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考古今伪书考(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语言文献)》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28年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全书内分4卷,考证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一书中经、史、子等各类书的真伪。例如,书中考证《周礼》、《忠经》、《庄子》、《山海经》、《尔雅》、《国语》等不伪,《古文尚书》、《孔子家语》、《西京杂记》、《十六国春秋》、《元经》等则为伪书。
顾实(1878年—1956年),古文字学家。早年攻习法科,曾在国立东南大学执教。后在无锡国专任教,教授中古文学。通多国语言,喜研先秦史籍,又理西方学术,著有《汉书艺文志讲疏》、《穆天子传西征讲疏》、《墨子?辨经讲疏》、《庄子天下篇讲疏》、《大学郑注讲疏》、《中庸郑注讲疏》等。
翻阅这套丛刊,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其扎实的考证功底和严谨的文献态度。虽然这些文章的体例各不相同,有的像是未定稿的读书笔记,有的则是结构完整的专题研究,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学人对原始材料的敬畏之心却是高度一致的。在当前学术界追求“快餐式”研究成果的背景下,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治学精神显得尤为可贵。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学术突破,往往来自于对细节的极端耐心和对文献脉络的深邃把握。例如,其中一篇关于宋版书刻印特征的辨析,仅通过墨痕的深浅和版式微小的调整,就推导出不同刻工之间的传承关系,其观察之细致,令人叹为观止。这种对“物证”的极端重视,使得这些“散佚”的著作不仅具有历史研究价值,更对我们当下如何处理和解读古代文本,提供了极富操作性的方法论指导。
评分这本新近问世的学术辑录,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尤其对于长期关注近代学术史,特别是对传统文献学与古籍整理研究的同仁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馈赠。我之所以如此看重,是因为它汇集了一批在当时颇具影响力,却因种种原因散佚或未得到充分重视的学者手稿与论文。这些著作往往代表了那个时代最前沿的学术思潮与方法论的探索,它们不像那些“定论性”的著作那样被反复审视,反而保留了更多研究者最初的灵光乍现与思想的内在张力。透过这些残篇断简,我们仿佛能触摸到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学术冲击与传统文化重塑时的复杂心绪与治学风貌。整理和出版这些遗珠,不仅是对先贤付出的努力的一种致敬,更是为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照系和批判性对话的基石。我特别期待其中关于清代考据学派内部流派差异的梳理部分,那里的细节往往能揭示出诸多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微妙分野。
评分就我个人的专业兴趣而言,我对其中关于近代文献学与传统目录学的交叉研究尤为关注。在那个传统学术体系瓦解与现代知识体系建立的十字路口,许多老一辈学者试图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整理浩如烟海的古籍。他们的努力,往往夹杂着对传统学术的深情与对时代要求的无奈妥协。这批佚文清晰地勾勒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权衡,比那些公开发表的定论性文章更能体现其思想的动态发展过程。我希望未来能有更深入的研究,将这些散篇的观点串联起来,描绘出近代文献学思想从“以缮本为中心”向“以版本学为核心”过渡时期的完整心路历程。这套书提供的是“原料”,而不是“成品”,这对于渴望亲手搭建理论框架的学者来说,是最好的馈赠。
评分阅读这些近代名家的“遗稿”,有一种强烈的历史在场感。它不仅关乎书本上的知识,更关乎一种时代的精神气质。那是一种在动荡中仍能保持对知识的虔诚,对学问的执着。这种精神的力量,是任何量化的、数据化的研究都无法替代的。相比于当下许多追求形式大于内容的学术表达,这些文字虽然可能在结构上略显松散,但在对“问题意识”的把握上却异常尖锐和深刻。它们或许没有统一的理论框架来指导,但它们展现出的那种对古籍文本的“直觉式洞察”与“本体性关怀”,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后学者学习和继承的宝贵财富。每一次重新发现这样的学人片段,都像是在旧的知识地图上点亮了一颗新的星辰,指引着我们继续在浩瀚的文献海洋中探索前行。
