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控辩审三人谈

新控辩审三人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军,姜伟,田文昌 著
图书标签:
  • 法律
  • 辩护
  • 审判
  • 控辩
  • 法律实务
  • 庭审
  • 刑事辩护
  • 法庭策略
  • 法律思维
  • 司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35041
商品编码:1086059319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张军,姜伟,田文昌 定  价:68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01月01日 页  数:455 装  帧:平装 ISBN:9787301235041 本书以《刑事诉讼法》的修订为契机,是继2001年出版的《刑事诉讼:控、辩、审三人谈》之后,张军、姜伟、田文昌三位作者的又一次“三人谈”。三位作者分别站在法官、检察官、律师角度,对刑事诉讼理论与实务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该书以其自然融入的现场感、辩驳求真的可读性、不同观点交锋碰撞的全景式呈现,为控、辩、审法律共同体,为实务界、理论界和社会大众提供了一种探究刑事诉讼法的三维视角。
序一 张军
序二 姜伟
序三 田文昌
 总论
一、刑事诉讼法修改背景
二、如何贯彻落实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
三、贯彻落实新刑事诉讼法,制定司法解释
第二编 辩护制度
一、委托辩护人(第33条)
二、刑事法律援助(第34条)
三、辩护人的举证责任问题(第35条)
四、辩护律师在侦查期间的工作职责和权限(第36条)
五、辩护人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见和通信的规定(第37条)
六、辩护人阅卷(第38条)
七、辩护人申请调取无罪或罪轻证据(第39条)
八、辩护人将有关无罪证据告知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第40条)
九、辩护律师收集证据的规定(第41条)
十、对辩护人违法取证的处理(第42条)
十一、辩护律师的保密义务(第46条)
十二、辩护权利的救济(第47条)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十年前推出的《刑事诉讼:控辩审三人谈》一书,当时三位作者的职务分别为优选法刑一庭庭长、优选检公诉厅厅长及律协刑委会主任。十年后,为从控诉、辩护及审判三方面诠释新修改通过的《刑事诉讼法》,我们组织了三位作者,以学者的身份,从各自职能的角度进行的高端谈话,并将上述谈话整理出版。
本书的出版,无论从理论的角度还是刑事司法实务领域,都将在学术界及刑事司法实务界引起一定的反响。
张军,姜伟,田文昌 张军
1956年生,山东省博兴县人。1973年在吉林省插队,1975年在长春团市委工作。1978年起先后在吉林大学法律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获得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学位,在职获得武汉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85年到优选人民法院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刑事审判庭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副院长,具体负责刑事审判、司法解释和应用法学研究工作。期间,曾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任职,在北京市不错人民法院任副院长,在司法部任副部长。曾代表优选人民法院参与1996年、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订和1997年及其后多次《刑法》的修订工作。兼任国家法官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现在中央纪委工作。

