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基层气象台站简史

广东省基层气象台站简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广东省气象局 编
图书标签:
  • 气象
  • 广东
  • 基层气象
  • 台站
  • 历史
  • 地方志
  • 气象史
  • 广东历史
  • 档案
  • 简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49211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600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6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基层气象台站简史,是建国以来气象部门最大规模的史鉴编纂活动,历史跨度长,涉及人物多,资料收集难度大,编纂时间紧。 基层气象台站史是一座丰富的宝库。每个气象台站的发展史,都留下了一代代气象工作者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足迹,他们高尚的精神和无私的奉献,将永远给我们以开拓进取的力量。书中记载的天气气候事件及气象灾害事例,是我们认识气象灾害规律、发展气象科学难得的宝贵财富。这套基层气象台站简史的出版,对于弘扬优良传统和作风,挖掘和总结历史经验,促进气象事业科学发展,必将发挥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广东省基层气象台站简史》为《基层气象台站简史》之“广东省卷”。

内容简介

《广东省基层气象台站简史》以科学求实的精神,较详实地介绍了广东省基层气象台站(含广州、深圳市气象局,19个地级市气象局,75个县(区)气象局,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和广东省气象局农业气象试验站)的发展历程。每个基层台站分别记述了历史沿革、气象业务与服务、法规建设与管理、党建与气象文化建设、台站建设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广东省基层气象台站简史》是一部基层气象台站的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它向读者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广东省气象事业发展的历史画卷,较全面地展示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广东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广东省基层气象台站简史》是广大气象工作者了解历史、查寻史料的重要借鉴,也为关心关注气象和气候变化的各行各业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广东省基层气象台站概况
综述
气象业务建设沿革
气象服务与防灾减灾
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
广东省气象局农业气象试验站

广州市气象台站概况
广州市气象局
白云区气象局
花都区气象局
番禺区气象局
南沙区气象局
萝岗区气象局
从化市气象局
增城市气象局

深圳市气象局(台)

珠海市气象局(台)
斗门区气象局

汕头市气象台站概况
汕头市气象局
澄海区气象局
潮阳区气象局
南澳县气象局

佛山市气象台站概况
佛山市气象局
南海区气象局
顺德区气象局
三水区气象局

韶关市气象台站概况
韶关市气象局
曲江区气象局
乐昌市气象局
南雄市气象局
仁化县气象局
始兴县气象局
翁源县气象局
新丰县气象局
乳源瑶族自治县气象局

河源市气象台站概况
河源市气象局
和平县气象局
龙川县气象局
紫金县气象局
连平县气象局

梅州市气象台站概况
梅州市气象局
兴宁市气象局
梅县气象局
平远县气象局
蕉岭县气象局
大埔县气象局
丰顺县气象局
五华县气象局

惠州市气象台站概况
惠州市气象局
惠阳区气象局
惠东县气象局
博罗县气象局
龙门县气象局

汕尾市气象台站概况
汕尾市气象局
陆丰市气象局
海丰县气象局
东莞市气象局
中山市气象局

江门市气象台站概况
江门市气象局
新会区气象局
台山市气象局
开平市气象局
鹤山市气象局
恩平市气象局
上川岛气象站

阳江市气象台站概况
阳江市气象局
阳春市气象局
阳西县气象局

湛江市气象台站概况
湛江市气象局
徐闻县气象局
雷州市气象局
吴川市气象局
遂溪县气象局
廉江市气象局

茂名市气象台站概况
茂名市气象局
信宜市气象局
高州市气象局
化州市气象局
电白县气象局
肇庆市气象台站概况
肇庆市气象局
怀集县气象局
广宁县气象局
四会市气象局
高要市气象局
德庆县气象局
封开县气象局
清远市气象台站概况
清远市气象局
佛冈县气象局
英德市气象局
阳山县气象局
连州市气象局
连南瑶族自治县气象局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气象局