评分这套丛刊的编辑工作,功德无量,因为“散佚”二字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整理难度和甄别风险。能够将这些来自不同图书馆、私人藏家甚至是以零散信札形式存在的文本,系统地汇编并加以校注,其难度不亚于重新进行一次复杂的文献重建工程。从已阅读的部分来看,编者在字斟句酌、核对异文方面下了极大的功夫,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旧文,阅读起来流畅性大大增强,这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进入这些专业领域门槛。这种对学术普及的关怀,体现了编者群超越纯粹的“学术囤积癖”的更高追求。我尤其欣赏他们对注释的克制与精准,没有过度干预原文的语境,仅在必要时提供必要的背景补充,使得学者的原意得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避免了现代解读对历史声音的过度“矫正”。
评分古今伪书考本是经典之作,这本书又有不少新纶,值得一看
评分四库全书提要曰: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宋许叔微撰,叔微字知可,或曰扬州人,或曰昆陵人,惟曾敏行独醒杂志,作真州人,二人同时,当不误也。绍兴二年进士,医家谓之许学士,宋代词臣,率以学士为通称,不知所历何官也。是书载经验诸方,兼记医案,故以本事为名,朱国祯涌幢短剧,载叔微尝获乡荐春闱,不利而归,舟次平望,梦白衣人勤学医,遂得卢扁之妙。凡有病者,诊候与药,不取其直,晚岁取平生已试之方,并记其事,实以为本事方,取本事诗之例以名之云云,即指此书。然考独醒杂志,叔微虽有梦见神人事,而学医则在其前,不知国祯何本也。叔微于延医之术,最为精诣,故姚宽西汉丛语,称许叔微精于医,载其论肺虫上行一条,以为微论,其书属词简雅,不谐于俗,故四库全书提要曰: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宋许叔微撰,叔微字知可,或曰扬州人,或曰昆陵人,惟曾敏行独醒杂志,作真州人,二人同时,当不误也。绍兴二年进士,医家谓之许学士,宋代词臣,率以学士为通称,不知所历何官也。是书载经验诸方,兼记医案,故以本事为名,朱国祯涌幢短剧,载叔微尝获乡荐春闱,不利而归,舟次平望,梦白衣人勤学医,遂得卢扁之妙。凡有病者,诊候与药,不取其直,晚岁取平生已试之方,并记其事,实以为本事方,取本事诗之例以名之云云,即指此书。然考独醒杂志,叔微虽有梦见神人事,而学医则在其前,不知国祯何本也。叔微于延医之术,最为精诣,故姚宽西汉丛语,称许叔微精于医,载其论肺虫上行一条,以为微论,其书属词简雅,不谐于俗,故明以来,不甚传布,此本从宋椠钞出,其中凡丸字皆作圆,犹是汉张机伤寒论,金匮要略旧例也。国祯又记叔微所著,尚有拟伤寒歌四库全书提要曰: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宋许叔微撰,叔微字知可,或曰扬州人,或曰昆陵人,惟曾敏行独醒杂志,作真州人,二人同时,当不误也。绍兴二年进士,医家谓之许学士,宋代词臣,率以学士为通称,不知所历何官也。是书载经验诸方,兼记医案,故以本事为名,朱国祯涌幢短剧,载叔微尝获乡荐春闱,不利而归,舟次平望,梦白衣人勤学医,遂得卢扁之妙。凡有病者,诊候与药,不取其直,晚岁取平生已试之方,并记其事,实以为本事方,取本事诗之例以名之云云,即指此书。然考独醒杂志,叔微虽有梦见神人事,而学医则在其前,不知国祯何本也。叔微于延医之术,最为精诣,故姚宽西汉丛语,称许叔微精于医,载其论肺虫上行一条,以为微论,其书属词简雅,不谐于俗,故明以来,不甚传布,此本从宋椠钞出,其中凡丸字皆作圆,犹是汉张机伤寒论,金匮要略旧例也。国祯又记叔微所著,尚有拟伤寒歌三卷。凡百篇又有治法八十一篇,及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翼,伤寒论二卷,辨类五卷,今皆未见传本,疑其散佚矣。三卷。凡百篇又有治法八十一篇,及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翼,伤寒论二卷,辨类五卷,今皆未见传本,疑其散佚矣。明以来,不甚传布,此本从宋椠钞出,其中凡丸字皆作圆,犹是汉张机伤寒论,金匮要略旧例也。国祯又记叔微所著,尚有拟伤寒歌三卷。凡百篇又有治法八十一篇,及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翼,伤寒论二卷,辨类五卷,今皆未见传本,疑其散佚矣。
评分很不错的书,可以,值得一读。
评分《顾廷龙全集:文集卷》收录顾廷龙先生所著序跋、论文等共394篇,是目前收罗顾廷龙文章最为完备的著作。顾廷龙是我国著名文献学家、图书馆学家、书法家,《顾廷龙全集:文集卷》的出版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他在这方面的卓越成就,了解他对中国古籍保护和文化传播的巨大贡献。
评分朱家溍学识渊博,研究广泛。在参加编纂《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60册)认选文物门类时,他请别人先选,把最后无人认选的《清代武备》、《明清家具》、《清代戏曲服饰》等都承揽了下来。这其中固然有他研究有素、出色当行的,但也有比较冷僻,须下工夫搜集资料才能完成的,耄耋之年的朱家溍仍像年轻时一样,迎难而上,挑战自我,可贵的学者精神可见一斑。
评分这本书以前只能看电子版的,现在能出版真是好事。对于学文献的人来说,古书的真伪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顾先生的观点或有可商,但他这本书是值得一读的。
评分好书,实惠
评分~~ 好好好!真心好书啊哈哈!
评分hsjjsnznznznznznznznnsnsnsnsn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