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考古今伪书考(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语言文献)

重考古今伪书考(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语言文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实 著
图书标签:
  • 伪书辨伪
  • 考证
  • 古籍
  • 文献
  • 学术史
  • 近代学人
  • 语言学
  • 目录学
  • 版本学
  • 疑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0887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345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重考古今伪书考(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语言文献)》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28年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全书内分4卷,考证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一书中经、史、子等各类书的真伪。例如,书中考证《周礼》、《忠经》、《庄子》、《山海经》、《尔雅》、《国语》等不伪,《古文尚书》、《孔子家语》、《西京杂记》、《十六国春秋》、《元经》等则为伪书。

作者简介

  顾实(1878年—1956年),古文字学家。早年攻习法科,曾在国立东南大学执教。后在无锡国专任教,教授中古文学。通多国语言,喜研先秦史籍,又理西方学术,著有《汉书艺文志讲疏》、《穆天子传西征讲疏》、《墨子?辨经讲疏》、《庄子天下篇讲疏》、《大学郑注讲疏》、《中庸郑注讲疏》等。

目录

第一卷 经类
易传 不伪
关朗易传 伪
焦氏易林 不伪
古文街书 伪
古三坟书 伪
子贡诗传 伪
周礼 不伪
孝经 不伪
孔子家语 伪
家礼仪节
子夏易传 不伪
麻衣正易心法 伪
易乾凿度 不伪
伤书孔氏传 伪
诗序 不伪
申培诗说 伪
大戴礼 不伪
忠经 不伪
小尔雅 不伪
……

第二卷 史类
第三卷 子类
第四卷

精彩书摘

  《重考古今伪书考(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语言文献)》:
  《重考》漠志,鵑冠子一篇。隋志新舊唐志崇文目嘗錄解題来志俱作三卷,讀書志邇志俱作入卷晁氏日「今書八卷,前三卷十三篇與今所傳墨子書同中三卷十九篇唐韓愈所稱愛博選學問兩篇皆在,柳宗元非之者,篇名世兵亦在,後兩卷有十九論,多稱引漠以後事皆後人雜亂附益之,今削去前後五卷止存十九篇庶得其真」然則晁氏雖载八卷之本,而仍删之為三卷郎今通行本鵑冠子十九篇是也。漠志蓋以卷為篇或尚未分篇韓愈所讀者止十六篇四庫目有三十六篇亦晁氏語,一二字誤衍姚氏俱失孜沈欽韓曰「其中鹿煖論兵法,漢志本在兵家為彼人傅合」。此則所以由十六篇而增為十九篇雖坩而亦古書之相合也此书述三才變通古今治亂之道,雖雜黄老刑名而要其歸宿若散亂而無家者然其奇言奧旨亦往往而有。
  ……

