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商品《社会工作实务》有两种印刷封面,随机发货!
内容简介
社会工作实务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实务要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工作方法和技巧实施各种服务,以帮助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其所面临的问题。为应对与处理现代社会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社会工作者需要掌握通用的方法和理论。《社会工作实务》第一章和第二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角、实务模式、服务领域、通用过程和工作者队伍建设,使读者对社会工作实务能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第三章至第十二章,分别就社会工作实务的主要领域从工作概述、服务内容、工作方法与技巧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帮助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有效地提高社会工作实务的质量。
作者简介
吕青,1964年生,山东昌邑人。社会学硕士。现为江南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学系主任,副教授,兼任无锡市社区建设与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主任。已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著作一部。主要研究方向:妇女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社区工作。
目录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概述
第一节 社会工作实务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社会工作实务的目标与领域
第三节 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角与模式
第四节 实务中的社会工作角色和社会工作队伍建设
第二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
第一节 接案
第二节 预估
第三节 计划
第四节 介入
第五节 评估
第六节 结案
第三章 儿童社会工作
第一节 儿童社会工作概述
第二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内容
第三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和技巧
第四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
第一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概述
第二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内容
第三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和技巧
第五章 老年社会工作
第一节 老年社会工作概述
第二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
第三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与技巧
第六章 妇女社会工作
第一节 妇女社会工作概述
第二节 妇女社会工作的实务理论
第三节 妇女社会工作方法
第七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
第一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概述
第二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内容
第三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与技巧
第八章 家庭社会工作
第一节 家庭社会工作概述
第二节 家庭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
第三节 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
第四节 家庭治疗技术及相关技巧
第九章 学校社会工作
第一节 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第二节 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
第三节 学校社会工作的模式和方法
第十章 医务社会工作
第一节 医务社会工作概述
第二节 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
第三节 医务社会工作的方法与技巧
第十一章 矫正社会工作
第一节 矫正社会工作概述
第二节 社区矫正工作的内容
第三节 社区矫正的过程
第十二章 戒毒社会工作
第一节 戒毒社会工作概述
第二节 戒毒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
第三节 戒毒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与技巧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早期的社会福利机构出现于19世纪的城市,是在牧师和宗教团体的倡导下建立的私人机构,主要由牧师和富裕的“做好事的人”为穷人提供服务。他们未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服务的重点主要是满足受助对象在食物和居住方面的物质需要,也试图用宗教劝导的方式解决个人情感方面的问题。
到19世纪后半叶,大量的私人救济机构在大城市里出现,主要帮助失业者、穷人、患病者、孤儿、身体和智力上的残疾者,但各机构之间缺少整合。最早将私人机构联合起来的组织形式是慈善组织会社(COS),它产生于英国,是在牧师亨利·索里的倡导下于1868年成立的,后来,美国牧师哥尔亭也于1877年在布法罗市成立了第一个慈善组织协会。在慈善组织会社中,私人机构联合起来,发挥以下重要作用:①向个人和家庭提供服务,也因此成为社会个案工作和家庭咨询模式的先驱者;②计划和协调私人机构,努力应对城市中日益紧迫的社会问题,因而它们是社区组织和社区计划模式的先驱者。慈善组织对每一个接受服务和财政帮助的申请人都要作细致的调查,将案主的记录保存在中心以免重复施助,慈善机构让友善的访问员与身处困境的人一起工作。友善的访问员本质上是“做好事的人”,他们大部分是妇女,一般给人同情而不是给钱,并鼓励穷人储蓄和找工作。当时,贫穷被看作是个人缺陷的产物。
……
前言/序言
2007年,本书被列人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精品教材建设项目社会工作类专业教材的立项,这既反映出全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重视,也是对我们的鼓励与鞭策。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务类学科,它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基础课对整个专业起着一种支撑性作用,是将社会工作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提高社会工作实用价值的科学。本书在写作中力求结合国际经验及中国实际,对我国社会工作实务作最新介绍,既高度重视国际经验,又尽量反映我国本土经验;既对中国社会工作实务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理论指导,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借鉴。
本书共分十二章。第一章从总体上概述了社会工作实务的起源、发展、通用模式、实务领域及中外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之路;第二章介绍了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第三章至第七章介绍了社会工作基本对象领域的实务,包括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和残疾人社会工作,具体涉及各领域的工作概述、实务内容及主要方法与技巧;第八章至第十二章介绍了与基本社会设置或社会制度相关领域的实务,包括家庭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矫正社会工作和戒毒社会工作,具体内容也涉及各领域实务工作的概述、主要内容及方法与技巧。
