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之道 - 日本百年生活美學之濫觴 柳宗悦日本工艺大师 /港台繁体中文图书

工藝之道 - 日本百年生活美學之濫觴 柳宗悦日本工艺大师 /港台繁体中文图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柳宗悅 著
图书标签:
  • 日本工艺
  • 柳宗悦
  • 生活美学
  • 民艺
  • 设计
  • 文化
  • 美学
  • 港台图书
  • 繁体中文
  • 工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善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大藝
ISBN:9789868899766
商品编码:10729298436
出版时间:2013-06-05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一支掃把也能稱得上美?
一個陶碗為何如此溫暖人心?

民藝=民眾的工藝=生活器物,特有的溫潤質感總讓人打從心底感到美觀、安心,它們的共通點是實用耐用堪用,意即符合了柳宗悅所提倡的「用之美」。

本書精選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講述民藝運動的理論基礎,為「何謂民藝」做定調,歸納出美的定義及構成美的條件,釐清民藝與藝術在功能性、美的評判標準上之不同,影響此後近百年日本人的生活態度,也在無形中培養出日本民眾的美感意識,內化成無法計量的精神資產。現今正在台灣發酵的生活道具風潮可說是當年日本民藝運動的延伸。
民藝的精髓在於「用之美」三個字,解釋了我們追求這種美感的緣由:
器物之於人,不是只有消費性的、物質性的,還要透過「使用」才能看見美,
進而感受美所帶來的心靈撫慰、以及進到美的身後所代表的理想世界。

目錄
作者序

導讀

前言

diyi章 工藝之美

第二章 正確的工藝

第三章 錯誤的工藝

第四章 未來的工藝 (上)工藝的基礎、(中)工藝與個人作家、(下)工藝與生產組織

第五章 工藝美學的先驅者

第六章 概要(問答)

編者後記

序跋
作者序

本書是昭和二年(*譯注:西元一九二七年)四月從《大調和》雜誌創刊號到隔年一月號,連續九回以〈工藝之道〉為題連載的論文集錄。因應此次出版,我調整了順序,重新修訂全文,使得通篇架構彼此更加緊密契合。

關於工藝,諸問題仍有如前人未踏的處女地尚待解決。較之於已有相當積累的藝術理論,工藝理論還處於初步階段。不可思議的是,甚至連工藝的意義尚無人能論述其深刻的智慧與正確的認識,幾乎都是一些片斷的、無法歸納成體系的,且都缺乏內在精神層面的意義。因此該片土地仍有無數地方有賴耕耘,其土地性質、會栽培 出什麼成果,仍存在著許多未知與誤解。

然而,無論如何,早晚都得有人在這片未開墾的荒地上落下diyi鋤,這絕對是一塊值得耕耘的天然沃土,而我早已投身於zui初充滿艱辛的準備工作中。就像所有開墾者做的事,我也要努力拔掉雜草、除去石礫、敲碎土塊、整頓田地。然後,我播下了幾顆種子,靜待春暖萌芽。zui終,收獲的喜悅將屬於來到此地耕耘的眾人所擁有。因此,我必須為了那豐收之日的來臨,進行zui初的準備工作,並且投注了莫大的愛與熱情來完成。

為了要到達現今所有的思想高度,我花費十餘年的歲月來觀察與自省,並在過去的一年中,不斷地提筆書寫,書寫那些我認為真正值得探究、深具意義的問題。然而,有些朋友卻大搖其頭地認為我偏離了對宗教的思索,反而專注在奇怪的問題上,有些人甚至還忠告我應該回到原來的研究領域。我由衷感謝朋友的勸告,但如果他們讀了此書後,應該會消除大半的誤解。我對宗教真理的追求自始至終從未怠惰,反而以工藝為媒介看到了我在過去的著作《關於神》裡所思索出的zhongji真理「他 力道」(譯注:乃作者借用佛教的「他力宗」一詞所創的新詞。意指人不可能僅靠一己之力,須藉助自然萬物的協助,始能得救的方法論。) 所展現的深度與美。因此,雖然這是一本講述工藝的書,但就我而言,其實是探求「信仰.信心」的心靈紀錄。

