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图谱(第5册) [Chromosome Atlas of Major Economic Plants Genome in China]

染色体图谱(第5册) [Chromosome Atlas of Major Economic Plants Genome in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瑞阳 等 著
图书标签:
  • 染色体图谱
  • 植物基因组
  • 经济作物
  • 染色体核型
  • 中国植物
  • 遗传育种
  • 植物资源
  • 基因组学
  • 植物分类学
  • 分子生物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29151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2501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Chromosome Atlas of Major Economic Plants Genome in Chin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780
字数:115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基因只有组织在染色体上才能在遗传上发生作用。当今,基因组研究是生命科学中最热门的领域。由陈瑞阳教授等著的这部植物染色体图谱共五册,包括140科、656属、1563种植物的染色体图版,是集他本人及其研究集体几十年心血完成的一部巨著。它填补了世界植物染色体图谱的空白,体现了我国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的重大贡献。

内容简介

《中国主要经济植物基因组:染色体图谱(第5册)》收录了作者对我国123科403属563种药用植物染色体研究的资料。其中包括染色体数目、倍性、核型分析的基本数据。这些染色体基础科学数据不仅对药用植物的杂交育种、细胞分类、种性鉴定、起源进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而且也是药用植物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中国主要经济植物基因组:染色体图谱(第5册)》可供药用植物学、药学、生物学等专业的高等院校教师、研究生和相关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及生产技术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陈瑞阳,男,1934年生,河北省迁西人。1960年南开大学生物学系植物学专业毕业,同年,南开大学生物学系任教。1983年任副教授,1988年获日本广岛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2年任南开大学教授,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植物细胞遗传学与细胞生物学。先后发表学术论著200篇(部),代表著作为《中国主要经济植物基因组染色体图谱》,其中包括五册,分别为:
I.《中国果树及其野生近缘植物染色体图谱》(1994年,万国学术出版社)
Ⅱ.《中国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染色体图谱》(2003年,科学出版社)
Ⅲ.《中国园林花卉植物染色体图谱》(2003年,科学出版社)
Ⅳ.《中国竹类染色体图谱》(2003年,科学出版社)
V.《中国药用植物染色体图谱》(2008年,科学出版社)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l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l项,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l项。曾获天津市“植物遗传学专家”授衔专家称号,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目录

