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抑郁症

认识抑郁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权 著
图书标签:
  • 抑郁症
  • 心理健康
  • 情绪障碍
  • 心理疾病
  • 自我疗愈
  • 心理学
  • 健康
  • 情绪管理
  • 认知行为疗法
  • 精神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054195
版次:1
商品编码:1085317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3-04-01
页数:19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认识抑郁症》介绍抑郁症(现在又称为抑郁障碍)这种常见疾病的基本临床知识,使人们,尤其是那些得这种病的人们,能够认识到这是一种病,知道这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病,知识这是一种应该去哪里诊断和治疗的病。
   《认识抑郁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简单介绍抑郁症。第二部分介绍抑郁症的主要表现,这是《认识抑郁症》的重点。每节通过一个例子说明一个症状,目的在于帮助读者认识抑郁症的症状。一节之后有作者点评,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症状。第三部分介绍常见的抑郁症,这也是《认识抑郁症》重点。第一节是一位患者的来信,他的病情带有普遍性,对抑郁症的痛苦深有感受,介绍于此供大家参考。在这一节的点评中,介绍了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它适合于各种抑郁症的诊断。以后各节通过一个病例介绍一种抑郁症(因隐匿性抑郁症的表现各不同,故选了三个病例),目的在于帮助读者认识不同的抑郁症。在点评中对该种抑郁症及其诊断标准作简单介绍,以及作者对该例患者病情的分析,以加深读者对这种抑郁症的认识。第四部分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抑郁症测查方法,供读者参考使用。

目录

一、从林黛玉的性格说到抑郁症
1. 林黛玉的性格
2. 林黛玉的死
3. 抑郁症是一种什么病
4. 抑郁症的特殊性
5. 抑郁症对患者的影响
6. 提高对抑郁症的认识

二、抑郁症的表现
1. 心里充满了压抑
2. 总是伤心独自愁
3. 忧郁笼罩着我
4. 容易发脾气
5. 我感到茫然
6. 死的念头萦绕不去
7. 一位自杀者的遗书
8. 没有兴趣也没有乐趣
9. 长夜难眠
10. 我成了瞌睡虫
11. 我没有食欲
12. 我得了贪食症
13. 我感到迟钝
14. 她像一尊菩萨
15. 我总是担心
16. 找不到原因的疲乏
17. 剪不断理还乱
18. 总是犹豫不决
19. 常常走神
20. 我痴呆了
21. 充满失败的过去
22. 我有罪
23. 她听到了死去亲人的责备
24. 自信到哪里去了
25. 感受不到亲情
26. 难受得心慌
27. 恼人的消化不良
28. 胸有重重结
29. 我不会笑

三、不同的抑郁症
1. 我得的是抑郁症——如何诊断抑郁症
2. 乌云过后一直是晴天——单次发作抑郁症
3. 前度抑郁今又来——复发性抑郁症
4. 从天堂到地狱——双相障碍(躁狂抑郁症)
5. 比噩梦更可怕——严重抑郁症
6. 多睡多吃的抑郁症——非典型抑郁症
7. 治不好的“消化不良”——隐匿性抑郁症(一)
8. 不能确诊的“心脏病”——隐匿性抑郁症(二)
9. 难治的“神经衰弱”——隐匿性抑郁症(三)
10. 冬天,我陷入了抑郁——季节性抑郁症
11. 没有快乐的童年——儿童期抑郁症
12. 生了儿子,我却不高兴——产后抑郁症
13. 多事之秋的忧愁——更年期抑郁症
14. 忧郁的老年——老年期抑郁症
15. 凄凄惨惨戚戚——恶劣心境障碍
16. 屋漏又遭连夜雨——双重抑郁症
17. 一阵“冷”一阵“热”——环性心境障碍
18. 薄雾浓云愁永昼——抑郁性人格障碍

