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放的方式:安排物件的修辭 /港台繁体中文图书

擺放的方式:安排物件的修辭 /港台繁体中文图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歐納 科仁 著,者:娜妲莉 杜巴斯吉耶 编,藍曉鹿 译
图书标签:
  • 设计
  • 修辞
  • 物件
  • 摆放
  • 空间
  • 视觉
  • 港台图书
  • 繁体中文
  • 艺术
  • 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善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行人
ISBN:9789869028721
商品编码:10890599128
开本:12.8 x 19 cm
出版时间:2014-04-25
页数:352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物件的擺放不只是一種視覺的藝術,更是一種溝通的藝術 我們睜眼所見的周遭世界,由各種不同的物件組合而成,它們的組合及擺放方式述說著不同的故事。
你是否接收到這些物件試圖傳達的訊息?──服飾店櫥窗中的新衣說:買我買我!
你可以如何解讀這些物件的擺放?──同事的桌子這麼亂,真的忙還是假裝忙啊?

當我們透過擺放物件作為傳達訊息的媒介,到底用了什麼原則和技巧?就算是專業的視覺設計師,也回答不出來。巧妙的是,無論是設計師或觀看者都能輕易分辨出,某組擺放是否成功傳達出訊息。這其中的關鍵到底是什麼?

身兼藝術家、建築師、設計師的前衛怪咖李歐納認為,物件擺放如同語言,兩者皆是溝通的媒介,而物件擺放進行的是「視覺溝通」,並與語言一樣,擁有一套「溝通系統」。所有溝通行為都帶有「傳達訊息」的目的,溝通者或多或少都在「說服」溝通的對象,這時,語言技巧中的「修辭法」呼之欲出。

「修辭」是一種透過說話技巧達成特定目的的能力及技巧,源自於兩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臘城邦。李歐納將語言的修辭轉化為視覺的修辭,並進一步建構起一套「物件擺放的修辭」。接著,我們透過藝術家的畫作──畫布上的物件擺放,並運用這些修辭原則,輪番解讀每一組不同的擺放分別透露出什麼訊息,如同一場場深入的美學鑑賞,又像一回回有趣懸疑的偵探推理或想像力練習。

作者簡介
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
藝術家、建築師,居住於美國舊金山及日本東京。UCLA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weiyi的建築作品是十七歲時蓋的一間茶屋;七十年代著名前衛圖像雜誌WET: The Magazine of Gourmet Bathing創辦人,隨後出版多本設計及美學相關書籍,如《Wabi-Sabi:給設計師、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Wabi-sabi: for Artists, Designers, Poets and Philosophers,行人文化實驗室出版)、《解構泡澡》(Undesigning the Bath)、《如何耙草》(How to Rake Leaves)、《石與沙的花園》(Gardens of Gravel and Sand);日本雜誌BRUTUS專欄作家,專欄名稱為〈李歐納博士的文化人類學導引〉。

繪者簡介
娜妲莉 杜巴斯吉耶Nathalie Du Pasquier

出生於法國波爾多(Bordeaux),一九七九年後移居義大利米蘭。一九八七年以前從事設計,並創辦設計團隊Memphis,設計作品包含織品、家具及物件。一九八七年之後,她決定以繪畫,特別是靜物畫為主要工作,亦即在畫布上陳設物件。

譯者簡介
藍曉鹿
曾任出版社編輯。現專職翻譯、寫作,已出版的譯作
包括《暗流長征》、《靜水深流》、《和牛津.劍橋新鮮人一起思考 》(合譯) 等。

目錄
關於這本書的畫作
定義Definition
什麼是擺放物件?
真實世界與藝術世界
為什麼物件擺放需要修辭?

概論Introduction
修辭的微歷史
建構修辭系統
八個修辭原則
──形體的:層次、輪廓、觀感
──抽象的:隱喻、神秘感、敘事性
──整合的:連貫性、共鳴

實踐Practice
修辭原則的運用
解讀畫作中的物件擺放
註解

內容連載
什麼是擺放物件?

