的润湿作用41
3.3.3 润湿剂42
3.3.4 表面活性剂在润湿方面的应用43
3.4 起泡和消泡作用48
3.4.1 泡沫的形成及其稳定性48
3.4.2 表面活性剂的起泡和稳泡作用51
3.4.3 表面活性剂的消泡作用53
3.4.4 起泡与消泡的应用57
3.5 洗涤和去污作用60
3.5.1 液体油污的去除61
3.5.2 固体污垢的去除62
3.5.3 影响表面活性剂洗涤作用的因素63
3.5.4 表面活性剂在洗涤剂中的应用66
3.6 分散和絮凝作用69
3.6.1 表面活性剂对固体微粒的分散作用69
3.6.2 表面活性剂的絮凝作用70
3.7 表面活性剂的其他功能71
3.7.1 柔软平滑作用71
3.7.2 抗静电作用71
3.7.3 杀菌功能71
参考文献72

第4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73
4.1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概述73
4.1.1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分类73
4.1.2 磺酸基的引入方法74
4.2 烷基苯磺酸盐74
4.2.1 烷基苯磺酸钠结构与性能的关系75
4.2.2 烷基芳烃的生产过程79
4.2.3 烷基芳烃的磺化82
4.2.4 烷基苯磺酸的后处理86
4.2.5 烷基苯磺酸盐的应用88
4.3 α-烯烃磺酸盐88
4.3.1 α-烯烃磺酸盐的性质和特点89
4.3.2 α-烯烃的磺化历程91
4.3.3 α-烯基磺酸盐的生产条件93
4.4 烷基磺酸盐95
4.4.1 烷基磺酸盐的性质和特点95
4.4.2 氧磺化法生产烷基磺酸盐96
4.4.3 氯磺化法制备烷基磺酸盐99
4.5 琥珀酸酯磺酸盐102
4.5.1 琥珀酸酯磺酸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102
4.5.2 AerosolOT的合成与性能103
4.5.3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104
4.5.4 磺基琥珀酸N�蝉;�聚氧乙烯醚单酯钠盐104
4.6 高级脂肪酰胺磺酸盐105
4.6.1 高级脂肪酰胺磺酸盐的一般制法105
4.6.2 净洗剂209的性能与合成106
4.6.3 净洗剂LS107
4.7 其他类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108
4.7.1 硫酸酯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108
4.7.2 磷酸酯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109
4.7.3 羧酸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110
参考文献110

第5章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111
5.1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概述111
5.1.1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分类112
5.1.2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114
5.2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116
5.2.1 烷基季铵盐116
5.2.2 含杂原子的季铵盐119
5.2.3 含有苯环的季铵盐120
5.2.4 含杂环的季铵盐123
5.2.5 胺盐型127
5.2.6 咪唑啉盐130
5.3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应用130
5.3.1 消毒杀菌剂131
5.3.2 腈纶匀染剂131
5.3.3 抗静电剂131
5.3.4 矿物浮选剂131
5.3.5 相转移催化剂132
5.3.6 织物柔软剂132
参考文献133

第6章 两性表面活性剂134
6.1 两性表面活性剂概述135
6.1.1 两性表面活性剂的特性135
6.1.2 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分类136
6.2 两性表面活性剂的性质138
6.2.1 两性表面活性剂的等电点138
6.2.2 临界胶束浓度与pH值的关系139
6.2.3 pH值对表面活性剂溶解度和发泡性的影响139
6.2.4 在基质上的吸附量及杀菌性与pH值的关系140
6.2.5 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与碳链长度的关系140
6.2.6 两性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和Krafft温度点140
6.2.7 表面活性剂结构对钙皂分散力的影响141
6.2.8 去污力141
6.3 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142
6.3.1 羧酸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142
6.3.2 磺酸甜菜碱的合成146
6.3.3 硫酸酯甜菜碱的合成147
6.3.4 含磷甜菜碱的合成148
6.3.5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149
6.3.6 氨基酸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151
6.4 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应用151
6.4.1 洗涤剂及香波组分151
6.4.2 杀菌剂152
6.4.3 纤维柔软剂152
6.4.4 缩绒剂152
6.4.5 抗静电剂152
6.4.6 金属防锈剂153
6.4.7 电镀助剂153
参考文献153

