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伊東豊雄
譯者:楊明綺
出版社:麥浩斯
出版日期:2016-05-05
ISBN:9789864081493
規格:平裝 / 單色 / 192頁 / 14.8cm×21cm
311日本大地震,震垮了建築,也震出了對建築的省思
伊東豊雄深度思考而成的「後311建築觀」
從人、環境、建築及建築師,重新定義建築的價值與意義
「身為建築師的我們能做些什麼?建築師真的是必要存在嗎?」311後,伊東豊雄思考著……
地震過後,伊東豊雄參與岩手縣釜石市的重建計畫,在災區各地興建的聚集場所「眾人之家」。如「合掌造型」的集合住宅,強調與居民的心靈相繫,作為心靈之所;沒有都會氣息,也沒有個人原創風格的展現,而是與當地居民齊心協力完成……。
建築,不再只是打造個人作品,而是與居住者交流及對話,它同時也擔負起社會責任,扮演連結建築、人與環境的角色,伊東豊雄的後311建築觀,從「心」開始,回歸建築的初衷,讓建築,以人與自然的關係為起點,重新出發!
【伊東豊雄的後311建築觀】
人──建築要以居住者的需求為主要考量
建築從311過後,轉變成以「民眾需求」為優先考量,而非只是建築師的一項作品。
環境──讓建築融於自然,與自然環境更加契合。
減少建築本身的能源消耗,解放建築且融入自然的這條路邁進,讓建築與內外環境更為貼近。充分利用再生能源,我們必須思考與自然環境更契合的建築,所以建築不能再禁錮於頑固的幾何學中,必須與自然環境有所連結。
建築物──從「心」打造出的建築,才能讓建築物真正地發揮力量
即使是災後所興建的建築物,都能讓受災居民待在建築物中時,擺脫孤獨感,這才是真正讓建築本身所發揮的功用處。
建築師──捨棄現代化的自我,才有未來
只要齊心協力,克服建築師的利己主義,就算是風格再怎麼特殊的表現,也能chao越個人境界。縱使往後必須面對一連串的嘗試與挫敗,也能成為下一個時代的建築。
311震災,讓我們重新思考「建築為何」。──伊東豊雄
伊東豊雄
1941年生於首爾,長野縣人。備受矚目的國際建築大師,畢業於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離開菊竹清訓建築設計事務所之後,成立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曾榮獲威尼斯建築雙年獎金獅子獎、英國建築家協會(RIBA)金獎、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普立茲克獎等多項大獎。代表作品有仙台媒體中心、TOD’S表參道大樓、多摩美術大學圖書館(八王子校區)等。另著有《透層建築》(青土社)、合著《建築的大轉換》(聯經出版)等。
前言
di一章 從那天之後的「建築」
地震發生當日
災區展現的活力
身為建築師,能做些什麼?
面對災後復興一事的基本態度
海嘯與核災都是人為災害
建築與安全性
di二章 釜石復興計畫
走訪釜石
傾聽當地居民的心聲
想和伙伴們一起回到原來的地方
不夠具體的復興計畫
適合當地的集合住宅型態
類似「合掌造型」的集合住宅
重振商店街
利用防波堤建造橢圓形運動場
di三章 作為心靈之所的「眾人之家」
關於「眾人之家」
傾聽臨時住宅居民的心聲
串聯人心的建築
「製作」與「居住」達到一致性
「眾人之家」今後的發展
威尼斯雙年展與陸前高田的「眾人之家」
di四章 關於「伊東建築塾」
建築塾的緣起
設計「GREEN GREEN」的經驗
建築塾的授課內容
學院派建築教育的概念
與現實社會脫軌的建築教育
培養社會觀很重要
di五章 我的建築之路
學生時代的我
恩師菊竹清訓
初次接觸國外的現代建築
對於大阪萬博的質疑
反映時代的封閉性建築
轉變成具有社會性的建築
「概念性建築」的靈感來自泡沫經濟時代的東京
我的di一件公共建築作品
我想打破公共建築具有的quan威性
仙台媒體館
存在於空間感的東西
讓建築貼近自然
重新思考內外關係
打破建築的形式性
di六章 思考今後的建築
建築師在日本社會中的存在感
不受公共計畫案青睞的建築師
chao越批判的難處
什麼是改變建築師與社會的關係,不可或缺的要素?