《审判的艺术:现代刑事诉讼的深度剖析》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代刑事诉讼体系的复杂运作机制,聚焦于控辩双方在庭审过程中的策略博弈、证据的采信与质证,以及法庭裁决背后的法律哲学基础。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审视了刑事司法制度的演变,并以微观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庭审实践中的关键环节与难点。 第一章:诉讼理念的流变与现代刑事审判的基石 本章追溯了从古老的对抗制向现代职权主义、再到混合诉讼模式的演变轨迹。重点剖析了“无罪推定”、“控辩平等”和“证据裁判”这三大现代刑事诉讼的基石原则,并结合不同法域(如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实践,阐述这些理念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被具体化和平衡。 1.1 历史回溯:从宗教审判到理性诉讼 1.2 控辩平等原则的法理基础与实践挑战 1.3 证据裁判主义:证据的支配地位及其界限 1.4 庭审中心主义的构建与司法公正的内在要求 第二章:控方职责与指控的构建:从侦查到起诉的逻辑链条 本章详尽描述了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核心地位——控诉方。重点分析了侦查阶段的合法性、证据的全面收集与固定,以及起诉阶段对指控的精确构建。本章强调,有效的指控不仅依赖于充足的证据,更依赖于对法律条文和犯罪构成的精准把握。 2.1 侦查权力的边界与人权保障 2.2 证据的法定化与内心确信:检察官的证据评估标准 2.3 认定犯罪事实的逻辑推演:从事实到法律的转化过程 2.4 起诉书的撰写艺术:如何平衡指控力度与法律文书的严谨性 第三章:辩护策略的构建与抗辩权的实现:捍卫个体权利的堡垒 本章聚焦于辩护律师的角色与职能,探讨辩护策略的制定与实施。辩护不仅仅是对控方指控的反驳,更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权利主张。本章详细分析了不同诉讼阶段的辩护策略,从会见、阅卷到法庭质证,力求展现辩护的专业性和艺术性。 3.1 辩护律师的独立性与职业伦理 3.2 阅卷与证据审查:发现控方证据链条中的薄弱环节 3.3 辩护策略的三个维度:事实抗辩、法律抗辩与程序抗辩 3.4 庭审中的有效抗辩:质疑、反驳与替代性解释的运用 第四章:证据的战局:质证、排除与证明力的认定 证据是刑事审判的血液。本章将庭审中最具对抗性的环节——证据的质证——提升到核心地位进行分析。内容涵盖了证据的种类、法定证明标准(如“排除合理怀疑”),以及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 4.1 证据的分类与采信规则: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价值权衡 4.2 传闻证据的严格限制与例外情况分析 4.3 庭审质证的技巧:如何通过交叉询问瓦解对方证人证词 4.4 证明力认定的主观性与客观性:法官内心确信的形成过程 第五章:庭审的博弈:对抗、辩论与法官的裁决艺术 庭审是控辩双方智慧和意志的集中较量。本章侧重于庭审过程中的动态互动,包括开庭陈述、举证、质证、辩论,以及对庭审程序正义的维护。同时,本章也探讨了法官在听取控辩双方陈述后,如何进行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的过程。 5.1 开庭陈述与结案陈词:构建叙事框架的权力之争 5.2 交叉询问的技术与伦理:引导、限制与突袭 5.3 辩论的焦点设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锁定关键争议点 5.4 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的平衡:法官裁决的理性与弹性 第六章:认罪认罚制度下的程序转型与公正重塑 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日益成为刑事诉讼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独立探讨了这一制度对传统控辩对抗模式的冲击与重塑。重点分析了如何保障被告人在自愿基础上的真实认罪,以及如何平衡效率与实体正义。 6.1 认罪协商的全球实践及其本土化挑战 6.2 认罪环节中律师的协助责任与监督机制 6.3 认罪后量刑的裁量空间与法律风险控制 6.4 程序简化与实体审判的替代关系探讨 结语:审判的未来图景——效率、正义与人性的交汇点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超越具体的诉讼技巧,回归到对刑事司法制度的宏观思考。审判的未来将是如何在追求司法效率的同时,坚守对个体权利的终极尊重,使法律的温度能够穿透冰冷的程序藩篱,达到真正的社会公正。 本书适合刑事辩护律师、检察官、法官,以及法学研究者和对刑事诉讼流程有深入了解需求的法律专业人士阅读和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刑事辩护律师,我对《新控辩审三人谈》这本书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其对当前司法实践中控辩审关系的最新解读上。我们常说“无改革不司法”,而刑事诉讼作为司法改革的重中之重,其控辩审的互动模式一直在不断演进。我迫切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当前证据规则日益精细化、自由心证原则面临挑战、以及“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普遍适用的背景下,控辩双方的策略选择以及法官的裁判尺度是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例如,在认罪认罚案件中,如何界定“真实性”和“自愿性”,如何防止诱供逼供,以及辩护律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否被弱化,这些都是我们执业中经常面临的困惑。书名中的“三人谈”,我设想它或许代表了公诉人、辩护人以及法官在庭审过程中的真实对话和思想交流,甚至是庭外关于法律适用的不同见解。如果书中能够呈现一些关于如何有效运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如何理解和应用精神鉴定意见、抑或是如何处理网络犯罪中的复杂证据链等实操性问题,那将对我非常有帮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断发展的刑事司法环境。