第7章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154
7.1 概述154
7.1.1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发展状况154
7.1.2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定义155
7.1.3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分类156
7.2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157
7.2.1 HLB值157
7.2.2 浊点及亲水性158
7.2.3 临界胶束浓度159
7.2.4 表面张力159
7.2.5 润湿性160
7.2.6 起泡性和洗涤性160
7.2.7 生物降解性和毒性161
7.3 合成聚氧乙烯表面活性剂的基本反应——氧乙基化反应161
7.3.1 反应机理161
7.3.2 影响反应的主要因素163
7.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165
7.4.1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165
7.4.2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70
7.4.3 聚乙二醇脂肪酸酯172
7.4.4 脂肪酰醇胺(聚氧乙烯酰胺)173
7.4.5 聚氧乙烯烷基胺175
7.4.6 聚醚176
7.4.7 多元醇的脂肪酸酯类178
参考文献180

第8章 特殊类型的表面活性剂181
8.1 碳氟表面活性剂181
8.1.1 碳氟表面活性剂的性质181
8.1.2 碳氟表面活性剂的分类182
8.1.3 碳氟表面活性剂的应用184
8.1.4 碳氟表面活性剂的主要合成方法187
8.2 含硅表面活性剂192
8.2.1 分类192
8.2.2 合成方法192
8.3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195
8.3.1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特性195
8.3.2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分类197
8.3.3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主要品种及合成198
8.4 冠醚型表面活性剂199
8.4.1 冠醚型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及应用199
8.4.2 冠醚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200
8.5 反应型表面活性剂202
8.5.1 羟甲基化合物202
8.5.2 活性卤素化合物202
8.5.3 环氧化合物202
8.5.4 环氮乙烷衍生物202
8.6 生物表面活性剂202
8.6.1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形成和制备203
8.6.2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性质204
8.6.3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应用204
参考文献205

第9章 表面活性剂的复配206
9.1 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参数207
9.1.1 分子间相互作用参数β的确定和含义207
9.1.2 影响分子间相互作用参数的因素208
9.2 产生加和增效作用的判据209
9.2.1 降低表面张力209
9.2.2 形成混合胶束210
9.2.3 综合考虑210
9.3 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体系211
9.3.1 阴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211
9.3.2 阴离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213
9.3.3 阴离子-两性型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213
9.3.4 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214
9.3.5 阳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214
9.3.6 非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215
参考文献215