  「擺放物件」,就是在三維空間裡組合、放置物品,算是設計殿堂裡的一個小角落。擺放的動作包括兩個方面:di一,選擇待陳列的物品;其二,排放布置物品。

  不管在公共空間還是私人空間,擺放物件的行為幾乎隨處可見,但不可與藝術創作過程中進行的物件裝置及安排混為一談。大多數物件的擺放少有人留意,只有些會讓你駐足觀看。一個「成功」的擺放方式必須有效、能夠強烈吸引你的關注,也經得起一再品味。但怎樣才能讓擺放有效?本書認為有效的擺放擁有一種修辭的力量,或者修辭技巧,這個部分之後會有更多討論。

而在商業領域中,擺放物件更是無處不在,也被冠以不同的名號:排放鮮花稱為「花藝」;安排物品供拍照稱為「造型」或「美術」;陳設家裡或辦公場所的物件稱為「室內布置」;商店櫥窗或室內陳列商品則稱為「視覺行銷」。

 

  不管是商業領域還是非商業領域,有一點是共同的:擺放物品通常傳達了某種意義。換句話說,物品怎麼擺不單單是一種審美的表達,更是一種溝通行為。很多時候,物品擺放有一種類似語言的作用,分枝燭台旁插滿紅玫瑰的花瓶和一瓶冰鎮香檳「說」出:浪漫。


  儘管擺放的方式還沒像真正的語言一樣系統化,但從某個層面來說,也自成一套體系。更準確的說法是,擺放的方式是一套「視覺溝通體系」,也就是藉由視覺的方法來溝通表達。人們身上穿的衣服、頭上的髮式、車型與車款、手勢動作等,都是一套明確的溝通系統。如同自然的語言,視覺溝通系統也藉由不斷被使用和實驗來成長和發展。在持續的使用與實驗中,逐漸拓寬了溝通的可能性。

為什麼物件擺放需要修辭?

  許多專業人士仰賴直覺在擺放物件,他們養成了一種「什麼物件該放什麼位置」的「感覺」。他們的腦中已形成了一種無須分析的狀態,也就是說,他們大多不知道該如何用一套專業術語來表達擺放的意義。嚴格說來,物件擺放這個領域無疑還處於未完全發展的時期。這一領域的觀念和術語依然不多,僅有一些主要來源於商業領域。而商業領域較注重實用層面,較少深思背後的意義。商業訴求的擺放通常希望達到「動人」、「迷人」和「誘惑人」的效果,而這類形容詞確實大量出現在視覺行銷的文本中。

  但是至少對我來說,視覺行銷的語言還不夠完備,表達也很侷限。在設計與藝術教育上常常出現的術語,如「整體」、「平衡」、「和諧」、「構圖線條」、「正確比例」等等詞句,或許對有些人具啟發作用,但對我來說,這些詞句無法建構出原則,也無法藉由遵行去達到卓有成效的擺放效果。

  基於這層不滿足,我開始尋找其他辦法,試圖建設性地描述擺放物件的原理。我一邊思考著這個問題,一邊看電視新聞,就在這時「修辭」(rhetoric)兩個字突然躍入我的腦中。當政治人物試圖證明訂立法條的合理性、廣告商試圖推銷產品、主播試圖讓觀眾相信他們所播報的新聞,我認為他們都在做同一件事,那就是「使用修辭」。我突然明白,從廣義的角度來說,所有的溝通都需要修辭。如果你不期待讓人理解、感受、思考,甚至激起對方行動,那何必溝通表達呢?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言,修辭是「在每一事例上發現可行的說服方式的能力」。換言之,修辭就是在溝通中說服對方。不管是要說服他人哪樣物件更真實、更有價值、更值得期待等等,所有溝通都是修辭行為,如果物件擺放也是一種溝通,至少本書的觀點認為如此,那麼何不把修辭當作物件擺放的一種方法呢?