郝水序
杨弘远和周嫦序
洪德元序
自序
前言
一、龙舌兰科
二、爵床科
三、槭树科
四、八角枫科
五、泽泻科
六、笕科
七、石蒜科
八、漆树科
九、夹竹桃科
十、冬青科
十一、天南星科
十二、五加科
十三、马兜铃科
十四、萝藦科
十五、凤仙花科
十六、落葵科
十七、小蘖科
十八、紫葳科
十九、红木科
二十、紫草科
二十一、醉鱼草
二十二、仙人掌科
二十三、杜梗科
二十四、美人蕉科
二十五、大麻科
二十六、白花菜科
二十七、忍冬科
二十八、番木瓜科
二十九、石竹科
三十、卫矛科
三十一、藜科
三十二、金粟兰科
三十三、鸭跖草科
三十四、使君子科
三十五、菊科
三十六、旋花科
三十七、山茱萸科
三十八、景天科
三十九、十字花科
四十、葫芦科
四十一、柏科
四十二、莎草科
四十三、薯蓣科
四十四、川续断科
四十五、龙血树科
四十六、茅膏菜科
四十七、柿科
四十八、胡颓子科
四十九、杜鹃花科
五十、杜仲科
五十一、大戟科
五十二、龙胆科
……
附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它控制遗传和变异,并支配生殖和发育,而染色体自身的数目、形态结构和行为也受基因的调控。对染色体的研究,就结构与功能、行为和进化而言,既可以指向过去,也可以分析它的现在和预测它的将来,由此,发展了细胞遗传学、细胞分类学和物种生物学及近年蓬勃发展起来的分子细胞遗传学。人类基因组和作物基因组的全序列测定,更是21世纪生命科学的里程碑。上述学科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开展研究,都是以染色体组的组成(一个或多个基因组)和结构为基本单位,或者甚至以单个染色体的识别为基础的。陈瑞阳教授等著的《中国主要经济植物基因组染色体图谱》正是提供了这方面的重要基础资料,它对上述各学科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是生命科学中的基本建设之一。
  我国的植物染色体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前几乎是空白,改革开放后,在南开大学生物系、北京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参与和组织下,相继在南开大学和全国各地举办了各种学习班和国内外的学术研讨会,促进了我国植物染色体研究的蓬勃发展,无论在研究范围和深度上,还是在研究技术水平上我国都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以陈瑞阳教授为首的南开大学植物染色体实验室的全体成员,20年坚持不懈、辛勤工作,投入极大的精力和热情,并对我国科学事业具有很强的责任心,他们不辞辛苦,跋涉全国各地,采集和征集材料,并以精湛的染色体技术做出每一物种的染色体制片,拍摄出精美的照片,测出详细的核型参数,汇编成五册《中国主要经济植物基因组染色体图谱》。它的出版是值得赞许和庆贺的,它不仅在国内是首部原创巨著,而且在国际上也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这必将引起广泛的关注。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 主任
  中国科学院 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 院士
  洪德元
  2001年12月15日
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前沿探索 书名: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前沿探索 作者:[此处可留空或使用虚构的专家团队名称] 出版社:[此处可留空或使用虚构的专业出版社名称] 出版年份:[虚构年份,例如:2023] --- 内容简介 《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前沿探索》是一部汇集了当前全球农业科学、分子生物学、遗传育种以及生物技术应用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与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度学术专著。本书旨在为农业科研人员、高等院校师生、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人员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富有洞察力的参考平台,深入探讨如何利用前沿科技解决全球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优化的复杂挑战。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多个维度,共分为六大核心篇章,力求展现现代农业科技领域的广度和深度。 第一篇:全球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本篇聚焦于宏观层面,分析了当前世界农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包括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关键问题。 1.1 气候变化下的作物适应性研究: 详细剖析了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高温)如何重塑作物的生理代谢途径。重点介绍了利用环境生理学模型预测不同地理区域作物未来产量的波动,并探讨了通过改良种植制度和引入耐逆性品种来增强农业系统的韧性。探讨了农业减排与固碳的集成技术方案,强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农业生产中的核心作用。 1.2 资源高效利用与精准农业: 深入阐述了如何实现水、肥、农药的精准投入。内容涵盖了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全球定位系统(GPS)的集成应用,构建了可变速率施肥和灌溉的决策支持系统。尤其对土壤水分动态监测、养分利用效率(NUE/PUE)的提升路径进行了详尽论述,旨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现资源“吃干榨尽”。 1.3 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探讨了非耕地生境(如农田边缘植被、林地)对害虫天敌保护的重要性。引入了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农田尺度上的应用,分析了如何通过优化田间布局和生境管理来促进生物防治,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维护区域生态平衡。 