精彩书摘

2.2.4胶柬作用简介
当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以后,便会在溶液内部由分子或离子分散状态聚集成胶束,改变了物系的界面状态,并产生乳化、起泡、分散、增溶及催化等作用。
(1)乳化作用 所谓乳化是指将一种液体的细小颗粒分散于另一种不相溶的液体中,所得到的分散体系称为乳液。乳化剂是为增加乳液稳定性而添加的表面活性剂,在乳液中可以起到降低表面张力,使乳液容易生成并稳定的作用。乳化剂既可在被分散小颗粒上形成吸附层,使之不易因相互碰撞合并变大而发生破乳,还可使分散粒子的静电性质发生变化,有利于双电层的形成,依靠静电斥力的作用使乳液保持稳定。
(2)泡沫作用 泡沫实际是气体分散于液体中的分散体系,泡沫的形成涉及起泡和稳泡两个因素。起泡是指泡沫形成的难易,稳泡则是指生成泡沫的持久性。低的表面张力和高强度表面膜的形成是形成泡沫的基本条件。表面活性剂既可作为起泡剂,又可作为稳泡剂。例如肥皂、洗衣粉中的主要成分烷基苯磺酸钠、烷基硫酸钠是良好的起泡剂,月桂酰二乙醇胺则是良好的稳泡剂。
(3)分散作用 固体粒子在溶液中的分散也同样存在分散和分散稳定性问题。分散过程中,固体粒子体积变小,表面积增大,体系的自由能增大,处于不稳定状态。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可在固液界面上形成吸附层,降低界面自由能,改变固体粒子的表面性质,使之容易分散。同时表面活性剂有利于粒子周围双电层的形成,通过静电斥力阻碍粒子聚集。
(4)增溶作用 指水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存在能使不溶或微溶于水的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度显著增加的现象,这种作用只有在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后才显现出来。
(5)催化作用 表面活性剂胶束的直径通常为3~5nm,其大小、结构和性质与含酶球状蛋白相似,因此具有与酶类似的催化作用,合理选择表面活性剂可以使化学反应速率显著提高。多数实验结果表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能够增加亲核阴离子与未带电基质的反应速率,阴离子胶束则会使此类反应速率降低,而非离子和两性离子胶束对该反应速率的作用效果很小或没有作用。
总之,表面活性剂的很多应用均与胶束的形成有关,详细内容将在第3章中介绍。
表面活性剂结构不同,应用性能和应用领域不同,因此掌握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和有效地应用表面活性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前言/序言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重要的精细化学品,用途十分广泛,在洗涤、纺织、石油、建筑、涂料、农药和医药等各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精细化工的所有领域。
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表面活性剂的需求量和年产量持续增长,也为其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新品种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关于表面活性剂的专著和研究论文很多,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应用和新品种的开发。本教材力图全面介绍表面活性剂的有关概念、性质、应用原理、重要类型表面活性剂的典型合成方法等,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生学习使用,对工程技术人员了解、应用和开发表面活性剂也有帮助。
教材共分9章,第1章为概述;第2章介绍表面活性剂的有关基本概念和理论;第3章重点介绍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原理;第4~7章分别讲述了阴离子、阳离子、两性型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典型品种和合成方法;第8章简要介绍了碳氟、含硅、高分子等特殊类型的表面活性剂;第9章介绍表面活性剂的复配理论和相关研究成果。
本书第1~3章和第9章由王世荣、刘东志编写;第4~6章由李祥高、刘东志编写;第7、8章由何莉莉编写。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教材涉及内容较为广泛,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表面活性剂化学(第2版)》是一本面向高等教育的规划教材,旨在系统、深入地阐述表面活性剂这一重要化学领域的理论基础、应用原理与前沿进展。本书第二版在继承第一版严谨学术风格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教学的实际需求,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与更新,力求为读者提供一本内容更丰富、逻辑更清晰、更具实践指导意义的教材。 本书内容概述: 全书分为若干章节,层层递进,从宏观到微观,从基础到应用,全面覆盖表面活性剂的方方面面。 第一部分:表面活性剂的基础理论 表面与界面现象: 详细介绍液体表面、界面存在的根本原因,如分子间作用力,以及由此产生的表面张力、界面张力等基本概念。通过直观的图示和严谨的数学推导,帮助读者深刻理解这些物理量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分类: 深入剖析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特点,即亲水基团(Hydrophilic Group)和疏水基团(Hydrophobic Group)的协同作用。系统介绍根据亲水基团的电荷性质划分的阴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性质及代表性分子。同时,也会提及一些特殊结构的表面活性剂,如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等。 表面活性剂的溶液行为: 重点阐述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聚集行为,包括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方法、影响CMC的因素(如链长、温度、电解质等),以及胶束的结构、形态及其在不同溶剂中的演变。深入讨论表面活性剂形成各种有序聚集体,如微乳液、液晶相等的过程和条件。 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吸附: 详细讲解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液-气、液-液、固-液界面的吸附模型,如Langmuir吸附模型、 Frumkin吸附模型等。通过吉布斯吸附方程,定量描述吸附量与表面张力降低之间的关系,以及吸附层结构的影响。 第二部分:表面活性剂的性质与表征 润湿、起泡与乳化性质: 深入研究表面活性剂如何影响材料的润湿过程,包括润湿角、润湿动力学等。探讨表面活性剂在起泡和稳泡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影响泡沫稳定性的关键因素。详细阐述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在稳定油水体系中的作用机理,包括界面膜的形成、乳液的类型(O/W,W/O)及其稳定性。 分散与增溶: 讲解表面活性剂在固体粒子分散体系中的作用,如降低粒子间的聚集,提高分散体系的稳定性。深入研究表面活性剂的增溶现象,即表面活性剂胶束能够溶解难溶于水的物质,并分析其增溶机理和影响因素。 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 介绍几种主要的表面活性剂合成路线,包括脂肪醇磺化、烷基苯磺化、环氧乙烷加成等经典合成方法。也会触及一些新型、环保的合成技术。 表面活性剂的分析检测方法: 提供一系列用于表征表面活性剂性质和浓度的实验技术,包括滴定法测定CMC、表面张力仪、界面张力仪、电导率仪、动态光散射(DLS)、原子力显微镜(AFM)等。 第三部分:表面活性剂的应用领域 日用化学品: 详述表面活性剂在洗涤剂(衣物洗涤剂、餐具洗涤剂、地板清洁剂)、个人护理品(洗发水、沐浴露、牙膏、化妆品)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重点分析不同应用场景下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原则、复配技术以及性能优化。 工业应用: 广泛介绍表面活性剂在石油开采(提高采收率)、纺织印染(匀染、渗透)、造纸(助留助滤)、涂料油墨(分散、润湿)、农药(乳化、分散)、金属加工(润滑、清洗)等工业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揭示其如何改善工艺效率、提升产品质量。 生物医药与材料科学: 探讨表面活性剂在药物递送系统(如脂质体、胶束)、生物分离、细胞培养、生物传感器、纳米材料制备(如胶体稳定)等前沿领域的应用潜力,展示其在生命科学和先进材料领域的创新价值。 环境科学与绿色化学: 关注表面活性剂在水处理(油水分离、污染物吸附)、土壤修复、生物降解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应用,以及绿色合成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进展。 本书特色: 体系完整,逻辑严谨: 从基础理论到应用实践,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内容翔实,图文并茂: 结合丰富的插图、实验数据和经典案例,生动形象地展示复杂的化学概念和应用场景。 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阐述理论知识的同时,强调其实际应用,并通过实验章节引导读者动手实践。 反映学科前沿: 紧跟表面活性剂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技术进展,介绍一些新兴的应用方向和交叉学科内容。 适合高等教育教学: 语言通俗易懂,概念清晰,难易适中,既适合本科生学习,也为研究生和科研人员提供参考。 《表面活性剂化学(第2版)》将是化学、化工、材料科学、日用化学品工程以及相关交叉学科专业师生学习表面活性剂理论、掌握应用技术、进行科学研究的必备参考书。本书的出版,旨在为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对《高等教育规划教材:表面活性剂化学(第2版)》的初步印象中,一本优质的教材应该具备清晰的逻辑结构和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知识体系。《高等教育规划教材:表面活性剂化学(第2版)》的封面风格,在我看来,就暗示了它可能具备这样的特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从表面活性剂的最基本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其微观结构、宏观性能以及在各种实际应用中的复杂行为。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包括阴离子、阳离子、非离子和两性表面活性剂,并对各类表面活性剂的典型代表分子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分子结构、合成方法、理化性质以及主要应用领域。在解释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时,我希望它能够深入到胶体化学和界面化学的层面,例如,详细阐述表面活性剂分子在界面上的吸附行为,如表面张力降低、润湿、铺展等;以及在溶液中的聚集行为,如胶束的形成、结构、动力学以及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和影响因素。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表面活性剂在制备和稳定乳液、泡沫、分散体、凝胶等体系中的作用机理的详细讲解,并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例如,在制备高稳定性的化妆品乳液时,需要选择哪种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它们如何协同作用来防止油水两相的分离?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这样深入的解析,帮助我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评分