评分

最近读了一本名为《新控辩审三人谈》的书,说实话,最初是被它略带神秘感的书名所吸引,总觉得里面蕴藏着关于司法实践的深度洞察。我一直对刑事诉讼流程中的“博弈”环节颇为关注,特别是控辩双方如何围绕证据、事实进行攻防,以及法官在其中如何保持中立和作出裁决。这本书的“新”字,让我预感到它会触及一些前沿的问题,比如程序正义在新时代下的体现,或者是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控辩双方所面临的新挑战。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解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对真实案件的剖析,来展示控辩审的实际运作,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争议点和解决之道。对于“三人谈”的解读,我倾向于认为它可能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声音或视角,或许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或许是不同学派的交锋。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更有效、更公正的控辩审机制的建议,那就更好了。比如,如何平衡控辩双方的资源差异,如何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让司法程序更加透明和可信。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无疑是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现代刑事诉讼运作的绝佳机会。

评分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封面那简洁的设计和书名《新控辩审三人谈》所吸引。作为一名法律爱好者,我对“控辩审”这个词汇并不陌生,它直接指向了刑事诉讼的核心环节。但“新”字又让我充满了好奇,预示着这本书并非对传统理论的简单复述,而是在探讨当下或未来的新视角、新实践。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刑事审判中控辩双方的动态博弈,以及审判者如何在其中居中裁判。我特别想知道,在新的证据规则、新的技术手段(比如电子证据的运用)以及社会观念变迁的大背景下,控辩审的界限和重心是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书名中的“三人谈”更是勾起了我的兴趣,它暗示了一种对话、一种交流,甚至可能是一种思想碰撞,而不是单方面的理论灌输。究竟是哪三方在进行这场“谈话”?是控方、辩方和法官?还是研究者、实践者和学生?亦或是某种更抽象的学术流派?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出不同观点的碰撞和融合,从中提炼出关于公正司法的真知灼见。这本书的篇幅如何?案例是否足够丰富?论证是否严谨?这些都是我在阅读前所考虑的问题,但我相信,一本能够引起我如此好奇的书,定然不会让我失望。

评分

在阅读《新控辩审三人谈》之前,我一直对刑事诉讼中“控辩审”这三个核心要素的动态平衡感到着迷。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静态,而是随着时代发展、法律完善以及社会观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这本书的“新”字,让我联想到可能是在探讨当前中国刑事司法改革背景下,控辩审关系的新特点、新挑战和新机遇。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新近出现的司法热点问题,比如非法证据排除的尺度、证据采信的标准、以及侦查讯问过程中对非法手段的限制等。作为一名对法律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释复杂的法律概念,并结合具体的案例,来生动地展示控辩审在实际中的运作。关于“三人谈”的表述,我将其理解为一种多角度、多维度的对话,或许是不同立场(控方、辩方、审判方)的观点碰撞,或许是理论研究者、实务工作者、以及政策制定者之间的思想交流。如果书中能够对如何进一步提升刑事诉讼的公正性、效率性和人权保障水平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那将非常有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现代刑事司法运作的新窗口。

评分

《新控辩审三人谈》这本书的书名,乍一听就充满了深度和专业性。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我对于刑事诉讼的各个环节都充满了求知欲,特别是控方、辩方和审判机关之间那种微妙而又至关重要的互动关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控辩审”这三个角色在现代刑事司法体系中所扮演的具体职能,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维护司法公正。书名中的“新”字,让我猜测这本书并非是对传统理论的重复,而是可能涵盖了近年来在刑事诉讼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新趋势,例如新的证据收集和审查方式,新的辩护策略,以及在一些疑难复杂案件中,审判机关如何更好地行使自由裁量权。而“三人谈”的表述,则让我联想到书中可能通过对话、研讨或者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来呈现不同视角下的观点和理解,或许是关于改革的争论,或许是对实践难题的探讨。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提升审判质量、保障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以及构建更有效率的刑事司法体系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深入学习和理解刑事诉讼运作规律的宝贵机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