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理论译丛:英国的家庭、性与婚姻(1500-1800)

历史与理论译丛:英国的家庭、性与婚姻(1500-180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劳伦斯·斯通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社会史
  • 家庭史
  • 性史
  • 婚姻史
  • 英国史
  • 早期现代
  • 社会文化史
  • 性别研究
  • 理论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53433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1048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读、译完劳伦斯·斯通的《英国的家庭、性与婚姻(1500-1800)》,不禁疑惑:什么是婚姻?(与此而来的,“什么是离婚?”)甚至对家庭、性(爱)的看法也受了一番摇撼。原来,家庭、婚姻、性的存在并非那样自然自主,并非如我们以为的那样理所当然、不言自明,而是总难摆脱历史、人事的纠缠——终究事物的意义要从其所坐落的复杂时空、指涉(intertextul)网络中求得。

目录

译序
致谢
删节本序
第一部 导言
第一章 问题、方法与定义
第二章 人口统计数据

第二部 开放的世系家庭
第三章 家庭特征

第三部 有限的父权核心家庭
第四章 亲属关系、扈从关系与共同体的衰微
第五章 父权体制的增强

第四部 封闭的核心家庭
第六章 情感个人主义的成长
第七章 婚姻安排
第八章 友爱婚姻
第九章 亲子关系

第五部 性
第十章 上层阶级的态度与行为
第十一章 绅士的性行为:佩皮斯和鲍斯威尔
第十二章 庶民的性行为

第六部 结论
第十三章 事实、诠释及19世纪以降的发展
索引

精彩书摘

上层地主阶级结婚年龄的证据不如下层阶级结婚年龄的证据那样多,但有足够证据能让我们看出一些事实和趋势。16世纪末3上层地主阶级的女儿平均在约20岁结婚,到17世纪末和18世纪则上升到约22至23岁。就男孩的情况而言则有必要在长子/继承人与他的弟弟们之间作一清楚区别,因为他们依循的是完全不同的模式。英国乡下大地主阶级⑤继承人的初婚年龄中位数(me-dianageat first marriage)在16世纪初是约21岁,16世纪末是约22岁,17世纪-18世纪初是约24到26岁,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则约是27到29岁(表三)。此一缓慢上升的可能原因是父母较愿意给他们的小孩较大的配偶选择权(也就是给小孩多一点时间考虑婚姻之事),以及医学观念的改变。托马斯·柯根(Thomas Cogan)认为上层阶级英国人的平均身高往下掉是因为父母身体不成熟所造成的,其他人则相信生产对非常年轻的女孩十分危险。
乡下大地主的继承人及其妻子的结婚年龄缓慢上升的另一原因是高等教育的持续时间变长,如今的高等教育是先在大学念几年书,然后在四法学院(Innsof Count)⑥受几年教育,再花二到三年时间作大旅行⑦。即使到18世纪,当大学和四法学院较少人念的时候,男孩也在学校待到一个较大的年纪,而大旅行则经常长达四年以上的时间。等这位年轻人回到英国过安定生活,通常已是二十二三岁的年纪了。
那些结婚的幼子(他们在全体中所占的比例可能越来越小),要比他们的姐妹或兄弟结婚年龄晚得多。18世纪时,他们平均在3830出头到35岁之间结婚,这使他们成为整个社会最晚婚的两个团体之一,尽管他们选择的新娘比他们大约要年轻10岁。延迟的原因很明显,他们必须广事积蓄才能结婚,借由在某专业或职业付出个人努力,获得足够的收入与资本,这样他们才能维持他们所习惯的阔绰生活。早婚则意味着社会地位次级的伴侣和严重经济危机,婚后得花相当多努力才能重新整合进入婚前的精英世界。
……
《历史与理论译丛:英国的家庭、性与婚姻(1500-1800)》 从千年帝国到现代公民:审视英国社会变迁中的核心基石 本书深入剖析了16世纪至18世纪英国社会最 fundamental 的构成单位——家庭、性与婚姻的演变轨迹。在三百年间,英格兰和威尔士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农业社会,逐步迈向一个日益商品化、城市化,并孕育着现代国家雏形的崭新时代。这些宏观的社会经济与政治转型,并非脱离现实的抽象概念,而是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每一段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系,以及每一个个体对自身性与婚姻角色的认知之中。 本书旨在打破对历史的刻板印象,揭示那些塑造了英国社会肌理,并对当下我们理解家庭、性别和亲密关系仍具深远影响的复杂动力。我们并非仅仅陈述历史事件,而是要审视这些事件背后,普通民众如何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通过他们的选择、妥协与反抗,共同编织出那个时代家庭、性与婚姻的多元图景。 第一章:家族之根——权力、继承与身份的传承 16世纪初,英国的家庭结构与权力运作,很大程度上承袭了中世纪的模式。贵族和富裕地主家族以其庞大的领地和深厚的社会关系,构成了权力金字塔的顶端。家族的延续、姓氏的传承以及财产的继承,是维系家族荣耀与社会地位的核心。婚姻在这一层面,更多地被视为一项政治与经济的联盟,而非个人情感的表达。联姻的目的是巩固家族势力,扩大财富,并确保下一代的统治权。 本书将首先考察这种“大家族”模式下的运作机制。我们将深入分析继承法(如长子继承制)如何塑造了家庭内部的权力分配,以及它对非继承子女(尤其是女性)命运的影响。