許多人認為宗教法則就只適用於宗教的範疇,然而,世間萬象其實皆源於同法。大多數人會訝異不解,宗教與工藝之間有什麼關係?並且蔑視其只不過是尋常的器物罷了。但是這些人究竟是不了解宗教的無遠弗屆,抑或根本不相信真理的力量?我反而覺得抱持這樣看法的人才是不理解宗教的。雖然只是低調微小的尋常器物尋常的器物,蘊藏著驚人的奧祕。任何事物無法離開真理而存在,關於這點讀者將會在本書中找到答案。

透過本書我要特別強調的是,工藝之美與這個「民眾」、「實用」、「大量」、「廉價」、「尋常」的平凡世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正是這樣的性質構成了工藝之美的基礎。只是器物自身平凡無奇,要展現出如此不可思議的美感,必定是某種chaoyue自身的力量所致,而我的任務就是探究隱藏在其背後的力量。於是我看見了自然的睿智與相愛互助的制度守護著這些器物;我看見了對無心自然的皈依,以及眾生相連在一起的心。這樣的美是他力美,相較於這樣的美,展現出「知識」、「個性」、「稀有」、「高價」、「珍奇」等價值的美,反而顯得微不足道了。

另外還有兩點必須注意。首先,本書旨在為無名大眾發聲,絕非只是出於對底層受迫害者的同情,而是我想更進一步加肯定,大眾注定平庸的命運是有其積極意義存在的。或許你問,怎麼會有人咒罵天才、讚美平庸呢?但在本書我將揭露隱藏在大眾無人聞問的一生中,一個不可思議的神之旨意;頌揚大眾命運所具備帶來的巨大意義;喚醒那些歌頌天才的人經常會迷失的真理。我看到了美學與社會性彼此呼應。我的觀察與主張若能成為今日學界有效解決諸多社會問題的材料,便是萬幸。

其二,我要為那些被忽視的日常用品辯護。與「用」zui緊密結合的器物,是zui能表現出工藝之美的,實用的器物與美的器物是合為一體的。如果沒有與「用」相結合,將無法成就工藝之美。如果工藝之中有美的存在,那麼每天使用的器物、大家生活所需的用具、大量製造的廉價物品、任何人都買得起的商品、zui平凡的隨身用品,這些東西真正注定要與美結合在一起。我的直覺與理性肯定平凡的物品與奇異的美之間並無二致,而這樣的神祕啟示正是本書被賦予的重要使命。在此,美學的理想又可與經濟學的理念結合在一起。以上,是我在書中會說明的:社會上的互愛生活,以及盡可能與金錢價值的脫勾 才是美的保證。

昭和三年晚秋
於洛東神樂岡
柳宗悅

導讀

二十世紀初葉,柳宗悅在這長久被視為粗糙鄙俗、毫無價值的生活用具之中,發現過去所被忽略的美感,進而發起名為「民藝運動」生活美學啟蒙活動。引領這項影響近代日本,甚至東亞各國造型文化發展的推動者,人稱日本民藝之父的柳宗悅,於一八八九年(明治22)三月出生於東京麻布,早逝的父親柳猶悅為著名的和算學者,亦是日本海軍草創期重要的水道測量專家。柳宗悅自幼深具文才,特別是對物的觀察及美的感受,顯露出不凡的天賦與才能。六歲進入學習院初等科就讀,在優渥的求學環境中,柳宗悅除可自由隨興地廣泛吸收哲學、藝術、文學等知識,亦有機會直接受教於神田乃武、西田幾多郎、鈴木大拙等當代一流的學者門下。特別是在高等科在學期間,與武者小路篤實、志賀直哉等人合力創辦《白樺》雜誌,隨後考入東京帝國大學主攻哲學。大學期間,柳宗悅主要關注於西方基督教神祕主義、西方藝術、思想方面議題,並積極地提筆撰文將zui新的西方文藝訊息引介到日本。

