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法哲学及其起源 德意志法哲学文选(一)

康德法哲学及其起源 德意志法哲学文选(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彦,刘鹏,王小钢 等 著,吴彦 编,刘鹏,王小钢 等 译
图书标签:
  • 康德
  • 法哲学
  • 德意志法哲学
  • 法理学
  • 哲学史
  • 德国哲学
  • 古典法学
  • 西方哲学
  • 文选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365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961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8
字数:3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康德法哲学及其起源 德意志法哲学文选(一)》的研究对象之间跨越了多个世纪——从普芬道夫一直到康德。这基本上见证了德国法哲学逐渐从欧洲大陆传统、尤其从托马斯主义传统脱胎而出并自成一系的漫长生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条基本的思想脉络:一条是以普芬道夫—托马修斯为代表的意志论传统,一条是以莱布尼茨—沃尔夫为代表的理性主义传统。这两条主线最终汇聚到康德那里,并最终开启了一个独特的德意志法哲学的传统。

作者简介

  吴彦,法学博士,复旦大学政治系博士后研究人员,华东师范大学法律系讲师;在《二十一世纪》(香港)、《开放时代》和《政法论坛》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十余篇,译有《康德:权利哲学》、《实践理性的第一原则》、《法, 理性与善——菲尼斯文集》等书,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法哲学与政治哲学以及自然法理论。

  汤沛丰,德国弗莱堡大学法学院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法哲学和政治哲学。

  吴彦
,华东师范大学法律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法哲学与政治哲学以及自然法理论。

  杨天江
,西南政法大学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自然法理论。

  朱振,吉林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实证主义。

  杨晓畅,复旦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罗尔斯的政治哲学。

  孙国东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研究人员、副教授,主要从事西方法哲学和社会—政治哲学的研究,尤重哈贝马斯思想的研究。

  邱帅萍,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刑事法学和法哲学。

  姚远,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的法哲学与政治哲学。

目录

缘起
“德意志古典法学丛编”出版说明
编译者说明
普芬道夫的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
([美]迈克尔·赛德勒著,汤沛丰译)
托马修斯自然法理学导论
([英]托马斯·阿诺特著,吴彦译)
莱布尼茨的政治哲学
([美]帕特里克·莱利著,杨天江译)
政治、自由与秩序——康德的政治哲学
([德]沃尔夫冈·凯尔斯汀著,汤沛丰译)
论康德的《法权学说》
([英]卡特琳·费里克舒著,吴彦译)
康德的法律实证主义
([美]杰里米·沃尔德伦著,朱振译)
理性的公共运用
([英]奥诺拉·奥尼尔著,杨晓畅译,孙国东校)
康德论惩罚与道德存在的政治前提
([美]加尔·赫伯特著,邱帅萍译)
自律的限度——卡尔·马克思对康德的批判
([美]威廉·詹姆斯·布思著,姚远译)
参考文献选要
译 者 简 介