四、你有抑郁症吗
1. 确定自己是否有明显而持续的情绪低落
2. 确定自己是否有情绪低落及相关症状
3. 用抑郁量表筛查

前言/序言


《灵魂的低语》 简介 在这个喧嚣而又孤寂的世界里,许多人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悄然笼罩,他们行走在人群之中,却仿佛被隔绝于世界之外。那种低语,时而轻柔得如同耳畔的耳语,时而沉重得如同压在心头的巨石,它们来自灵魂深处,诉说着不为人知的疲惫与哀伤。《灵魂的低语》并非一本医学诊断手册,它不深入剖析疾病的成因,不罗列痛苦的症状,也无意提供标准化的治疗方案。相反,这是一次充满人文关怀的旅程,一次深入个体经验的探索,一次试图用温暖的笔触描绘那些被黑暗笼罩的心灵,并从中寻觅一丝微光的记录。 本书的诞生,源于作者多年来观察、倾听与感悟。它致力于为那些可能正在经历相似感受,或是身边有人正承受这份重担的人们,提供一种理解和连接的可能。我们不谈论“抑郁症”这个标签,因为生命的故事远比任何标签都更加丰富和复杂。我们关注的是,当一个人感到世界的色彩变得灰暗,当日常的快乐变得遥不可及,当身体和心灵都发出无声的呐喊时,他们是如何在这样的境遇中生存,又是如何艰难地寻找回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灵魂的低语》将带领读者进入一个个鲜活而真实的人生片段。在这里,你可能会听到一位年轻母亲的内心独白,她看着熟睡的孩子,心中却涌动着无法言说的空虚;你可能会读到一位事业有成的职场人士,表面光鲜亮丽,内心却被持续的焦虑和无价值感所吞噬;你可能会感受到一位艺术家内心的挣扎,灵感的枯竭和对自身才华的怀疑,如同黑洞般吞噬着他的创造力;你可能还会遇见一位年长者,在回顾一生后,感叹岁月的流逝和情感的疏离。 这些故事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时代背景下,一部分人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作者以一种细腻入微的观察,捕捉了那些细微的情感变化,那些不经意的眼神,那些欲言又止的沉默。我们试图通过文字,将这些不易察觉的感受具象化,让那些曾经觉得自己是唯一在黑暗中摸索的人,能够看到自己并非孤身一人。 本书的结构并非按照逻辑严密的学术论文来展开,而是更像是一系列散落的心灵碎片,由作者精心编织而成。每一章节,或许都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题,但这个主题并非严谨的学术概念,而是更贴近生活体验的描绘。比如,某一章节可能会探讨“色彩的失落”,描绘一个人如何渐渐对曾经喜爱的事物失去兴趣,世界仿佛褪去了鲜艳的色彩,只剩下单调的灰白;另一章节则可能关注“时间的凝滞”,描述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时间仿佛失去了流动的意义,每一天都变得无比漫长,又毫无意义。 《灵魂的低语》不会提供“治愈”的灵丹妙药,因为生命中的许多困境,并非能够一蹴而就地解决。但它会提供一种“陪伴”的力量。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或许会在某个场景中,在某句台词里,找到与自己相似的共鸣。这种共鸣,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支持。它能够缓解内心的孤独感,让人意识到,原来自己所承受的,并非只有自己一个人在经历。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朴实而富有诗意。作者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冰冷的医学术语,而是采用更具感染力和画面感的文字。我们希望通过语言的温度,触及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那些充满隐喻的描绘,那些意象化的表达,都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那些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情感。比如,当描述内心的空虚时,作者可能会用“如同无底的黑洞,吞噬着一切亮光”来形容;当描绘希望的微光时,则可能用“在最深的夜空中,也能捕捉到最微弱的星辰”来比喻。 《灵魂的低语》更像是一扇敞开的心灵之窗。它邀请读者,放下评判,带着好奇与同情,去倾听那些来自灵魂深处的声音。通过这些声音,我们或许能够重新认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可能面临的脆弱与挑战。它鼓励我们,在面对自己或他人的困境时,能够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苛责;多一份耐心,少一份急躁。 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简单的答案,而在于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并激发读者内心的思考。它促使我们反思,在这个看似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为何心灵的困境依然普遍存在?在追求效率与成功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忽略了对内心世界的关照?我们与他人的连接,又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成为彼此的港湾? 《灵魂的低语》并非一本提供解决方案的书,但它是一本能够提供理解、连接和希望的书。它相信,即使在最深的黑暗中,也总有微光存在。而这份微光,或许就藏在每一个愿意倾听、愿意感受、愿意陪伴的心灵之中。阅读这本书,就像在静谧的夜色中,点燃了一盏小小的灯,虽然光芒微弱,却足以驱散一些寒冷,照亮前行的路。它不是关于“如何战胜”的指南,而是关于“如何同行”的陪伴;它不是关于“如何解决”的秘方,而是关于“如何理解”的邀请。 当我们翻开《灵魂的低语》,我们并非走向一个冰冷的病房,而是走进一个个温暖而真实的生命故事。我们用眼睛阅读文字,用心灵感受情感,用理解连接彼此。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你内心旅程中的一个安静的伙伴,在某个时刻,给你带来片刻的宁静,或者一份意想不到的力量。它告诉你,无论此刻你的内心感受如何,你都不是一个人在经历。那些低语,终将汇聚成一股力量,带领我们,一步一步,向着光的方向。 本书的核心理念是:生命中,总有一些时刻,我们的内心会发出低语,这些低语或许是沉重的,或许是迷茫的,但它们都是生命真实的声音。我们不需要害怕这些声音,而是应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与这些声音共存,并在共存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力量。 《灵魂的低语》是一场静默的对话,一场心灵的共振。它不诊断,不治疗,只倾听,只陪伴,只邀请。它相信,理解本身,就是一种温柔的治愈;连接,本身,就是一种坚实的支撑。愿每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的灵魂,都能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感受到来自远方的微光,并因此获得前进的勇气。 这本书,献给所有那些曾被灵魂的低语触动,或正在被它们所困扰的人们。愿文字的温度,能温暖你,也能照亮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现代且富有批判性的,它没有回避讨论当代社会压力与精神健康之间的复杂关联。作者对于“内卷文化”、“完美主义陷阱”以及数字时代信息过载如何重塑我们大脑的疲劳状态,进行了辛辣而精准的批判。我感觉这不像是在读一本关于疾病的书,更像是在读一篇关于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深度报告。书中对比了不同年代的压力来源,指出现代的“抑郁”往往是结构性问题导致的个体化痛苦,而不是单纯的生物化学失衡。这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分析,让我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许多。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仅仅把目光聚焦在“如何修复个体”上,更需要审视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否健康。这种从个体转向社会的视角,非常独特。唯一的不足或许是,在探讨深度干预手段时,文字显得有些过于学术化,不像前面讲述感受和日常应对时那样流畅自如,但瑕不掩 প্রতিভা,整体的思考深度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污名化”现象的深度剖析。作者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解构社会舆论和家庭环境是如何无形中加剧患者痛苦的。我记得其中一个观点是关于“过度鼓励”的危害性——当一个人深陷泥潭时,周围人强行将他向上拉扯,往往只会让他感觉更糟,因为他根本没有力量支撑自己。作者强调的“陪伴而非拯救”,这种姿态非常成熟和审慎。阅读过程中,我联想到自己身边一些试图“帮忙”却帮倒忙的亲友,顿时明白了他们出发点是好的,但方式方法却可能适得其反。这本书对于如何与患者有效沟通,提供了非常具体和实用的“话术”指导,比如如何表达关心而不带指责,如何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但仍愿意在旁守候。这种对人际互动细节的关注,体现了作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深切的人文关怀。它不仅是写给患者看的,更是写给所有与患者相处的人的一本“情商提升指南”。