作者: 李歐納 科仁
原文作者:Leonard Koren
譯者:藍曉鹿
繪者:娜妲莉 杜巴斯吉耶
出版社:行人
出版日期:2014/04/25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352頁 / 12.8 x 19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一部与“摆放方式”主题相关,但内容与您提供的书名《擺放的方式:安排物件的修辭》不重叠的图书。 --- 书名:靜默的語言:空間序列與物的敘事 作者:林以風 著 出版社:時序文化 定价:NT$ 780 / HK$ 198 字数:约 350,000 字 --- 内容简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地与“放置”这个行为打交道。从清晨醒来时手机在床头柜上的位置,到办公室里文件堆叠的层次,再到博物馆中展品之间的微妙间距,每一个物件的“在场”都不是偶然的,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无声的叙事场域。然而,传统的空间理论往往聚焦于宏大的建筑结构或功能布局,却鲜少深入探讨个体物件如何通过其排列组合,传递出深层的文化、心理乃至权力信息。 《靜默的語言:空間序列與物的敘事》正是一部试图填补这一空白的深度考察之作。本书摒弃了对纯粹美学或室内设计的探讨,转而深入挖掘“物之序列”在人类认知和文化建构中的核心地位。 第一部:序列的生成:從部落到現代的空間秩序 本书的第一部分追溯了人类处理空间序列的古老脉络。作者林以风以人类学家和符号学家的视角切入,探讨了原始聚落中火堆、工具群落的固定摆放模式如何演变为早期的社会等级和仪式空间。他挑战了线性时间观在空间解读中的主导地位,指出许多古代文明的“摆放”实则遵循着循环或螺旋式的叙事逻辑。 重点章节如“祭坛的中心性与边缘的权力”分析了宗教场所中圣物与供品的层级布局,揭示了物件的相对位置如何强化或削弱了神圣性。随后,本书过渡到古典主义时期,详细剖析了巴洛克与古典园林中对“引导视线”的严密控制,以及这种控制如何反映了启蒙时代对秩序的病态追求。 第二部:物的心理学:認知負荷與情境記憶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认知科学和现象学,探讨物件的摆放如何直接影响人的心智活动。林以风提出了“情境记忆锚点”的概念,论证了某些特定摆放模式(如对称、密集或疏离)如何有效地激活或抑制特定类型的情感记忆。 在这一部分,作者引入了大量的心理实验案例和日常生活观察,例如: 书架的悖论: 为什么有些人偏爱按颜色而非主题或字母顺序排列书籍?这揭示了他们追求视觉愉悦感还是追求快速检索的功利性? 办公桌的战场: 探讨了桌面杂乱与否如何与创造力、拖延症之间形成复杂的关联,区分了“功能性混乱”与“信息过载”的界限。 收藏的语法: 分析了私人收藏家如何通过物件的紧密堆叠或留白,构建一个对抗外部世界的微观宇宙。 本书认为,我们对“整洁”的定义,本质上是我们试图管理认知负荷的策略性部署。 第三部:媒介的延展:展演、透明度与数字的错位 第三部分将理论拓展至当代文化语境,尤其关注公共展演空间和新兴的数字媒介。作者深入剖析了博物馆学中的“展示伦理”: 透明度的假象: 现代博物馆倾向于使用极简的、似乎“不干预”的展示方式,但作者指出,这种“无痕”的摆放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修辞——它暗示了历史的自我显现,从而隐藏了策展人选择和排除的权力。 商品的陈列与欲望的引导: 通过对高端零售空间的研究,揭示了“孤品展示法”如何利用负空间(留白)来提升单一商品的感知价值,将价格转化为稀缺性的指标。 屏幕上的序列: 最后,本书转向数字界面。我们如何在手机主屏幕、社交媒体信息流中组织我们的“数字物件”?作者认为,算法推荐的“非人为序列”正在挑战我们对空间掌控的传统认知,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实体的“流式摆放”。 核心论点: 《靜默的語言》的核心论点在于,物件的摆放并非仅仅是功能的适应或审美的选择,而是一种深植于文化结构中的“修辞学实践”。我们通过对物件的定位、分组、分离或连接,在无需言语的情况下,不断地向世界宣告我们的身份、信仰、控制欲和对时间的感知。本书提供了一套精密的分析工具,帮助读者重新审视每一个被放置的物品,从而洞察隐藏在日常生活表象之下的深层社会动力学。 本书适合对符号学、空间理论、文化人类学、哲学以及当代艺术批评有兴趣的读者。它将彻底改变您看待世界的方式——从现在开始,每一个角落都不再是空白,而是充满信息的文本。 --- 作者简介 林以风,空间叙事研究学者,曾任职于多所国际艺术机构及城市规划智库。其研究横跨现象学、后结构主义对物质性的探讨,以及认知科学在环境心理学中的应用。著有《失语的几何》、《流动的界限》等。林以风的写作风格以严谨的学术根基和富有洞察力的文学性见长,擅长在看似平凡的日常现象中发掘宏大的时代隐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物品收纳有强迫症的人,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收纳的终极目标不是“藏起来”,而是“展示得当”。作者用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触,描绘了光线在不同材质物体上折射出的微妙变化,以及这种光影效果如何塑造了空间的氛围。有一段分析,关于如何利用高度差来引导视线,我简直拍案叫绝。它解释了为什么在画廊里,艺术家总会精心挑选某个特定高度来悬挂作品,那不是随便挂挂,而是在计算人眼停留的黄金角度。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行文流畅,没有那种枯燥的理论说教,反而充满了画面感。我读到关于“垂直序列”和“水平延展”对空间感知影响的那一章节时,感觉自己仿佛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建筑师进行现场指导。它让我开始尝试打破以往固有的对称性思维,学着去拥抱那些看似“不平衡”的构图,因为正是这种张力,才赋予了空间生命力。这本书成功地将日常的居家整理,提升到了艺术批评的高度,让人心悦诚服。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角度相当刁钻且富有洞察力,它没有拘泥于常见的室内设计原则,而是直接切入到“物件的社会学”层面。作者巧妙地引入了符号学理论,去剖析为什么某些物件,比如一把旧椅子或一套特定的茶具,会承载起远超其实用价值的情感和文化重量。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传承与遗弃”的讨论。我们如何决定保留祖辈留下的一个老物件,而将另一个看似更实用的现代物品淘汰掉?这背后的标准是什么?书中指出,这是物件与我们之间建立的“叙事连接”的强弱决定的。这种探讨让我反思了很多我家中那些积灰的摆设,它们对我而言,究竟是负担还是故事的载体?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有层次感,从微观的桌面布局,逐步扩展到宏观的城市广场陈设,逻辑递进清晰有力,但又不失文学性的韵味。对于那些对生活细节有极高要求,且喜欢深度思考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