這樣的景象在一九一四年(大正3)秋天,被一位名為淺川伯教的訪客所改變。柳宗悅在淺川伯教帶來的朝鮮陶器──李朝秋草面取壺這件伴手禮中,體會到東方傳統之美的意境,這份出自於日常生活用具所散發的美感令他驚嘆不已,如此預想不到的機緣巧遇,引導柳宗悅的關心開始回歸東方。一九一六年(大正5)八月,柳宗悅首度訪問朝鮮半島,並在往後的數年間多次造訪,除了為保存朝鮮傳統文化不遺餘力,對於民族與社會問題也相當關心,特別是對於當時發生的三一運動(譯注:發生於一九一九年三月一日的韓國獨立運動。)與光化門保存事件(譯注:一十二六年日本殖民政府欲將此一具有民族象徵意義之門遷移,引發朝鮮民眾強烈不滿。),柳宗悅多次撰文聲援。同時,基於對朝鮮藝術的關心與重視,在研究考察及收集朝鮮民藝品之餘,也積極為朝鮮民族美術館的創設奔走。一九二四年(大正13)柳宗悅在友人家中與一件出自江戶時期民間僧侶雕刻的木?佛(譯注:一位法名為木?上人的僧人發願在日本各地所留下,帶有溫暖笑容的佛像雕刻)相遇,一時之間被木?佛所散發的樸實、健康美感所吸引,激起柳宗悅對民間工藝、佛教藝術研究的投入。在這段期間,柳宗悅、河井寬次郎、濱田庄司等人開始遍及全國大街小巷探訪木?佛與民間工藝的蹤跡。他們透過本身所具有的審美眼光,找尋潛藏於日常中的美感,在似乎毫不起眼的生活用具上,柳宗悅等人感受到了一份屬於健康、傳統、實用的美感,令他們深深感動不已。

「民藝」一詞的出現,zui早可追溯到一九二五年(大正14)。柳宗悅、河井寬次郎與濱田庄司三人在一次前往紀州(和歌山縣)調查途中,將「民眾的工藝」簡化所創作的新名詞。同時在這項契機之下,他們起草《日本民藝美術館設立趣意書》,為民藝運動全面的啟動揭開序幕。隔年九月,柳宗悅將自己對民藝之美的構思及理解,撰寫成〈下手物之美〉一文,立即發表在《越後新聞》,首度將「民藝」的概念公諸於世。該文雖篇幅不大,卻已將民藝運動的基本輪廓清楚勾勒。當時柳宗悅所稱的「下手物」(譯注:本書中譯為「廉價雜貨」),即為日後人們所耳熟能詳的「民藝」。該文首先從民藝的介紹開始,詳細說明民藝的特徵與結構,同時矚目於民藝製作與素材上的問題,將製作者的心理狀態與器物同一而論;zui終引伸到自然、風土與民藝之間的關係,說明民藝所具有的美感特質及其真價。

接著在一九二七年二月起將近一年間,柳宗悅延伸〈下手物之美〉一文,完成日本國內外首部針對工藝.民藝有系統的研究論稿〈工藝之道〉,連載於文學家武者小路實篤編輯的《大調和》雜誌,並在一九二八年底,這九篇連載文經修訂並搭配圖版,順利集結成冊完成這本堪稱民藝運動的啟蒙大作。日後,於一九五五年、一九八○年分別再收錄為《柳宗悅選集》(春秋社)、《柳宗悅全集》(筑摩書房)。二○○五年,日本講談社再將《工藝之道》原著,收錄為講談社學術文庫重新發行。這本二○一三年由大藝出版發行的《工藝之道──日本百年生活美學之濫觴》,即以講談社學術文庫的版本為翻譯底本。《工藝之道》一書,不單侷限於民藝的範疇,並深入藝術與工藝的本質問題,論及對象含括整體的造型藝術體系。柳宗悅於書中,首先針對工藝之美的內涵進行說明,接著論及工藝發展的正確之道,zui終提示出工藝未來的展望,並回顧工藝美術先驅者的功績。

從柳宗悅一生推動民藝的生涯發展觀之,這本《工藝之道》可謂柳宗悅建構民藝理論重要的里程碑,譬如在〈正確的工藝〉篇幅中,柳宗悅以感性兼具理性的行文,具體歸納出:一、chaoyue所有根基的工藝本質為「用」。二、若「用」為工藝之美的泉源,那麼zui具實用性的器物愈是美。三、工藝的原理是「美」與「多」相互的結合等共十一條的工藝法則。除此之外,民藝之美的論述也透過平常性、單純性、素樸性、手工性等用詞,說明源自生活造型的民藝內涵,這是過去至今少見對於工藝造型進行的美學詮釋與歸納分析。

