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自我:人与环境的心理学探索

生态自我:人与环境的心理学探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建平 著
图书标签:
  • 生态心理学
  • 环境心理学
  • 人与自然
  • 心理学
  • 生态自我
  • 可持续发展
  • 人本主义心理学
  • 环境行为
  • 心理健康
  • 人境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11601
版次:1
商品编码:1092231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环境问题不仅是环境本身的问题,也与人的认知、情感、行为、价值观等存在内在关系。《生态自我:人与环境的心理学探索》从心理学视角,围绕自我与生态的关系,在人类自我认知与人的行为层面探讨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自我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生态环境的不同影响。本书还对生态自我进行了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重点论述了自我与自然的对立,社会自我与环境问题,生态自我的亲环境行为。

作者简介

吴建平,1966年生,内蒙古乌兰察布人,管理学博士。现就职于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硕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任主编或副主编的学术著作有:《内蒙古的社会现代化之路》、《生态环境心理研究》、《环境与人类心理--首届中国环境与生态心理学大会论文集》、《绿色家园生命畅想》、《青年心理健康教育概论》、《社会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与生态心理学》等。译著有《环境心理学》。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心理、环境心理。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关注生态是21世纪的主题
二、环境问题与生态危机
(一)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二)生态危机的根源
(三)生态危机的实质
三、环境与人类行为的相关理论
(一)生态学
(二)行为学
(三)环境心理学
(四)环境哲学
(五)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人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冲突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人类中心主义
(二)非人类中心主义
二、人在生态系统中的双重角色(一)人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二)人是生态系统的操纵者
三、人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冲突
(一)依附于自然与控制自然
(二)操纵者角色对消费者角色的毁灭

第三章 人类自我认知发展的过程
一、自我
二、社会自我
(一)社会自我产生于社会互动
(二)自我向社会自我的延伸
(三)社会自我的主客二分
三、生态自我
(一)自我的系统观
(二)生态自我的提出
(三)自我的扩展与自我边界的重建

第四章 自我与生态困境的关系
一、自我与自然的对立
二、自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人类早期环境意识的建立
(二)不真实自我与炫耀消费
(三)人类的自恋与过度消费行为

第五章 社会自我与环境问题
一、社会自我的环境观
(一)自然是工具
(二)所有物是自我的延伸
……
第六章 生态自我与亲环境行为
第七章 有利于生态的自我行为管理
后记

精彩书摘

除了人们所知的地球七个大陆,在太平洋最人迹罕至的地方又有一个“新大陆”正在生成。这个“新大陆”完全是由垃圾堆起来的,人们把它称为“第八大陆”。这个巨大的垃圾岛,面积是英国的六倍。这个巨大的垃圾岛也被称为“大太平洋垃圾带”,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夏威夷之间。在过去60年间,这个垃圾带的面积一直在逐渐扩大。这里的垃圾多达1千万吨。这里的垃圾种类繁多,有塑料袋、装沐浴露的塑料瓶、拖鞋、儿童玩具、轮胎、饮料罐甚至塑料泳池……垃圾带所在海域的海水都充斥着有毒的化学物和细小的塑料碎片,而这些又被鱼类吃到肚子里。现在每条海鱼的肚子里最多能发现26块塑料碎片。科学家在大西洋发现巨型漂浮垃圾堆,其规模只比“大太平洋垃圾带”整体规模稍小。大西洋的这一垃圾带距离北美海岸约有数百英里,由数万小块塑料构成。研究发现,在有些海域,海洋最大塑料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20万个塑料碎片,并且绝大多数碎片都来自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消费品,诸如包装袋、塑料制品等等。
人类对稀有资源的追求造成对地球稀有资源的毁灭性破坏。越稀有越昂贵,越稀有越追求。消费社会的生活方式造成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过度消费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对地球生命支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
3.消费者的行为障碍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消费者的饮食障碍本身也是一种对环境的直接危害,贪食、抽烟及酗酒等行为障碍是对自然资源的浪费,这种行为障碍造成对环境的危害。
……

