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构语言: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

如何建构语言: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托马塞洛 著
图书标签:
  • 语言学
  • 语言习得
  • 认知语言学
  • 使用语言学
  • 第二语言习得
  • 构建主义
  • 语用学
  • 语言教学
  • 词汇习得
  • 语法习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3500395
版次:1
商品编码:10563877
品牌:外研社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语言学文库(第3辑)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本《如何建构语言: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于2003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书中,作者Michael Tomasello总结了儿童语言习得领域大量的实证研究,批评生成语言学理论对儿童语言习得过程所作的不切合实际的解释,系统提出了自己基于使用的、以构式学习为中心的语言习得理论。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内容简介

《如何建构语言: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引用了认知科学、语言学和发展心理学中的大量实证研究案例,批评了生成语言学理论对儿童语言习得过程所作的不切合实际的解释,揭示了儿童学习语言的能力并非一种《语言本能》,而是和其他认知能力紧密联系的,并系统提出了自己基于使用的、以构式学习为中心的语言习得理论。

目录

1 Usage-Based Linguistics
2 Origins of Language
2.1 Phylogenetic Origins
2.2 Ontogenetic Origins
2.3 Childrens First Utterances
2.4 Summary

3 Words
3.1 Early Words and their Uses
3.2 Processes of Word Learning
3.3 Theories of Word Learning
3.4 Summary

4 Early Syntactic Constructions
4.1 The Nature of Constructions
4.2 Early Constructional Islands
4.3 Marking Syntactic Roles
4.4 Summary

5 Abstract Syntactic Constructions
5.1 Abstract Constructions
5.2 Constructing Constructions
5.3 Constraining Constructions
5.4 Theories of Syntactic Development
5.5 Summary

6 Nominal and Clausal Constructions
6.1 Reference and Nominals
6.2 Predication and Clauses
6.3 Learning Morphology
6.4 Summary

7 Complex Constructions and Discourse
7.1 Complex Constructions
7.2 Conversation and Narrative
7.3 Summary

8 Biotogicat, Cultural, and Ontogenetic Processes
8.1 Dual Inheritance
8.2 Psycholinguistic Processes of Acquisition
8.3 Psycholinguistic Processes of Production
8.4 The Development of 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s
8.5 Summary

