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然間翻閱瞭這本《劉賾小學著作二種》,說實話,一開始我對它的興趣並不大,畢竟我對小學教育史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比較宏觀的層麵,對於具體到某一位學者的細枝末節往往提不起精神。然而,當我沉下心來細讀其中的篇章時,那種撲麵而來的“煙火氣”卻深深地吸引瞭我。與其說是學術著作,不如說它更像是一份珍貴的“手記”或“教案匯編”。劉賾先生在字詞的解釋上,那種注重生活實例和實用性的態度,與現代那種過度概念化的教學方式形成瞭鮮明的對比。他講解一個偏旁部首,往往會引齣好幾個日常可見的物象,使得原本枯燥的文字學習瞬間變得生動起來。這種“見微知著”的教學法,讓我這個久居象牙塔的人也深受啓發,甚至開始反思我自己在課堂上如何纔能更好地將復雜的理論與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結閤起來。這本書的價值,也許就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被曆史驗證過的、更貼近人性的教育範本,而非僅僅是一堆冷冰冰的理論陳述。
評分這本《劉賾小學著作二種》的齣版,對於我們這些深耕於古代文獻研究的學人來說,無疑是一份遲來的驚喜。初翻開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其精良的裝幀和清晰的排版,這在古籍整理和齣版領域,是保障閱讀體驗和學術嚴謹性的基礎。內容上,雖然我尚未能完全領會其中深意,但僅從其引言部分對宋代小學教育思想的梳理,便可見編纂者下瞭深厚的功夫。它不僅僅是對劉賾先生遺留下的文字的簡單匯編,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學術對話。尤其是那些關於“字源”和“音韻”的探討,其縝密的邏輯和豐富的例證,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我尤其欣賞其中對傳統濛學材料的現代性解讀,它試圖搭建起古今之橋梁,讓沉睡在曆史中的知識重新煥發生機。對於那些希望從源頭理解宋代教育體係和文字學根基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切入口,其價值遠超其本身作為一本“著作”的意義,更像是一把開啓特定曆史時空大門的鑰匙。
評分不得不說,《劉賾小學著作二種》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它在保持傳統古籍韻味的同時,融入瞭非常現代的字體選擇和留白處理,使得原本可能顯得過於沉悶的學術內容有瞭一絲呼吸感。內容方麵,我最欣賞的是其中關於“小學”一詞在曆史語境中的演變過程的梳理。劉賾先生並非把“小學”僅僅等同於我們今日理解的兒童啓濛教育,他更將其視為整個士人階層終身學習體係的基石。書中對“六藝”中“禮”與“數”的關聯性分析尤其精彩,它打破瞭我們習慣性的學科壁壘,展現瞭古代知識體係的內在統一性。閱讀這本書,就像是跟隨一位睿智的嚮導,走入瞭一個已經被現代學術重構過無數次的古代知識殿堂,但這次,我們得以從劉賾的視角,重新丈量那些殿堂的原始尺寸和結構。這是一本需要反復品讀、並時常放下書本去思考的書,它的迴味悠長。
評分我是在一個陰雨連綿的周末,沏瞭一壺釅釅的普洱茶,纔終於有心境去“消化”這本《劉賾小學著作二種》。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不低,它要求讀者對當時的文獻環境有一定的背景知識儲備,否則很容易迷失在那些繁復的引注和注釋之中。但一旦跨過初期的那道坎,隨之而來的便是知識的湧動。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其中對古代詩詞格律的考證部分。劉賾先生的考據功夫之精細,簡直令人發指,他似乎總能找到那個最關鍵的孤證,從而推翻瞭後世流傳已久的錯誤定論。那種撥開迷霧,重見真相的快感,是閱讀其他淺嘗輒止的普及讀物所無法比擬的。它不是那種讓你讀完後能立刻發錶一篇簡短評論的書,它更像是一個深邃的礦井,你需要用時間、耐心和智慧去不斷嚮下挖掘,纔能最終品嘗到那些埋藏在深處的金子。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厚度與廣度,是留給真正願意沉浸其中的探索者的寶藏。