前言/序言

unll
《生态自我:人与环境的心理学探索》是一本深入剖析人类心智与自然世界之间复杂关系的著作。它并非简单罗列环境问题或提供通用性建议,而是以心理学的视角,层层剥茧,探究个体在感知、理解、互动以及最终塑造周围环境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内在世界。本书的核心在于“生态自我”这一概念,它指的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的心理整合状态,一种将自我边界延伸至自然界,并从中获得意义、认同与归属感的内在体验。 本书开篇,作者便勾勒出人类主体性的演变图景,从早期“以我为主”的自我中心主义,逐步走向更加广阔和动态的生态自我。这一过程并非天然发生,而是受到社会文化、历史变迁以及个体成长经历等多重因素的潜移默化。作者引证了大量心理学理论,包括认知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以及存在主义心理学等,来解释这种主体性转变的心理机制。例如,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出发,探讨儿童如何逐渐理解“他人”的存在,进而将这种理解类比和延伸至自然万物;从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出发,阐释个体对群体和社会的归属感如何能进一步拓展至对更广大生态系统的认同;从现象学角度,则强调环境作为“被经验的世界”对个体意识塑造的直接性和深刻性。 接着,本书详细探讨了“环境感知”的心理学维度。我们如何“看到”森林,如何“听见”溪流,如何“感受”阳光?这些感官体验并非单纯的生理过程,而是被赋予了意义和情感的心理建构。作者区分了物理环境的客观属性与心理环境的主观建构,并指出个体对环境的解读深受其过去的经验、情感状态、文化背景以及个人价值体系的影响。例如,对于同一片森林,一个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可能只看到树木的材质和高低,而一个在乡村长大的孩子则可能感知到季节的变化、野生动物的踪迹,甚至联想到童年的回忆和情感联结。本书深入分析了“环境意象”的形成,即个体在头脑中构建的关于特定环境的心理模型,以及这些意象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情感反应。比如,一个充满压迫感的城市天际线可能引发焦虑,而一片开阔的草原则可能带来宁静和自由。 更进一步,本书将焦点置于“环境行为”的心理根源。为何有些人热衷于环保活动,而有些人则对环境问题漠不关心?为何有些人能够轻松地践行可持续生活方式,而有些人却难以改变消费习惯?作者从动机心理学、态度形成理论、依恋理论以及行为经济学等角度,深入剖析了驱动或阻碍环境友好行为的内在因素。例如,个体对环境的“责任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社会化过程、教育以及对后果的认知逐渐内化的。当个体感受到自己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情感联结,或将环境的福祉视为自身幸福的一部分时,其环保行为的动机才会变得更加强大和持久。本书还探讨了“环境决策”中的认知偏差,比如“折扣未来”现象(倾向于重视当下而忽视未来收益)如何导致短视的环境行为,以及“群体性无知”如何让个体低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 本书的另一重要篇幅聚焦于“环境压力与心理健康”。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常常伴随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健康。本书详细论述了“环境压力源”对个体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焦虑、抑郁、失落感、甚至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例如,长期暴露在噪音污染或空气质量差的环境中,会显著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健康问题的风险。反之,与自然环境的积极互动,即所谓的“绿色疗法”或“自然疗愈”,则被证明能够有效缓解压力、提升情绪、增强认知功能,并促进身心康复。本书引用了大量实证研究,证明了亲近自然在减压、提升幸福感、促进创造力以及改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显著效用。 “生态自我”的形成与发展,是本书贯穿始终的核心议题。作者认为,一个健康的“生态自我”是建立在对自身与环境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刻理解之上的。这包括对人类作为自然一部分的认知,对生态系统运行规律的尊重,以及对自身行为对环境影响的自觉。本书提出,培养“生态自我”需要个体在心理层面进行一系列的转变:从“占有”自然的观念转向“共生”的观念;从“征服”自然的冲动转向“和谐”的追求;从“利用”自然的思维转向“滋养”自然的实践。这一过程涉及到个人价值观的重塑、情感态度的调整以及行为模式的改变。 为了具体阐释如何培养“生态自我”,本书提供了多角度的探讨。它回顾了不同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智慧,如东方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原住民社区与自然共生的生活方式。同时,作者也借鉴了现代心理学中的积极心理学、叙事疗法以及团体动力学等方法,为个体和群体提供了实践路径。例如,通过“环境叙事”的重构,帮助个体发现并深化自己与自然的联结;通过“生态体验式学习”,让个体在沉浸式的自然环境中,重新认识和感受生命;通过“环境正义”的倡导,促进个体对社会与环境不平等问题的心理认知和行动意愿。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力求将心理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内容。它探讨了教育、城市规划、社区发展、企业管理等不同领域如何融入“生态自我”的理念,从而构建更加可持续和健康的社会环境。例如,在教育领域,如何设计融入自然体验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感;在城市规划中,如何通过增加绿地、改善公共空间,提升居民的心理福祉;在企业管理中,如何将生态责任内化为企业文化,并鼓励员工参与环保行动。 总而言之,《生态自我:人与环境的心理学探索》是一部引人入胜且发人深省的著作。它以心理学的独特视角,揭示了人与环境之间深刻而复杂的联系,探讨了“生态自我”的形成机制,并为我们理解和应对当前的生态挑战提供了宝贵的心理学洞见。它鼓励读者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唤醒内在的生态责任感,并最终走向一种更加和谐、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本书的目标是启发读者,让人们意识到,理解人类心理的深层运作,是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所在,而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也离不开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世界的深刻关怀与联结。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得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按部就班地罗列知识点,反而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探索之旅。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自然而然地引出对下一部分内容的强烈好奇心。我发现它在对比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与环境的互动模式时,特别有洞察力。它清晰地展示了“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如何共存的。例如,对某些本能的亲生物倾向的分析,既有跨文化的共通之处,又被地方性的习俗和信仰所极大地塑造。这种辩证的分析方式,让结论既有科学的支撑,又充满了人文的关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总结时,总是留有余地的态度,承认知识的边界,这使得全书的基调非常谦逊和开放,非常适合那些既追求严谨性又不满足于单一答案的读者。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我拿到手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封面设计得挺朴实的,标题也显得有点学术气息,让我担心会不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吸引住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家腔调,更像是和朋友在聊天,分享一些深刻的见解。他并没有直接抛出宏大的概念,而是从一些非常贴近生活的观察切入,比如我们对自然噪音的反应,或者在不同景观中感受到的情绪差异。这让原本抽象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一下子变得具体可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空间感”的阐释,他不仅仅谈论物理空间,更深入到心理和社会层面的界限。读完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是如何感知和互动周遭世界的,那种微妙的影响力,在阅读前我从未意识到它如此深刻地塑造了我的日常体验。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化繁为简,让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变得平易近人,是一次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

