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保罗》最好和《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一起阅读,因为它们同属于阿兰·巴丢"反哲学家"这一理念的开拓性成果,很多概念可以相互参照。较之《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本书写得更富激情和现实意义。巴丢丝毫不掩饰对圣保罗的赞誉与崇敬,并用文本的力量向我们佐证了这份崇仰的坚实基础。经过巴丢的解读,保罗书信的多层意义得以彰显。读者可以通过此书加深甚或改变对圣保罗、《圣经》文本、哲学乃至信仰的认识。
阿兰·巴丢将西方思想史上几位具有特殊意义的思想家称作"反哲学家",他们是圣保罗、帕斯卡、卢梭、克尔恺郭尔、尼采、维特根斯坦和拉康,由此构成了巴丢的反哲学家系列。《圣保罗》是《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的姊妹篇,是对圣保罗的专题研究。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巴丢从哲学而非宗教的角度,严格立足于保罗的文本,深入探析了保罗对于达成人类间的普遍关联的重要思想贡献;从对保罗生平与学说的独特阐释中,为我们挖掘了一个作为诗人思想家、斗士和反哲学家的圣保罗的新形象。无论从思想史还是基督教研究来看,《圣保罗》都不失为一部发人深省的开创性哲学著作。
阿兰·巴丢(Alain Badiou),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作家、政治活动家。1937年出生于法属摩洛哥,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参加过阿尔都塞的学习小组,曾深受雅克·拉康的影响。1999年起任教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曾担任哲学学科主席,在逻辑、数学和马克思主义等多方面均有深入研究。巴丢绝非书斋中的哲学家,有着激进的政治思想,在参与左派政治组织的社会活动方面不遗余力。作为一位高产的思想者,他已有数十部著作问世,如《主体理论》《存在与事件》《世界的逻辑:存在与事件2》《德勒兹》《圣保罗》《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袖珍先贤祠》《哲学宣言》《第二哲学宣言》《法国哲学的冒险》等。
引言
第一章 保罗的当代性
第二章 保罗是谁
第三章 文本与语境
第四章 话语理论
第五章 主体的分裂
第六章 死亡与复活的反辩证法
第七章 保罗反对律法
第八章 作为普遍力量的爱
第九章 希望
第十章 普遍性与跨越差别
第十一章 结论
坦白地说,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与批判性是我读过的同类著作中少有的。作者显然在这方面投入了海量的心血,每一个引用的来源都经过了反复的考证,注释部分几乎可以独立成册。然而,与许多纯粹的学术著作不同,它成功地将严谨的考据与极具煽动性的文学笔法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它既能让你信服于那些铁一般的事实和数据,又能让你为之热血沸腾。书中对权力结构中“隐形劳动”的揭露尤为精彩,那些长期被主流叙事所忽视的群体——例如档案管理员、底层文书、甚至仅仅是城市通勤者——他们的存在和微小行动,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世界,被描绘得既震撼又真实。这本书不是在“讲述”历史,而是在“重塑”我们理解历史的方式。它迫使你质疑教科书上的简化论断,去思考每一个“必然结果”背后所付出的、往往是隐形的代价。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特定社会演进机制的严肃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本身就是一场大胆的实验。它似乎刻意打破了传统历史著作的时间轴概念,而是采用了一种“主题螺旋上升”的叙事方式。某一事件的细节可能在第三章被提及,但其深层影响的探讨却要等到第十章才会以全新的视角回归。这种非线性的组织手法,起初让人感到有些迷失方向,需要极大的耐心去适应。但一旦习惯了这种节奏,便会发现它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复调性。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回响室,将前文埋下的伏笔以不同的音色再次放大和折射。作者似乎在暗示:历史的真相并非单向流动,而是多重感知和反复重构的结果。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记录媒介的交叉引用——官方档案、民间传说、甚至当时的报纸广告,都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建出一个复杂而迷人的知识网络。这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稍有走神,便可能错过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评分这本关于城市规划与社会变迁的史诗,真是让人读完后仿佛亲身走过了那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尤其是在描绘建筑风格的演进如何映射出居民精神面貌的更迭时,简直达到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步。