柳宗悅認為一般流傳於民間生活中的民藝,不同於單純追求美感的藝術創作,理想的傳統工藝製作,藉由不間斷的反覆製作鍛鍊,才足以培養出自然純熟的手藝。自然而然生產之下的作品,比起處心積慮只為追求美感的製作,更容易貼近於生活的真實美感。雖然,如此之作乍看平常無奇,實際上是匠師們不惜費盡數十年的辛勞經驗才得以達成的境界。不同於享有名家落款的藝術品,生活工藝之美來自於平凡的匠師直覺般的製作技巧,以及兼顧實用、功能等價值之下所孕育而成。

除此之外,柳宗悅強調的「實用性」、「用之美」,可謂工藝的本質、民藝的精髓。在闡述建構的民藝美學中,訴求實用性的滿足是工藝成立的基本條件,而具備堅固耐用、自然、機能等特性的工藝,正是「實用」精神下的產物。柳宗悅以為「用」與「美」是一體兩面,健全的工藝並不需要仰賴巧妙細緻的裝飾以追求美感。生活工藝的製作秉持的是實用、素樸的原則,避免過於繁複的技法、工序,同時在作品上應降低多餘的造型、裝飾,以及色彩的使用。由於憑藉的是器物本身素材所呈現的美感,因此,所見的民藝大致以單純、素樸的形態呈現。同時,單純的性質讓器物使用上遠比複雜之物來得便利,搭配素材與造型本身的自然、素樸美感,構成理想的生活之美。

工藝的起源可上溯到原始時期,人類為滿足生活需要及提昇便利性,開始利用自然材料與簡易的手作,製造出日常生活所需的器具用品。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文明的演進,人類在製作經驗與心得逐漸累積之下,用具的形式種類也順應著人們所需而增加。當自給自足的生產型態無法負荷日益繁複的用具,並在製造技巧以及材料採集等條件所限之下,此時,專業的道具製造者孕育而生。這些用具或稱為工藝的生產者,順應地方居民的需求而製作,當製作技術在經年累月之中累積提昇,搭配著地方天然素材與氣候風土等先天條件,在各地逐漸形成具地方特質的生活工藝。相較於忠實保留住手工藝的地方,過去曾經存在於都市的手工藝製作,在近代化浪潮影響下產生遽變,所幸手工製作的傳統,仍有部分倖存於地方。柳宗悅意識到如此的困境,不單是關係到工藝的發展,近代化所帶來的侵蝕力,除了損害生活工藝、日常用具的美感,甚至將危害到社會整體的秩序、組織以及傳統文化。透過工藝,讓我們重新思考生活的價值,究竟什麼樣的生活模式真正適合於你我的生活,是一味的加快生活步調,執著於眼前的現實利益;或是稍調整步伐,將事物的品質、真價以及深層意義作為目標,師法生活工藝與民藝美學,創造新的生活態度。

二十世紀初葉,柳宗悅發起民藝運動,提醒世人留意存在於週遭那份生活之美。此外,一九四三年之春,柳宗悅也渡海來台,一行人從基隆出發,環島探索全台各地傳承的工藝製作與民間造型,並藉由與金關丈夫、立石鐵臣、顏水龍的交流,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播下民藝的種子。時過境遷,將近百年後的我們,重新咀嚼《工藝之道》這部民藝經典,與悠遊於民藝世界的柳宗悅相遇,順著柳宗悅當年披荊斬棘開拓的工藝之道,找尋屬於你我的美的世界。

林承緯
2013.5.5
(民藝.民俗學者、日本國立大阪大學博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內文試閱
工藝之美

器物的要務是提供全年無休的服務,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雜事,不允許怠惰,也不得空閒,每天多在起居室、餐桌上、廚櫃裡出現,它們大多是日常生活用具以及廚房用品,因此簡樸且忙碌,無暇偷懶,空閒對器物而言是遙不可及的。那些閒置在地上的裝飾品畢竟不是拿來使用的,大抵都是脆弱易碎的。遠離了「用」,離美的距離更遠了。雖然也有器物講究細節或精緻,zui終仍淪為技巧的遊戲。我們必須理解,美的缺陷多是由技巧所帶來。這樣的器物是不健康的,無法適應質樸的生活。無法承受清貧與勞動的器物,也無法通過美的考驗。我們應當了解,製作無益的器物是扭曲美的原因。現今被稱為「大名物」的茶器,從前其實也只是簡陋的日常用具罷了。古代茶道家在貧寒的家中圍砌火爐,以簡樸的器具泡茶時,從聖貧之德中品嘗到了宇宙之美。如此對茶器的禮讚,也是對以服務為宗旨的器物之讚美,而它們原本只是個雜器罷了。簡陋的道具或被蔑視為「廉價雜貨」的器物,不可思議地接受了成為美麗器物的命運安排。