潮州市气象台站概况
潮州市气象局
饶平县气象局

揭阳市气象台站概况
揭阳市气象局
惠来县气象局
揭西县气象局
普宁市气象局

云浮市气象台站概况
云浮市气象局
罗定市气象局
新兴县气象局
郁南县气象局
附录
后记

精彩书摘

天气预报香港、澳门、广州分别于1883年、1910年、1935年开始天气预报业务,1948年曾在报纸上登载广州天气预报及台风消息,是当时我国最早登载天气预报的四城市之一(其余三个是南京、上海、北平)。20世纪50年代初,广州中心气象台从抄收中央气象台编发的地面与高空天气图分析预报和参考国外分析预报,发展到自绘每日4次东亚地区天气图、2次欧亚高空图等。1955年,开展预报下乡等活动。1958年,各地区气象台发布本预报区域的天气预报警报,编发各县天气预报电报为县站开展补充订正预报进行指导。县气象站天气预报业务始于1958年下半年,初时是收听上级台天气形势和分区要素预报,结合本站经验、资料、天象、物象、访问老农、老渔民,通过“收听加看天”制作本站短期补充预报。1959年,正式担任单站补充预报任务。1962年前后,进行预报改革,地级台增绘小天气图,加密站点,分析天气系统,推广环流分型配套的分片预报方法,指导所辖各县站。1972年后,再次进行预报改革,以灾害性天气为主攻方向,引入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天气演变的规律性,将天气学、经验、预报思路结合建立数学模式,寻找天气要素定量预报工具,丰富了基层台站的预报方法。1985年、1986年,连续推广江门市气象台用好传真图,走“预报工作新路子”的经验。1983年到1987年,组织部分台站进行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和冬季分县预报试验。1987年,省、市台向全部所属台站发布分县预报。1998年,MICAPS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及其二次开发在各市台投入业务,开始新的预报作业方式。2000年2月,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投入业务,78小时的预报时效和200多个产品发布到基层台站。2008年,“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建设与改进项目(SWANO.0版本)”投入业务,以GRAPES-TMM为基础,建立起数值预报和灾害性天气综合临近预报系统“雨燕”(GRAPES-SWIFT)相继运行。
人工影响天气1958年11月,在广州市郊首次进行飞机人工降雨试验。1960年5-7月,应越南邀请,局长刘铁平率人工降雨试验工作组赴越南,共飞行32次,人工降雨成功率67%。1970-1972年组织新丰江水库流域飞机人工降雨作业60架次。2002年,落实《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恢复人工增雨工作。2003年2月成立“广东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同年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强我省人工增雨减灾工作意见》,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在全省台站普遍展开。2005年采用飞机开展跨区域人工增雨作业。2007年建立基于web(二IS技术的省级人工增雨指挥系统。
气象防雷1959年7月上海为主站、广州为副站之一,用雷暴定向仪和天气实况结合分析、判断有无积雨云、阵雨及雷暴存在等远程雷电观测,1974结束。基层台站的防雷业务,始于连州县气象局试办。1989年3月,江门市气象局正式开展防雷检测工作。1991年后,防雷检测业务在全省基层台站铺开。1995年2月成立广东省防雷中心,对全省防雷工作加强指导。全省相继建立100多个气象防雷检测所,全面开展防雷设施安全检测等气象防雷工作。2003年2月成立“广东省防雷减灾办公室”,加强全省气象防雷减灾工作和社会管理职能。

