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 經典和食器入門 搭配挑选器具、餐桌食器/港台繁体日本器具器皿书

预售 經典和食器入門 搭配挑选器具、餐桌食器/港台繁体日本器具器皿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浜裕子 著
图书标签:
  • 预售
  • 经典
  • 和食器
  • 入门
  • 搭配
  • 餐桌
  • 器具
  • 器皿
  • 日本
  • 港台繁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善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城邦-麥浩斯
ISBN:9789864081837
商品编码:11250636420
出版时间:2016-09-13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和食器zui佳入門養成書!
日本餐桌擺設quanwei浜裕子傾囊傳授,
一次弄懂種類、產地、挑選與保養方法,掌握正確使用與巧妙配搭的訣竅!

日本國寶級藝術家、重量級美食評論家北大路魯山人曾說:「器皿,是料理的衣服。」對於擁有世界上數一數二多樣化風貌的器皿大國日本來說,魯山人的一席話精確指出了和食器作為日本飲食文化重要環節的地位。

但是,「和食器的種類好多,實在不知該從何挑選與使用。」

這個圖案代表的是春天還是秋天?該選用中皿或是豬口?選購天天使用的飯碗時該注意什麼?這道菜用陶土器皿比較好還是該用漆器盛裝?要是能對每種器皿有更多了解,具備款式、材質、紋樣等基礎知識,在組合、協調、搭配時,一定更加得心應手。

從zui常用的飯碗與湯碗開始,本書作者餐桌擺設quanwei浜裕子將循序解說每一種和食器的基礎知識與產地、挑選方法、排列方式、維護保養、高雅的布置竅門等等,並示範正確的日式餐桌擺設。所有展演餐桌風景時不可不知的和食器概念,書中都將搭配豐富的圖片,一一詳細解說。透過精美的圖片與輕鬆易懂的版面呈現,帶領所有和食文化的愛好者、剛入門的日本料理學生、盼望創造並沉浸在美饌氛圍裡的人們,輕鬆走入廣博深厚又無比細膩的和食器世界。

「期盼能將這些實用的和食器,有系統地介紹給讀者。」
——浜裕子

◆深入淺出解讀和食器的基礎知識與紋樣涵義
◆收錄超過200張精美圖片,近300款不同器皿
◆示範正確高雅的用法與餐桌擺設
◆專家不藏私傳授挑選訣竅

以往似乎沒看過如此詳盡講解和食器基本知識的書籍。全書以彩色照片配合詳細的解說。從器皿名稱、產地、挑選方法,甚至擺設方法都有介紹,我覺得稱得上是一本和食器聖經。推薦給喜歡器物的人,以及從現在開始想要購買器物的人。

【好評推薦】

「和食器的聖經」
——MASAKO(讀者)


目錄
序.........6
何謂「和食器」?.........8

【第一章】陶器.瓷器.........10
飯碗(陶器).........12
飯碗(瓷器).........14
茶杯、茶碗.........16
中盤.........18
小盤、豆皿小碟.........22
小缽、珍味缽.........26
附蓋容器、茶碗蒸容器.........30
角盤.........32
向付.........34
蕎麥豬口杯.........36
土鍋.........38
大盤.........40
大缽.........42
德利酒壺、銚子酒壺、大口吞杯、豬口杯.........44
急須壺、土瓶.........46
其他招待用器皿.........48
[Column 和食器衍生的賞味法]
浜裕子流 日本料理店的享受方法、挑選方法.........50

【第二章】漆器.玻璃器皿.其他.........52
椀物(漆器).........54
酒器、其他器皿(漆器).........56
膳、折敷(漆器).........58
重箱、切溜(漆器).........60
玻璃器皿.........62
錫、竹、杉製器皿.........66
複合素材器皿.........68
筷子.........70
筷架.........72
桌巾.........74
長桌巾、桌旗.........76
餐巾.........77
手拭巾.........78
紙製品.........79

【第三章】和食器的餐桌布置.........80
享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時尚和食器的樂趣.........82
用三菜一湯招待意外的訪客.........84
輕鬆享受九谷燒繪變系列器皿.........86
用玻璃器皿打造涼夏餐桌.........88
深秋時分,與工作夥伴小酌一番.........90
替重要的的日子營造高格調與愉悅心情.........92
和食器的基本配置順序.........96
和食器的NG搭配 .........97
[Column 和食器衍生的賞味法]
拜訪九谷燒藝術家、窯廠~五十吉深香陶窯~.........98