如同人要完成任務時,須步上正道,器物則是展現出純正的美。美是「用」的體現,用與美的結合,就是工藝。在工藝的世界裡,用的法則即是美的法則,只要離開了用,就失去了美的保證,只有正確地服務人類的器物,才能擁有純正的美。如同沒有皈依,生活就無法進入宗教,只有秉持服務之志,才是心靈救贖之道,也才是挽救工藝之道。

若遠離實用,就不是工藝而是藝術。離開用途就等於與工藝訣別,距離實用越遠,工藝的意義也就越淺薄。如今的工藝家製作的都是藝術品,犯的是天大的錯誤,這所有可悲的失敗全都是因為本末倒置所致。製作出來的器物不是為了用,所以也與美背道而馳。他們完全不理解,相較於藝術化的工藝,原本的工藝更加地美麗。我們必須銘記的是,舉凡偉大的古代作品,沒有一件是鑑賞用的,全都是實用品。一味追求美而製作出來的器物,不僅不堪用zui終也無法通過美的考驗。如果不實用,就不可能展現工藝之美,這是存在工藝裡不變的法則。關於美與用之間所蘊含的奧祕,我們必須要有這樣深刻的領悟。



藝術越接近理想就越美,而工藝越與現實交融則越美。藝術越偉大,便越仰之彌高、望之彌堅,有一種難以接近的威嚴,人們總是將其高掛於牆上。然而,工藝的世界並非如此,越是靠近大眾越能感受其溫暖的美。日復一日朝夕相處,難以分離是人之常情。工藝並非高高在上,而是平易近人,這樣的「親切感」是工藝之美所具有的特性。識器者,必定親手觸摸、雙手捧起器物,越親近越不捨器物離身。古代茶道家以唇來感受茶器帶來的溫暖及親切;器物則流露出對主人的難捨之情。這樣的美越深情,我們與器物之間的隔閡越少。好的器物帶來了愛,身處於這樣的現實世界裡,這般不潔之身竟能與美如此親近,是神的巧妙安排。

高超的藝術可說是老師、是嚴父,工藝則是伴侶、是兄弟姊妹,大家同在一個屋簷下朝夕相處,為我們分憂解勞,樂在於用,溫暖我們的生活。每日,我們生活在充滿工藝的環境裡,每當親近器物時,就會有在自家的感覺。不論在何方,器物總是想為我們製造一個溫馨的家庭,那是個自由愉快的世界,也是令人安心的世界。器物是家庭的一份子,沒有器物,家庭就無法成立。深愛器物的人喜歡回家,器物與幸福家庭有著密切的關係。

這裡不是嚴峻、崇高、需要仰望的世界,這裡是親密和諧的領域。工藝之心是情趣的世界,是滋潤,是親和。舉凡品味、雅趣、滋潤、圓融、溫情、柔和等,都是伴隨著器物之美不斷出現的讚詞。器物帶領人走進情趣之境,風韻、雅致都是工藝自身擁有的美德。每個人進入其境,心靈得以沉澱,品行得以端正,總是悠游於美之中,這樣的境界稱之為「遊戲三昧」。好的器物能純化周圍一切,或許人們尚未察覺,但工藝的花朵早已盛開在生活的花園裡,即使是暴躁的心,也因而變得柔軟。如果沒有器物之美,世界早已荒蕪一片,人心充滿殺伐之氣。沒有器物之美的世界是無法安居的世界,現世令人焦躁不安,正是器物醜陋所致。如果缺乏溫暖,心將會枯竭,如同動盪不安的家,總是令人覺得寒愴;無情的人,總是讓人感覺冷漠。



親切是工藝的特色,任誰都會戀戀不捨。擁有器物與珍愛器物的意義是相同的,如果沒有愛,就不會擁用。工藝本身帶有讓人珍愛的性質,兼具欣賞的情趣,不像藝術有時會讓人望而生畏。器物總是讓人憐愛,不論在何處都希望與我們相聚在一起,這實在是不可思議。器物秉持著服務之志,為了所侍奉的主人,努力讓形體更趨完美。因此器物若不實際使用,就無法變得更美。隨著每日使用,器物之美也會與日俱增,若不使用,器物將會失去存在的意義,美也隨之消失。美是一種對愛用者表示感謝的標記,是磨損、慣用、順手,讓器物顯得更美。剛製造完成的器物,尚未得到人們的喜愛,尚未盡到服務的任務,因此其形態算不上完美。然而只要每天使用,器物就會充滿生氣地甦醒過來,其喜悅之情借託形體傳達給人們。

