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黎先耀,罗哲文 著
图书标签:
  • 博物馆
  • 文化
  • 历史
  • 艺术
  • 中国
  • 展览
  • 文物
  • 遗产
  • 旅游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ISBN:9787508517001
版次:1
商品编码:1067880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博物馆是立体的“百科全书”。西方的博物馆滥觞于希腊化时代的“缪斯庙”,亚历山大的缪斯庙,原为综合性文化学术机构,“缪斯女神”被认为是西方的文化导游。中国的博物馆起源于古代皇家收藏,也是综合性的,人称“博物君子”,也是东方的文化导游。
  《中国博物馆》介绍的这些精彩的博物馆,很多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些并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们希望本书能成为国内外公众按图索骥的人文导游指南。

内容简介

要了解中国,仅靠看文献是不够的。中华大地的地上和地下存留着丰富而珍贵的历史文物和遗迹,大多收藏和陈列在各类博物馆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原始的实物资料,比文献资料具有更高的的认识价值和历史意义。中国有2500座博物馆。本书精挑细选并加以介绍的这些博物馆,很多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些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希望他们能成为您按图索骥的人文导游指南。

目录

前言:从博物馆读中华文明史
中华瑰宝
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
首都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
河南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
辽宁省博物馆
中国三峡博物馆
民族之光
民族文化宫
沈阳故宫博物院
内蒙古博物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西藏博物馆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宁夏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历史寻踪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三星堆博物馆
金沙遗址博物馆
周原博物馆
随州曾侯乙墓文物陈列馆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长沙马王堆汉墓文物陈列馆
满城汉墓文物陈列馆
石窟藏珍
敦煌莫高窟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
地下宫阙
黄帝陵
茂陵博物馆
乾陵博物馆
定陵博物馆
清东陵·清西陵
灿烂文明
中国丝绸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
景德镇陶瓷民俗博览馆
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人文荟萃
中国美术馆
中国现代文学馆
北京戏曲博物馆
中国体育博物馆
香港历史博物馆
澳门海事博物馆
园林之母
苏州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
中国长城博物馆
天坛
孔庙·孔府·孔林
晋祠博物馆
先民之家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
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西安半坡博物馆
高天厚土
北京古观象台
中国地质博物馆
自贡恐龙博物馆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编后记
附录:中国历史年代简表