評分對於普通讀者,比如我這種並非專業研究古代文字的文學愛好者來說,《劉賾小學著作二種》帶來的體驗是復雜的,甚至有些“令人卻步”。它的文字風格古奧,術語晦澀,讀起來頗有種隔著厚厚一層玻璃看世界的錯覺。我不得不承認,在很多地方,我需要頻繁地查閱工具書,甚至需要藉助現代漢語的解釋纔能勉強跟上作者的思路。然而,也正是在這種“掙紮”之中,我體會到瞭一種難得的智力上的挑戰感。特彆是書中涉及到宋代士人對“禮”與“樂”在基礎教育中如何結閤的論述,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他們對於“德行”的培養,遠比我們現在想象的要係統和深入。這本書雖然學術性強,但它無意中展示瞭一種失落已久的“全人教育”的理想形態,這比單純的識字教學本身,更具有啓示意義,它讓我開始重新思考現代教育的側重點是否過於偏頗。
評分劉賾治學嚴謹。他按照黃侃先生所定古本聲19類,古本韻28·部,將《說文》九韆餘字分彆列入錶格,置於幾案,數十年尋繹不殆。他的數十冊以小學劄記為主要內容的《簡園日記》,建國前以自書石印流傳。50年代末,他嫌其未臻成熟,決意收迴而付2一炬。其中,他自己比較滿意的,僅僅十不存一的一本《簡園日記存鈔》。對其舊作,無論是未刊稿,還是已經發錶、齣版過的論著,大都反復作過修訂和刪補,力求臻於縝密。
評分劉博平治學嚴謹,精益求精。他用日記記錄40餘年治小學之心得,於1953年鼕石印成35冊《簡園日記》,在校內廣為流傳。後又覺尚有不足,便毫不客氣地全部收迴,隻取其中1947-1953年間劄記題名為《簡園日記存鈔》。黃焯先生(黃侃之侄,時亦任教武大)為其作序高度評價:“蓋其所鈔而存者乃其四十年來閟聲光一室之中,覃精冥悟,深造自得,信足達頡誦之玄意,將質諸百世而無疑者。”但劉博平仍覺得此存鈔還有待補充修訂而未齣版麵世。今世人所見《小學劄記》,是他1964年以73歲高齡將存鈔改寫,76歲重新修訂,82歲正式定稿時仍然打算繼續修訂。但不久便臥病在床,抱憾而去。
評分劉賾治學嚴謹。他按照黃侃先生所定古本聲19類,古本韻28·部,將《說文》九韆餘字分彆列入錶格,置於幾案,數十年尋繹不殆。他的數十冊以小學劄記為主要內容的《簡園日記》,建國前以自書石印流傳。50年代末,他嫌其未臻成熟,決意收迴而付2一炬。其中,他自己比較滿意的,僅僅十不存一的一本《簡園日記存鈔》。對其舊作,無論是未刊稿,還是已經發錶、齣版過的論著,大都反復作過修訂和刪補,力求臻於縝密。
評分劉賾著述宏富。1932年所編《聲韻學錶解》講義,旨在使學子“由通《廣韻》以明古今之音”,得到黃侃先生的充分肯定。此書1934年由商務印書館齣版。章太炎先生為其題簽並作序,許他為再傳弟子。1963年,湖北人民齣版社影印齣版瞭他的另一部,著作《說文古韻譜》。其中所附《中國語言文字音係略例》,係統闡述瞭他對漢語言文字的音義關係的獨到見解,為研究者探討這個問題指齣瞭途徑,提供瞭方法,也是此書的意圖所在。1983年,上海古籍齣版社又將他的遺著《初文述誼》、《小學劄記》閤為《劉賾小學著作二種》影印齣版。《初文述誼》對每一初文和準初文都作瞭精闢的解釋,對探求《說文》全書的藩奧,可以起到“用力少而成功多且易”的作用。《小學劄記》是他對音義關係的微觀研究,探賾索隱,創見迭齣。這是他從自己的大量小學劄記中嚴格篩選齣來的文章,是一份彌足珍貴的遺産。劉賾還有{說文釋例匡謬》·、《楚語拾遺》、《古聲同紐之字義多相近說》,《再答王楚屏先生問浠水方言》、《喻邪兩紐古讀初探》、《廣濟方言之調類與調值》、《釋牝雞之晨,惟傢之索》、《廣擠方言》、《說文形聲釋例》等文章散見於學術刊物。
評分章太炎為其書《聲韻學錶解》作序,稱其為「再傳弟子〕。
評分章太炎為其書《聲韻學錶解》作序,稱其為「再傳弟子〕。
評分劉博平治學嚴謹,精益求精。他用日記記錄40餘年治小學之心得,於1953年鼕石印成35冊《簡園日記》,在校內廣為流傳。後又覺尚有不足,便毫不客氣地全部收迴,隻取其中1947-1953年間劄記題名為《簡園日記存鈔》。黃焯先生(黃侃之侄,時亦任教武大)為其作序高度評價:“蓋其所鈔而存者乃其四十年來閟聲光一室之中,覃精冥悟,深造自得,信足達頡誦之玄意,將質諸百世而無疑者。”但劉博平仍覺得此存鈔還有待補充修訂而未齣版麵世。今世人所見《小學劄記》,是他1964年以73歲高齡將存鈔改寫,76歲重新修訂,82歲正式定稿時仍然打算繼續修訂。但不久便臥病在床,抱憾而去。
評分章太炎為其書《聲韻學錶解》作序,稱其為「再傳弟子〕。
評分劉頤,1891-1978年,字博平。湖北廣濟(今武穴)人。一九一七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曾任上海暨南大學教授。一九二九年後五十年間執教於武漢大學,一級教授,兼任中文係主任多年。曾任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精於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著有《說文古音譜》、《初文述誼》、《小學劄記》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