器物真正的美,是實用之美。如果沒有器物的幫助,人無法生活,同樣的,如果沒有人的愛,器物也無法存活。人是生育器物的母親,器物活在愛的懷抱裡。器物因被使用而美,美則惹人喜愛,人因喜愛而更頻繁使用,人與器物之間將無止境地循環交融,彼此溫暖、彼此相愛,一起共度每一天。用是獻給主人的貢品,愛是給予器物的禮物。器物之美在服務的時候播下種子,在人的愛意中萌芽結果。在器物與人的相愛中,工藝之美於焉而生。



工藝源於自然賜予的素材,沒有素材,當地就無工藝可言。因此各地都有工藝的故鄉。不同的地方產出不同的種類、變化與味道的工藝。工藝之美特別體現地方特色,因為是利用某個特殊地方的特殊物資所製造出來的產物,全都是自然的恩賜。

仔細看看器物完美的形狀、理想的紋路、美麗的色彩,每一處都來自天然的護祐。儘管說是人力所為,但比起加諸於器物上的自然之力,實在微不足道。好的作品依靠自然的恩賜完成,工藝之美即是素材之美。忽視素材的重要性等於忽視了工藝之美。

人為加工的素材,較之自然的原汁原味,更能展現出工藝之美嗎?那些柔弱、缺少美感的器物,是對人類智慧的過度信賴的結果。今日,工藝之美痛苦沉淪,是對自然反抗的結果。然而,將逆反之箭射向自然的人,zui終箭頭將瞄準自己,與自殺無異。真正的美是對自然信賴的象徵,如同我們將一切交給神時,就保證內心能獲得平靜。真正無所不能的只有自然,只有服從自然才能獲得自由。

為何手工優於一切?因為那是自然直接驅使勞動。機械會傷害到美,是因為扼殺了自然之力。那些複雜的機械,與手工相比實在簡單多了;那些單純的手藝,較之於機械實在複雜多了。機械製品遠不如手工,足以證明在自然面前它的能力顯得渺小無比。好的工藝是一首自然的榮耀聖歌。

如此想來,工藝之美即是傳統之美。無法恪守傳統,民眾將失去工藝未來的方向。在工藝裡所看見的美,可以說是積累已久的傳統所帶來的驚異成果。試想一個漆器的完成,如果沒有其背後千錘百鍊的傳統,怎麼能成就那令人驚嘆的技術呢?漆器能流傳至今端賴傳統的力量。或許有人會主張每個人有想做任何事的自由,但是我們並未被賦予破壞傳統的自由,只有延續傳統的自由。將自由解釋為一種反抗,只不過是自曝經驗淺薄罷了,zui終反而容易被侷限住。較之個性,傳統更能展現自由的奇蹟。我們要相信比自己更偉大的自然,並且要覺悟,只有皈依這樣偉大的自然,才能發現真正的自己。這些種種的一切皆是工藝之美教給我的。

作者資料
柳宗悅
(1889~1961)宗教家、哲學家、工藝研究家。
1923年因東京大地震避居京都,在古董市集發現日常生活器物之美,經過研究之後提出「民藝」一詞,並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走訪日本各地,柳宗悅主要工作為收集保存各地民藝,陶作家河井寬次郎等人則是實際指導職人改良技術,1936年於東京開設日本民藝館,向一般大眾介紹「民藝的概念」等等,一連串活動被後人稱為民藝運動,柳宗悅更被稱作是民藝之父。
直至1961年去世為止,柳宗悅將半生心力投注於民藝運動之上,不僅延續日本傳統手工製造業的生命並培養日本人民的美感意識,更對其後的創作者影響深遠,包括柳宗悅的兒子──日本工業設計巨匠,柳宗理。

基本資料
作者:柳宗悅
出版社:大藝
出版日期:2013-06-05
ISBN:9789868899766
規格:平裝 / 單色 / 264頁 / 13cm×19cm