前言/序言





中国博物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当我们踏入一座博物馆,我们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在这里,陈列的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被岁月打磨过的故事;每一次细致的观赏,都是一次与古往今来的智慧的对话。而《中国博物馆》这本书,正是我们走进这扇门,进行这场对话的最佳向导。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展品的图录,也不是枯燥的学术论文集。它以一种充满温度和人文关怀的视角,带领读者深入中国各地形形色色的博物馆,去探寻那些在时光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珍贵遗产。我们将不再是博物馆里匆匆的过客,而是成为能够与文物“交流”的探险者,去感受它们背后蕴含的文化精神、艺术魅力以及社会变迁的脉络。 《中国博物馆》将带领我们踏上一条蜿蜒曲折却又引人入胜的文化之旅。旅程的起点,或许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这座巍峨的殿堂,收藏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辉煌成就。在这里,我们将看到象征早期文明曙光的陶器,感受那尚未被文字记录却已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的巧思;我们将凝视古代帝王的龙袍玉玺,体会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王朝的恢弘气度;我们还将驻足于近代革命的史料陈列前,感受那段波澜壮阔、改变民族命运的激荡岁月。书中的文字,会如同导游的低语,为我们揭示那些展品背后不为人知的细节,讲述那些雕塑、壁画、青铜器、书画作品所要传达的意义,让我们不仅仅是“看”,更是“理解”和“感受”。 随后,我们的脚步会延伸至那些承载着地域文化特色的博物馆。比如,我们将走进那些坐落在江南水乡的博物馆,感受这里精美的丝绸、雅致的陶瓷,以及那些反映了士人生活情趣的文房四宝。书里会生动描绘出,江南的博物馆如何用温婉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方水土的灵秀与雅致,展现出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又或者,我们将穿越至古都西安,在兵马俑的雄伟阵列前驻足。这本书会引导我们如何去“读懂”这些沉默的战士,从他们的服饰、兵器,到他们的神情,去推测那个统一中国的强大王朝的军事力量和组织架构。它会讲述秦始皇陵的伟大工程,以及兵马俑为何能成为世界考古史上的奇迹,它所折射出的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工艺水平,是多么的令人惊叹。 当然,我们也会探访那些专注于某一门类文物的专门博物馆。例如,中国古代的科技博物馆,会展示那些智慧的光芒,如指南针、造纸术、火药等伟大发明,它们如何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书里会用充满力量的语言,讲述这些伟大的发明背后,无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以及它们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我们还将深入陶瓷博物馆,从那些不同窑口、不同朝代的精美瓷器中,领略中国瓷器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不同时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技艺的传承。 《中国博物馆》并非仅仅是对物质文物的呈现,它更侧重于挖掘这些文物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书中的每一章节,都仿佛是一次深入的访谈,与那些博物馆的策展人、研究员、甚至是年代久远的匠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它会探讨那些古代艺术家是如何将他们的情感倾注于作品之中,为何他们的作品能够穿越千年依然触动人心。它会解析那些古代政治家是如何运用象征性的器物来彰显权力与秩序,以及这些器物如何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它会追溯那些普通百姓的生活痕迹,从出土的日常生活用品中,去理解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智慧。 本书的语言风格,追求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它避免了陈腐的学术术语,而是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引人入胜的故事,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吸收知识。想象一下,当你读到关于古代丝织品的章节,你仿佛能闻到蚕丝的清香,感受到织布机运转的节奏,甚至能体会到织女们指尖的温度。当你读到关于古代建筑的章节,你仿佛能亲眼目睹工匠们如何在崇山峻岭之间搭建出雄伟的宫殿,感受他们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学极致的追求。 《中国博物馆》还将关注那些“人”的故事。那些在博物馆背后默默奉献的守护者,那些将毕生精力投入文物研究的学者,以及那些因一件文物而改变命运的普通人。通过这些生动的人物故事,我们更能感受到文化的生命力和传承的力量。例如,书中可能会讲述一位老一辈文物修复师,如何用他那双布满皱纹的手,小心翼翼地让一件残破的瓷器重焕生机,这份对传统的敬畏和对技艺的执着,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别具匠心。它不会按照地理区域或者时间顺序来机械地划分,而是根据不同的主题,将散落在各地的博物馆和文物巧妙地串联起来。或许,一个关于“图腾与信仰”的主题,会将各地史前文明的图腾石刻、古代宗教的造像,以及民间祭祀的器物一同呈现,让我们看到中华民族在不同时期对宇宙、生命和神秘力量的探索与崇拜。又或者,一个关于“科技与创新”的主题,会让我们看到古代的机械模型、天文仪器、水利工程等,展现出中国古代人民卓越的科学技术成就。 《中国博物馆》更像是为读者量身定制的一份“博物馆旅行攻略”,只不过,这份攻略更加深入和富有诗意。它会告诉你,在参观某个博物馆时,最值得关注的展品是什么,它们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它会引导你如何去观察细节,如何去体会文物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它会激发你去思考,这些古老的遗物,对于我们今天的意义何在,我们又该如何去守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认识中国。它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些冰冷而遥远的历史年代,而是通过一件件触手可及的文物,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文化的脉搏。它让我们明白,中国之所以是今天的中国,是因为我们拥有如此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如此灿烂的文化传承。 《中国博物馆》是一次邀约,邀请每一位读者,走进这座民族的“宝库”,去发现那些被遗忘的智慧,去感受那些被时光沉淀的美丽,去聆听那些来自远古的回响。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对民族文化根源的深情回溯。翻开这本书,就如同推开了一扇扇尘封的门,而门后,是波澜壮阔的中国文明,等待着你去探索,去发现,去热爱。它将教会我们,如何用一颗虔诚的心,去拥抱这份属于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其提供的深度解读上。它没有停留在对文物进行简单的“是什么”和“在哪里”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和“意义何在”。举例来说,当介绍到某一朝代的服饰演变时,书中不仅展示了实物或摹本,更结合当时的社会阶层结构、外交需求乃至气候变化等多个维度进行交叉分析,使得那件衣裳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展品,而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我特别喜欢那种“抽丝剥茧”的叙述方式,比如通过对几件同源异地的玉器的比对,揭示了史前文化区域之间的联系与互动,这种细节中的洞察力,着实令人拍案叫绝。对于那些渴望了解文物背后深层文化密码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极佳的工具和视角。它教会了我如何“阅读”一件文物,如何透过物质载体去感知历史的呼吸和思想的流动。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学术研究、门槛较高的专业书籍,但实际阅读体验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在内容组织上展现了极其高超的平衡艺术,既能满足行家对考证细节的挑剔,又能让像我这样的“半路出家”的爱好者轻松入门。它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线性铺陈,而是采用了主题式的章节划分,比如“礼器与权力”、“文人与审美”、“丝路上的交流”等,这种梳理方式极大地帮助我建立了知识的框架体系。每一章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仿佛是不同领域的专家在进行一场接力赛的精彩讲解。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争议性历史事件的论述,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定论,而是呈现了多方观点,并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这种开放的学术态度非常值得称道。我甚至发现,以前在参观博物馆时那些走马观花的碎片化认知,在这本书的梳理下,被串联成了一条条清晰的历史脉络,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中华文明连续性的认识。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体量非常可观,初次翻阅时会觉得内容密度极高,但正是这份“厚重”赋予了它极高的耐读性。我发现自己无法一口气读完,而是倾向于每次只挑选一个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研读。最棒的一点是,它在每个关键知识点后,都会有相应的“延伸阅读建议”或“相关展览链接提示”,这对于希望进一步拓宽知识面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做。它像一座知识的“中转站”,指引着读者去往更广阔的学术海洋。我甚至已经根据书中的线索,规划了几次国内博物馆的实地探访行程,这本书已经成功地将我的兴趣从纸面转化为了实际的行动力。它不仅是一本案头的参考书,更是一张通往文化探索之旅的活地图,其附加值远远超出了图书本身的定价。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温度”。这并非一本冰冷的知识汇编,而是充满了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热爱与守护之情。在描述那些历经磨难幸存下来的珍宝时,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历史无常的感慨和对匠人精神的致敬,是任何官方宣传稿都无法比拟的。有时读到一些关于文物修复的片段,那种对文物的精细呵护和对传统的执着坚守,让我热泪盈眶。这种情感的代入感,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信息摄取,而更像是一次与历史的深情对话。而且,书中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博物馆的收录也做到了相当的平衡,避免了过度聚焦于某几个著名的“超级场馆”,真正展现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广博与多元,让人感受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文化地理图景。