《光影之痕:中国现代女性的生存与书写》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社会工作的理论专著,而是一次对中国现代女性生命历程与叙事艺术的深刻探寻。我们将目光聚焦于20世纪初至今,在中国社会急剧变迁的洪流中,女性个体所经历的生存困境、精神挣扎以及她们如何以独特的方式“书写”自己的生命,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本书将以文学、历史、社会学的交叉视角,描绘出一幅幅生动而复杂的女性群像,揭示她们在时代浪潮中的韧性、智慧与创造力。 第一章:沉默的海岸线——近代女性的觉醒与启蒙 本章将回溯中国近代女性命运的原点。在父权制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下,她们的生存空间是如何被压缩的?“三寸金莲”的束缚,男尊女卑的观念,以及普遍的受教育机会缺失,共同构成了近代女性沉重的枷锁。然而,时代的裂缝中,总有微光闪现。在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下,一批思想先驱和文化名流开始呼唤女性的解放。鲁迅笔下的“娜拉”,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以及林语堂、茅盾等作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都预示着一种新的觉醒正在酝酿。本章将通过分析当时涌现的文学作品、报刊杂志中的女性议题讨论,以及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女性教育实践,展现近代女性在沉默中发出的微弱但坚定的呐喊,以及她们对个人价值与社会地位的初步探索。我们将探讨,在那个被男性话语主导的时代,女性是如何开始尝试理解自身处境,并萌生改变的渴望的。 第二章:风雨中的低语——革命浪潮下的女性角色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革命洗礼。在这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中,女性并非被动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与塑造者。她们在家庭、工厂、战场,乃至思想文化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投身革命洪流的“红色娘子军”,到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女共产党员;从在后方默默奉献的家庭妇女,到在工厂流水线上辛勤劳作的女工,女性的参与是革命胜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章将深入挖掘这一时期女性的生存经验。她们如何平衡家庭责任与革命理想?在政治运动的高压下,她们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在性别不平等仍普遍存在的现实中,她们的付出与牺牲得到了怎样的承认?我们将借助历史文献、回忆录,以及同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叙事,来理解革命语境下女性身份的重塑与挑战。例如,冰心笔下对女性温柔力量的描绘,赵树理作品中朴实而坚韧的农村女性形象,都折射出革命时期女性的多重面向。 第三章:平凡日子里的微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女性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层面倡导男女平等,女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法律地位和参与社会生产的机会。然而,新的时代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集体主义的社会思潮下,个体的情感与欲望又该如何安放?“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响彻云霄,但女性在家庭和职业的双重压力下,又承受着怎样的付出?本章将聚焦于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70年代)女性的日常生活。我们将探讨,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女性是如何在家庭琐事、工厂劳动、政治学习中寻找自己的价值。从电影《白毛女》中被压迫女性的翻身解放,到“铁姑娘”式的模范人物,这些叙事背后,是无数普通女性在平凡日子里的坚韧与奉献。我们还将关注,在官方话语之外,女性个体如何处理个人情感、婚姻关系,以及她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失落。例如,王蒙、刘心武等作家早期作品中对普通人情感世界的刻画,也为我们提供了观察那个时代女性生活的重要视角。 第四章:潮起潮落的潮水——改革开放后的女性变迁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也为中国女性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经济的腾飞、思想的解放、国际文化的涌入,共同塑造了新一代女性的形象。她们走出家门,走向职场,成为商业精英、学者教授、艺术家……她们开始更加主动地追求自我实现,也面临着新的压力,如事业与家庭的平衡、职场性别歧视、消费主义的裹挟等。本章将深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女性生存状态的多样性。我们将审视,在市场经济的逻辑下,女性的身体、美貌、情感价值如何被消费和重塑。从琼瑶剧中的爱情理想,到张爱玲式都市女性的独立与彷徨,再到莫言笔下土地上女性的生命力,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都折射出改革开放后女性复杂而多元的心态。我们将探讨,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女性是如何重新定义自身,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寻找定位,以及她们在精神世界中进行的独立思考和探索。 第五章:自我书写的艺术——女性的文学表达与身份认同 贯穿全书的另一条重要线索,是女性如何通过“书写”来表达自我、抵抗压迫、重塑身份。从近代以来“女学”的兴起,到“五四”时期女性作家的崛起,再到当代女性文学的蓬勃发展,女性的文学创作始终是她们声音的重要载体。本章将聚焦于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不同时期女性作家笔下的世界。她们如何打破男性中心的叙事框架,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审视社会与人生?她们的作品,又如何反映出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存困境、情感体验、以及对女性身份的追问与建构?我们将探讨,女性文学不仅仅是对现实的记录,更是对自我身份的主动探索和创造。从萧红的《呼兰河传》中对乡村女性命运的哀歌,到王安忆笔下上海弄堂里女性的细腻情感,再到苏童、余华等作家作品中出现的女性形象,以及当代女性作家如迟子建、葛亮、陈春成等在女性叙事上的新探索,都为我们理解女性的内在世界提供了宝贵的文本。这本书将强调,女性的“书写”是一种赋权行为,是她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生命印记,是她们对自我存在的肯定与证明。 结语:未完待续的篇章 《光影之痕:中国现代女性的生存与书写》并非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它旨在引导读者深入理解中国现代女性复杂而丰富的生命体验,感受她们在历史进程中的挣扎与超越,欣赏她们在时代变迁中的韧性与创造。本书期望以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呈现女性作为社会主体的重要地位,并引发对性别、权力、个体命运等议题的深入思考。这本书所呈现的,是中国现代女性“生存”的痕迹,更是她们“书写”的智慧与力量,这一切,仍在继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