前言/序言


《重考古今伪书考》并非一本关于现代伪造书籍的书籍,而是以严谨的学术眼光,对中国古代书籍史上出现的“伪书”现象进行了一次深入且全面的考古梳理。本书聚焦于“伪书”这一特殊文献类型,意在拨开历史的迷雾,辨明真伪,重塑我们对中国古代学术史、思想史乃至文化流变脉络的认知。 何谓“伪书”? 首先,理解“伪书”的含义至关重要。本书所论的“伪书”,并非现代意义上为了欺骗或牟利而编造的虚假文本,而是指那些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如误题、代作、托名、附会、窜改、伪造等等)导致其 authorship、成书年代、内容归属出现偏差,以至于无法真实反映其本源面貌的古籍。这些“伪书”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可能源于当时的学术争议、政治斗争、文化传播的需要,抑或是后人出于某种目的的添加与改造。辨析“伪书”并非简单的“打假”,而是一种更为精细的学术考证,它要求研究者深入文献的字里行间,结合史料、版本、语言、思想等多个维度,抽丝剥茧,力求还原文本真实的“身份”。 本书的研究价值与特色 《重考古今伪书考》之所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体系化的梳理与分类:本书并未将“伪书”视为零散的个案,而是尝试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伪书”研究体系。作者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爬梳,对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伪书”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与归纳。这种体系化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宏观地认识“伪书”现象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文化与社会特质。例如,书中会讨论在先秦时期,某些学派为了确立自身思想的正统性,可能会将后人的论述附会于早期圣贤名下;在汉代,官方对书籍的整理与编纂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时代的误读与舛错;而在后世,一些文人墨客为了博取声名,也可能出现托名之作。 严谨的考证方法:本书的精髓在于其“考”的精神。作者并非凭空臆测,而是严格遵循文献考证的传统,运用版本学、目录学、辨伪学等多种学术工具。每一项“伪书”的判断,都建立在详实的证据之上。这包括但不限于: 版本考证:通过对比不同时代、不同版本的文献,分析其文字差异、篇章结构、行款标点等,从中发现线索。例如,某个版本中出现的词汇或句式,可能不符合该书声称成书年代的语言习惯。 史料互证:结合正史、别史、笔记、年谱、书信等各类史料,寻找能够支持或反驳“伪书”说法的旁证。 思想分析:通过对书籍内容的思想体系、学术观点、哲学主张等进行深入分析,判断其是否与该书作者的时代背景、学术流派相符。例如,一个声称出自战国时代的著作,却包含了大量宋明理学的思想,则极有可能被视为“伪书”。 文学语言考量:分析书籍的语言风格、叙事模式、修辞手法等,是否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相吻合。 对学术史的纠偏与重塑:“伪书”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中国古代学术史的理解。一些长期被奉为圭臬的经典,如果被考证为“伪书”,其背后所代表的思想流派、学术贡献,甚至其对后世的影响,都需要重新评估。本书的价值在于,它通过对这些“伪书”的辨析,纠正了过去学术史研究中可能存在的误读与偏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清晰、准确的学术图谱。例如,某些长期被认为是某位名家重要著作,但经考证发现实为后人托名或窜改,那么这位名家在该领域的实际贡献,便需要重新审视。 深入探讨“伪书”成因及其背后文化意义:作者不仅仅满足于辨明真伪,更进一步深入探讨“伪书”产生的深层原因。这些原因可能包括: 学术传承的需要:为了继承和发展某种思想学说,后人可能会将一些新思想、新论述归于先贤名下,以增加其权威性。 政治与意识形态的考量:在某些历史时期,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或宣扬某种意识形态,也可能出现伪托的作品。 文化传播与接受的张力:当一种思想或学说跨越时代、地域传播时,原有的文本可能被改写、增补,以适应新的传播语境和接受群体。 文人创作心态的变化:一些文人可能出于对特定名家的崇拜,或为了借助名家的声望,而进行托名创作。 版本流传中的偶然与必然:在缺乏统一的出版机制和严格的版本校勘的古代,书籍的复制与流传过程中,也难免出现各种错误与变异,其中一些变异可能导致“伪书”的产生。 通过对这些成因的分析,本书揭示了“伪书”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的文化心理、社会结构以及历史变迁的痕迹。 对特定文献的深度解读: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选取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伪书”案例,进行深入的个案分析。这些案例可能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医学等多个领域,其详细的考证过程和结论,都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宝贵的参考。例如,书中可能会对一些著名的“伪书”进行逐一剖析,例如某某战国竹书的真实性、某某唐诗集是否为后人伪托、某某医学典籍的成书年代等等。 “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的意义:本书作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的一部分,其意义更为深远。这意味着它所探讨的“伪书”现象,并非仅限于古代,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近现代。在近代,随着学术体制的变迁、西方学术思潮的涌入,以及社会动荡,也出现了大量的学术文献的失传、伪托或误读。将这些“伪书”的考证纳入丛刊,不仅是对近代学术遗产的梳理与保护,更是对近代学术史本身的一次重要修正。本书的作者,很可能就是近代学术史上的某位大家,他以其毕生的学术功力,对这些“散佚”或“被曲解”的著作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考辨,本书正是他学术思想的结晶。 本书对读者的启示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重考古今伪书考》可能显得有些专业和艰深,但其蕴含的学术精神和思维方式,却是值得借鉴的。 培养批判性思维:阅读本书,能够培养读者不轻信、不盲从的批判性思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接触到的大量信息,都需要经过审慎的辨别和考量。 理解学术研究的严谨性:本书展示了学术研究的严谨与不易。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离不开无数次的查证、对比和论证。 感悟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对“伪书”的考辨,我们得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复杂性、延绵性以及其独特的传承方式。这些“伪书”虽然失真,却也折射出历史的变迁、思想的碰撞以及文化的生命力。 珍视历史文献的价值:本书提醒我们,每一份历史文献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即便是“伪书”,其本身也可能包含重要的历史线索,值得我们去细致地研究和解读。 总之,《重考古今伪书考》是一部充满学术力量的著作。它以“考古”的精神,对中国古代书籍史上的“伪书”现象进行了一次深刻而系统的梳理与考辨,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文献依据和研究方法,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学术与文化的独特视角。本书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其所承载的知识密度、思想深度和学术价值,必将令每一位对中国古代学术史和文献学感兴趣的读者获益匪浅。它让我们认识到,历史并非坦途,真相往往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发掘和还原。