好的,以下是关于一本名为《生活手艺的智慧:北欧设计与自然共生》的图书简介。 图书名称:生活手艺的智慧:北欧设计与自然共生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艾琳·霍尔姆斯]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人文视野出版社] --- 图书简介 《生活手艺的智慧:北欧设计与自然共生》深入探寻了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丹麦、瑞典、挪威、芬兰和冰岛)独特的工艺传统、设计哲学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本书并非仅仅罗列设计作品或历史事件,而是试图挖掘支撑这些美学实践背后的深层文化逻辑——即如何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通过精湛的手艺和对材料的敬畏,构建出既实用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生活空间。 第一部分:土地的馈赠与手艺的诞生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北欧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及其对早期手工艺形态的决定性影响。北欧地区冬季漫长、光照稀少,这直接催生了对室内光线、温暖和耐用性的极致追求。 1.1 森林的语言:木材的哲学 北欧是森林的国度。从芬兰的白桦木到挪威的松木,森林提供的不仅仅是建筑材料,更是一种精神寄托。本书细致考察了木材从采伐、干燥到加工的全过程。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少即是多”的理念,最大程度地展现木材本身的纹理和色泽,避免不必要的装饰。重点介绍了瑞典的达拉木马(Dala Horse)制作工艺,以及芬兰萨米人的传统工具制作技巧,这些技巧强调人与工具之间的默契配合,体现了对手工劳动本身的尊重。 1.2 冰雪下的色彩:陶瓷与玻璃的演变 面对漫长而灰暗的冬季,室内色彩的运用变得至关重要。我们追溯了北欧陶瓷艺术的发展脉络,从早期的功能性陶器到20世纪初涌现出的强调釉面自然流动的现代主义风格。特别关注了芬兰的伊塔拉(Iittala)玻璃设计,探讨了设计师如何捕捉冰川融水、极光等自然现象的动态美感,并将其固化在晶莹的玻璃制品中。这些作品不仅是容器,更是对光的容器。 1.3 纤维的叙事:纺织品的温暖传承 在保暖成为首要任务的背景下,羊毛、亚麻和棉花成为了北欧手艺人的主要媒介。本书详述了冰岛的“洛皮”(Lopi)毛线编织传统,解析其复杂的花纹如何记录了家族历史和地域风貌。此外,还考察了丹麦设计如何将编织技术应用于现代家具结构中,展示了结构美学与柔软触感之间的平衡。 第二部分:现代化的挑战与功能主义的觉醒 进入20世纪,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球,北欧手工艺者面临着如何在大批量生产的时代保持其核心价值的挑战。这催生了“功能即美学”的北欧设计运动。 2.1 从作坊到工厂:手工艺与工业的融合 本书剖析了丹麦的“黄金时代”,设计师们拒绝华而不实的装饰,转而追求极致的实用性、人体工学和可负担性。阿恩·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的“蚁椅”和汉斯·维格纳(Hans J. Wegner)的“温莎椅”并非凭空出现,它们是传统榫卯结构经过理性提炼和工业材料改造的产物。我们详细分析了这些设计中隐藏的“工匠精神”——即对每一个连接点、每一条弧线进行精确计算和打磨,即使是机器生产,也必须达到手工制作的精度和触感。 2.2 简约的哲学:留白与呼吸空间 北欧设计中广为人知的“简约主义”,并非简单地移除元素,而是一种有意识的“留白”。这种空间哲学源自于对自然光线的珍视。在室内设计中,家具和装饰品的摆放,旨在最大化自然光的漫射,避免视觉上的拥堵。这种对空间的尊重,体现了对居住者心理需求的深刻理解。 第三部分:自然共生:可持续性与当代对话 进入当代,全球环境问题凸显,北欧设计与工艺传统中固有的可持续性理念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3.1 材料的再生与循环设计 北欧人对手工材料的珍视从未中断。本书探讨了当代北欧设计师如何将回收材料(如废弃渔网、再生纸浆)融入到高端设计产品中,实现从摇篮到摇篮的循环经济模式。例如,一些瑞典工作室如何利用边角木料制作出具有独特“肌理感”的艺术家具,挑战了“新材料即进步”的传统观念。 3.2 慢生活与物件的生命周期 与“快速消费”相对立的,是北欧文化中对“耐用品”的偏爱。一件精心制作的陶瓷碗、一把保养得当的木椅,被视为家庭的遗产。本书采访了几位当代手工艺人,他们强调的不是“产品”,而是“伴侣”——那些能够随着时间推移而积累使用痕迹(Patina),并讲述自身历史的物件。这种对物件生命周期的珍视,构成了北欧美学中不可或缺的道德层面。 3.3 跨界合作的未来图景 最后,本书展望了北欧设计在数字化时代的演变。新兴技术如3D打印和参数化设计正被引入传统工艺流程中,但这并非为了取代手工,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定制化和实验性。设计师们正在探索如何用最少的资源,创造出最长久的美感与功能,继续履行与自然共生的承诺。 总结 《生活手艺的智慧:北欧设计与自然共生》提供了一个深入透视北欧生活哲学的窗口。它揭示了在极端环境下,人类如何通过对材料的敬畏、对手艺的精进以及对光线和空间的深刻理解,创造出一种既温暖、实用又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美学体系。本书适合对设计史、材料科学、以及可持续生活方式感兴趣的读者。 --- 关键词: 北欧设计、斯堪的纳维亚、功能主义、木艺、可持续设计、工艺传统、室内光线、材料哲学。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这书,我以为它会是那种很严肃、很难懂的理论集合,没想到它竟然能把枯燥的工艺史写得如此引人入胜。整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从宏观的理念到微观的技法,层层递进,丝毫没有突兀感。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对“人与物”关系的探讨。它不是简单地赞美匠人的手艺,而是深入到他们与材料、与工具、与自然之间建立的那种近乎于虔诚的连接。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想象出工匠们在昏黄灯光下,一刀一刻、全神贯注的画面。这种文字的力量,在于它能跨越时空,让你与那些古老的手艺人产生共鸣。对于那些对东方哲学和审美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它让你明白,真正的美,往往藏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不完美”之中,那才是生命力的体现。