父亲作为一家之主,其权威几乎不容置疑,但我们也会看到,在实际操作中,母亲、祖母等女性长辈,以及其他家族成员,在家庭日常管理、子女教育以及嫁妆的筹措等方面,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17世纪,随着商业经济的兴起和城市人口的增长,家庭的形态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家庭,特别是城市中的商人和工匠家庭,开始强调“核心家庭”的概念。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组成的紧密单位,其内部的情感联系和经济合作变得更加突出。继承的重心也逐渐从对土地的固定传承,转向对商业资本、技能和声誉的传递。 本章将通过对遗嘱、契约、家谱记录以及教会法庭的档案进行细致的分析,来勾勒出不同社会阶层家庭在权力运作和身份传承上的差异与演变。我们将审视,在家族利益与个人幸福之间,个体的选择空间是如何被界定与挑战的。 第二章:情爱之网——婚姻的契约、情感与社会规范 婚姻在1500年至1800年的英国,是一个集社会契约、经济合作、情感寄托乃至宗教义务于一体的多重概念。虽然教会法强调婚姻的神圣性,并将之视为一生的盟约,但现实中的婚姻,无疑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家庭背景以及个人选择的深刻影响。 本书将探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婚姻的建立过程是如何进行的。我们首先会关注早期婚姻的媒妁制度,以及在这种制度下,个人在选择伴侣时所拥有的自主权有多大。父母的意见、家族的利益、嫁妆的多少,往往是决定一桩婚事的关键因素。我们会分析,在这些“安排好的婚姻”中,个人情感是如何被压抑、被妥协,抑或是如何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滋生的。 18世纪,尤其是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浪漫主义情感的萌芽,个人情感在婚姻中的作用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爱情婚姻的概念,虽然在当时仍属少数,但其影响力不容忽视。我们将会研究,书籍、戏剧、信件等文化产品,是如何影响人们对爱情与婚姻的想象,并推动了“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思潮的兴起。 然而,婚姻的维系远非一帆风顺。本书将深入剖析婚姻中的权力动态,以及性别角色的固化如何影响夫妻关系。家暴、酗酒、不忠等婚姻问题,在当时社会是如何被看待与处理的?教会法庭和世俗法庭在处理离婚、分居等案件时,又遵循着怎样的规则?我们还将关注,在缺乏有效法律保障的时代,女性在不幸婚姻中的脆弱处境,以及她们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 第三章:身体之语——性别、欲望与性行为的禁忌与实践 性,作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与冲动,在1500年至1800年的英国社会,同样受到严格的社会规范与宗教戒律的约束。然而,这些规范并非一成不变,个体在性行为的实践中,也展现出复杂的多样性与变通性。 本书将首先审视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性道德观念。教会将婚姻内的性行为视为合法的繁衍方式,而婚外性行为,尤其是通奸,则被视为严重的罪恶,并受到法律的惩罚。我们将会分析,从早期惩治通奸的严厉法律,到18世纪逐渐变得更加宽容的社会态度,这种转变背后的宗教、法律和社会动因。 我们将深入探讨,在男性主导的社会结构下,女性的性权利与性自由是如何受到限制的。贞洁、顺从成为女性被推崇的品质,而一旦逾越界限,她们往往面临严峻的社会谴责与经济困境。然而,本书并不止步于描绘压抑,我们也会尝试从有限的历史资料中,挖掘女性在性表达和性选择中的能动性,例如,通过节育的早期尝试、秘密的性关系,以及对身体自主的零星反抗。 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那个时代存在的各种形式的性行为。除了合法的婚姻性行为,本书还将讨论其他性实践,包括非婚生子女的出现、卖淫现象的存在、以及同性恋行为在当时的隐秘与被污名化。我们将考察,在缺乏明确法律定义的情况下,社会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些“非主流”的性行为,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性别与欲望的复杂态度。 第四章:社会之镜——法律、宗教与文化如何塑造家庭、性与婚姻 家庭、性与婚姻的演变,并非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与当时的法律体系、宗教信仰以及文化思潮紧密相连。本书将致力于揭示,这些宏观的社会力量是如何渗透到个人的亲密关系之中,并塑造了他们的生活选择。 在法律层面,我们将考察从教会法到普通法的演变,以及它们在家庭继承、婚姻登记、离婚纠纷等方面的规定。例如,17世纪的《婚姻法》和18世纪的《贵族婚姻法》,都对婚姻的合法性与继承权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我们也将审视,当法律条文与社会现实发生冲突时,普通民众是如何通过各种途径来规避或适应法律的。 宗教在塑造社会道德观念方面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基督教教义对婚姻的定义、对性行为的限制,以及对家庭责任的强调,都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准则。