第二篇:作物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新范式 本篇是全书的技术核心,集中展示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在作物改良中的革命性进展。 2.1 作物基因组测序与功能注释: 概述了主要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及重要经济作物(如棉花、油菜)的完整基因组测序进展。详细介绍了基因组组装的最新算法,以及如何通过转录组学、表观遗传学数据对新发现基因的功能进行精准注释和验证。特别关注了非编码RNA(ncRNA)在调控重要农艺性状(如开花时间、灌浆速度)中的作用。 2.2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系统)的深度应用: 详细介绍了CRISPR/Cas9、Cas12a等系统的优化策略,包括提高靶向精度、解决脱靶效应的方法。案例分析集中在如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快速创制抗病、抗逆、高产的性状改良植株。探讨了碱基编辑(Base Editing)和先导编辑(Prime Editing)在精确修复基因突变和引入特定氨基酸替代方面的优势。 2.3 数量性状基因座(QTL)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 梳理了GWAS在复杂农艺性状(如籽粒大小、抗倒伏性)定位中的应用瓶颈与突破口。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QTL预测方法,以及如何结合环境因子数据,构建多环境下的基因型-环境互作(GxE)模型,指导区域化育种实践。 第三篇:生物技术在作物抗逆性与品质改良中的实践 本篇聚焦于将分子生物学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具体技术路径和案例。 3.1 抗旱与耐盐机制的分子解析: 阐述了植物如何通过渗透调节、活性氧(ROS)代谢平衡以及激素信号网络(如脱落酸ABA)来应对非生物胁迫。重点介绍了通过过表达关键转录因子或调控基因来增强作物广谱抗逆性的田间验证数据。 3.2 营养强化与品质提升: 探讨了“生物强化”(Biofortification)的最新进展,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主粮作物中维生素A前体(胡萝卜素)、铁、锌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分析了如何通过调控次生代谢产物合成途径,改善作物风味、色泽及营养价值(如提升油脂或蛋白质品质)。 3.3 种业创新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 全面介绍了高密度SNP芯片的构建、数据分析流程,以及如何将分子标记信息整合到商业育种项目中,缩短传统选择周期。探讨了基因组选择(GS)技术在育种群体预测中的准确性提升策略。 第四篇:农业微生物组学与土壤健康 本篇将视角转向了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壤生态系统,强调微生物群落与植物互作的重要性。 4.1 植物根际微生物组的动态研究: 介绍了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和微生物培养组学(Culturomics)技术在解析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应用。重点分析了有益微生物(如固氮菌、解磷菌)如何通过分泌生物活性物质影响植物生长和养分吸收。 4.2 微生物肥料与生物农药的开发: 评估了新一代生物制剂的田间表现,包括高效菌株的筛选、制剂的稳定化技术,以及如何保证其在不同土壤环境中的有效定殖。讨论了生物农药在防治抗性害虫中的潜力与局限性。 4.3 土壤健康评价与修复: 提出了基于微生物指标的土壤健康量化评价体系。讨论了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如植物修复、微生物降解)处理重金属污染和有机污染物的方法学进展。 第五篇: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在农业决策中的融合 本篇关注农业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型,展示了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农业生产管理。 5.1 农业大数据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概述了农业物联网(IoT)传感器网络、田间监测设备采集的海量异构数据的标准化、集成与存储技术。讨论了云计算和边缘计算在实时数据处理中的角色。 5.2 深度学习模型在作物表型组学中的应用: 详细介绍了高通量表型平台(如表型组学温室、无人机搭载光谱仪)的数据采集流程,以及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在自动化识别病虫害、精准估计生物量和产量中的应用案例。 5.3 智能农机与自动化作业系统: 探讨了机器视觉、路径规划算法在无人驾驶农机、精准施药机器人中的集成应用。分析了人机协作模式下,如何提高作业效率并降低劳动强度。 第六篇:未来展望与政策导向 本篇总结了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探讨了支撑这些技术落地的社会、经济及法规环境。 6.1 跨学科合作与技术集成路径: 强调了计算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农业工程的交叉融合是未来创新的主要驱动力。展望了合成生物学在设计新型代谢通路、创造“智能作物”方面的潜力。 6.2 知识产权保护与监管挑战: 讨论了转基因作物、基因编辑产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政策差异,以及如何建立适应快速技术迭代的审评体系。强调了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对激励创新的重要性。 6.3 提升全球农业科技的可及性: 探讨了如何通过技术推广和能力建设,确保发展中国家能够公平获取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以实现更广泛的粮食安全目标。 --- 《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前沿探索》不仅是知识的集成,更是对未来农业发展路径的深刻思考。本书的撰写严格遵循科学严谨的学术标准,所有论述均基于最新的同行评议文献和权威研究数据,力求信息准确、分析深入,适合作为高端科研机构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要参考资料。本书旨在激发创新思维,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效率。