评分

这本《中国博物馆》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从拿到手里那沉甸甸的分量感,到封面那淡雅而富有历史感的纹理,无不透露出一种对文化遗产的敬畏。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匠心独运,那些精选的文物图片,高清得仿佛能触摸到千年前的痕迹,色彩还原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青铜器或丝织品,其细节也纤毫毕现。阅读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精心策划的展览之中,导览词详略得当,既有宏观的时代背景梳理,又不乏对某件孤品背后故事的深入挖掘。作者的叙事笔法非常灵动,不像传统学术著作那样枯燥,而是充满了文学色彩和人文关怀。比如,在介绍某一时期陶瓷的演变时,文字中流淌出的那种对工匠精神的赞叹,让人在欣赏器物之美的同时,也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录,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文明史诗,它的文字和图像之间形成了完美的互文关系,让人在翻阅的每一个瞬间,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魅力。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历史和艺术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视觉和知识盛宴。

评分

不错

评分

正版

评分

满意京东的送货,相信京东的品牌。

评分

介绍了国内知名的博物馆。

评分

介绍了国内知名的博物馆。

评分

不错,价格便宜,质量好。

评分

是正版书。总体看起来不错,印刷没有出现差错。这点很是满意。

评分

感觉有点不值!

评分

书很好!是正品!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