我们将分析,宗教改革如何改变了英国的婚姻制度,以及宗教教义的变迁如何影响了人们对性与婚姻的认识。 文化作为社会价值观的载体,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家庭、性与婚姻的观念。书籍、戏剧、艺术作品、甚至是日常的民间故事,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期待与个人理想。我们将探讨,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故事、家庭伦理剧,是如何影响了人们的婚姻观,以及媒体的传播如何逐渐推高了对情感婚姻的期待。 结语:历史的回响与当代的启示 1500年至1800年的英国,是家庭、性与婚姻经历深刻变革的时代。从以家族利益为核心的婚姻联盟,到逐渐萌芽的爱情婚姻;从严格的宗教戒律与社会规范,到个体欲望的初步解放;从男性绝对权威的父权制,到核心家庭的情感纽带增强。这些变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法律体系的调整、宗教信仰的演变以及文化思潮的碰撞,逐步向前推进。 本书所呈现的,是历史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它提醒我们,每一个社会结构,每一个道德规范,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调整。审视这段历史,并非为了简单地复制或批判,而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今天对家庭、性与婚姻的理解,依然受到这三百年间所形成的传统与思潮的影响。通过回顾这段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那些被视为“自然”或“天经地义”的观念,往往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印记,而理解这些印记,有助于我们以更加批判性与开放性的视角,去审视和构建我们当下的亲密关系与社会伦理。 《历史与理论译丛:英国的家庭、性与婚姻(1500-1800)》将是一次引人入胜的历史探索之旅,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理解英国社会变迁的脉络,并从中获得对人类情感、社会结构与历史演进的深刻洞见。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最初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我对社会史,特别是那种关于“日常生活”如何折射“大历史”的叙事抱有强烈的兴趣。拿到这本书时,我首先关注的是它的翻译质量,因为这类译丛往往容易在术语的专业性和语言的流畅性之间失衡。幸运的是,这本译作做得非常出色,它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但在描述那些关于财产、遗产和家庭权力结构冲突时,语言却又显得相当的富有张力。特别是作者对“父权制衰落与复兴”这一主题的探讨,绝非简单的二元对立。他巧妙地引入了地方习俗和不同阶层(贵族、乡绅、城市工匠)在婚姻选择上的差异化策略,展示了权力结构的流动性。举个例子,书中对比了英国南部和北部地区,在处理寡妇再嫁和财产支配权上的不同态度,这种地域性的细微差别,揭示了“统一的英国婚姻观”背后隐藏的复杂性。阅读过程中,我频繁地停下来思考,一个仅仅是“同意结婚”的行为,背后承载了多少经济考量、社会期许以及个体情感的博弈,这种多层次的解读,让人对那个时代的婚姻制度有了近乎于“身临其境”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坦率地说,初看书名《历史与理论译丛:英国的家庭、性与婚姻(1500-1800)》时,我其实是抱持着一种比较学术的、甚至有些枯燥的期待的。我以为我会读到大量关于法律条文、继承权变迁以及社会阶层间联姻策略的冷硬分析,毕竟“1500-1800”这个时间跨度本身就意味着跨越了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早期阶段,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然而,当我真正沉下心来阅读时,我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生动得多,也更具穿透力。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宏观的历史叙事上,而是像一个技艺精湛的考古学家,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微观肌理之中。比如,书中对于“婚前性行为的道德审判”如何随着城市化进程和清教影响力的变化而产生微妙的转向,那种细致入微的社会心理描绘,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我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的人们在压抑的道德规范下,如何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家庭的表象,又在私密空间里进行着人性的挣扎与和解。那种对“私人领域”如何被“公共伦理”重塑的洞察,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历史研究的视野,它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划分,而是活生生的人的挣扎与情感的剧场。

