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妇女的佛教信仰与生活空间

宋代妇女的佛教信仰与生活空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邵育欣 著
图书标签:
  • 宋代
  • 妇女
  • 佛教
  • 信仰
  • 生活空间
  • 社会文化
  • 历史
  • 性别研究
  • 宗教研究
  • 宋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692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478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9
字数:2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佛教信仰的世俗化和平民化,是宋代社会一个显著的时代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妇女群体既受到了主流社会倾向的影响,其本身也是这种主流趋势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宋代妇女的佛教信仰与生活空间》结合宋代佛教信仰的时代特色与宋代家庭生活状况和相关秩序理念,站在女性的立场,以“生活空间”作为观察视角,分析宋代佛教女信徒在现实生活中的活动空间及想象与思维的精神空间,进而探讨佛教信仰对妇女物质、精神生活带来的影响。

作者简介

  邵育欣,1979年生,河北邯郸人。1998年至2005年就读于河北大学历史系,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2005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2010年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邯郸学院文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宋代妇女史、区域社会史,已在《中国典籍与文化》《湖北社会科学》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参与和主持多项国家与省市级、校级课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在家女信徒的活动空间
第一节 家内的居处空间
一 家内的日常居处
二 居室内的陈设与器物
第二节 在家女信徒的人际交往空间
一 家中的佛友
(一)母女与婆媳之间
(二)夫妻关系
(三)主仆关系
二 与家外佛友的交往
三 与僧人的交往
(一)登门求法
(二)家内接触
第三节 在家女信徒的事业空间
一 家外的佛事
(一)公领域中的捐施
(二)入寺听法与社团集会
二 家事与佛事之间
(一)主家与修行
(二)相夫教子与冲澹自居
(三)妇职与戒杀
三 声名闻于外
第四节 意料之外的危险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出家女信徒的活动空间
第一节 女尼的事业空间
一 得道证果
二 开示弘法
第二节 女尼的人际交往空间
一 与世俗的日常交往——获得认可与支持
二 与同道僧人的交往——隔离政令与日常往来
三 与家庭的联系
第三节 破戒与犯罪
一 “引诱妇女为不美之事”
二 身在空门心难净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女信徒的想象空间
第一节 死后的归处
一 期待的归处
(一)功德题记中所见的归处:佛界、天界与生界
(二)西方净土世界
二 地下世界:冥间与地狱
第二节 与神灵的现世沟通
一 现实困境的求助
二 “精虔必有感应”
第三节想象记载的建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女信徒的思维空间
第一节 内求清净
一 “不为外物所移”
二 淡然自若
三 了知生死
第二节 省身约己
第三节 自我追求
第四节 由己及他
本章小结
结语
一 宋代妇女的佛教信仰与宋代佛教的本土化
二 宋代女信徒的生活空间及其中的“内”与“外”
参考文献
一 古籍
二 研究论著
后记

精彩书摘

  《宋代妇女的佛教信仰与生活空间》:
  女信徒们的精神空间,也包含着抽象意义的内与外。一方面,她们想象的净土世界和神灵的救助,在佛教看来,正是向外求。她们所想象的正是她们所相信的,客观的超自然的世界和神灵是真实存在的,只要自己表现出虔诚和祈求,就有机会使自己亲历亲临。而另一面较为理性的思维空间,则是对自身的关注,在佛教教义的指引下,她们重新认识和理解外在的世界和自身,认为自己所遭遇的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或者是虚妄不实,或者是自己的因缘果报。她们将自己的信仰作为自己的追求,生活的中心不再只有家族和夫君子嗣,自己价值的实现也不再只是依靠他们的功成名就,她们要靠自己的修行和努力,在佛祖那里获得肯定,要为自己种植福田,为自己的来世做好现世的准备。这些在佛教则被认为是向内求。一方面是希望外力来拯救自己,一方面是依靠自力来救拔自己,这一内一外,如同物质生活空间的内与外那样,往往为同一人所拥有,正是这些,为她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除此之外,思维空间中也包含另一层内与外,即便女信徒开始关注自身,开始不再以家事扰心,不再围绕着夫君子嗣奉献自己,但她们也并未变成自私的修行者,她们所关怀的范围反而大大拓展,关心的对象不止是对家人或同类,而是拓展及有情众生。除了给予救助之外,她们还会通过各种方式在不同的范围内宣传佛法,希望人人都能向善。这一层内与外与上面的内与外,也同样往往为一人所有。
  可见,信仰对女信徒生活空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得她们的生活中心不再是家和夫君子嗣,她们的生活是以此为起点,开始逐渐转向自己和修行空间与家外的道俗和寺院等空间这两极。而且女信徒物质活动空间与精神空间中的内与外,是兼容并包的,这些构成了她们的宗教和世俗生活。
  在女信徒的物质活动空间中,也会看到她们在其中与男性的关系。一方面是自己的夫君子嗣,由于对佛教的不同态度,这些男性亲属可以分为反佛者、信仰者、不信仰但包容者三类。从所见资料来看,后两者居多。在反佛者的家庭中,女信徒多表现为顺从,有的甚至是在丈夫或儿子的反对下,不得不放弃佛教信仰或在某些方面做出妥协。而在信仰者的家庭中,女信徒与夫、子在世俗的夫妻、母子关系之外,又发展出信仰中的另一层关系即佛友,夫妻或母子在修行上相互鼓励、支持。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男性信徒还会为自己家中的女信徒提供条件,如引见给自己认识的高僧,以便女信徒参问佛法。另一方面是家外的男性,包括世俗男信徒和佛门僧人。女信徒的佛友中也不乏家外的世俗男信徒,除了文中提到的胡文柔与苏轼,还有很多一起参与社团法会和佛事功德的男女信徒。女信徒与僧人的交往也较为常见,突出的如禅宗的师徒关系,以及求法问道、捐造功德等。从中可以看到,佛教信仰对于宋代社会性别关系的影响。
  ……