拿到这本《高等教育规划教材:表面活性剂化学(第2版)》,我首先被其封面的整体设计风格所吸引。它在专业感和学术性上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这让我对即将展开的学习充满了信心。作为一个在校学生,我对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着极高的要求。我希望这本教材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让我能够从宏观到微观,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全面地理解表面活性剂这一重要的化学物质。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结构单元,包括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并深入分析不同结构单元的组合如何影响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如溶解度、表面活性、临界胶束浓度(CMC)等。同时,我希望书中能够系统介绍表面活性剂的各种分类方法,例如按照电离性、结构类型、用途等,并对各类表面活性剂的代表性分子进行举例说明,阐述其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在应用方面,我尤其关注表面活性剂在清洁、乳化、分散、发泡、增溶等方面的具体机理。例如,在清洗过程中,表面活性剂是如何降低液体与污垢之间的界面张力,并将污垢包裹在胶束中,从而达到去除污垢的目的?在乳液形成过程中,表面活性剂又是如何稳定油水界面,防止油滴或水滴的聚结,从而形成稳定的乳液?我希望书中能够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图示,将这些抽象的机理变得形象具体,便于理解。此外,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涉及一些关于表面活性剂在特定领域的应用,如在食品工业中的乳化剂和稳定剂、在医药领域的药物载体、在化妆品中的发泡剂和润肤剂等,这些都能极大地拓展我的知识视野。

