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人之追求自由,离不开对政治的反思,在赤裸裸的爱欲、性欲的深层次直视与脱敏思辨下,将爱欲、哲学、政治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审慎而节制”的中庸之道里找到人感受幸福和自由的方式。
内容简介
《哲人是否应当对人民讲真话》以古典智慧反观现代生活、透视现代政治,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中国政治。作者通过对古典文本的阅读,发现自古以来,哲学与政治始终是一对纠结如麻的矛盾关系,在严峻的政治现实面前,哲人的审慎变得尤为重要。
哲学是关于爱欲的智慧。《哲人是否应当对人民讲真话》经由细致的文本梳理,攫取古希腊人的生活片段(如会饮),从而为现代人提交一个伦理化生活方案:不是简单介绍一套“爱欲”的知识或“爱欲”的思想,而是推荐一种审美化的生存技艺。因而《哲人是否应当对人民讲真话》是一部反思人性、反思政治之作,无论个体的生活,哲人的言说,还是政治家的行动,理应遵循“审慎而节制”的中庸之道。
作者简介
谢宏声,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师从陈丹青。现居北京,独立学者,研究方向为当代艺术、视觉文化、伦理学和政治哲学,出版有《图像与观看:现代性视觉制度的诞生》写有艺术评论若干,曾翻译多部作品。译有《视频艺术》《塞尚的塞尚》《木心艺术》等作品。
精彩书评
★谢宏声在书写与绘画、感性与知性之间,高度敏感、富有才华。并能轻易发挥而予以平衡。他对当代艺术的严肃理解远远超过他的同代人,而在把握影像、捉笔创作时,他只听从自己的内心:纯净、欲念、叛逆、阴郁,这是当代艺术的真髓。谢宏声的领悟既来自理知,又发自内心。
──陈丹青(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
目录
触觉的伦理
光之暴力
黑暗中的摸索
欲望的欲望
自我意识三部曲
主奴辩证法
爱欲辩证法
生存审美化
古典哲人的快感观
自我照料——关乎性情卓越的技艺
哲人是否应当对人民讲真话
高贵的谎言
哲学与政治
登徒子——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
会饮、爱欲与政治
会饮的启示
精彩书摘
《哲人是否应当对人民讲真话》:
触觉的伦理
对某人做出判断,通常依靠眼睛甚于双手。因为每一个人皆可看到你,却很少有人能够接触你,每一个都看到你的外表,但很少人摸透你的真相……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哲学之谜来自他者的凝视。主体之诞生便是与他者目光之邂逅,在目光的相互遭遇中领会他人对我的意义,献身于对象,委身于对象,才看到自己。他人目光在场,不仅无声细说我的到来,实现对我的见证,引发自我意识,我亦被他人的目光所规定。经由他人的显现,“我才能像对一个对象做判断那样对我本身作判断”。[法]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第2版,第292页。]我可以不理会他人的在场,但不可能不与之共处。我不打算介入他人,故不愿惊动对方,可是,对方只需一个暧昧眼神,我就被搅扰了,强迫介入对方设定的视觉场,因为目光寻求反应,无论是消极回应、积极回应,甚至不回应,皆为一种回应。
万物统摄于我的凝视,我亦遭受四周目光的压迫,被咄咄逼人的凝视所包裹,挟持为目光的人质,他人的注视将我“置于他的视觉场,夺去了我的一部分存在”[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50页。],尤其不怀好意的目光审问,时时逼我作答,引发莫明恐惧。这是一种难以承载的目光重负——攫取、捕获、占有、吞噬了我。总之,目光的闪射,导使“每个人都被他人的目光客观化”。
2004年德里达辞世,吕克·南希撰写《德里达,向你致敬,向要成为的盲者致敬》:
你把我们置于黑暗之前,在这个黑暗中你消失了。但是:向黑暗致敬!向这个形象和图形的抹消致敬。也向我们要成为的盲者致敬,这是你偏爱的主题:向不取决于形式和理念、而任凭各种力量所触摸的视像致敬!……你努力要成为盲者,为了更能拯救只有黑暗才拥有的光明:它是在视线之外并且遮盖秘密的光明。不是隐藏的秘密,而是明见性,存在秘密的显现、生/死秘密的显现。向你守护的秘密致敬!
转向触觉主义立场的晚年德里达,为何滞留于黑暗?又为何“努力要成为盲者”?他究竟守护了怎样的秘密?