前言/序言


《宋代妇女的佛教信仰与生活空间》 一、 引言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便与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深刻的互动与融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佛教不仅仅是僧侣的修行之道,更是深刻渗透到普通民众,尤其是妇女日常生活的精神支柱与文化实践。宋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其佛教信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普及与世俗化趋势,而妇女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佛教信仰体验与生活空间的塑造,更是成为了理解宋代社会肌理与文化变迁不可或缺的视角。 本书的出发点,在于深入探究宋代妇女在佛教信仰的熏染下,如何在既定的社会文化框架内,构建和拓展自身的生活空间,并籍由佛教信仰的实践,赋予其生命以独特的意义与价值。我们将试图通过对史料的细致梳理与解读,还原宋代妇女丰富的佛教信仰图景,并揭示这种信仰如何与其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家庭关系乃至个人精神世界紧密相连,最终影响她们对自身生存空间的感知与实践。 二、 佛教信仰的普及与宋代妇女 宋代佛教信仰的普及程度,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前代。宫廷贵族、士大夫阶层乃至普通民众,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对于妇女而言,佛教的慈悲、因果报应、来世解脱等观念,提供了精神慰藉与行为规范。 1. 普遍的信仰动机: 宋代妇女的佛教信仰,往往源于多种现实考量与精神需求。 祈福消灾与现世安乐: 妇女在当时社会中,承担着繁重的家庭责任,面临着疾病、生育、丧失亲人等诸多风险。佛教的功德回向、念佛消业等观念,为她们提供了应对厄运、祈求平安的途径。无论是诵经、礼佛,还是布施、放生,都成为她们积累功德、祈愿现世安乐的重要方式。 家族繁荣与子嗣延续: 妇女的命运与家族的兴衰息息相关,尤其是子嗣的繁衍。佛教中的送子观音、求子经文等,成为她们重要的精神寄托。通过虔诚的礼拜,她们寄望于观音菩萨的庇佑,获得健康的后代,延续家族血脉。 超度亡魂与慈悲情怀: 丧亲之痛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经历。佛教的轮回转世、超度亡魂的观念,为经历丧亲之痛的妇女提供了心理上的安慰,也使得她们在为亲人念经超度中,展现出深切的慈悲情怀。这种对逝者的思念与关怀,同样构成了她们情感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神寄托与自我超越: 在男权社会结构下,妇女的活动空间与社会参与度受到诸多限制。佛教为她们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而丰富的精神世界,可以通过修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力量。一些受过教育的妇女,甚至可能通过研习佛经,寻求对生命意义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自我超越。 2. 信仰的实践形式: 宋代妇女的佛教信仰并非抽象的理论,而是体现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 家庭礼佛与私人空间: 许多家庭会设置佛堂,供奉佛像,妇女是家庭礼佛的主要参与者。这不仅是宗教仪式的进行,更是将佛教融入家庭日常生活的体现。她们在自己的卧室、庭院等私人空间内进行念经、持咒、打坐等修行,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精神角落。 寺院的参与与社会联系: 寺院作为佛教的活动中心,是妇女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她们会前往寺院烧香拜佛、参与法会、听经讲法。寺院不仅是宗教修行之地,也成为妇女之间相互交流、建立社会联系的重要平台。一些富裕的妇女还会出资修建寺院、塑佛像,成为佛教事业的护持者。 慈善与布施: 佛教的慈悲精神促使许多妇女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她们会施舍财物、衣物给穷苦之人,参与救济活动。这种布施行为,既是积累功德,也是对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宗教艺术的创作与鉴赏: 一些妇女可能参与佛教艺术的创作,如刺绣佛像、抄写佛经等。她们也可能成为佛教绘画、雕塑的鉴赏者,通过艺术作品来体悟佛教的意境。 三、 生活空间的塑造与佛教信仰的关联 宋代妇女的“生活空间”并非单一的概念,它涵盖了物理空间、社会空间、情感空间与精神空间等多个维度。佛教信仰的渗透,在不同程度上塑造与拓展了这些空间。 1. 物质生活空间: 居所的改造与布置: 佛教信仰影响着家庭对居所空间的利用。佛堂的设立,使得原本用于日常生活起居的房间,增添了宗教的意涵。妇女可能会在家中辟出专门的空间用于念佛、抄经,这些空间因此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 日常器物的选择: 一些与宗教相关的器物,如香炉、念珠、佛像挂件等,也可能被纳入家庭日常用品的范畴,并被赋予特定的摆放位置与使用规范。 社会交往的场所: 寺院、庵堂成为妇女重要的社交场所。她们在这些场所内进行宗教活动,同时也与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女性进行交流,拓展了原有的社交圈。 