评分

我对这本《高等教育规划教材:表面活性剂化学(第2版)》的字体和排版风格印象深刻。清晰的字体,合理的行间距和段落划分,使得阅读过程变得轻松愉快。在学习过程中,我最看重教材的“嚼劲”,即它能否提供足够深入的理论内容,让我可以反复琢磨,不断挖掘知识的深度。我希望这本书在讲解表面活性剂的胶体化学和界面化学原理时,能够深入到物理化学的层面,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例如,对于表面吸附理论,我希望能够看到拉普拉斯方程、吉布斯吸附方程等经典理论的推导和应用,理解表面活性剂分子如何在界面处形成单分子层或多分子层,以及这些吸附层的形成如何导致表面张力降低。同时,对于表面活性剂的聚集行为,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从单体到胶束,再到更高聚集体(如囊泡、液晶相等)的形成过程,并解释这些聚集体的结构、动力学以及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相行为。这对于理解表面活性剂在乳液、泡沫、凝胶等体系中的作用机制至关重要。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表面活性剂在复杂体系中行为的讨论,例如在电解质溶液、高聚物溶液或生物体系中的特殊表现,以及这些体系如何影响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和功能。此外,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计算性的内容,例如如何利用分子模拟或量子化学计算来预测表面活性剂的性质,或者如何通过实验数据拟合模型来描述其界面行为。这些内容将极大地提升教材的科学性和前沿性,帮助我建立起更扎实的理论基础,为未来的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作为一名期待在这门学科上有所建树的学生,《高等教育规划教材:表面活性剂化学(第2版)》在我的眼中,是一本承载着知识与希望的书。我希望它不仅能够为我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能激发我的学习兴趣和科研潜能。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表面活性剂的分子设计原理,即如何根据特定的应用需求,优化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以获得最佳的性能。例如,在开发用于温和清洗的表面活性剂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来平衡去污能力和对皮肤的刺激性?在制备用于提高油气采收率的表面活性剂时,又需要具备哪些特殊的性质?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表面活性剂结构-性能关系的研究案例,并通过数据分析和图表展示,清晰地揭示其中的奥秘。此外,我也对表面活性剂在现代科技中的前沿应用非常感兴趣,例如在纳米技术、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我希望书中能够涉及一些关于新型功能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和应用,如智能响应性表面活性剂、生物可降解表面活性剂、以及用于构建复杂纳米结构的模板剂等。这些内容不仅能够拓展我的知识视野,更能启发我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介绍一些关于表面活性剂研究的先进实验技术和计算方法,如表面力显微镜、动态光散射、分子动力学模拟等,帮助我了解科研前沿的工具和手段,为未来的学术生涯做好准备。