9 Toward a Psycholog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References
Acknowledgments
Index
如何建构语言: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 探索语言的深层机制,揭示人类心智与社会互动如何塑造我们沟通的能力。 本书《如何建构语言: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是一部深入剖析人类语言习得与发展内在规律的学术力作。它摆脱了传统语言学中对静态结构孤立研究的窠臼,而是将目光聚焦于语言在真实互动情境中的动态生成与演变。本书的核心观点在于,语言并非一套先验、固定的符号系统,而是人类在与环境的持续互动中,通过模仿、类比、推断和协商等一系列基于使用的机制,逐步建构而成的一种复杂认知和社会实践。 第一章:挑战传统,重塑认知——语言习得的范式转移 本章将首先回顾并批判性地审视语言习得研究的经典理论,包括形式主义、生成语法等,指出其在解释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处理语言的变异性、创造性以及语言与认知、社会因素的紧密联系方面。随后,本书将清晰地阐释“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理念,强调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和“活动”,其意义和形式均源于使用者在特定情境下的目的性行为。我们将探讨“语言是建构的”这一根本性视角,即语言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主动构建的过程。这一建构过程不仅涉及个体心理的演化,更与社会群体的共同理解和协商息息相关。本章旨在为读者建立一个全新的语言认知框架,为后续深入探讨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语料的力量——量化分析与规律发掘 理论的根基需要坚实的经验证据来支撑。本章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对海量真实语言语料(包括儿童口语、成人对话、书面文本等)的细致分析,来揭示语言的实际使用模式和内在规律。我们将探讨多种语料分析方法,如词频统计、搭配分析、序列分析等,阐释这些方法如何帮助我们量化语言现象,发现非随机的语言模式。重点将放在如何从数据中识别出那些反复出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语言结构和用法,并将其与理论假设进行对照。我们将展示语料分析如何为“基于使用的理论”提供客观证据,说明语言的习得和发展并非任意的,而是遵循着可观察、可量化的规律。本章将强调,对真实语言数据的深度挖掘,是理解语言建构过程不可或缺的一环。 第三章:个体的心智——认知机制的驱动 语言建构过程在个体层面是如何发生的?本章将深入探讨支撑语言习得的认知机制。我们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类比推理(Analogy): 强调类比在儿童语言学习中的核心作用,即儿童通过识别已知语言模式的相似性,来推断和生成新的语言形式。我们将分析类比的类型,如语音类比、形态类比、句法类比等,并探讨其在错误产生和纠正中的角色。 识别模式(Pattern Identification): 探讨儿童如何通过暴露于大量的语言输入,逐渐在大脑中形成对语言模式的感知和记忆。我们将讨论“频率效应”(Frequency Effect)和“可塑性”(Plasticity)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早期经验对语言发展轨迹的深远影响。 预测与推断(Prediction and Inference): 阐释语言在使用过程中,个体如何根据上下文和已有的知识,对即将出现的语言信息进行预测,并由此推断出隐藏的意义。我们将探讨语境线索(Contextual Cues)在引导预测和推断中的关键作用,以及这种预测机制如何帮助个体更有效地理解和生成语言。 记忆与自动化(Memory and Automatization): 讨论语言技能的习得是一个从有意识的努力到无意识自动化的过程。我们将审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等认知资源如何参与语言的处理,以及重复使用如何促进语言结构的自动化,从而解放认知资源用于更复杂的语言任务。 本章将通过引入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系统性地揭示个体心智在语言建构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四章:社会的情境——互动与协商的舞台 语言的生命在于互动,其建构过程与社会情境密不可分。本章将聚焦于语言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以及社会因素如何塑造语言的发展: 社会学习与模仿(Social Learning and Imitation): 强调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周围的语言使用者来学习语言。我们将讨论不同形式的模仿,包括精确模仿、功能模仿等,以及它们在习得语音、词汇和句法结构中的作用。 协商与修正(Negotiation and Repair): 探讨在交流过程中,理解上的障碍如何促使参与者进行协商和修正。我们将分析“理解检查”(Comprehension Checks)、“解释请求”(Clarification Requests)等互动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如何帮助儿童识别和纠正语言使用中的错误,从而深化对语言规则的理解。 语用意义的建构(Construction of Pragmatic Meaning): 语言的使用不仅仅在于传递字面意思,更在于传达说话者的意图和态度。本章将探讨语用规则(Pragmatic Rules)是如何在社会互动中习得的,例如如何理解讽刺、暗示等非字面意义,以及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和会话原则(Conversational Maxims)在构建有效沟通中的作用。 群体规范与方言的形成(Group Norms and Dialect Formation): 审视语言的使用如何在特定社群中形成相对稳定的规范,并由此发展出方言和社会变异。我们将讨论身份认同、社会群体归属感等因素如何影响语言的使用和演变。 本章强调,语言是“人际活动”的产物,脱离了具体的社会语境,语言的生命力将无从谈起。 第五章:从单词到话语——语言结构的层层递进 本章将把目光从个体认知和互动情境引向语言结构的具体构建过程。我们将探讨语言单位如何从简单的词汇组合,逐步发展成复杂的句子和连贯的话语: 词汇的习得与扩展(Lexical Acquisition and Expansion): 深入分析儿童如何学习词汇的意义和用法。我们将探讨“命名爆炸”(Naming Explosion)的机制,以及儿童如何通过词汇的联想、类比和功能性推断来扩展自己的词汇量。 从“词组”到“句子”的飞跃(From “Phrases” to “Sentences”): 详细阐述儿童如何从简单的词组开始,逐渐掌握词语的组合规则,形成更复杂的句子结构。我们将分析“遗漏式句法”(Item-based Constructions)和“模板式句法”(Template-based Constructions)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类比推理如何帮助儿童泛化已有的句法模式。 篇章的组织与连贯(Discourse Organization and Coherence): 探讨语言使用者如何组织句子,形成连贯、有逻辑的话语。我们将分析指称(Reference)、衔接(Cohesion)和语篇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等机制在构建篇章连贯性中的作用。 功能驱动的结构选择(Function-Driven Structure Choice): 强调语言结构的选择并非随意,而是受到交流目的和语境的驱动。我们将分析在不同情境下,为何会选择特定的句子结构,例如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选择,以及不同句式所传达的侧重点。 本章将展示语言结构的生成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动态过程,每一层级的构建都与前一层的习得经验和认知能力紧密相连。 第六章:跨越鸿沟——语言习得的挑战与未来 尽管“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为我们理解语言的建构提供了深刻的洞见,但语言习得的复杂性依然存在诸多未解之谜。本章将讨论该理论在解释某些语言现象时可能面临的挑战,例如: 罕见语言结构的习得(Acquisition of Rare Linguistic Structures): 如何解释儿童能够习得频率极低或不常见的语言现象? 抽象句法规则的习得(Acquisition of Abstract Syntactic Rules): 基于使用的理论如何解释抽象的、难以直接观察的语法规则的习得? 二语习得的特殊性(Peculiariti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将“基于使用的理论”应用于二语习得,可能面临哪些独特的挑战和机遇? 同时,本章将展望“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我们将探讨如何整合更多的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社会学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化对语言建构机制的理解。例如,探索神经可塑性在语言模式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大规模语言模型(LLMs)等新兴技术如何为语料分析提供新的视角。本书将鼓励读者思考,如何将这些理论洞见应用于语言教学、语言康复等实践领域,以期更有效地促进人类的语言能力发展。 结论: 《如何建构语言: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深刻的探索之旅,颠覆你对语言习得的传统认知。本书不仅提供了一个严谨的理论框架,更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翔实的语料证据,展示了语言建构的生动过程。它揭示了语言并非天生的天赋,而是人类心智与社会互动共同编织的精妙产物。无论你是语言学研究者、教育工作者,还是对人类心智与沟通的本质充满好奇的读者,本书都将为你提供宝贵的启示,帮助你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是如何学会说话的”。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更宏观的文化和哲学层面来看,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基于使用来建构理论,它必定触及语言的本质问题:语言是关于交流的工具,而非关于描述的系统。我希望能从书中读到对“语境化”的深刻洞察——语言意义是如何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关系中被共同协商和临时创造出来的。这要求学习者不仅要掌握“是什么”(形式),更要理解“为什么”(功能)以及“如何适当地”(语用)。我设想这本书会强有力地论证,语言的习得是一个持续的社会实践过程,而非单纯的心理过程。它可能还会探讨,在数字化和全球化的今天,新的交流平台(如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如何为“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且高频的语料库,并挑战了传统的课堂边界。总之,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既扎根于经验证据,又具备强大解释力的理论体系,指导我们如何更自然、更高效地培养出真正能驾驭语言的交流者。