【第四章】和食器的基礎知識.........100
和食器的部位名稱.........102
和食器的尺寸.........103
和食器的歷史.........104
應先備齊的和食器品項.........106
和風紋樣的種種.........108
根據季節挑選器皿.........110
何謂器皿之格「真、行、草」?.........112
和食禮儀.........114
和食器的保存方法.........116
和食器的擺盤.........118
和食器的材質與製造.........120
陶瓷器的技法與產地.........122
推薦的和食器店舖.........124

作者簡介 Profile.........126
參考文獻.........126
攝影協力.........127


作者資料
浜裕子
師事飲食空間設計師丸山陽子。

花藝及空間規劃師。惠泉花藝學校、英國Constance Spry Flower School修業,師事英國皇室設計師,並取得園藝、室內設計、桌飾布置等資格。

現為「花生活空間」主持人,從事花藝與餐桌布置,致力於提倡將生活空間當成藝術的生活風格。

在日本已出版十六本餐桌布置相關著作。


基本資料
作者:浜裕子
譯者:謝薾鎂
出版社:麥浩斯
書系:Style iT
出版日期:2016-09-13
ISBN:9789864081837
城邦書號:1GY008
規格:平裝 / 全彩 / 128頁 / 17cm×21cm

陶瓷艺术的千年回响:从泥土到殿堂的演化史 书名:陶瓷:泥土的炼金术与文明的镜像 作者:[此处请自行填入一位资深艺术史学家或考古学家的名字,例如:林文博 教授] 出版信息:[此处请自行填入出版社信息,例如:寰宇文化出版社] --- 内容提要 《陶瓷:泥土的炼金术与文明的镜像》并非一本关于餐桌器皿选配或日常用具指南的浅薄读物。它是一部深度挖掘陶瓷艺术五千年发展脉络的宏大史诗。本书旨在剥开日常“瓷器”或“陶器”的表层功能性,将其置于人类社会、技术革新、艺术审美乃至政治经济的宏大叙事之中,探讨泥土如何被火的意志驯服,最终成为承载人类文明精髓的载体。 本书共分为八个主要部分,从史前陶器的萌芽讲起,直至当代陶瓷艺术的观念重塑,力求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学术视角。 --- 第一部:文明的胎动——史前陶器的诞生与社会结构 本部分聚焦于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探讨人类如何偶然或必然地掌握了烧制技术。我们深入分析了陶器的起源地学差异,例如中国仰韶文化、美索不达米亚的萨玛拉文化以及美洲的早期陶制品,着重比较了不同地理环境下,陶器纹饰、造型与早期农业社会、母系/父系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关联。 重点章节解析: 泥土的觉醒: 陶器制作的早期技术瓶颈与突破,火的使用对社会组织的影响。 纹饰的密码: 几何图形、动物符号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解析,它们是早期书写系统的雏形吗? 功能与仪式: 早期陶罐、钵皿在食物储藏、烹饪以及宗教祭祀活动中的地位差异。 --- 第二部:青铜之上的辉煌——东方与西方早期的瓷土实验 本章将视线投向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重点考察了中国“原始瓷”的出现,以及地中海、中东地区在釉料和胎体纯净度上的早期探索。我们将探讨早期的铅釉、碱釉技术是如何被发展起来的,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受制于地方矿产资源和冶金知识的积累。 重点章节解析: 东方的曙光: 从印纹陶到越窑的早期探索,讨论“瓷化”过程中胎体致密化的技术意义。 美索不达米亚的彩陶: 考察苏美尔、巴比伦地区对玻璃和釉料技术的依赖与创新,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影响了装饰艺术的风格。 伊特鲁里亚与罗马的早期陶器: 分析“红陶”(Terra Sigillata)的标准化生产模式,探讨其作为帝国基础设施中一部分的经济价值。 --- 第三部:帝国的瓷器——唐宋的巅峰与伊斯兰世界的融合 这是全书的高潮部分之一,聚焦于中国在唐宋时期对陶瓷技术的绝对统治地位。我们详尽分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深入探讨了定窑的覆烧法、汝窑的天青色奥秘(基于极微量铁元素控制)以及钧窑的窑变,将这些技术成就置于当时的宫廷审美和士大夫阶层的生活哲学之中。 同时,本章详细描绘了伊斯兰世界在陶瓷艺术中的关键角色。