前言/序言

  在新中国喜庆60周年华诞之际,在中国气象局的指导下,在广大气象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翔实生动、富有南粤特色的《广东省基层气象台站简史》编纂成册了!广东省气象局以基层气象台站简史这一形式,客观、全面、系统记述了广东气象事业的历史进程,记录了为广东气象事业贡献智慧力量的一代又一代气象人的历史功绩,显得特别有意义,可谓功在当代,利及后世。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广大基层气象台站是气象综合探测须臾不可离开的载体,对整个气象事业的发展来说,基层气象台站的改革、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性、前瞻性作用。翻开《广东省基层气象台站简史》,我省基层气象台站披荆斩棘、开拓创新的历史画面跃然纸上:从简陋的仪器设备到区域自动站、遥测自动站、大气成分观测站,再到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海洋气象观测平台和气象卫星地面站等组成的立体化、全天候大气探测系统;从传统、落后的预报模式到现代化的综合临近预报系统;从话筒广播到传真机,到电视天气预报、“12121”气象信息电话、手机短信,再到基于气象信息产品服务终端和各级应急预警系统的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性的气象服务;从过去简陋的预报场所到现在颇具时代特色的现代化新型气象台站的纷纷落成;从一个单一的气象预报单位,到现在社会职能和服务功能得到充分体现的服务型部门等等。可以说,《广东省基层气象台站简史》就是一部认识过去,了解现在,把握未来的广东气象历史教科书。
  在广东,气象工作没有“淡季”,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在广东更显突出和重要。在中国气象局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级气象部门严密监视天气变化,科学预测天气气候变化趋势,深入分析天气气候变化对我省经济社会的影响和应对措施,及时提供全方位的气象服务,为广东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安康做出了很大贡献。气象工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关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好的,为您构思一份《广东省基层气象台站简史》的替代图书简介,该简介将详细描述一本涵盖其他主题的图书内容,并且力求自然流畅,不带有明显的机器生成痕迹。 --- 岭南风云:近代广东海洋与气候变迁研究(1840-1949) 本书导言: 本书聚焦于近代史(1840年至1949年)这一风云变幻的时期,深入剖析了广东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其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外部世界力量如何影响了这一重要沿海省份的命运。我们着重探讨了海洋、气候、贸易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结构变化,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细致入微的近代广东历史图景。 第一部分:地理的塑造与海防的构建 本部分首先铺陈了近代广东的地理基础。珠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蜿蜒曲折的海岸线以及丰富的热带季风气候,共同构成了广东不同于内陆省份的自然特征。 第一章:珠江口岸的潮汐变迁 详细考察了19世纪中叶以来,广州、香港、澳门等主要港口的海平面变化、河口泥沙淤积情况及其对航道安全和贸易往来的实际影响。通过分析清末至民国时期的航海日志、海关记录和地方志,我们描绘出自然地理力量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商业布局和城市兴衰的动态过程。本章特别关注了咸潮上溯现象在不同年份的程度差异,及其对广州城内水利系统的挑战。 第二章:季风的权力:气候对农业与瘟疫的影响 广东的气候系统——特别是季风的强度与降水分布——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的丰歉和公共卫生状况。本章利用气象观测记录(若有早期记录则重点分析,否则侧重于地方志中的旱涝记载)与地方瘟疫爆发的同期性,论证了极端气候事件(如台风、持续性暴雨、反常干旱)在社会动荡时期所扮演的“加速器”角色。我们对比了不同县域在应对洪涝灾害时的韧性差异,揭示了早期地方治理体系在气候压力下的表现。 第三部分:西方冲击下的科技引进与观念革新 近代化浪潮首先在沿海省份登陆。本部分关注技术、知识与制度的传入,以及它们如何与本土传统发生碰撞与融合。 第三章:早期电报与通讯网络的建立 探讨了自19世纪70年代起,西方列强和洋务运动主导下的沿海电报线路铺设过程。重点分析了电报网络在军事指挥、商业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首次实现了广东腹地与外部世界的“即时”连接。本章详述了电报站的选址考量,以及对地方精英阶层信息获取能力的影响。 第四章:近代水文测绘与资源认知 介绍了西方测绘技术在广东的初步应用,包括对珠江流域水文特性的科学考察。分析了这些新认知如何挑战了传统上基于经验和堪舆学的水利观念,尤其是在江河治理和防洪规划中的转变。选取了数个具体的水利工程案例,对比了传统“人定胜天”思想与近代科学实证方法在工程决策中的博弈。 第三部分:社会经济的重构与区域分化 气候、地理与外部影响的交织,最终重塑了广东的社会结构和区域经济格局。 第五章:海外移民潮与本土经济的变迁 重点分析了“下南洋”和赴美加等地的移民热潮对广东人口结构和汇款经济的深远影响。探讨了侨汇如何成为某些地区维持稳定、进行商业投资乃至进行地方政治博弈的重要资本来源。本章亦研究了“回乡”的移民所带来的新观念、新建筑风格和新的消费习惯,如何作用于传统宗族社会。 第六章:特殊气候区的小农经济韧性 本章将目光投向了远离主要通商口岸的内陆山区和半干旱地带。通过对特定农业区的微观考察,分析了当地农民如何发展出适应特定气候条件(如高海拔雾区、季节性干旱区)的独特种植技术和土地利用模式,以抵抗宏观经济波动和气候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讨论了这些地区在近代化进程中的相对滞后性与文化上的坚守。 结语:气候遗产与现代广东 总结近代近百年的风云变幻,本书认为,广东的近代史并非单纯的政治史或商业史,而是一部深刻植根于其独特海洋气候背景下的发展史。理解近代广东的社会形态与经济决策,必须首先理解其所面对的自然环境的持续挑战与机遇。本书的结论为理解当代华南地区的气候适应策略与区域发展不平衡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从封面的材质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朴实而严谨的气质。触感上,纸张的纹理略带粗粝,仿佛能让人联想到那些在风雨中坚守的基层气象工作者们,他们的工作环境或许并不光鲜亮丽,但却是气象预报体系中最基础也是最不可或缺的一环。色彩的运用上,主色调偏向沉稳的蓝灰色,辅以少量的亮色点缀,既体现了气象工作的专业性,又隐约传达出历史的厚重感。阅读体验上,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过于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的图文配比处理得十分巧妙,虽然没有看到具体的内容,但从整体的视觉效果来看,那些历史照片或者老式观测仪器的插图,想必会极大地增强读者对那个时代的切身体会。整体而言,从物理形态上讲,这本书无疑是一件用心打磨的工艺品,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文字载体,更像是一件可以被触摸、被感知的历史物件,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与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似乎掌控得非常到位,读起来有一种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的流畅感。它不像一些严肃的历史著作那样,上来就抛出大量枯燥的年代信息和冗长的技术细节,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娓娓道来,将那些分散在广东广袤土地上的基层站点故事,巧妙地编织成一张有机的网络。我能想象到,作者在梳理这些散落的口述史料和尘封的档案时,一定花费了巨大的心力去捕捉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和环境细节。这种叙事方式,显然是想让读者更深入地代入到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感受在通讯不便、技术落后的年代,气象观测工作是如何在艰苦条件下坚持下来的。它似乎避开了宏大的叙事框架,转而聚焦于“人”本身——那些默默无闻的站长、观测员,他们是如何记录下每一次风雨雷电,是如何将个体经验转化为集体记忆的。这种“见微知著”的处理手法,无疑会让阅读过程充满代入感和人情味。

