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百年风雨实录

清华百年风雨实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志伟 著
图书标签:
  • 清华大学
  • 历史
  • 百年
  • 校园文化
  • 中国高等教育
  • 纪实文学
  • 档案文献
  • 民国史
  • 近现代史
  • 教育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58354
版次:1
商品编码:1063930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8
字数:5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百年清华兴衰荣辱岁月的历史回放,学人治学精神道德操守的一次自检!凝视大量远去的背影,在字里行间回忆他们的音容笑貌! 
   当知识分子面对利益诱惑、弄虚作假、学术交易时,追忆大师的风采能否让他们心生共鸣,担当起历史责任?

内容简介

  

  《清华百年风雨实录》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客观冷静的笔触,引导读者走进清华,聆听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冯友兰等大师的治学之道;感受叶企孙、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梁思成、黄万里等科学家的良知;重温朱镕基、胡锦涛等治国兴邦栋梁之材的成长历程!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大师极度稀缺,随着张岱年、季羡林、钱学森等人的相继辞世,大师已成绝响。这些曾是清华学子的大师,他们的学术造诣、人品操守和爱国热忱影响着千百万莘莘学子,弥久不衰。
     翻开清华厚重的履历,我们感叹它与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从庚子赔款清华学堂初创,到军阀割据,革命大潮风起云涌;从八年抗战,师生颠沛流离,创办西南联大,到国共内战,新中国成立;从“反右”“四清”文革”等一系列政治运动,到改革开放,陷入尴尬门,清华经历了百年的新旧交替和血火洗礼,是中国艰难前行的见证。
  

目录

序:翻开这些书稿——王满
楔子:庚子赔款,刺烙在一个民族脸颊上的印记(1900—1910:
卷宗一:两难诞生路(1911—1921)
1.周自齐出任清华首任“掌门”
2.唐国安,不愿走进“神龛”
3.周诒春,乱世中给力清华远行
4.闻一多三赶校长风波
卷宗二:清华“大学路”(1922—1925)
1.曹云祥撕开“一米阳光”
2.“四大台柱”擎起清华“国学门”
3.清华来了一批“传道”的人
卷宗三:迷茫年代的“脚印”(1926—1927)
1.韦杰三的最后呼唤
2.朱湘的命运
3.朱自清的一段迷茫岁月
4.王国维的不归路
卷宗四:引路者的颂歌(1928—1932)
1.罗家伦进清华当掌门
2.冯友兰的“蹉跎”岁月
3.翁文灏主政的Et子
4.清华“父亲”梅贻琦撑起一片天
卷宗五:在国难岁月里(1933—1937)
1.冯友兰与母亲挥泪别离
2.张申府发动“一二·九”
3.梅贻琦的湘滇路
4.叶企孙制造抗战系列“产品”
卷宗六:“铁皮屋”下(1938—1939)
1.一段刻骨铭心的寄居日子
2.梅贻琦“招兵”
3.联大的l939年
卷宗七:“匹夫”速记(1940—1944)
1.“狂人”刘文典
2.梁思成与林徽因的颠沛流离生活
3.钱学森与孙立人参战
4.胡适当“诤友”
卷宗八:复校前的悲剧(1945—1946)
1.“短命”的欢乐
2.张子高接收清华园
3.“一.二一”:是谁导演“同室操戈”血案
卷宗九:清华学人行动(1946—1948)
1.梅汝璈对侵略者的审判
2.朱自清饿死不吃“嗟来之食”
3.大师们的最后抉择
卷宗十:新政权旗帜下(1949—1955)
1.新生在1949
2.梁思成为保护古城墙奔走呼号
3.冯友兰在清华“洗澡”
4.一段“输血”的日子
5.“红色父亲”蒋南翔主政清华
6.华罗庚与钱学森的“海归”路
……
卷宗十八:科学大时代
卷宗十九:新时期清华
卷宗二十:清华新征途



