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商業領域還是非商業領域,有一點是共同的:擺放物品通常傳達了某種意義。換句話說,物品怎麼擺不單單是一種審美的表達,更是一種溝通行為。很多時候,物品擺放有一種類似語言的作用,分枝燭台旁插滿紅玫瑰的花瓶和一瓶冰鎮香檳「說」出:浪漫。
基於這層不滿足,我開始尋找其他辦法,試圖建設性地描述擺放物件的原理。我一邊思考著這個問題,一邊看電視新聞,就在這時「修辭」(rhetoric)兩個字突然躍入我的腦中。當政治人物試圖證明訂立法條的合理性、廣告商試圖推銷產品、主播試圖讓觀眾相信他們所播報的新聞,我認為他們都在做同一件事,那就是「使用修辭」。我突然明白,從廣義的角度來說,所有的溝通都需要修辭。如果你不期待讓人理解、感受、思考,甚至激起對方行動,那何必溝通表達呢?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言,修辭是「在每一事例上發現可行的說服方式的能力」。換言之,修辭就是在溝通中說服對方。不管是要說服他人哪樣物件更真實、更有價值、更值得期待等等,所有溝通都是修辭行為,如果物件擺放也是一種溝通,至少本書的觀點認為如此,那麼何不把修辭當作物件擺放的一種方法呢?
作者: 李歐納 科仁
原文作者:Leonard Koren
譯者:藍曉鹿
繪者:娜妲莉 杜巴斯吉耶
出版社:行人
出版日期:2014/04/25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352頁 / 12.8 x 19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我一直是个对物品收纳有强迫症的人,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收纳的终极目标不是“藏起来”,而是“展示得当”。作者用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触,描绘了光线在不同材质物体上折射出的微妙变化,以及这种光影效果如何塑造了空间的氛围。有一段分析,关于如何利用高度差来引导视线,我简直拍案叫绝。它解释了为什么在画廊里,艺术家总会精心挑选某个特定高度来悬挂作品,那不是随便挂挂,而是在计算人眼停留的黄金角度。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行文流畅,没有那种枯燥的理论说教,反而充满了画面感。我读到关于“垂直序列”和“水平延展”对空间感知影响的那一章节时,感觉自己仿佛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建筑师进行现场指导。它让我开始尝试打破以往固有的对称性思维,学着去拥抱那些看似“不平衡”的构图,因为正是这种张力,才赋予了空间生命力。这本书成功地将日常的居家整理,提升到了艺术批评的高度,让人心悦诚服。
评分读完此书,我仿佛完成了一次对“存在”的重新校准。它没有提供任何现成的模板,反而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己对于“秩序”和“混乱”的内在偏好。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跳跃和启发性,她会突然插入一段关于古希腊陶器纹饰的分析,紧接着又讨论现代办公隔间的布局,但神奇的是,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元素,最终都被一种关于“视觉权重分配”的核心思想巧妙地串联起来。我尤其喜欢那种“流动性”的观点,即空间和物件的布局不应该是静止的,而是需要随着居住者的生命阶段和需求不断“呼吸”和演变的。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迫使你走出舒适区,去质疑那些被约定俗成的摆放规则。它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而是一本提出更深刻问题的工具箱,它激发了我对身边每一个被忽视的角落进行彻底审视的渴望。
评分这本关于空间组织和陈设哲学的书,真的让我对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物件摆放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只要东西放得顺手、看着舒服就行,但作者深入探讨了物件的“修辞”——它们如何通过被放置的位置、角度和组合来向观察者传达信息,甚至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读完之后,我开始留意自己家里的书架是如何“说话”的,餐桌上那几件装饰品的“对话”是什么。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处理“留白”和“堆叠”的差异分析得尤其精彩,这不仅仅是美学上的探讨,更触及了哲学和心理学的层面。比如,作者用非常生动的笔触描述了一个极简主义者的房间,它传达出的那种“克制”和“自律”的力量,与一个收藏家堆满珍品的房间所散发出的“丰饶”和“历史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环境的布置,其实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投射,是我们在无声中与世界进行的一次次精心策划的交流。这本书不是那种教你“如何快速整理”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场关于如何“有效存在”的深刻对话。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办公室里的文件堆放,那不只是混乱,那是一种无序的宣言。
评分我承认,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以为会看到一堆色彩斑斓的图片和简单的布置指南,但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错了。这本书的重点完全在于“方法论”和“心理动机”,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理性、严谨,甚至带有一丝后现代的解构意味。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指导书那样试图取悦读者,而是直白地揭示了“布置”背后的权力关系——谁有权决定这个空间应该被如何呈现?作者对“功能性优先”和“审美表达”之间的永恒拉锯战进行了极其深入的剖析。我特别欣赏它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案例,比如文艺复兴时期,富人如何通过陈列稀有藏品来彰显社会地位,这种做法在今天依然以更隐蔽的方式存在。它让我意识到,每一次的摆放,都是一次无声的身份声明。这本书更像是给一个准备从事艺术策展或空间设计的人准备的理论基石,它教会我的不是“怎么做”,而是“为什么这么做”。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角度相当刁钻且富有洞察力,它没有拘泥于常见的室内设计原则,而是直接切入到“物件的社会学”层面。作者巧妙地引入了符号学理论,去剖析为什么某些物件,比如一把旧椅子或一套特定的茶具,会承载起远超其实用价值的情感和文化重量。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传承与遗弃”的讨论。我们如何决定保留祖辈留下的一个老物件,而将另一个看似更实用的现代物品淘汰掉?这背后的标准是什么?书中指出,这是物件与我们之间建立的“叙事连接”的强弱决定的。这种探讨让我反思了很多我家中那些积灰的摆设,它们对我而言,究竟是负担还是故事的载体?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有层次感,从微观的桌面布局,逐步扩展到宏观的城市广场陈设,逻辑递进清晰有力,但又不失文学性的韵味。对于那些对生活细节有极高要求,且喜欢深度思考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剂强心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