精彩书摘

  普芬道夫的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
  [美]迈克尔·赛德勒(Michael Seidler)/著 汤沛丰/译
  情况几乎就是这样的,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大多数时候,萨缪尔·普芬道夫男爵(Samuel Freiherr von Pufendorf,1632—1694)对于人们而言有多陌生,那么在此之前的数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人们对他就有多熟悉。他的命运清楚地表明了哲学上的兴趣是如何决定对历史背景的叙述方式的。就历史已被剪辑过而言(所谓剪辑,亦即,对于该历史,个别的思想家——正如通过其他的谱系形式那样来——盗用它、拒绝它、修改它或忽略它),个别的思想家以及由他们所形成的各种传统实际上多多少少有意地衬托了他们自己。因此,与生物学遗传相比,知识谱系(intellectual ancestry)总是显得较为具有争议性;而思想家们在后人对历史所作的某些具有启发性的解释当中的在场或缺席,这本身并不必然就准确地反映了他们实际的历史地位或重要性。
  普芬道夫的思想背景就是后威斯特伐利亚时代的欧洲(post�瞁estphalian Europe),时值神圣罗马帝国的内部正经历其各大“半自治邦国”(奥地利、巴戈利亚、巴拉丁领地[Palatinate]、萨克森、勃兰登堡[Brandenburg]以及其他邦国)之间权力关系的重构,而对外则要对那些对其构成挑战的强国(诸如英格兰、尼德兰联邦[the United Provinces]、瑞典、丹麦、波兰以及西班牙)维持一种防御姿态。神圣罗马帝国的主要目标是避免重新陷入宗教战争,以及应对分别来自法国和奥斯曼帝国(Ottoman)对其西方和东方领土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普芬道夫阐发了一套理论,该理论关涉个体间道德关系、国家权威、国家义务以及国家间合法交往等主题。他的首要目标也是避免毁灭性的社会冲突以及避免国家——在任何层面上——沦为那种被当作自然状态的战争状态。
  普芬道夫的方法是世俗的和反形而上学的,它有意地避开宗教诉求、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完善论及其目的论,还有这两者通常的混合体(该混合体吸引着许多德国的思想家、天主教徒以及新教徒)。与此不同,普芬道夫的方法建立在布丹(Bodin)、格劳秀斯、霍布斯的理论以及意大利的“国家理性”(reason-of-state)传统基础上。正因如此,普芬道夫被称作伦理学中的一位意志论者(voluntarist)、政治学中的一位主权论者以及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者。与自然法学派的那些形而上学的、新经院哲学的、理性主义的甚或是柏拉图哲学的版本不同——该版本的代表不但有萨拉曼卡学派(the School of Salamanca)(苏亚雷斯[Suarez]、维多利亚[Vitoria]),还有莱布尼茨和沃尔夫——普芬道夫的那种自然法被称为“现代版”或“新教版”。除了被认为是一位哲学家以及法学家以外,普芬道夫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历史学家,他把其对各种各样的欧洲国家(主要是这些国家的对外关系)的叙述作为例子,用以说明其基本哲学概念。其作品尤其注重论述教会与国家的关系、思想宽容与宗教宽容,也特别论述了培根哲学主题——哲学中的创新。由于他的作品具有清晰性、综合性、思想的敏锐性、好论辩性并同时具有相伴而来的恶名,因此,这些作品被译成了欧洲多国语言,并且,在18世纪通行的有关道德、社会、政治、历史和国际事务的著作中的许多基本概念以及基本特征,就是由普芬道夫的作品——通常以教学工具的形式——所提供的。
  1生平与著作
  普芬道夫1632年1月8日生于多尔夫开姆尼茨(Dorfchemnitz,位于德国萨克森的开姆尼茨市[Chemnitz]西南边的一个小镇)。该地区的新教徒选帝侯约翰·格奥尔克(Johann Georg)由于《帝国教产归还法令》(Imperial Edict of Restitution,1629年)以及由于蒂利的马格德堡劫掠(Tilly�餾 sack of Magdeburg,1631年)这两件事情而被迫放弃他在三十年战争中所持的中立立场,并只好投靠不久前攻占而来的由古斯塔夫·阿道夫(Gustavus Adolphus)所统治的瑞典军队(1630年,此时的瑞典属于反哈布斯堡联盟[anti-Habsburg alliance])。他的这两个选择——投靠瑞典军队以及随后在1635年重新回到神圣罗马帝国的山谷(Imperial fold)当中——导致其领土受到(之前本来得到了躲避的)掠夺,这次掠夺后来对青年普芬道夫关于帝国、宗教及政治权力的看法有所影响。普芬道夫的父亲伊赛亚斯·普芬道夫(Esaias Pufendorf)在1633年于弗劳哈(Fl�塰a)附近接过路德教牧师(pastorate)一职。若干年后,这家人正是在此处亲身经历了战争并体会到其可怕之处。(D�塺ing 1996a)在这个家庭里,除了萨缪尔之外还有十个孩子,而十个当中有七个活到了成年。在这七个人中又有四个是男孩,而萨缪尔的年龄在四兄弟中位列第三,他比他的哥哥小伊赛亚斯(Esaias,1628—1687)年轻大约小三岁,后者日后成为了欧洲最有才华的外交官之一,而且还是萨缪尔一生的密友及其资助人。(B�髍enger 1993,[中译者按]此处,作者用“B�髍enger”提醒读者去参阅附在正文后的“其他一手文献”或“二手文献”部分中作者名为“B�髍enger,J�薄钡淖髌罚�“1993”则表示相对应的1993年,“Un diplomate Su�骴ois ami de la France:Esaias Pufendorf(1628—1687),” XVIIe Siècle 45:223-46.其余著作仿此,不再注明。Fiedler 2003)普芬道夫的著作《学术专题论文选集》(Select Academic Dissertations/Dissertationes academicae selectiores 1675b)中的献词就承认了小伊赛亚斯的资助。
  ……