2. 社会与家庭空间: 家庭内部的角色扮演: 佛教的“慈悲”、“孝顺”等观念,影响着妇女在家庭内部的角色认知与行为模式。她们可能以更慈爱的姿态对待家人,或是在家庭关系中寻求精神上的平衡。 社区与社会参与: 参与寺院的活动,也使得妇女有机会接触到更广泛的社区。通过布施、参与寺院组织的慈善活动,她们在社区中扮演着更为积极的角色,尽管这种参与很大程度上仍受限于性别与家庭义务。 女性群体的互助与支持: 寺院、庵堂等场所,为妇女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于男性社会之外的交流空间。在这里,她们可以分享彼此的信仰体验,获得情感支持,形成一定程度的女性互助网络。 3. 情感与精神空间: 内心的安宁与慰藉: 佛教的教义,为妇女提供了一个面对生活苦难的心理缓冲。当现实生活遭遇挫折时,她们可以诉诸于佛教的信仰,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从而拓展了自身的精神承受能力。 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尤其是对于受过一定教育的妇女,佛教为她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生命本质、追求精神升华的途径。通过对佛经的研习,她们可能对自身的存在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在精神层面实现了自我超越。 个人价值的实现: 在受到诸多社会限制的情况下,佛教信仰的实践,为妇女提供了一种获得个人价值感的方式。通过修行、布施、参与慈善,她们在精神领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就感与归属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会空间上的局限。 四、 结论 宋代妇女的佛教信仰,并非仅仅是一种被动的宗教灌输,而是她们主动选择、积极实践的精神生活。这种信仰与她们的生活空间——无论是物质居所、家庭伦理,还是社会交往、个人情感与精神世界——都产生了深刻的互动。佛教信仰为宋代妇女提供了一种应对现实挑战的精神资源,赋予了她们在有限的生活空间中创造意义与价值的可能性。 本书力图呈现的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宋代妇女形象,她们并非完全被动的客体,而是在积极的信仰实践中,不断重塑与拓展着自身的生存空间,并在精神的维度上,寻求着属于自己的解放与超越。通过对宋代妇女佛教信仰与生活空间的深入探究,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宋代社会文化的全貌,更能洞察个体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如何运用精神力量来构筑与丰富自身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视野之开阔,着实超出了我原先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聚焦于某个非常狭窄的信众群体或者某一个特定寺院的个案分析,但实际接触后发现,作者似乎一直在努力将个体的信仰实践,置于宋代整个社会结构、经济变迁乃至审美趣味的大背景下来考察。这种宏观与微观的交织运用,使得书中的观点充满了生命力和延展性,让人在思考具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时代洪流的磅礴。这种跨学科的视野和全局观,使得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更是在解读历史发生时的“场域”效应,这一点非常引人入胜。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我来说,简直是一股清流。它完全避开了当下学术写作中常见的那些生硬的、充满晦涩术语的表达方式,转而采用了一种带着叙事性的、相对流畅的文笔。读起来感觉不像是在啃硬骨头,更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老者,非常耐心地为你讲述一段尘封已久的故事。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过渡段落的处理,它们巧妙地将不同侧面的论述连接起来,使得整个阅读体验一气呵成,没有突兀的断裂感。这种文笔功力,绝非一朝一夕可成,它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能够将复杂的概念用清晰且富有美感的句子表达出来,这对于提升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功不可没。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次视觉上的享受,无论是封面那柔和却又不失厚重的色彩搭配,还是内页纸张的选择,都透着一股沉静的古典韵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排版上展现出的匠心,那些引文的引用格式规范且典雅,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像是在进行一次缓慢而专注的考古。虽然我尚未深入探究其具体的学术内容,但仅仅是翻阅这本实体书,那种被精心对待的仪式感就已经让人心生敬畏。我是一个非常注重书籍物理体验的读者,这本书无疑在“物”的层面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不仅是欣赏其内涵,更是赞叹其作为一件工艺品的完整性。那种油墨散发出的淡淡的清香,似乎能将人瞬间拉回到那个被精心描摹的时代氛围中去,这对于沉浸式阅读体验来说,是无价的加分项。