评分

这本书读起来,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耐心地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用最贴近生活、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娓娓道来。开篇的几章,并没有直接跳入症状的罗列,而是花了大篇幅去描绘“感受”——那种被无形的力量拽入黑暗,连呼吸都变得沉重的日常体验。我特别欣赏作者对“非典型抑郁”的探讨,它打破了我过去那种“抑郁就是整天哭泣”的刻板印象。书中描述的那些人,他们可能依然能笑着上班、应付社交,但内心深处却像被冻住了一样,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这种细腻的观察,让我这位曾经不太理解身边朋友状态的人,有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作者没有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去评判,而是用一种非常包容的语气,告诉我们这是一种病,不是性格缺陷,也不是矫情。书中引用了很多真实案例的片段,虽然没有直接点出名字,但那种挣扎、那种自我拉扯的内心独白,真的让人感同身受,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另一个人正在经历的煎熬。整体阅读体验是温暖而富有力量的,它提供的不是速效的“快乐药方”,而是一张详尽的“导航地图”,指引我们理解这场内在的风暴。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坦白说,初看之下略显松散,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种“松散”恰恰是作者高明之处。它没有像教科书那样死板地划分“病因”、“症状”、“治疗”,而是将这些元素巧妙地编织进了对个体“心路历程”的描摹之中。我最欣赏的是关于“认知扭曲”那几节的论述。作者没有直接抛出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框架,而是通过一系列生活中的小场景——比如一次迟到的会议、一句无心的话语——来展示大脑是如何自动生成负面解读回路的。比如,书中描绘了一个场景:主人公因为回复邮件慢了半小时,大脑立即跳到“我一定是能力不足,大家都在等着看我的笑话”这种结论。这种代入感极强,我常常读到一半,就不得不停下来,对照着自己的日常思维模式进行反思。这种内省的压力是巨大的,但也极其有效。它不像某些心灵鸡汤那样,只是空泛地鼓舞士气,而是提供了一种工具,一种识别并挑战那些内在“小恶魔”的实用技巧。虽然书中对药物治疗的介绍部分略显保守,但对于心理支持和自我调节的探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详尽和人性化。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它懂得什么时候应该放慢脚步,什么时候需要突然加速,将读者带入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在讲述“康复之路”的部分,作者没有描绘一条笔直向上的单行道,而是用大量的篇幅描绘了“反复”与“退步”的常态。这种对不确定性的坦诚,极大地缓解了那些正在康复中的读者的焦虑感。书中介绍了几种不同的应对策略,从正念练习到情绪日志的记录,内容非常丰富,但叙述上却保持着一种冷静的、不煽情的基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强调了“意义构建”在长期维持心理健康中的核心作用,指出仅仅是症状消失并不意味着痊愈,真正的康复在于重新找到生活的锚点和价值感。这种对“存在主义困境”的关注,将这本书的立意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哲学层面。读完后,我感觉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像是一种面对生活本质的勇气——那种即使知道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也愿意继续探索和投入的勇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