前言/序言

  “德意志古典法学丛编”出版说明
  19世纪下半期以降,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催生了法学的专业化和技术化,法学视野日趋狭窄。在20世纪的法律思想中,实证法学、社会法学、经济分析法学占据了法学的大半江山,现代法学十分“自觉地”排除有关制度与德行的思考,规范主义振振有辞,鄙夷有关法理之学的哲理思考,法学最终沦为律师的技艺。
  德意志古典法学有关政法之理的思考极其深刻,其对共同体秩序的反思,对制度之品质的思考,足以令专业化的法律人汗颜。德意志古典法学想要揭示一切社会现象的本质,揭示人类的本真的政治存在,它将制度设计与共同体的美好生活关联起来,为反思社会现象提供基本尺度和范式。不仅如此,现代法学中的大部分观念及概念,早已在德意志古典作品中埋下伏笔。
  德意志古典法学哲学化色彩成分极重,而非当今有板有眼之学术论文。凡此种种,均给阅读和理解带来了巨大困难。长期以来,对于隐藏在德意志古典大家作品中的政治法理,学人们仅停留于引证片段字句,未能有深入细致之钻研。本丛编不从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入手,亦不从流行的概念体系入手,而从德意志古典作品中政治法理的疏释入手,讲述政法学问和道理,引导有关政治法理之独立思考。
  政法之理如人生之理,离不开深刻的哲学反思,诚如个人向往美好的人生,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亦会向往美好的共同体生活。尤其是在亟亟于变革的当下中国,我们完全有必要反顾德意志古典政法思想的印迹。
  古典文明研究工作坊
  西方经典编译部丁组
  2012年9月