用户评价

评分

《染色体图谱(第5册)[Chromosome Atlas of Major Economic Plants Genome in China]》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位老学究,在昏黄的灯光下,一丝不苟地描绘着植物的基因密码。我可以想象,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一定非常考究,每一页的染色体图谱,都应该经过反复的校对和精心的绘制,力求还原最真实的形态。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做到将如此抽象的科学概念,以“图谱”的形式直观展现的。这其中一定涉及到大量的显微观察、细胞学技术,甚至可能运用到了现代的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手段。我猜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能偏向于严谨、客观,每一张图谱的旁边,都会有详细的文字说明,解释其代表的含义,以及与特定经济作物的关联。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在于它能够为植物育种专家、遗传学家提供最权威的参考资料,帮助他们更精准地定位目标基因,优化育种策略。但我也觉得,对于一些有志于投身农业科学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更是一种启蒙。它能让他们从最基础的染色体层面,建立起对植物生命科学的初步认识,激发他们对这个领域探索的兴趣。想象一下,当你通过这本书,看到一株小麦的染色体,了解到它所承载的基因信息,你可能会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产生全新的敬畏之情。

评分

光是《染色体图谱(第5册)[Chromosome Atlas of Major Economic Plants Genome in China]》这个名字,就足以让我的思绪飞扬。我脑海里浮现的,不是枯燥的学术报告,而是一场关于生命演化的宏伟画卷。我想象着,那些在中国土地上生长了千百年的经济作物,它们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怎样的基因变异和自然选择,最终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熟悉的形态。这本书,就像一本植物的“族谱”,详细记录了它们在染色体这个最根本的层面的“血缘关系”和“遗传特征”。我尤其对“中国”这个限定词感到兴趣。这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普遍性的植物遗传学,更是聚焦于中国本土的、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植物。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在中国特有、或是在中国得到广泛种植和改良的经济作物,它们的故事,也反映着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变迁。这本书的意义,或许在于为我们理解中国农业的独特性和优势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我们未来的农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仿佛能看到,那些精美的图谱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是他们对这片土地上生命的深切关怀和不懈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染色体图谱(第5册)[Chromosome Atlas of Major Economic Plants Genome in China]》,让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单纯的科学著作,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农业根基的史诗。想象一下,我们每天餐桌上的粮食、我们衣着的棉麻、我们工业生产的原料,它们的生命起点,它们的遗传信息,都可能被浓缩在这厚重的图谱之中。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聚焦“经济作物”这个主题的。这意味着它所涵盖的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科学研究,更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植物。从我们最熟悉的稻米、小麦,到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经济作物,它们是如何在染色体这个微观的尺度上,孕育出它们的特性,决定它们的产量和品质?这本书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我们在基因层面上,对这些经济作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从而能够更有效地进行选育和改良?我总觉得,每一本关于国家重要资源的科学图谱,都承载着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希望。它代表着我们对自身土地上物产的深入了解,也代表着我们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服务人类的决心。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书本意义,它是一种集体的智慧结晶,也是对未来农业发展的一种展望,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评分

《染色体图谱(第5册)[Chromosome Atlas of Major Economic Plants Genome in China]》——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地图绘制者”的使命感。我无法想象这本书的扉页上,会是怎样的一群科学家,他们怀揣着怎样的热情,去描绘这些微观世界的“地图”。我猜想,这可能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大工程”,需要调动大量的科研资源和人力投入。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种“好奇心”的驱使。我很好奇,在“第5册”这个数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探索深度和广度。它是否意味着,这本书是对中国经济作物染色体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又或者,它是在向前面的四册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和拓展?我脑海中会联想到,那些在实验室里,一丝不苟地操作显微镜、分析染色体形态的科研人员,他们是如何将那些复杂的数据,转化成我们能够理解的图谱和文字。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承诺”——承诺着科学的进步,承诺着对中国农业潜力的挖掘,承诺着为未来的生物科技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它是一种对知识的敬畏,也是对探索未知的热情。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就透着一股子厚重感,《染色体图谱(第5册)[Chromosome Atlas of Major Economic Plants Genome in China]》,光是听起来,就觉得里面蕴含着无数关于生命科学的奥秘。虽然我并没有真正翻阅过这本书的具体内容,但仅凭这个书名,我脑海里已经勾勒出了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我想象着,在那些翻黄的、带着淡淡油墨香的纸页之间,一定记录着中国经济作物在染色体层面的详细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任何一个对植物基因、育种改良、乃至农业发展有兴趣的人来说,无疑是如同宝藏般的存在。我尤其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染色体结构,通过图谱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是精细的手绘图?还是高分辨率的显微成像?每一个细节的呈现,都可能触及到植物生命最本质的密码,这本身就足够令人激动。我猜想,这本书的编写团队一定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们可能是科研人员,也可能是资深的植物学家,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将最前沿的基因组学知识,以一种既科学又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我无法想象,当一个人真正深入这本书的海洋,去探索那些植物的遗传蓝图时,会获得多么深刻的认知和多么广阔的视野。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读者而言,虽然可能无法完全领会其中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图示,但光是这份厚重的知识体系,就足以让人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和人类探索自然的勇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