评分

从我初步的印象来看,这部作品的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它绝非是那种堆砌概念的学术论文集,而是更倾向于一种历史口述的纪实风格。这种风格的难点在于,如何在保证史料真实性的前提下,用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气象工作流程和地方环境特点描绘出来,让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我猜想,作者在地方志、气象部门内部资料乃至民间访谈之间进行了大量的交叉验证,确保了每一个时间节点、每一个站点变迁的准确性。同时,它似乎很注重地域文化的融入,毕竟广东各地市的气候特征和地方风俗都有差异,基层台站的工作必然也带有鲜明的地域烙印。这种将气象史与地方社会史、乃至区域发展史紧密结合的尝试,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行业记录,具有了更广阔的历史研究意义。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半个多世纪以来,社会变迁对基层基础设施和技术人员精神面貌的影响。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于“基层”概念的理解和诠释。我个人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刻画出不同历史阶段下,基层气象站所承担的独特使命。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气象信息对于农业生产决策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而在更早的年代,如何依靠人工和基础仪器进行观测,并将数据准确无误地传输出去,这本身就是一项挑战极限的任务。我设想,书中应该会详细描述那些简陋的观测房、那些夜半时分独自值守的身影,以及他们与外界取得联系的那些充满戏剧性的瞬间。这种对“一线工作”的深度挖掘,往往是宏大叙事中所缺失的部分。优秀的基层史著作,能让人体悟到“宏伟源于微小”的哲理。如果这本书成功地捕捉到了这种“小人物大时代”的张力,那么它就不仅仅是行业内部的珍贵资料,更能成为研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技术普及与地方治理变迁的重要案例。

评分

这部作品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似乎采取了一种非常系统化、却又富有温度的编年体加主题并行的结构。我能感觉到,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各个站点的设立、撤销、搬迁的时间轴,更重要的是,它试图构建一个关于“气象服务体系”的演化图谱。从早期的志愿观测,到国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再到现代化的技术升级,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大量的人员培训、设备迭代和政策调整。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技术性的、行政性的变迁,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片段的。如果书中能展现出气象事业如何一步步渗透到地方经济生活的肌理之中,比如如何影响水利规划、如何服务于民生安全,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它不再是孤立的行业史,而是一部关于“科学如何服务于社会发展”的生动教材,尤其对于那些希望了解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历程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