精彩书摘

  3.朱自清的一段迷茫岁月
  1926年11月,中国共产党清华学校第一个地下支部成立,由清华图书馆工作人员王达成任支部书记。王达成于192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经济系,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Il月到清华图书馆工作。中共北京市委负责人陈为人向王达成介绍了当时在清华的雷从敏、朱莽两名共产党员。于是,三人成立了党支部。
  1927年1月底,朱自清回白马湖接家眷,路经上海作短暂停留。当时,上海工人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失败后,又积极准备第二次武装起义。朱自清从宝山路向天后宫桥走,街上挤满了人,“如密云似的,如波浪似的,如火焰似的”,使他感到难耐与迷茫。
  朱自清回京后的一个晚上,一位朋友突然来访。那天夜里,他们沿着清华西院附近水塘边一条幽静小径,缓缓地往复走着,慢慢地谈着。这位朋友是国民党员,他劝朱自清参与他们的工作,范围不固定,政治、学术、艺术均可。最后他恳切地说:“将来若离开党,就不能有生活的发展,就是职业怕也不容易找着。”朱自清踌躇了一会儿婉转地说:“待我和几位熟朋友商量商量。”朱自清几经考虑,决定不参加。过了几天,他找到那位朋友说:“我想还是暂时超然的好。”此事便告结束,但它在朱自清心灵深处激起的浪花却久久不得平静。
……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清华百年风雨实录》作品相关

本书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客观冷静的笔触,引领读者走进清华,聆听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冯友兰等大师的治学之道;感受叶企孙、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梁思成、黄万里等科学家的良知;重温朱镕基、胡锦涛、习近平等治国兴邦栋梁之材的成长历程!