这本关于空间组织和陈设哲学的书,真的让我对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物件摆放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只要东西放得顺手、看着舒服就行,但作者深入探讨了物件的“修辞”——它们如何通过被放置的位置、角度和组合来向观察者传达信息,甚至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读完之后,我开始留意自己家里的书架是如何“说话”的,餐桌上那几件装饰品的“对话”是什么。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处理“留白”和“堆叠”的差异分析得尤其精彩,这不仅仅是美学上的探讨,更触及了哲学和心理学的层面。比如,作者用非常生动的笔触描述了一个极简主义者的房间,它传达出的那种“克制”和“自律”的力量,与一个收藏家堆满珍品的房间所散发出的“丰饶”和“历史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环境的布置,其实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投射,是我们在无声中与世界进行的一次次精心策划的交流。这本书不是那种教你“如何快速整理”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场关于如何“有效存在”的深刻对话。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办公室里的文件堆放,那不只是混乱,那是一种无序的宣言。

评分

读完此书,我仿佛完成了一次对“存在”的重新校准。它没有提供任何现成的模板,反而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己对于“秩序”和“混乱”的内在偏好。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跳跃和启发性,她会突然插入一段关于古希腊陶器纹饰的分析,紧接着又讨论现代办公隔间的布局,但神奇的是,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元素,最终都被一种关于“视觉权重分配”的核心思想巧妙地串联起来。我尤其喜欢那种“流动性”的观点,即空间和物件的布局不应该是静止的,而是需要随着居住者的生命阶段和需求不断“呼吸”和演变的。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迫使你走出舒适区,去质疑那些被约定俗成的摆放规则。它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而是一本提出更深刻问题的工具箱,它激发了我对身边每一个被忽视的角落进行彻底审视的渴望。

评分

我承认,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以为会看到一堆色彩斑斓的图片和简单的布置指南,但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错了。这本书的重点完全在于“方法论”和“心理动机”,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理性、严谨,甚至带有一丝后现代的解构意味。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指导书那样试图取悦读者,而是直白地揭示了“布置”背后的权力关系——谁有权决定这个空间应该被如何呈现?作者对“功能性优先”和“审美表达”之间的永恒拉锯战进行了极其深入的剖析。我特别欣赏它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案例,比如文艺复兴时期,富人如何通过陈列稀有藏品来彰显社会地位,这种做法在今天依然以更隐蔽的方式存在。它让我意识到,每一次的摆放,都是一次无声的身份声明。这本书更像是给一个准备从事艺术策展或空间设计的人准备的理论基石,它教会我的不是“怎么做”,而是“为什么这么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