對於日本客戶的期許
以住宅設計初試啼聲的日本年輕建築師
在全球化資本主義中,找尋希望的孤島
資本主義與建築
作為贈與的建築
非藝術的建築存在方式
建築該如何與自然對話
與科技建立新關係
新建築原理
後記
關於「眾人之家」
東日本大地震之後,比起災區支援,我更常思考的問題是「身為建築師的自己,能對災區做些什麼?」
我從以前就不斷提及想以建築開啟社會,這是因為自己站在社會外頭,只能以批判社會的立場思考建築,不是嗎?但從某個時刻開始,我想貼近社會,積極地打造建築。雖然我對於多數建築只是為了迎合一切以經濟為優先考量的社會而建造的事實,依舊義憤填膺,卻也對於為了批判社會而打造建築的心態感到心虛。我想,若能以chao越現實世界的格局來思考建築,應該能讓人與人之間更有共鳴。
因此,建築師不該身披甲冑,而是試著以身為人的出發點,思考建築。就在我這麼轉念時,發生了大地震,我認為這是自我變革的千載難逢機會。面對失去家園與家人的災民,我思索著如何與他們溝通,因為我知道不能向以往那樣,以說明自己的建築是否妥當之類的言語作為溝通準則。
這就是我之所以發想「眾人之家」的動機,也許你會認為「眾人之家」這名字何其平庸,絲毫沒有讓人眼睛一亮的感覺,但我認為和災區的高齡者溝通,就是要簡單易懂。
東北三縣目前建蓋了約五萬戶的臨時住宅,幾乎都是貨櫃型的鋼骨預製屋,性能之差曾經蔚為話題,但我更在意的是,一整排長得一模一樣的房子,如此不具人性的發想。這般平等主義、均一主義不只表現於臨時住宅,也象徵現今日本的精神有多麼貧瘠。再者,各戶為了確保隱私,只會更加閉鎖,無論是相鄰的住戶還是前後棟,都可能不相往來,所以聽說不少人移居臨時住宅後,成了繭居族。
看到這樣的災區生活,與災民交流後,我開始思考是否能搭建一棟用來聊天、聚餐的小木屋。以一塊腹地內蓋了chao過五十戶臨時住宅的情況來說,雖然還是可以搭建集會所,但空間肯定不夠寬敞,就像工地現場搭建的組合屋,絕對不是一處能享受用餐樂趣的舒適空間。
我想提供的是讓居民心靈相通,大夥能圍著大桌子,享受用餐樂趣的地方,我想在災區打造這樣的小屋。當我在熊本縣的「Kumamoto Artpolis」會議上提出這個想法時,有了無論如何都想實現的念頭。「Kumamoto Artpolis」是以熊本縣內的公共建築為主,由知事指名的委員推薦設計者的制度,始於細川護熙擔任知事時,也就是一九八八年,已經持續了二十四年,我是從二○○五年開始擔任di三任委員。
當我將這件事告訴知事時,知事立刻允諾支持這項計畫。於是,di一號「眾人之家」計畫成為「Kumamoto Artpolis」事業的一環,熊本縣提供木材與資金等援助。震災發生後,各縣紛紛對災區伸出援手,「眾人之家」就是熊本縣送給宮城縣的一件禮物。我和奧山市長會商的結果,決定在位於仙台市宮城野區公園內的臨時住宅區,興築「眾人之家」di一號。
就一般觀點來看,對災區來說,收到這樣的禮物是令人開心的事,但對於接受援助的地方政府來說,未必如此。雖然很感謝,卻覺得是個燙手山芋的情形竟然出乎意料的多。拒絕接受的理由就是公平性準則,因為若是只特別照顧某一處臨時住宅區,勢必會引起其他區的不滿,這下子就傷腦筋了。況且由誰負責管理也是一個問題,因為這般令人無法理解的平等主義、管理主義作祟,一番好意往往付諸流水。但仙台市的情形不同,因為宮城野區長的氣魄與見識,成功消弭這道障礙。
串聯人心的建築
三週後,我們帶著盡量迎合居民的要求,製作好的「眾人之家」企劃案以及模型等,再次造訪。已經入住chao過一個月的居民們總算逐漸安定下來,家家戶戶的庭院以及集會所周圍,排列著種植花卉與矮樹的容器。
我向上一次參與說明會的十幾位居民,邊展示設計圖與模型,邊說明我們的構想。企劃案盡可能滿足上一次居民們提出的要求,有連結集會所的寬敞走廊,沒有過多裝飾的人字形屋頂可以清楚看到小木屋的結構,屋頂下方擺置一張大桌子和暖爐,還有榻榻米。我察覺到邊轉著模型,邊東瞧西看的居民的表情逐漸變得開朗,就連上一次聽到我說只有十坪左右的小屋,而一臉詫異的居民也打從心底高興集會所旁邊有這麼一棟小木屋。看著大家的表情,我確信這企劃一定能順利進行。
八月時,協助這件案子的三位年輕建築師,與我的事務所通力合作的施工設計圖完成,熊本縣提供的資金也到位,終於可以開始動工。承包仙台媒體中心工程的建設公司抱著就算虧損也會傾力協助的決心,接下這件案子。屋頂建材、玻璃、廚房與衛浴設施、照明器具等,都是廠商免費提供。像這樣串聯許多人的心,才能實現真正的「眾人之家」。