光之暴力
“光”是观看实践的基本前提,亦是抹除黑暗的先决条件,没有光的朗照,万物遁迹潜行,浸入无尽的阴森之境,仿佛置于死寂的坟茔。倘若不再有光的介入,在黑暗中沉睡的事物缺失苏醒的可能。唯有光的逼近,方可将事物从黑暗中拽出,使之复活,重现生机。
探寻光明是人类古老冲动之一,因为光之投射,万物均被摊开,可予以精准表象或正确造型,还世界以有序面目,从中获致一定程度的可控感,由可控感生出安全感。光之不及,便属不可猜度、无法把握的黑暗国度,黑暗中的事物难以命名,从而含糊、混乱、暧昧、模棱两端、莫可名状。那么,光之闪现,不仅视域一览无余,且万象尽收眼底,世界因被纳入光明的轨道而清晰通透,启人疑窦,轻松逃离光明布控的不确定之物或未知之物被迫现身,露出真实模样。
光的作用是临近、照耀,驱逐黑暗,使事物裸出、亮相,便于捕获、逮捉。无论字面意思还是隐喻层次,革命与光明有关,与视觉有关(影片《艳阳天》《金光大道》,典型的光之表达;再如艾青书写《光的赞歌》予以称颂;又如丁玲的名著《太阳照在桑亁河上》,首版书名《桑亁河上》,并无“太阳”与“照在”两词),光的从容到来,解放拘禁于黑暗之中受苦受难的被压迫者,将其带入光明国度,神秘而诡异的非理性世界亦为之一扫。
若阙失真光,世界便被黑暗权势辖制。黑暗中的事物无法辨认或识别,种种邪恶力量趁机横冲直闯,快速入侵,将有毒因子播进世人肉身,然后吞食其魂灵,最终掐断人性向善的可能,阻其走进早已预制好了的同志社会。面对魔鬼盘踞的黑暗世界,革命不容商量、不由分说地倾泻大量光明——“照到哪里哪里亮”(《东方红》)。为营造通体透亮的光明之城,甚至不惜制定“太阳节”……
……
前言/序言
《哲人是否应当对人民讲真话》—— 一场关于真实、权力与启蒙的深刻思辨 引言:真理的光芒与人性的阴影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便与“真理”二字紧密相连。哲人,作为思想的探索者,智慧的传承者,他们肩负着揭示事物本质、辨析世间万象的重任。然而,当哲人的目光投向“人民”,当真理的锋芒触及大众的认知,一个古老而又历久弥新的问题便浮出水面:哲人是否应当对人民讲真话? 这个问题并非仅仅是学术上的探讨,它深刻地关乎着社会的结构、政治的运作、个体的自由以及人类文明的走向。它触及了信任的边界、欺骗的诱惑、以及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辨别与接受真实的力量。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一命题,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试图勾勒出“哲人”、“人民”、“真话”这三个概念在历史长河中的复杂互动,以及它们在当下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第一章:哲人的身份与使命——求索真理的孤独者 哲人,其词源本身就蕴含着“爱智慧”的意味。他们是那些不满足于表面现象,孜孜不倦地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人。他们的使命,在于穿透迷雾,触及事物最本质的规律,构建系统的思想体系。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中国古代的孔子、老子、墨子,再到近代以来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无数哲人以其毕生的心血,为人类文明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然而,哲人的追求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他们往往是时代的先知,其思想可能超越时代的局限,也可能挑战既有的权威与观念。这种超越与挑战,注定了哲人的道路上充满孤独与坎坷。他们需要勇气去质疑,需要智慧去阐释,更需要坚持去捍卫。他们的“真话”,往往是建立在严谨的逻辑、深入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之上的,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判断,而非情绪化的宣泄。 在探讨“哲人是否应当对人民讲真话”时,我们首先要明确哲人本身的定位。他们是知识的引领者,是思想的播火者,他们的责任在于追求并传播真理。如果哲人自身丧失了对真理的追求,或者出于私利而放弃传播真话,那么他们便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哲人,而可能沦为说客、宣传者,甚至是欺骗者。 第二章:人民的认知与接受——理解的鸿沟与现实的藩篱 “人民”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群体,其构成、认知水平、价值取向、情感需求都呈现出极大的多样性。所谓“真话”,在不同的人民群体中,可能引发截然不同的反应。 有些人对真理抱有天然的渴求,他们愿意接受挑战性的观点,甚至能够从痛苦的真相中汲取力量。这些人往往具有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理解抽象的概念,并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于他们而言,哲人的真话如同甘泉,滋养着他们的心灵,启迪着他们的智慧。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大多数人并非时刻处于哲学思辨的状态。生活中的压力、情感的羁绊、感官的诱惑,都可能让他们更倾向于那些能够带来 immediate 慰藉、满足 immediate 需求的信息。过于深奥、过于残酷、过于颠覆性的“真话”,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困惑、恐惧、甚至愤怒。正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绘的洞穴理论,长期生活在阴影中的囚徒,很难立即适应阳光的刺眼,甚至会敌视那些试图将他们从洞穴中解放出来的人。 此外,社会结构、教育程度、媒体环境等因素,也会深刻影响人民对真话的接受能力。在一个充斥着虚假信息、操纵性言论的环境中,人民的判断力可能会被钝化,他们可能难以分辨真伪,甚至对“真话”本身产生怀疑。在这种情况下,哲人所说的“真话”,可能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一种不被理解的噪音。 第三章:真话的性质与伦理——是利刃还是春风? “真话”并非总是无害的。它可能如同一把利刃,能够刺破虚假的繁荣,揭露丑陋的现实,从而引发痛苦与阵痛。例如,关于环境污染的真相,关于社会不公的揭露,关于历史真相的还原,这些“真话”可能瞬间打破人们的幻想,带来不适甚至恐慌。 