《清华百年风雨实录》是一部以宏大历史视野和深邃人文关怀,梳理并呈现清华大学自诞生以来,走过的百年沧桑巨变,以及在风雨砥砺中形成的独特精神气质的力作。本书并非简单的事件流水账,而是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鲜活的人物访谈、生动的史料细节,将清华百年的发展脉络置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大背景下,深刻剖析其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以及在时代洪流中,清华师生所经历的磨难、奋斗、坚守与超越。 本书的叙事起点,可追溯至1911年,一个饱受列强欺凌、内忧外患的时代。清华学堂的建立,本身就承载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寄寓着民族复兴的希望。从最初的留美预备学校,到迈向综合性大学的艰难探索;从民国时期学术的黄金时代,到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从新中国成立后的院系调整,到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直至今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本书层层剥茧,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立体、鲜活的清华。 在清华百年发展的画卷中,人才始终是最耀眼的星辰。本书以饱含敬意的笔触,描绘了一批又一批风华绝代的清华人。从早期学贯中西的学者,如梅贻琦、叶企孙、陈寅恪、王国维,他们以严谨治学、潜心育人的精神,为清华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石,塑造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校园文化。到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时期,那些在颠沛流离中仍孜孜不倦求索的知识分子,如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华罗庚等,他们用血泪和汗水,书写了“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精神,展现了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与社会担当。再到新中国成立后,一批批献身科学、建设国家的杰出校友,如钱学森、邓稼先、陈景润等,他们以卓越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铸就了中国科技的辉煌。书中还穿插着众多在不同时期,为清华发展做出贡献的师生群像,他们的故事,或惊心动魄,或平凡感人,共同汇聚成清华强大的精神力量。 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叙述,更深入地挖掘事件背后的逻辑,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在描述清华如何应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风云时,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政策的变动,而是细致地展现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在复杂环境中,如何权衡利弊,坚守教育原则,力求将对学术和人才培养的损害降到最低。在描写学术争鸣和思想碰撞时,本书更是笔力雄健,展现了清华园内思想的活跃与自由,以及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辩论与融合,折射出知识分子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社会进步的思考。 “风雨”二字,是本书的核心主题之一。清华的百年,恰似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充满了风雨飘摇的艰难时刻。从庚子赔款的屈辱,到抗日战争的硝烟,从解放战争的动荡,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解放,清华园经历了无数次的考验与洗礼。本书并未回避这些艰难岁月,而是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记录下那些不平凡的经历,展现了在困境中,清华师生所展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斗志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这些“风雨”并非仅仅是外部环境的侵袭,更是内部改革与发展的阵痛,是思想解放与学术进步的必然代价。本书所呈现的,是清华如何一次次从风雨中站立起来,变得更加坚韧,更加成熟。 与此同时,“实录”二字,也昭示着本书的史学品格。本书的撰写,以史实为生命,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引用了大量一手史料,并进行严谨的考证。作者团队深入国内外各大档案馆、图书馆,搜集整理了包括日记、书信、回忆录、校刊、政府文件等在内的丰富史料,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在细节的处理上,本书更是精益求精,比如对某次学术会议的组织过程、某位教授的授课场景、某次学生活动的具体流程,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使得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亲历那个时代。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一部记录清华历史的鸿篇巨制,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启示。它告诉我们,一所伟大的大学,其精神气质的形成,离不开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离不开在历史洪流中的不懈奋斗。它展现了学术研究的崇高价值,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以及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通过阅读本书,我们不仅能了解清华的过去,更能从中汲取智慧,思考当下,展望未来。 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宏大的叙事气魄,又不失细腻的人物刻画。作者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枯燥的历史史实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描绘重大历史事件时,笔力雄浑,气势磅礴;在刻画人物时,则细致入微,情感真挚。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使得本书既具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乏文学的可读性,能够吸引不同层次的读者。 总而言之,《清华百年风雨实录》是一部集史料性、思想性、文学性于一体的扛鼎之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洞察、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完整、鲜活的清华百年。它不仅是清华人的集体记忆,更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一部不可或缺的史诗。阅读本书,是对历史的致敬,是对精神的追溯,更是对未来的启迪。它将引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感受清华百年积淀的深厚底蕴,理解那些塑造了中国命运的伟大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我原本对这种类型的“校史”题材抱着审慎的态度,总担心会落入粉饰太平或刻意拔高的窠臼。然而,这部作品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其近乎残酷的坦诚。它毫不回避地揭示了发展过程中那些曲折、教训乃至遗憾。书中对几次重大历史事件中,学校管理层所做的艰难抉择,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没有简单地给出是非对错的标签,而是呈现了决策背后的复杂考量和付出的代价。这种审慎和克制的批判性视角,使得全书的基调显得尤为厚重和可信。它所展现的,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组织,会犯错、会挣扎、但又总能在关键时刻迸发出惊人的韧性。这种对“不完美”的直面,反而让这本书的力量感更加强大,它告诉我们,伟大的机构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产物,而是无数次跌倒后重新爬起来的印记。这种真实感,远比任何溢美之词都更具说服力。

评分

这本书的文献挖掘工作令人叹为观止,其资料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令人肃然起敬的程度。我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团队耗费了大量心血去追溯那些可能早已湮没在时间长河中的蛛丝马迹。有些记录的细节之详尽,简直让人难以置信——例如,某次重要会议的与会人员名单、甚至连当时讨论的议程摘要都被一一还原。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资料堆砌,更是一种近乎考古式的还原。它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理解一个教育机构的维度,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辉煌成就,是建立在无数次细微的、被遗忘的努力之上的。这种对“过程”的极度尊重,使得全书的知识密度非常高,即便是对历史不太敏感的读者,也能从中汲取到丰富的时代背景信息,构建起一个扎实、多层次的历史框架。每读一页,都像是在打开一个尘封已久的档案柜,里面散发着墨香和岁月的味道。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巧,它不是按照严格的编年体线性铺陈,而是采用了多维度的切入视角,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历史景观。我发现作者非常擅长运用“小切口,深挖掘”的叙事策略。比如,某一个章节,可能只聚焦于某一栋老建筑的变迁,但通过对这栋建筑的使用者、修缮者、乃至见证者的访谈和资料的梳理,巧妙地串联起了数十年间的教育政策调整、学科发展方向的摇摆乃至社会思潮的演变。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鲜活度和可感性,避免了宏大叙事可能带来的空泛和抽象。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冰冷的史料汇编,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个细节都像是被精心打磨过的琥珀,封存着那个时代的温度和质感。尤其是那些关于校园生活日常的片段,无论是学生活动的场景重现,还是食堂饭菜的变迁记录,都透露出一种不加修饰的烟火气,让人倍感亲切,仿佛自己也曾是那个校园中的一员,共同经历了那些风雨。