《康德法哲学及其起源:德意志法哲学文选(一)》是一部旨在深入探讨西方政治思想史与法哲学重要奠基者伊曼努尔·康德法哲学思想的著作。本书不仅着眼于梳理康德法哲学的核心概念、理论体系及其内在逻辑,更进一步追溯了这些思想在德意志法哲学发展历程中的起源与影响,并精选了与此主题相关的德意志法哲学文献,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来理解这一领域的演进。 一、 康德法哲学的核心与精髓 康德的法哲学思想,是其整个实践哲学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将理性视为一切道德和法律的最终来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以自由、正义、普遍性和义务为核心的理论框架。 理性与自由的统一: 康德认为,人类之所以区别于自然界的其他事物,在于其拥有理性,而理性恰恰是自由的根源。真正的自由并非随心所欲,而是指按照理性法则自主行动的能力。法律的目的,就在于保障这种理性自由免受他人的任意干涉,从而使所有个体的自由能够同时存在并兼容。这种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由观,构成了康德法哲学乃至整个自由主义法学思想的基石。 普遍立法原则: 康德将这一原则推而广之,认为任何一项法律或道德准则,如果想要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就必须能够被设想为一项普遍意志的法则。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能够希望我们所遵循的准则成为适用于一切理性存在者的普遍法则。这一“定言命令”式的思维方式,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法律伦理和法治理念,强调了法律的客观性、公正性和非功利性。 外在义务与内在道德: 康德区分了道德(内在于心灵的义务)和法律(外在于行为的义务)。法律关注的是行为是否符合外在的规定,而道德则关注行为的动机是否出于善良意志。然而,法律的最终目的并非仅仅强制遵守,而是要引导人们在外部行为上遵循理性,并最终培养内在的道德自觉。法律通过外在的强制手段,为道德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和保障。 国家与正义: 在康德看来,国家的合法性来源于社会契约,其根本目的是实现正义。他提出的“公法”(Rechtslehre)概念,旨在确立个体在社会中应当享有的权利以及国家对公民应承担的义务,从而保障每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他主张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的共和政体,在这种政体下,公民能够成为法律的制定者(通过代表),而非被动的服从者。 权利的绝对性: 康德强调,某些基本权利是不可剥夺的,是理性本身所赋予的,不容许以任何理由被侵犯。例如,财产权、人身自由权等,这些权利是实现个体自由和尊严的前提。 二、 德意志法哲学中的起源与演进 康德的思想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德意志法哲学领域激起了层层涟漪,并与其后的思想家产生了深刻的互动与发展。 启蒙思潮的遗产: 康德的法哲学思想,深深植根于18世纪启蒙运动的土壤。他吸收了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的社会契约论思想,但又对其进行了批判性的扬弃,更加强调理性的中心地位和个体自由的内在价值。他将启蒙的理性主义精神注入到法哲学之中,为德意志法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 康德的思想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黑格尔等后来的哲学家,在继承和批判康德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关于国家、法、自由等概念的理论。虽然黑格尔对康德的自由观进行了重要的修正,强调了自由在历史发展和社会伦理中的实现,但康德关于理性、普遍性、个体权利的论述,仍然是他们思想的重要起点。 法实证主义与自然法学的辩论: 康德对理性与法的关系的强调,为自然法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也因其对法律形式与实质的关注,也为后来的法实证主义者提供了反思和批判的对象。后来的德意志法学家,在继承康德关于法律应符合理性、保障自由的理念的同时,也对法律的实然性、可操作性以及历史演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法实证主义、历史法学等不同流派,并围绕着自然法的核心地位展开了持续的辩论。 政治思想的演变: 康德的法哲学思想,对于理解德国近现代政治思想的演变至关重要。他关于共和政体、分权制衡、公民权利的论述,对19世纪德国的政治改革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即使在后来德国经历动荡的政治时期,康德关于法治、正义、个体尊严的理念,仍然被反复提及和援引,成为一种重要的思想资源。 三、 文选的价值与意义 本书精选的德意志法哲学文选,旨在呈现康德法哲学思想在德意志语境下的丰富解读和发展脉络,具有以下重要价值: 提供一手文献: 文选部分直接呈现了与康德法哲学及其起源相关的德意志法学家的重要论述,让读者能够直接接触到历史上的思想原貌,避免二手解读的局限。 展现思想的传承与变迁: 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学派法哲学家的论述,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康德思想如何在德意志法学界被接受、被修正、被发展,以及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和回应。 深化对康德法哲学的理解: 阅读这些与康德思想紧密相关的文本,有助于读者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理解康德法哲学的独特之处、其理论的张力以及其深远的意义。例如,通过与黑格尔等人的比较,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康德对自由理解的独特之处,以及其理论的局限性。 反思当下法治的根源: 康德法哲学以及其在德意志法哲学中的演进,蕴含着关于正义、权利、国家、公民等诸多现代法治理念的重要基因。通过梳理这些思想的历史渊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反思当下的法治建设,认识到其理论基础和实践面临的挑战。 促进学术研究: 本书为法哲学、政治思想史、德国哲学等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有助于激发新的研究视角和学术讨论。 总而言之,《康德法哲学及其起源:德意志法哲学文选(一)》是一部集理论梳理、历史追溯、文献呈现于一体的学术著作。它不仅为理解康德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提供了深刻的视角,更为探索德意志法哲学乃至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打开了一扇重要的大门。通过深入研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法哲学领域中那些奠基性的概念和具有历史深度的思想脉络,从而获得对法律、正义与自由的深刻洞见。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西方古典哲学的读者,我总是在寻找那些能真正触及时代灵魂的作品。这部选集的价值,远不止于对康德文本的简单汇编。它的伟大之处在于,通过对特定法哲学文本的精选与编排,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思想对话场域。这种对话不仅发生在康德与他同时代的思想家之间,更像是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得以审视现代性早期,人类是如何努力用理性构建“正义”与“自由”的基石的。阅读这些文字,不是在背诵教条,而是在参与一场严肃的智力辩论,每一个论证的推进都充满了内在的张力与必然性。特别是对某些关键术语的细致考辨,展现了编者对于文本的深刻洞察力,使得那些常常被误读的概念,在此刻重新焕发出其原始的理论光芒。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选集的翻译质量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在处理康德那种特有的、结构繁复的长句时,译者展现了惊人的技巧——既保留了德语原著中那种层层递进、精确无误的逻辑链条,又避免了中文翻译中常见的僵硬和晦涩。这种“信达雅”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原本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哲学论述,变得可以被反复咀嚼和品味。这种对译文质量的执着,是学术著作能否真正走向广大读者的关键。没有一流的翻译,再好的思想也只能被锁在象牙塔中。这部作品的译者显然深谙此道,他们不是在转述,而是在用另一种语言,重新演绎康德思想的精髓,使得我们能够以最接近母语者的理解深度去接近这位巨匠。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韵味,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立刻就能感受到它承载的厚重感。扉页上的字体选择也很有讲究,既保留了学术的严谨,又不失阅读的舒适。我特别喜欢封面那种留白的处理,让中心的主题更加突出,就像康德的思想本身,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中,依然保持着一种清晰的结构和清晰的指向性。虽然我还没完全深入到文本的细节中,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导读部分,就能感受到编者在选材上的独到眼光,他们似乎捕捉到了康德思想体系中那些最核心、最具有穿透力的部分,而非仅仅罗列那些晦涩难懂的片段。这种细致入微的制作态度,让人对内部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仿佛在打开一个精密的智力迷宫,准备迎接一场智识上的洗礼。整体而言,这是一本从外到内都散发着专业气质和人文关怀的佳作。