然而,真话也可能如同一缕春风,能够带来温暖与启迪,帮助人们认清自己,认识世界,从而找到前进的方向。例如,关于人生意义的探讨,关于道德伦别的智慧,关于科学探索的奥秘,这些“真话”能够滋养心灵,拓展视野,激发希望。 那么,哲人是否应当因为真话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选择不说,或者只说“善意的谎言”?这就涉及到“真话”的伦理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哲人的职责在于追求和传播绝对的真理,无论其后果如何。他们应当忠于自己的良知和理性,将真相公之于众。任何基于功利目的的隐瞒或歪曲,都是对哲人身份的背叛。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哲人也需要考虑传播真话的方式和时机。在某些情况下,过于直接、缺乏缓冲的真相,可能会适得其反,激起更大的抵触和混乱。此时,哲人可能需要运用智慧,以更加温和、更加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引导,或者选择在最恰当的时机介入。这并非是放弃说真话,而是以一种更加有效的方式来达成传播真理的目的。 第四章:权力与真话——博弈与妥协的舞台 在人类社会中,权力与真话的关系,往往是一场充满张力的博弈。掌握权力的群体,通常倾向于维护现有的秩序和自身的利益。而那些挑战现状、揭露问题的真话,往往会触动他们的利益,从而受到压制、排斥,甚至迫害。 历史上,无数哲人因为说了“不合时宜”的真话而遭受了政治迫害。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布鲁诺被烧死在火刑柱上,这些都是权力和真话冲突的惨痛例证。在这些情况下,哲人所说的“真话”,并非因为其内容本身不真实,而是因为其触及了统治者不愿被揭露的层面。 然而,我们也看到,在某些历史时刻,真话的力量最终能够冲破权力的阻碍,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启蒙运动中的哲人,他们对理性、自由、人权的倡导,虽然在当时受到了教会和君主的压制,但最终却深刻地影响了近代社会的转型。 在现代社会,虽然言论自由在许多地方得到了保障,但权力的运作方式变得更加隐蔽和复杂。政治宣传、信息茧房、大数据分析等,都可能成为阻碍真话传播的因素。哲人如何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中,继续扮演好“真话”的传播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第五章:科技时代下的“真话”——算法、虚假信息与认知的困境 步入二十一世纪,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也给“真话”的界定和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方面,科技让信息传播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和高效。哲人的思想,理论上可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触及全球的受众。研究成果、深刻见解,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术圈或少数精英群体。 但另一方面,科技也催生了“虚假信息”的泛滥。“算法推荐”使得人们更容易沉浸在自己认同的信息茧房中,对异见产生排斥。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的发展,更是让“眼见不一定为实”成为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哲人所说的“真话”,可能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洪流中,或者被扭曲、被误解,甚至被恶意利用。 此外,商业利益的驱动,也可能使得一些平台倾向于传播能够吸引眼球、引发争议的内容,而非真正有价值的“真话”。哲人需要在这个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时代,找到有效传播真理的途径,并帮助人们提升辨别能力。 第六章:哲人的选择与人民的责任——合作抑或对抗? 面对“哲人是否应当对人民讲真话”这一命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是”或“否”的答案。这是一个动态的、情境化的命题,需要哲人与人民共同的智慧与努力。 对于哲人而言,说真话是其基本职业道德,但同时也要思考传播的方式、时机和语境。他们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智慧,以更加有效、更加有建设性的方式来沟通。他们需要理解人民的认知局限,但也绝不能因此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他们可能需要成为教育者、引导者,而不是仅仅的宣告者。 对于人民而言,接受真话并非是被动的过程。他们需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批判性思维,不盲从,不轻信。他们需要主动去接触、去理解那些可能挑战自己原有观念的信息。他们需要认识到,有时候痛苦的真相,比虚假的慰藉更能带来长远的进步。 也许,理想的状态是,哲人以其智慧与勇气,不断探索与传播真理;人民以其开放的心态与学习的热情,去理解与接纳真理。这是一种合作,一种共同走向启蒙的进程,而非对抗。 结论:在真理的光芒下,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哲人是否应当对人民讲真话”这个问题,没有终极的答案,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与每一次反思。真话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够穿透迷雾,揭示真相,推动变革。然而,真话的传播并非易事,它需要哲人的智慧与勇气,也需要人民的理解与接纳。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哲人的清醒思考和对真理的坚持。同时,我们也需要每一位个体,去积极地参与到对真理的探索与认知中来。只有当哲人与人民在对真理的共同追求中形成良性的互动,我们才能在真理的光芒下,共同走向一个更加理性、更加公正、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书将继续深入探讨这些议题,剖析历史案例,审视当代困境,并试图为这一古老命题提供更具启发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