评分

这部作品,与其说是记录历史,不如说是一部关于信念与坚守的史诗。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时代变迁中的人物群像。我尤其被那些在风雨飘摇中依然选择坚守学术理想的师者所打动。他们的故事,不是那种慷慨激昂的口号式叙事,而是充满了在困境中挣扎、在理想与现实间权衡的真实人性。比如书中对某位老教授在极端困难时期,依然坚持秘密搜集资料、守护文脉的描写,读来令人动容。那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民族未来的担当,超越了单纯的机构兴衰,升华到了一种精神层面的探索。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沉重与希望并存的复杂心境。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舒缓如流水,娓娓道来往昔的温情片段;时而又骤然紧张,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急流之中,让人喘不过气。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使得厚重的历史题材读起来毫不枯燥,反而充满了人情味和戏剧张力,让人对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群体产生由衷的敬佩。

评分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部实录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庄重中的灵动”。作者显然深谙历史叙事的艺术,他懂得如何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通过精妙的文学修辞,赋予文字以生命力。书中穿插的那些老一辈学者的书信片段或日记摘录,如同珍珠般点缀在叙事的主干线上,它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为冰冷的史实注入了澎湃的情感和鲜活的生命力。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处理不同历史时期语言风格上的转换,比如在描述早期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的思想碰撞时,文字风格会带着一种典雅和思辨性;而在记录后来的变革浪潮时,语言则变得更加简洁有力,充满行动感。这种高度适应性的文笔,使得阅读体验极为流畅,它成功地架设起一座桥梁,让现代读者能够跨越时代的鸿沟,真切地“听见”和“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而不是仅仅“阅读”到历史的记载。

评分

李志伟,原籍河南新郑。曾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百余万字,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北大百年》等。现就职于某国家机关直属事业单位。

评分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大师极度稀缺,随着张岱年、季羡林、钱学森等人的相继辞世,大师已成绝响。这些曾是清华学子的大师,他们的学术造诣、人品操守和爱国热忱影响着千百万莘莘学子,弥久不衰。

评分

李志伟,原籍河南新郑。曾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百余万字,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北大百年》等。现就职于某国家机关直属事业单位。

评分

代购,好书,看了我也想买

评分

李志伟,原籍河南新郑。曾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百余万字,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北大百年》等。现就职于某国家机关直属事业单位。

评分

李志伟,原籍河南新郑。曾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百余万字,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北大百年》等。现就职于某国家机关直属事业单位。

评分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大师极度稀缺,随着张岱年、季羡林、钱学森等人的相继辞世,大师已成绝响。这些曾是清华学子的大师,他们的学术造诣、人品操守和爱国热忱影响着千百万莘莘学子,弥久不衰。

评分

aaaaaaaaaaaaaaaaaaa

评分

翻开清华厚重的履历,我们感叹它与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从庚子赔款清华学堂初创,到军阀割据,革命大潮风起云涌;从八年抗战,师生颠沛流离,创办西南联大,到国共内战,新中国成立;从“反右”“四清”“文革”等一系列政治运动,到改革开放,陷入尴尬门,清华经历了百年的新旧交替和血火洗礼。清华是中华民族的缩影,是中国艰难前行的见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