用户评价

评分

就我个人的专业兴趣而言,我对其中关于近代文献学与传统目录学的交叉研究尤为关注。在那个传统学术体系瓦解与现代知识体系建立的十字路口,许多老一辈学者试图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整理浩如烟海的古籍。他们的努力,往往夹杂着对传统学术的深情与对时代要求的无奈妥协。这批佚文清晰地勾勒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权衡,比那些公开发表的定论性文章更能体现其思想的动态发展过程。我希望未来能有更深入的研究,将这些散篇的观点串联起来,描绘出近代文献学思想从“以缮本为中心”向“以版本学为核心”过渡时期的完整心路历程。这套书提供的是“原料”,而不是“成品”,这对于渴望亲手搭建理论框架的学者来说,是最好的馈赠。

评分

翻阅这套丛刊,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其扎实的考证功底和严谨的文献态度。虽然这些文章的体例各不相同,有的像是未定稿的读书笔记,有的则是结构完整的专题研究,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学人对原始材料的敬畏之心却是高度一致的。在当前学术界追求“快餐式”研究成果的背景下,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治学精神显得尤为可贵。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学术突破,往往来自于对细节的极端耐心和对文献脉络的深邃把握。例如,其中一篇关于宋版书刻印特征的辨析,仅通过墨痕的深浅和版式微小的调整,就推导出不同刻工之间的传承关系,其观察之细致,令人叹为观止。这种对“物证”的极端重视,使得这些“散佚”的著作不仅具有历史研究价值,更对我们当下如何处理和解读古代文本,提供了极富操作性的方法论指导。

评分

阅读这些近代名家的“遗稿”,有一种强烈的历史在场感。它不仅关乎书本上的知识,更关乎一种时代的精神气质。那是一种在动荡中仍能保持对知识的虔诚,对学问的执着。这种精神的力量,是任何量化的、数据化的研究都无法替代的。相比于当下许多追求形式大于内容的学术表达,这些文字虽然可能在结构上略显松散,但在对“问题意识”的把握上却异常尖锐和深刻。它们或许没有统一的理论框架来指导,但它们展现出的那种对古籍文本的“直觉式洞察”与“本体性关怀”,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后学者学习和继承的宝贵财富。每一次重新发现这样的学人片段,都像是在旧的知识地图上点亮了一颗新的星辰,指引着我们继续在浩瀚的文献海洋中探索前行。

