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库·综合·普及类:书林清话

中国文库·综合·普及类:书林清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德辉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学
  • 文化普及
  • 书林清话
  • 古籍
  • 国学
  • 经典
  • 中华文化
  • 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 , 华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360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00557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9
字数:27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附书林馀话

内容简介

《中国文库·综合·普及类:书林清话》主要包括《书林清话》十卷、《书林馀话》二卷,末附《书林清话》校补、《书林清话》纠缪并补遗。它以笔记体系统地介绍中国历代雕版印刷书籍的各项专门知识。从书籍和版本的各种名称,宋元以来历代官刻、私刻、坊刻的源流,各时代的著名刻本,古代活字印刷、彩色套印的创始和传播,到历代刻书的规格、所用材料以及工料价值的比较,印刷、装潢、鉴别、保存的方法,乃至有关刻书、抄书、藏书、卖书的遗闻掌故,书中皆有论述。《中国文库·综合·普及类:书林清话(附书林馀话)》取材于历代诸家目录、题跋,兼及前代史书、笔记、文集诸书,是研究版本目录学的入门名作。《中国文库·综合·普及类:书林清话(附书林馀话)》由华文出版社2012年最新出版。

作者简介

叶德辉(1864~1927),字奂彬,号郋园,湖南潮潭人。近代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著有《郋园丛书》《观古堂藏书目》等。

内页插图

目录

整理说明
书林清话
《书林清话》叙
《书林清话》序
卷一
总论刻书之益
古今藏书家纪板本
书之称册
书之称卷
书之称本
书之称叶
书之称部
书之称函
书有刻板之始
刻板盛于五代
唐天祐刻书之伪
刀刻原于金石
板本之名称
版片之名称
刊刻之名义
卷二
书节钞本之始
巾箱本之始
书肆之缘起
刻书有圈点之始
刻书分宋元体字之始
翻板有例禁始于宋人
宋建安余氏刻书
南宋临安陈氏刻书之
南宋临安陈氏刻书之二
宋陈起父子刻书之不同
卷三
宋司库州军郡府县书院刻书
宋州府县刻书
宋私宅家塾刻书
宋坊刻书之盛
卷四
金时平水刻书之盛
元监署各路儒学书院医院刻书
元私宅家塾刻书
元时书坊刻书之盛
元建安叶氏刻书
广勤堂刻《万宝诗山》
卷五
明时诸藩府刻书之盛
明人刻书之精品
明人私刻坊刻书
卷六
宋监本书许人自印并定价出售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书林馀话
附录