波斯的“石胎彩绘”(Lusterware)技术如何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吸收了中国青花的技术灵感,并反过来影响了全球的装饰艺术。 重点章节解析: 青花的诞生: 钴料的来源考证(中东输入与本地开采的对比),以及元代景德镇制瓷业的工业化雏形。 文人雅趣与茶道: 宋代建盏、天目盏的烧制哲学,它们与禅宗美学的关系。 光影的魔法: 釉下彩与釉上彩技术的复杂对比与文化传播路径。 --- 第四部:全球化的催化剂——明清景德镇的权力与出口 本部分关注明清两代,陶瓷如何从一种本土艺术品,转变为全球贸易中最具价值的商品之一。我们将详述景德镇在明代成为“御窑”后,其生产的严格等级制度,以及官窑与民窑在技术和风格上的分工。 本书特别关注“克拉克瓷”(Kraak Porcelain)等外销瓷的兴起,分析这些为迎合欧洲贵族趣味而生产的器物,如何反向影响了中国本土的设计语言。对“青花”和“五彩”工艺的复杂性进行技术剖析,揭示其背后庞大的工匠体系。 --- 第五部:欧洲的狂热与追赶——硬质瓷的艰难复制 本章描述了欧洲大陆对中国硬质瓷的痴迷(“白色的黄金”),以及十七至十八世纪,欧洲各国(尤其是德国迈森、法国塞弗尔)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试图破解“中国秘密”的历程。我们将详细介绍迈森瓷的发现者约翰·波特格(Johann Böttger)的贡献,以及欧洲如何通过对高岭土、长石和石英的配方调整,最终实现技术上的独立。 重点章节解析: 技术间谍与国家机密: 欧洲早期制瓷业的政治保护与技术垄断。 洛可可的釉彩: 欧洲在色彩调配和雕塑性造型上对东方风格的改造与超越。 --- 第六部:工业革命的冲击与新材料的登场 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对传统手工制瓷业造成了巨大冲击。本章探讨了新式燃料(煤、气)的应用如何改变了窑炉的性能,以及骨瓷(Bone China)技术在英国的成熟,如何以其更高的透明度和更白的色泽,重新定义了西方餐具的美学标准。同时,本书也分析了新式化工颜料的出现,对传统陶瓷色彩的颠覆性影响。 --- 第七部:现代主义的解构与重塑 进入二十世纪,陶瓷艺术不再仅仅服务于实用功能。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功能主义(如包豪斯对陶器的极简处理)和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思潮如何渗透到陶艺创作中。我们将重点分析阿尔弗雷德·哈里(Alfred Harth)等现代主义大师,如何将陶土视为一种独立的雕塑媒介,而非仅仅是器皿的载体。 --- 第八部:观念的陶瓷——当代艺术的边界探索 本书的收官部分,聚焦于当代陶艺家如何挑战“瓷器”的固有概念。它不再是关于“如何挑选一套精致的餐具”,而是关于材质的哲学探讨——论述艺术家如何使用废弃陶瓷、如何进行“陶瓷装置艺术”创作,以及如何通过解构传统造型来批判消费主义。我们将探讨陶瓷作为一种慢艺术(Slow Art)形式,在当代信息爆炸时代所承担的独特文化责任。 --- 读者对象 本书面向对艺术史、材料科学、工业设计、考古学有浓厚兴趣的专业人士、艺术院校师生,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史怀有深厚好奇心的普通读者。它提供了远超日常用品范畴的深度,是理解全球材料文化史不可或缺的学术参考。 本书不含任何关于如何搭配日式或西式餐具的指南,不涉及任何关于购买、收藏或保养日常和食器(如茶杯、碗碟、餐盘)的实用建议。它关注的是,是什么样的历史进程,使得这些器物得以诞生和演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餐桌器皿的书,给我的感觉是既有“匠人精神”的严谨,又不失“生活乐趣”的鲜活。它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它所倡导的“关系美学”——器皿与食物、器皿与使用者、器皿与环境之间的微妙互动。书中关于“餐巾与桌布的选择”的章节,虽然看似与硬质食器无关,却完整构建了餐桌的软环境,让人意识到一个完整的用餐体验是全方位的。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比如描述一个茶碗在手中盘旋时的重量感,或是一块手工切割的木砧板边缘的自然肌理,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这本书不是让你去追逐潮流,而是引导你去找到最适合你家厨房风格和个人审美的食器。它提供了一个探索和试验的舞台,鼓励读者打破陈规,尝试用“非典型”的方式去搭配。总而言之,这是一本真正能提升日常生活品质的书,让人愿意花时间去慢慢品味每一次的摆盘过程。