评分

初次接触法哲学这个领域,坦白说,我曾担心会因为概念过于抽象而望而却步。但这部文选的导论部分处理得极为精妙,它没有直接将读者抛入康德那庞大而复杂的思辨体系中,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循序渐进地勾勒出十八世纪末德意志思想界的时代脉络。文字的流畅性和逻辑的严密性是显而易见的,它成功地将那些看似孤立的法学观念,嵌入到更宏大的伦理学和形而上学背景中去解析,使得理解不再是孤立的碎片化记忆,而是一种结构性的建构。我感受到了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所下的苦功,那种将纷繁复杂的思潮梳理得井井有条的能力,确实体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这简直是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了理论与实践的鸿沟,让我有信心去攀登更高的思想山峰。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功不可没。大量的脚注和参注系统设置得非常人性化,它们像是四通八达的小径,引导着读者在主文本与辅助说明之间自由穿梭,而不会打断整体的阅读节奏。我尤其欣赏那种将重要德语词汇原文保留下来的做法,这对于那些希望进行更深层次研究的读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它清晰地表明了编者和译者团队的立场:尊重文本的原始性,同时又不牺牲当代读者的可读性需求。这种细致入微的学术处理,体现了对读者智力投入的尊重,让我们确信自己手中握着的,是一部经过千锤百炼、可以作为案头参考的严肃学术著作,而非仅仅是一本快餐式的导读手册。

评分

很好

评分

还未读,之前是冲着编者吴彦的眼光买的,相信译文有严格把关!

评分

京东的包装越来越差了,都是废纸包或者薄塑料袋的,书是用废纸包,图书磕损严重。

评分

书是好书,就是贵了点~

评分

还未读,之前是冲着编者吴彦的眼光买的,相信译文有严格把关!

评分

又一本研究康德法哲学的书,冲着沃尔德龙的论文买的。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书是好书,就是贵了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