评分

从一个历史爱好者纯粹的兴趣点出发,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工作量简直是天文数字。我注意到作者似乎在引证不同类别的原始文献时,展现出了惊人的平衡感——既没有过度依赖官修史料的官方视角,也没有完全沉溺于私人笔记的零散记载。它似乎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桥梁,将那些散落在各地、难以整合的碎片信息,系统而又全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猜想,为了构建出如此丰富的背景脉络,作者一定在浩如烟海的档案、碑刻甚至是一些地方志中花费了大量时间。这种对基础材料的敬畏和投入,是任何一本优秀的历史著作的灵魂所在,让人对作者的治学态度肃然起敬。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最近的心情非常浮躁,手头堆了不少需要快速消化的资料,但每次拿起这本书,那种缓慢下来的节奏感就非常治愈。它不是那种追求轰轰烈烈叙事的作品,而是将大量的篇幅投入到对细节的考据和描摹之中,这种扎实的基础工作,反而带来了一种令人安心的充实感。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它如何构建起一个严谨的知识框架,那种层层递进的论证逻辑,即使只是浏览目录和章节标题,都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庞杂史料时所下的苦功。这让我想起几年前读过的一部关于宋代园林艺术的专著,同样是对一个特定领域进行深挖,用近乎偏执的细致,去还原一个宏大时代背景下的小切面,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没有在“填鸭式”灌输的廉价感。

评分

该书的选题很好,内容充实,非常有用。京东送货很快

评分

听闻僧伽吒法门经于耳者 临命终时恒河沙等百千亿诸佛世尊安慰其人

评分

关于《僧伽吒经》的功德,世尊做了如下重要开示:

评分

关于《僧伽吒经》的功德,世尊做了如下重要开示:

评分

若有得闻如是法门经于耳者:八十劫中自识宿命,六十千劫作转轮王,八千劫中作天帝释,二十五千劫作净居天,三十八千劫作大梵天,九十九千劫不堕恶道,百千劫中不堕饿鬼二十八千劫不堕畜生,十三亿百千劫不堕阿修罗中,刀剑不伤,二十五千劫不生愚痴中,七千劫中具足智慧,九千劫中生处端正,具足善色如如来身,十五千劫不作女人,十六千劫身无病恼。三十五千劫常具天眼,十九千劫不生龙中,六千劫中无嗔恚心,七千劫中不生贫贱家,八十千劫主二天下,极最贫穷受如是乐,十二千劫不生盲冥,十三千劫不生聋中,十一千劫修行忍辱。临命终时识行将灭,不起倒想,不生嗔恚。见东方恒河沙等诸佛如来,面见南方二十亿佛,面见西方二十五恒河沙诸佛如来,面见北方八十恒河沙等诸佛如来,面见上方九十亿恒河沙诸佛世尊,面见下方百亿恒河沙等诸佛世尊。善男子,彼诸世尊安慰其人,“善男子,汝莫恐怖,汝已听受僧伽吒法门。”“善男子,汝见如是恒河沙等百千亿佛世尊不。”“唯然已见。”世尊告曰:“此诸如来故来见汝。”是善男子问言:“我作何善诸佛见我。”诸佛告言:“善男子,汝在人中曾闻僧伽吒法门,是故诸佛故来见汝。”

评分

书值得一读。书值得一读。

评分

善男子。若胡麻等数诸佛如来。说闻经功德不能令尽。

评分

书值得一读。书值得一读。

评分

书值得一读。书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