评分

老实说,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被封面上那组简约却极具质感的器皿组合所吸引。拿到书后,发现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扎实和系统。它不仅仅停留在“这个碗适合装什么菜”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器型”与“功能”之间的内在逻辑。例如,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讲解了“高低错落”的餐桌布局原理,如何通过不同高度的器皿营造出立体感和层次感,这对于追求仪式感的我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赏它对比和解析了不同产地(比如美浓烧、有田烧)的工艺特点,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通过文字描述,仿佛真的能感受到那种窑火淬炼后的粗粝或温润的触感。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没有盲目推崇昂贵的进口器具,而是鼓励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和预算去“搭配”和“挑选”,提供的是一套通用的审美框架,而不是一套必须遵循的采购清单。这让整个“食器入门”的过程变得亲切而可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品摆设。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领会日本美学精髓,餐桌是最好的切入点之一。这本介绍餐具的书,着实让我体会到了“一期一会”的日常含义。它详尽地剖析了不同器型背后的历史渊源和使用场景,比如那个著名的“片口”碗,在书中不仅仅是展示了它的形态,更是讲解了它在盛放酱汁、汤品时,如何体现出日式料理的含蓄与精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留白”的运用有着独到的见解。在很多搭配示范中,器皿的形状、颜色和数量都不是满到溢出的,而是恰到好处地留出空间,让食客的目光能够聚焦在食物本身,而不是被过多的装饰分散注意力。这种克制的美感,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的文字叙述非常沉静,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经验丰富的手艺人在耳边娓娓道来,不急不躁,充满了对器物本身的尊重。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器皿赋予了温度和故事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家中那些不起眼的碗碟,试图去发掘它们未被我察觉的潜力。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非常实用的“餐桌语言学”入门教程。很多时候,我们买了漂亮的盘子,却不知道该如何盛放才能衬托出菜肴的美,这就好比学了语法却不会造句。这本书巧妙地将烹饪美学和器皿美学无缝对接。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讨论了“色调的和谐与对比”,比如深色的器皿如何突出清淡色系的菜肴,而白色或米色的器皿则能提供一个干净的背景来承载色彩丰富的食材。它还非常细致地提到了日常保养的知识,比如如何正确清洗和收纳不同釉面的碗碟,确保它们能够长久保持光泽,这对于日常使用者来说是极其贴心的补充。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参加一个由资深餐桌造型师主持的私密工作坊,她不仅传授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对细节的敏感度。它真正做到了“入门”,没有吓跑新手,但深度足够让有一定基础的人也能从中汲取新的灵感和方法论。

评分

这本关于餐桌美学的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吃”这件事有执念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食物的味道固然重要,但摆盘和餐具的搭配才是提升用餐体验的灵魂所在。这本书的排版和摄影风格非常吸引人,那些精美的日式食器图片,每一个角度、光影的运用都恰到好处,让人忍不住想把书里的每一页都收藏起来。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材质器具的介绍,比如陶瓷、木器、漆器和玻璃,它们各自散发出的独特气质是如何与食物产生共鸣的。书里没有过多复杂的理论,更多的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手把手地教你如何从零开始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餐桌风景”。比如,如何根据季节选择合适的器皿颜色,如何用一个简单的布垫来定下整个餐桌的基调,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在书中被放大和强调,让人豁然开朗。读完后,我立刻动手整理了自己的餐边柜,开始尝试用不同的器皿组合,那种从“吃饭”到“享受”的转变,真是太奇妙了。它不只是一本介绍工具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哲学的指南,提醒我们要用心对待每一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