评分

这本新近问世的学术辑录,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尤其对于长期关注近代学术史,特别是对传统文献学与古籍整理研究的同仁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馈赠。我之所以如此看重,是因为它汇集了一批在当时颇具影响力,却因种种原因散佚或未得到充分重视的学者手稿与论文。这些著作往往代表了那个时代最前沿的学术思潮与方法论的探索,它们不像那些“定论性”的著作那样被反复审视,反而保留了更多研究者最初的灵光乍现与思想的内在张力。透过这些残篇断简,我们仿佛能触摸到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学术冲击与传统文化重塑时的复杂心绪与治学风貌。整理和出版这些遗珠,不仅是对先贤付出的努力的一种致敬,更是为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照系和批判性对话的基石。我特别期待其中关于清代考据学派内部流派差异的梳理部分,那里的细节往往能揭示出诸多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微妙分野。

评分

这套丛刊的编辑工作,功德无量,因为“散佚”二字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整理难度和甄别风险。能够将这些来自不同图书馆、私人藏家甚至是以零散信札形式存在的文本,系统地汇编并加以校注,其难度不亚于重新进行一次复杂的文献重建工程。从已阅读的部分来看,编者在字斟句酌、核对异文方面下了极大的功夫,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旧文,阅读起来流畅性大大增强,这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进入这些专业领域门槛。这种对学术普及的关怀,体现了编者群超越纯粹的“学术囤积癖”的更高追求。我尤其欣赏他们对注释的克制与精准,没有过度干预原文的语境,仅在必要时提供必要的背景补充,使得学者的原意得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避免了现代解读对历史声音的过度“矫正”。

评分

廷龙全集:文集卷》收录顾廷龙先生所著序跋、论文等共394篇,是目前收罗顾廷龙文章最为完备的著作。顾廷龙是我国著名文献学家、图书馆学家、书法家,《顾廷龙全集:文集卷》的出版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他在这方面的卓越成就,了解他对中国古籍保护和文化传播的巨大贡献。

评分

廷龙全集:文集卷》收录顾廷龙先生所著序跋、论文等共394篇,是目前收罗顾廷龙文章最为完备的著作。顾廷龙是我国著名文献学家、图书馆学家、书法家,《顾廷龙全集:文集卷》的出版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他在这方面的卓越成就,了解他对中国古籍保护和文化传播的巨大贡献。

评分

得力。

评分

朱家溍学识渊博,研究广泛。在参加编纂《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60册)认选文物门类时,他请别人先选,把最后无人认选的《清代武备》、《明清家具》、《清代戏曲服饰》等都承揽了下来。这其中固然有他研究有素、出色当行的,但也有比较冷僻,须下工夫搜集资料才能完成的,耄耋之年的朱家溍仍像年轻时一样,迎难而上,挑战自我,可贵的学者精神可见一斑。

评分

这本书以前只能看电子版的,现在能出版真是好事。对于学文献的人来说,古书的真伪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顾先生的观点或有可商,但他这本书是值得一读的。

评分

书很好,性价比很高。

评分

辑佚书难得

评分

于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性价比优的产品,使办公学习成为乐趣。得力办公借助强大的研发与制造能力, 形成了基本覆盖日常办公和学习所需的产品群,率先完成整体办公供应商的角色定位。得力让办公变得更高效,是你 值得信赖的助手,她能够给你提供更好的办公整体解决方案。得力办公,办公当然更得力。

评分

朱家溍学识渊博,研究广泛。在参加编纂《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60册)认选文物门类时,他请别人先选,把最后无人认选的《清代武备》、《明清家具》、《清代戏曲服饰》等都承揽了下来。这其中固然有他研究有素、出色当行的,但也有比较冷僻,须下工夫搜集资料才能完成的,耄耋之年的朱家溍仍像年轻时一样,迎难而上,挑战自我,可贵的学者精神可见一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