精彩书摘

《挥麈录》谓当时仕宦多传录诸书。他可见矣。”
又云:“今世欲急于印行者,有活字,然自宋已兆端。《笔谈》云:‘版印书籍,唐人尚不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异,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版,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一铁范置铁版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版,待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版案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版,一版印刷,一版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版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版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黏不可取。不若播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舁死后,药印为其群从所得,至宝藏之。’右俱《笔谈》所载,今无以药泥为之者,惟用木称活字云。”
又云:“今人事事不如古,固也。亦有事什而功百者,书籍是己。三代漆文竹简,冗重艰难,不可名状。秦、汉以还,浸知钞录,楮墨之功,简约轻省,数倍前矣。然自汉至唐,犹用卷轴。卷必重装,一纸表里,常兼数番。且每读一卷或每检一事,细阅卷舒,甚为烦数。收集整比,弥费辛勤。至唐末宋初,钞录一变而为印摹,卷帙一变而为书册,易成难毁,节费便藏,四善具焉。溯而上之,至于漆书竹简,不但什百而且千万矣。
……
《书林清话》:一部古代藏书、版本、阅读与文化随笔集 《书林清话》并非一本畅销小说,也不是一本提供操作性指南的实用手册。它更像是一本静谧的书斋漫谈,一位饱学之士在灯火阑珊处,与读者分享他多年来在浩瀚书海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此书的核心内容,围绕着中国古代的书籍展开,但其角度之新颖,内容之驳杂,情感之真挚,又远远超出了简单的藏书目录或版本考证。它是一部充满个人色彩的文集,一部浸润着浓厚文化气息的随笔,其价值在于它所展现的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书籍世界,以及读书人与书之间那份深厚的情感连接。 书籍的聚散与流传:历史的回声 《书林清话》的开篇,往往会带我们走进古代文人的书房,去感受那些堆积如山的藏书。这些书,并非仅仅是冰冷的纸张与墨迹,它们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个人的志趣,甚至时代的记忆。作者会讲述那些著名的藏书家,例如世代积累的宋氏家族,他们的藏书为何能流传千古,又为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散佚;也会描绘那些因战乱、灾祸而毁于一旦的书籍,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文化损失的深深惋惜。 这种对书籍流传过程的追溯,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罗列,更是对知识生命力的思考。作者会探讨,为何有些书籍能够穿越时空,成为后世学习的经典,而有些则销声匿迹,湮没无闻。这其中,既有书籍本身的价值,也有时代的需求,还有传播者的慧眼与勤勉。他会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古籍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辗转易主的场景,仿佛能听到书页翻动的沙沙声,看到人们围坐灯下,手捧古籍,细细研读的画面。 版本辨析的趣味:字斟句酌的智慧 《书林清话》的一大特色,在于它对书籍版本的高度关注。在古代,书籍的复制主要依靠雕版印刷,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刻工,都会导致版本上的差异。作者会饶有兴致地指出,某一本书的某个字,在不同版本中出现了细微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往往能揭示出刻印的时间、地点,甚至刻工的水平。 这种版本辨析,绝非枯燥的学术考据。作者会将其处理得如同侦探破案般引人入胜。他会讲述自己如何通过细微的字形差异,判断出一本古籍的真伪;如何通过版式、行款的变化,推断出其所属的时代。他会引用大量的史料、文献,将这些考证过程展示得条理清晰,令人信服。在这里,读者可以窥见古代学者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以及他们对文字之美的独特体认。 更深一层,作者还会借版本考证,探讨书籍的传播与演变。例如,某一部重要的著作,在流传过程中,因为后人的增删、修改,形成了不同的版本,这些版本不仅在文字上有所差异,甚至在思想内涵上也会有所偏离。作者会借此机会,引导读者思考,何为“原著”,何为“注疏”,何为“衍传”,以及在阅读时,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不同的版本,如何去芜存菁,理解书籍最真实的意图。 读书的乐事与困境:心灵的契合 《书林清话》的核心,归根结底在于“读书”。作者并非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他更像是一位与读者分享读书心得的同道中人。他会讲述自己是如何与某本书结缘,又是如何被书中的内容所打动。他会分享那些让他拍案叫绝的段落,那些让他潸然泪下的情节,那些让他茅塞顿开的哲理。 这种分享,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他会描述在寒冷的冬夜,围炉读书的温暖;在春风拂面的午后,漫步园林,手中捧书的悠闲。他会感叹,书籍是人类精神的食粮,是与古人对话的桥梁,是慰藉心灵的良药。他也会提及读书过程中的种种困境,例如,如何克服阅读的枯燥,如何辨别书中的谬误,如何在纷繁的书籍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 作者还会对不同类型的书籍进行评价。他可能会赞赏那些内容充实、文字精炼的经典之作,也会对那些华而不实、空洞无物的“时人作品”略带批判。他还会探讨阅读的方法,例如,如何通读,如何精读,如何做笔记,如何将书本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他会将自己多年来的读书经验,化作一字一句,细细道来,既是对读者的指导,也是对自己的回顾与总结。 文人雅趣与文化传承:时代的缩影 《书林清话》中,随处可见古代文人的雅趣。书中常常会穿插一些关于文人生活的描写,例如,他们如何与朋友交流读书心得,如何围绕书籍组织诗社、文会,甚至如何通过书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抱负。 例如,作者可能会讲述一个文人如何在自己精心布置的书斋中,一边品茗,一边赏玩自己心爱的藏书。或者,描述一群文人在吟诗作对的同时,不忘引用古籍中的典故,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学识。这些细节,将古代文人的生活场景勾勒得栩栩如生,也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风貌。 更重要的是,《书林清话》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它以一种温和而深刻的方式,将古代文人对待书籍的态度、对知识的尊重、对文化的追求,传递给当代的读者。它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要忘记那些沉甸甸的、经过时间检验的智慧结晶。它鼓励我们,静下心来,去感受书籍的温度,去品味文字的力量,去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字里行间的温度:个人的痕迹 《书林清话》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并非一本冷冰冰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思考。作者在叙述过程中,会不经意地流露出他对某一本书的热爱,对某一位先贤的景仰,甚至对某一桩往事的追忆。 他可能会用一段看似闲笔的叙述,来描绘自己年少时第一次读到某本书时的激动心情。也可能在评论某位学者时,加入自己亲身与之交往的经历,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这些个人化的痕迹,使得《书林清话》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书籍的著作,更是一位读书人的人生写照。它让我们看到,书籍是如何塑造了一个人的思想,丰富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甚至影响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结论 总而言之,《书林清话》是一部以书籍为线索,串联起古代藏书、版本考证、读书方法、文人雅趣以及文化传承的随笔集。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激昂慷慨的论断,却以其深厚的学养,真挚的情感,以及对书籍世界细致入微的描绘,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古代文人热爱书籍、尊重知识的崇高品格;它又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魅力。阅读《书林清话》,如同与一位博学而温厚的长者促膝长谈,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阅读本身意义的深刻体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它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或知识,更是在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观点,思考它们与我们当下生活的关联。书中的一些观点,虽然看似陈旧,但经过作者的重新解读,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内心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的一些认知偏差。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拓宽了不少,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让人在阅读时不容易迷失方向。虽然涉及的内容可能比较广泛,但作者总是能巧妙地将不同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而有机的体系。每一章节的过渡都衔接得非常自然,读到后半部分,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特别是对某些关键概念的阐述,作者总能用最直白的语言,解释得深入浅出,即使是初涉该领域的读者,也能很快抓住重点。这种结构上的严谨和流畅,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感觉作者对内容的掌控力非常成熟。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阅读体验非常愉悦,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深入探讨的严谨,也有轻松闲聊的趣味。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亲切,如同与一位博学的长者在促膝长谈,让人感觉不到任何阅读的压力。在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的部分,文字密度适中,不会让人感到疲惫;而在一些需要放松的环节,则穿插了恰到好处的小故事或趣闻,让阅读过程始终保持着新鲜感。这是一本让人愿意反复品味的书,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这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品质,才是好书的真正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十分考究,触感温润,阅读起来非常舒适。装帧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线装的工艺精湛,每一页都像是用心打磨的艺术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有一本实体书如此注重品质,实在难得。打开扉页,就能感受到一种沉静的力量,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去细细品味其中的文字。尤其是书脊的烫金工艺,低调却又不失奢华,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它让阅读变成了一种仪式感十足的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作者的笔触时而细腻婉转,时而又带着一股洒脱的文人气息。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沉浸在那些精妙的比喻和深刻的见解之中。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令人赞叹,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恰到好处,仿佛信手拈来,却又字斟句酌。读到一些段落时,我甚至能想象出作者当时在案头苦吟的情景,那种对文字的执着和热爱是显而易见的。它不像那些刻意堆砌辞藻的文字,而是自然流淌、浑然天成,让人读来酣畅淋漓,又回味无穷。这种独特的文风,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评分