评分

在拿到《高等教育规划教材:表面活性剂化学(第2版)》这本书时,我首先关注的是它是否能够在我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知识拓展和深化。我之前对表面活性剂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日常生活中对其功能的认知,比如洗涤剂的去污能力。但我知道,作为一门学科,表面活性剂化学远不止于此。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表面活性剂的分子设计原理,即如何根据特定的应用需求,设计具有特定亲疏水性、电荷特性、反应活性等性质的表面活性剂分子。例如,在制备生物可降解的表面活性剂时,需要考虑哪些结构特征?在开发高效的药物载体时,又需要关注哪些方面的性能?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表面活性剂合成方法和表征技术的介绍,这对于理解表面活性剂的来源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也对表面活性剂在复杂多相体系中的行为充满好奇。例如,在油水界面、固液界面、气液界面等不同界面上,表面活性剂的吸附行为和聚集行为有何异同?它们如何影响界面的物理化学性质?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这方面的深入分析,并结合相关实验数据和理论模型进行阐述。此外,我也关注书中是否能够涉及一些关于表面活性剂的生物相容性、毒理学以及环境行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这对于理解表面活性剂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以及其环境友好性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高等教育规划教材:表面活性剂化学(第2版)》的封面设计,初拿到手时,就给我一种专业而又不失严谨的视觉感受。简洁的排版,恰到好处的色彩运用,以及那醒目的书名,都预示着这是一本内容扎实的学术著作。我是一名对表面活性剂领域充满好奇的学生,虽然接触这段时间并不算长,但已经感受到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从洗涤剂到化妆品,从食品工业到医药制造,表面活性剂的身影无处不在,其作用机理和应用潜力,一直是我希望深入了解的。这本书作为“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定位清晰,我期待它能够以系统化的方式,为我构建起关于表面活性剂化学的完整知识框架。我尤其关注它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之间的平衡,希望它能不仅讲解基础的化学原理,如临界胶束浓度、表面张力降低、润湿、乳化、分散、发泡等,还能提供丰富的实例分析,让我理解这些原理是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得到解决的。例如,在配制一种高效的洗涤剂时,需要考虑哪些类型的表面活性剂组合?它们如何协同作用来去除油污?在制备稳定的乳液时,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和浓度又扮演着怎样的关键角色?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而一本优秀的教材,应该能够将这些复杂的概念,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并辅以图表和示例,帮助读者建立直观的理解。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涉及一些前沿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比如新型环保型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以及它们在生物技术、纳米材料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前景,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前瞻性视野至关重要。总之,从封面和书名传递出的信息,我对其专业性和深度充满了期待,相信它将成为我学习表面活性剂化学的宝贵资源。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教材,除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其语言的表述方式和逻辑结构也同样重要。这本《高等教育规划教材:表面活性剂化学(第2版)》在这一点上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够采用严谨而清晰的学术语言,但同时又能避免过于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我期待书中能够对表面活性剂的各种基本概念进行详尽的解释,例如表面张力、界面张力、润湿、铺展、吸附、胶束、临界胶束浓度(CMC)等。并且,我希望这些概念的解释能够建立在坚实的物理化学基础上,例如通过热力学原理来阐述表面吸附和胶束形成的驱动力。在内容安排上,我希望它能够呈现出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学习脉络。从最基础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和性质,逐步深入到其在界面上的行为,再到其聚集行为,最后拓展到在各种实际体系中的应用。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的讨论,例如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之间的协同效应或拮抗效应,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如何影响最终的性能。这对于配制复杂体系中的表面活性剂配方至关重要。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表面活性剂的性能评价方法,例如如何测定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乳化稳定性、起泡性等,并介绍相关的实验仪器和操作规程。这些实践性的内容,能够帮助我将书本知识与实验操作紧密结合,提升动手能力。

评分

拿到这本《高等教育规划教材:表面活性剂化学(第2版)》后,我最为关注的是其在理论讲解的严谨性和深度上是否能满足我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需求。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我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例如,亲水基团的类型、长度、分支度,以及疏水基团的链长、饱和度、环状结构等,如何影响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张力降低能力、乳化性能、润湿性能等。我希望书中能够结合热力学和动力学原理,对这些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例如,为什么某些表面活性剂的CMC比其他表面活性剂低?为什么某些表面活性剂在特定温度下表现出特殊的聚集行为?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相应的理论模型和实验证据来支持这些解释。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表面活性剂在复杂介质中的行为,例如在含有电解质、聚合物、无机颗粒或生物大分子溶液中的表现。这些复杂体系往往对表面活性剂的性能产生显著影响,理解这些影响机制对于实际应用至关重要。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这些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例如静电相互作用、空间排阻相互作用、氢键相互作用等,并结合实验数据进行验证。