评分

作为一个对认知科学和语言学交叉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对这种强调经验驱动的理论持高度肯定态度。我认为,语言的“建构”过程,必然涉及大脑对输入信息的模式识别和频率统计。如果这本书能深入剖析,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高频出现的句式和词汇搭配是如何在认知层面被优先处理和固化的,那就更完美了。我希望它不只是停留在“多用自然会学到”这种朴素的经验总结上,而是能提供一个更精细的理论模型,解释为什么某些“使用情境”比其他情境更有效。比如,面对模棱两可的输入时,学习者是如何运用现有知识进行推测和验证的?这种推测机制是否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我设想这本书会用大量篇幅来论述语言的变异性和非规范性如何成为习得的驱动力,而不是障碍。毕竟,真实世界中的语言是充满噪音、重复、非标准形式和语用错误的,而真正的语言能力恰恰在于能够在这种复杂性中导航,并有效地传达意图。

评分

翻开任何一本关于语言教学的书籍,我总是小心翼翼地寻找那些能够重塑我教学观念的内容。如果这本书的主题属实,它应该能让我重新审视“输入假说”的局限性,并认识到“输出”在促进语言整合中的关键作用。我尤其关注“基于使用”的理论如何处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中断现象”(fossilization)。如果习得是持续的建构,那么为什么有些错误会看似永久地固定下来?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种解释,即这种固化并非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该结构在学习者的现有交流需求中,尚未发现更优的、更“被使用”的替代方案?我非常期待看到书中如何论证,一个精心设计的、强调功能和目的的教学序列,如何能有效地将分散的语言知识点编织成一个连贯的交际工具箱。它应当能提供有力的论据,支持我们应该减少对孤立语法规则的讲解,转而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使用语言来完成复杂的社交任务上,从而推动学习者从知道语言到成为语言使用者。

评分

这本关于语言习得的著作,尽管我手头没有原著,但仅凭书名和它所蕴含的主题,就能激发出我作为语言学习者和教育者的无限遐想。我非常期待能深入探讨语言能力是如何在实际交流中“涌现”出来的,而不是仅仅通过规则的灌输和刻板的记忆来获取。我个人认为,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其使用情境和互动功能。如果这本书能详尽阐述“基于使用”的理论框架,特别是如何将复杂的语法结构、词汇选择、语篇组织等语言要素,与真实的交际目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地联系起来,那将是极具价值的。我特别关注那些强调学习者主动构建意义、通过不断试错和修正来深化理解的视角。一本好的理论著作应该能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策略,让课堂活动不再是孤立的语言点练习,而是模拟真实世界中充满意义的交际任务。我希望它能有力地挑战那些仍将语言视为一套封闭系统的传统观点,引导我们去关注语言的动态性、适应性和情境依赖性。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理解人类心智如何驾驭语言这一复杂工具提供了新的参照系。

评分

读完(假想的)这本书的介绍,我立刻被其激进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视角所吸引。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传统的语法教学法在培养“流利度”和“得体性”方面总是显得力不从心?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即语言知识并非事先准备好的蓝图,而是通过频繁、有意义的接触和产出逐渐搭建起来的脚手架,那将是革命性的。我特别好奇它如何解释“习得”与“学习”之间的张力,以及在“使用”过程中,那些看似无意识的语言迁移和类推是如何发生的。我倾向于相信,语言的习得过程更像是一种技能的磨练,而非知识的存储,需要大量的、可变动的输入来激活内在的潜在系统。如果书中能提供详实的实证数据或案例研究,展示特定语言环境(比如沉浸式学习、任务型教学)如何加速或塑造这种基于使用的结构形成,那对我的教学实践将是醍醐灌顶的指导。我对那些能够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观察点的分析非常感兴趣,期待它能揭示那些被传统理论忽略的、发生在真实对话中的微妙机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