评分

坦白讲,我本来只是抱着猎奇的心态翻开这本书的,毕竟“百年美学”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很快,我就被书中那种深入骨髓的“侘寂”之美所吸引。作者的文风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浪漫。他笔下的每一件工艺品,都不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承载着时间、汗水和故事的载体。尤其是一些关于材料选择和烧制过程的描写,细致到让我感受到泥土的粗粝和火焰的炙热。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没有强行灌输你“应该”欣赏什么,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引领你去发现自己内心深处对自然、对手工的向往。这对我这样一个在都市里忙碌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提醒我停下来,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是否被过度物质化了。

评分

这本关于日本工艺美学的书,真的让人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瞬间被拉到了那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年代。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仅仅是在罗列那些器物的美,更是在挖掘其背后蕴含的生活哲学。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民艺”理念的阐述,那种对日常用品中朴素之美的追求,与我们现代人追求的过度装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读完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家里的茶杯、盘子,那些曾经毫不起眼的物件,突然间好像有了灵魂。那种温暖、踏实的感觉,是很多光鲜亮丽的设计品无法给予的。书里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工艺品的介绍,都配有精美的图片和深入的文字分析,让我对日本传统手工艺的复杂性和独特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场温柔的引导,教导我们如何慢下来,去感受生活中的那些被忽略的精致。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体现,厚实的纸张,细腻的印刷,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这本身就呼应了书中所倡导的“物件的重量感”。内容上,我最欣赏的是它对“地域性”的强调。日本不同地区的工艺,因为气候、资源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了迥异的风格,书中对此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和梳理。这使得我们理解“日本美学”不再是一个单一、扁平的概念,而是由无数丰富多彩的地方实践交织而成的立体图景。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虚拟的深度旅行,走过了那些偏远的山村作坊,看到了那些代代相传的秘技。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亚洲设计史和手工艺传统的读者,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对于现代设计行业的从业者来说,简直就是一本“救赎之书”。我们太多时候被KPI和流行趋势推着走,忘记了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的生活。这本书通过对柳宗悦先生思想的梳理和现代案例的穿插,有力地批判了过度消费和快速时尚的弊端。它告诉我们,一件好的器物,应该是耐用、实用,并且能够随着时间流逝而更具魅力的。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到位,不仅仅是描述了物品的外观,更重要的是剖析了其背后的功能逻辑和哲学支撑。我尤其喜欢它探讨的“日常中的艺术”这一主题,它鼓励我们将审美融入到每一个平凡的日常行为中去,而不是将艺术局限于高高在上的博物馆里。这是一本重读率很高的书,每次翻开,都会有新的感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