评分

翻开这本《高等教育规划教材:表面活性剂化学(第2版)》,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编排的逻辑性和层次感,这对于一本教材来说至关重要。我之前接触过一些零散的表面活性剂知识,但总感觉不成体系,知识点之间缺乏联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座桥梁,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而连贯的学习路径。从基础的分子结构,到作用机理,再到实际应用,我期待它能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深入理解。特别是关于表面活性剂的分类,比如阴离子、阳离子、非离子和两性表面活性剂,它们各自的结构特点、性能差异以及适用范围,都希望能得到详尽的阐述。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分子结构式,并解释不同官能团如何影响其亲水亲油平衡(HLB值),以及HLB值如何决定其在特定体系中的功能,例如乳化剂、润湿剂、分散剂等等。此外,关于胶束形成和临界胶束浓度(CMC)的讨论,我希望能够结合热力学原理进行深入剖析,例如解释其形成是熵驱动还是焓驱动,以及影响CMC的因素有哪些,如温度、电解质浓度、表面活性剂结构等。这些微观层面的理解,对于深入掌握表面活性剂的行为至关重要。同时,我也非常关注书中关于表面活性剂在实际应用中的配方设计和性能评估的部分。例如,如何根据产品需求,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及其浓度,如何通过实验手段评估其起泡性、洗涤性、乳化稳定性等关键性能指标,以及如何解决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配方稳定性、生物降解性、对环境的影响等。这些实践性的内容,能够帮助我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分

对于一本名为“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的书籍,《高等教育隐私规划教材:表面活性剂化学(第2版)》在我的眼中,其内容的设计和呈现方式,必须能够满足高等教育的教学需求,即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素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严谨的科学理论,同时又具备一定的教学引导性。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表面活性剂的基本化学结构,包括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的种类和特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表面活性剂的整体性能。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表面活性剂的各种界面现象,如降低表面张力、润湿、铺展、乳化、分散、发泡和消泡等,并解释其背后的物理化学原理。例如,对于乳化作用,我希望能够看到不同类型的乳液(O/W和W/O)的形成机理,以及表面活性剂在其中起到的稳定作用。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表面活性剂的聚集行为的讨论,例如胶束的形成、结构、动力学以及其在溶液中的相行为。这对于理解表面活性剂在洗涤、增溶等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此外,我尤其关注书中在应用部分的内容。我希望它能够覆盖表面活性剂在各个工业领域(如食品、医药、化妆品、纺织、造纸、石油开采等)的广泛应用,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表面活性剂的重要性和价值。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提及一些关于表面活性剂的安全性、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这对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科技人才至关重要。

评分

商品是否给力?快分享你的购买心得吧~ 有多少立志做投资家、金融家、资本家、银行家的年轻人,都曾经从这本传记著作中得到启迪和力量。而这本书的作者,曾经被称为华尔街金融市场上的投机天才,杰西·利弗莫尔却在1940年11月,在曼哈顿一家酒店的衣帽间里,开枪自杀了。

评分

这本教材很适合初学者自学使用,浅显易懂,并且易于复习,推荐大家使用

评分

当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以后,便会在溶液内部由分子或离子分散状态聚集成胶束,改变了物系的界面状态,并产生乳化、起泡、分散、增溶及催化等作用。

评分

严于律己,离不开不谅“小恶”。所谓“小恶”就是大家常说的犯小毛病。“小恶”因其小而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不是有许多人对自己的小毛病不以为然吗?其实,我们常讲的自我批评,自我解剖就是指要重视解决“小恶”的问题,否则,就不可能坚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应该看到“小”是相对的,“蚁穴”虽小,但久而久之,千里之堤可能毁于一旦;医生做手术,哪怕还有一点点病菌没消灭干净,也会引起溃烂,甚至危及生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小恶”不可小看。“小恶”不是凝固不变的,努力克服它、纠正它,它会愈来愈小,以至消失;放任它,忽视它,与其和平共处,它就会由小变大,成为祸患。平时小错不断,大错不犯,对什么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以致放松思想改造,慢慢滑向犯罪的深渊,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刘备曾给儿子留下“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遗言,我们后人也应把它铭记在心。

评分

正版书,印刷质量不错,包装完好,物流给力

评分

这是一本有灵魂的书,不仅仅是因为这本书的每一章每一节都是笔者十年操盘实战的经验总结和思想结晶。

评分

以后不想去店里买了,因京东有专业书。

评分

索罗斯说,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道德根本不存在于这里,因为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

评分

儿子买的,对学习很有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