从社会学和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同样不容小觑。311事件不仅仅是关于一座座建筑的损坏,更是关于社区的瓦解和人际网络的重构。一个真正具有前瞻性的建筑观,绝不能是孤芳自赏的象牙塔产物。我关注这本书是否触及了社区层面的“去中心化”设计,探讨了如何在灾后重建中,避免简单地复制过去的失败模式,而是鼓励产生更具韧性和自发性的邻里关系。伊东先生的作品总带着一种开放的姿态,邀请外部世界进入,这在强调边界和安全感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宝贵。如果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他对“共享空间”在灾后意义的理解,特别是如何设计出既能提供私人庇护,又能自然促进人与人之间联结的场所,那这本书的意义就超越了纯粹的建筑史记录,成为了关于人类未来生活方式的深刻宣言。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引人深思的意味,《那天之后的建筑:伊东丰雄的后311新建筑观》——仅仅是这个标题,就让我对建筑的社会责任和精神内核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一直非常关注当代建筑大师们如何在重大历史转折点上反思和重塑他们的设计哲学。想象一下,在经历了一场足以撼动整个民族精神的灾难之后,建筑师们会如何看待“庇护所”和“重建”的传统概念?这本书似乎正是深入探讨了这种“后灾难时代”的建筑语境。我期待它能揭示伊东先生是如何将那些宏大叙事下的创伤与日常的居住需求相结合,探讨如何在废墟之上建立起既有坚固的物质存在感,又能抚慰人心灵的新的空间秩序。我尤其好奇他对“场所精神”的重新定义,毕竟,当原有场所的地基都被动摇时,新的“地基”应该建立在何处?是物理的土壤,还是集体的记忆与期望之上?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审视一位大师在历史洪流中的自我定位与表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图文排版也令人赞叹,它本身就是一种建筑美学的体现。清晰的剖面图、充满故事性的现场照片,以及穿插其中的访谈记录,共同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认知空间。我尤其喜欢那种从宏观的概念阐述,瞬间切换到某个具体项目细节的叙事节奏。它让我意识到,伟大的建筑理念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必须落实到每一根柱子、每一个接缝的严谨推敲之中。对于非专业读者而言,这本书成功地降低了理解高深建筑理论的门槛,它没有用晦涩的术语将人拒之门外,而是以一种近乎邀请的姿态,引导我们一同思考:在技术飞速迭代的当下,什么才是建筑永恒不变的核心价值?是技术,是功能,还是那种能让人在其中感到安心和自由的“存在感”?这本书似乎给出了一个非常个人化,但又极具启发性的答案。
评分初翻开这本关于伊东丰雄先生的著作时,我立刻被其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所吸引。他似乎不像许多理论家那样沉湎于抽象的几何形式或纯粹的技术探讨,而是将建筑视为一种与自然、与人类情感深度交织的生命体。那种对材料的敏感度,那种对光影变幻的捕捉,读起来就像是在阅读一篇优美的散文诗,只是载体是混凝土和钢筋。我特别欣赏作者(或伊东先生本人)对于“轻盈”和“流动性”的执着追求,这在后311的语境下,可能不仅仅是一种美学偏好,更是一种对僵化、沉重、过度防御性结构的潜在反抗。这种反抗的姿态,如何在实际的设计图纸中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空间体验?这便是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它挑战了我们对“永恒坚固”的建筑的刻板印象,转而探讨一种更具适应性、更像有机体般能够呼吸和进化的建筑形态。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时间张力贯穿始终:过去与未来、稳定与变迁、物质与非物质的拉扯。伊东先生的设计哲学,在我看来,总是游走在一种近乎矛盾的平衡点上。他既追求极致的当代性,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结构可能性,但同时又对历史文脉和地方记忆抱有敬畏之心。后311的背景,无疑加剧了这种张力。这本书仿佛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得以窥见他是如何处理这种“不确定性”的。是选择彻底割裂,构建一个全新的未来图景,还是选择在废墟之上,以极其谦卑的姿态进行“介入”与“修补”?我希望看到的是后者,一种承认人类自身的局限性,并试图通过建筑去“疗愈”而非“统治”环境的设计哲学。这种克制与勇气并存的叙事,才是真正打动我这个普通读者的关键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