评分

坦白讲,阅读这类跨越数百年历史的著作,最大的挑战往往在于如何保持对细节的兴趣而不被海量的史料淹没。然而,这本书在结构上设计得非常巧妙,它并非按照时间线线性推进,而是采取了主题式切入,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连贯性与吸引力。例如,关于“儿童养育”一章,它跳出了传统的教育史范畴,而是将儿童视为家庭经济链条中的一个“未来资产”以及情感投资对象。作者对“溺爱”和“纪律”之间拉锯战的分析,非常精辟地指出了早期现代家庭内部的权力再分配过程。每当我觉得可能要进入枯燥的法律条款时,作者总能及时地引入一个生动的案例——或许是一个法庭上的证词,或许是一份遗嘱的措辞——来支撑他的论点。这种“理论构建与案例佐证”的交替推进模式,使得即便是不熟悉相关历史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并且深切感受到历史事件的真实重量。可以说,这本书对历史叙事节奏的掌控能力,堪称一绝。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性”这一主题的处理,它完全避开了现代人带有色眼镜的评判,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客观与好奇心去审视。在那个宗教权威尚未完全消退,但人文主义思潮已开始涌动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细致地梳理了“贞洁观”的变迁。他不仅仅关注法律如何制裁通奸或私生子问题,更着重探讨了情感和身体欲望在家庭契约中的位置。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情书”和“日记”文本的引用与分析,那些被官方记录所忽略的、个体的情感表达,通过作者的梳理,重新获得了发声的机会。那些在当时被视为“风流韵事”的篇章,在今天的阅读者眼中,反而是最能触动人心的部分。它让我们看到,即便是被严格规范的18世纪英国社会,人们对爱、激情和陪伴的渴望,与我们今日并无二致,只是表达和界限的边界不同而已。这种对“人性永恒性”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挖掘,使得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学术著作,具有了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

评分

我向来认为,好的历史著作应当具备“拓荒者”的精神,即敢于挑战既有的、被过度简化的历史定论。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成功地解构了“维多利亚时代模范家庭”的预设框架,并将其前置到18世纪的英国社会中进行考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公共性”与“私人性”边界的不断模糊化处理。它没有把家庭看作一个封闭的、自足的单元,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网络中去审视。例如,关于“社会救济”如何渗透并影响到贫困家庭的婚姻决策,或是“邻里关系”在处理家庭冲突中扮演的非正式仲裁角色,这些边缘化的信息被整合进了核心的叙事之中。这让我意识到,我们过去阅读的许多家庭史,可能都过分强调了上层阶级的契约精神,而忽略了普通人在生存压力下所展现出的灵活与韧性。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更为立体、更接地气的历史视角,它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社会结构,其实是由无数次微小的、充满妥协与变通的个人选择堆砌而成的。

评分

评分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以法国年鉴学派和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等为代表的历史学家不断更新历史研究的观念、方法和路径,使西方史学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期间,西方史学经历了两次重要的转向:一是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新史学(又称社会史)的兴起,二是始于70年代后期的新文化史(又称社会文化史)的勃兴。新史学主张历史社会科学化,倡导总体史,强调在历史研究中采取跨学科的方法,对传统的叙述史方法提出挑战,是一种面向问题的史学,并致力于拓宽历史研究的范围与领域。经过长期努力,它逐渐取代了以兰克为代表的以政治史为中心的西方传统史学。新文化史在新史学阵营进行的自我反思和人类学、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开始了史学的文化或者人类学转向,并推动了叙事史和政治史的复兴。它注意考察历史中的文化因素,研究的内容包括物质文化史、身体与性别史、表象史、社会记忆史、政治文化史、语言社会史和行为社会史等。

评分

评分

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

评分

20世纪 70年代 ,随着西方社会史研究的兴起 ,家庭史作为社会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受到了史学家的广泛重视。他们希望通过研究近代早期的家庭 ,更好地认识、理解现代家庭与社会。劳伦斯•斯通这本书以情感变迁为线索 ,重现了英国家庭从 1500年到1800年的历史。本书的主题,一言以蔽之,就是尝试图绘、记录、分析、解释这三百年期间英国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上的巨大变化。这些巨大而无从捉摸的文化变迁表现在家族成员彼此关系的改变上,本书从法律、社会结构、风俗、权力、情感及性等方面来论述。

评分

好书,不错

评分

评分

好书,不错

评分

20世纪 70年代 ,随着西方社会史研究的兴起 ,家庭史作为社会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受到了史学家的广泛重视。他们希望通过研究近代早期的家庭 ,更好地认识、理解现代家庭与社会。劳伦斯•斯通这本书以情感变迁为线索 ,重现了英国家庭从 1500年到1800年的历史。本书的主题,一言以蔽之,就是尝试图绘、记录、分析、解释这三百年期间英国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上的巨大变化。这些巨大而无从捉摸的文化变迁表现在家族成员彼此关系的改变上,本书从法律、社会结构、风俗、权力、情感及性等方面来论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