评分

坦白讲,一开始阅读这本书我感觉有点吃力,尤其是在涉及某些特定的认知模型和早期实验的引用部分。这绝不是那种能让你在通勤路上轻松读完的“快餐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相当的注意力和背景知识储备。不过,一旦你跟上了作者的节奏,你会发现这种努力是值得的。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得像一座精心构建的迷宫,每一步都有其合理的出口,只是出口可能不是你预期的方向。我发现书中对于“失落的连接感”的描述尤其到位,那种隐隐约约的不安,那种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的疏离感,这本书给出了一个强有力的心理学解释,远比简单地归咎于“城市化进程”要深刻得多。它迫使我直面自身在现代生活中所做的妥协和放弃,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但也带来了巨大的智力满足感。

评分

这本书的笔触非常细腻,给人一种非常温柔、但又极其坚定的感觉。它没有采取批判或说教的姿态,而是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来描绘人类与自然界之间那些微妙的、常常被忽视的能量交换。我特别喜欢书中穿插的一些个案研究,那些详细的个人叙述,让冰冷的理论瞬间有了温度和人性。比如,关于“疗愈性景观”的部分,作者没有停留在说明哪些颜色或形状能放松神经,而是深入探究了个人创伤如何通过与特定环境的互动得到重塑。这是一种非常整体性的视角,将生理、心理、情感和外部世界完全地编织在一起。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家园”的概念都有了新的定义,不再是钢筋水泥的集合,而是一个复杂的、有生命的心理投射体。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们重新校准自己感知的频率。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着实令人惊叹,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环境心理学入门读物。作者显然下了大量的功夫去梳理跨学科的理论框架,但最难得的是,他没有让这些框架束缚住叙事的自由。我尤其欣赏他对“时间性”在环境感知中作用的探讨。通常我们讨论环境,关注的是“此时此地”的物理属性,但这本书引入了历史的维度——我们如何带着过去对特定地点的记忆和文化烙印去感知现在?这种多层次的解读,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存在”本身的理解。很多章节都像是哲学思辨,但又紧密地扣合着实际的心理学研究。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拿出笔在旁边空白处写写自己的想法,因为它激发了太多内在的反思。它不仅仅是在描述现象,更是在解构我们习以为常的感知机制,对于任何想深入探索人类认知边界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