内页的样子不好,可能跟出版社有关系,书心贴向左上方,弄得右下方都是白花花的空地。看来中国文库第五辑的统一印刷也没能改正出版社的这个毛病!

评分

内页的样子不好,可能跟出版社有关系,书心贴向左上方,弄得右下方都是白花花的空地。看来中国文库第五辑的统一印刷也没能改正出版社的这个毛病!

评分

不错的书林清话,装帧和价格都很好

评分

是目录版本学的代表作,后来很多版本学的著作其实都是抄袭此书而成,书后附有长泽规矩也和李洣的两个纠补,都是很重要的。

评分

又云:“今世欲急于印行者,有活字,然自宋已兆端。《笔谈》云:‘版印书籍,唐人尚不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异,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版,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一铁范置铁版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版,待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版案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版,一版印刷,一版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版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评分

不错的书林清话,装帧和价格都很好

评分

又云:“今人事事不如古,固也。亦有事什而功百者,书籍是己。三代漆文竹简,冗重艰难,不可名状。秦、汉以还,浸知钞录,楮墨之功,简约轻省,数倍前矣。然自汉至唐,犹用卷轴。卷必重装,一纸表里,常兼数番。且每读一卷或每检一事,细阅卷舒,甚为烦数。收集整比,弥费辛勤。至唐末宋初,钞录一变而为印摹,卷帙一变而为书册,易成难毁,节费便藏,四善具焉。溯而上之,至于漆书竹简,不但什百而且千万矣。

评分

帮同事买的,他自己选的书,好不好只有他自己知道,我要说的是书有污渍!!!!

评分

帮同事买的,他自己选的书,好不好只有他自己知道,我要说的是书有污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