我原以为这只是一部枯燥的历史文献汇编,没想到它更像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社会学著作。书中对19世纪末期工业化浪潮如何重塑城市肌理的分析,尤其深刻。那些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背后,隐藏着多少权力的博弈与底层人民的挣扎,都被作者抽丝剥茧地呈现了出来。我特别喜欢它对公共空间的解读,是如何从单纯的集合场所,逐步演变成承载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的关键节点。读到某个章节时,我甚至能闻到旧城区石板路上雨水的气息,感受到电车穿梭时的震动。它不只是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对生活在其中的人意味着什么”。这种多维度的叙事,让这本书的厚重感和真实感扑面而来,让人不得不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中所蕴含的宏大命题。
评分初读此书,最大的感受是其语言的张力和叙事的跳跃性,它似乎更像是一系列高度浓缩的艺术评论与个人哲思的碎片化集合,而非传统的线性叙事。作者似乎并不热衷于提供清晰的因果链条,反而更倾向于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法,将抽象的文化现象与具体的感官体验强行连接在一起,产生出一种令人眩晕的张力。例如,书中对某一段时期艺术思潮如何被资本力量所异化和消费的描述,所使用的词汇极其尖锐和晦涩,初看令人费解,但反复咀嚼后,却能捕捉到一种对现代性本质的深刻嘲讽。它不提供答案,只抛出更尖锐的问题,让你在迷雾中自行摸索。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可以轻松浏览、结论明确的读物,那你可能会感到失望。但对于那些喜欢在文本的缝隙中寻找意义,享受阅读过程中的智力挑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藏。它挑战了阅读的常规预期,迫使我们用一种全新的、更具破坏性的视角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
评分我向来对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命运这一主题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表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没有将历史人物塑造成符号或英雄,而是极其细致地挖掘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犹豫和不完美。特别是关于几位关键人物在面对时代剧变时的内心挣扎,作者的心理描写入木三分,让人感同身受。我记得其中一段描述一位学者在学术理念受到主流冲击时的状态,那种混合了愤怒、自我怀疑和坚守的复杂情绪,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使得原本冰冷的历史事件,瞬间充满了人性的温度。此外,书中穿插的私人信件和日记摘录,虽然篇幅不多,但起到了极好的点睛作用,它们像是从厚重的历史帷幕后偷偷探出的眼睛,直视着读者的灵魂。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拒绝将人简化为历史的注脚,而是坚守了每个人生命体验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读完后,我对自己过去对那些“大人物”的刻板印象,有了彻底的修正。
评分在对柏拉图作品的研究中,“苏格拉底如何成为苏格拉底”的问题很晚才提出,而且必定很晚才提出:仅当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读者心中的确赢得了应有的钦慕之后,这个问题才得以出现。“苏格拉底是如何成为苏格拉底的?”这个问题是由这样的读者提出的:他们已然受到对话的吸引,来到了那位在众多哲人中看来最具公众性的哲人面前。由于有点急于知道他们自己独特的老师如何成为他自己,这些读者将会探询关于苏格拉底的首要记载,此后,他们才开始发现柏拉图如何将问题的答案编织进了对话里——读者得以提出这个问题,经过了柏拉图的精心安排。
评分挺好的,挺好的,很好!
评分挺好的,挺好的,很好!
评分帮朋友买的,应该不错
评分编辑
评分在于两个方面。第一个贡献是巴迪乌通过两次根本性转变寻找左翼政治的可能性,一次是通过毛主义而摆脱阿尔都塞无主体过程的非政治性悖论,进而把政治学奠基于拉康式的主体理论视域中;另一次是通过数学转向而摆脱毛主义所具有的不计后果的政治性。因此,巴迪乌既坚持左翼革命政治的可能性,又在西方左翼理论中保持了一份难得的冷静与沉着。这既是巴迪乌对左翼理论界作出的独特贡献,又是巴迪乌在理论上不随波逐流,勇于坚持信仰的体现。第二个贡献是巴迪乌以数学和诗为手段,以复兴真理为目标拯救摇摇欲坠的哲学,进而以一种冷静的眼光对当代的一些重大理论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考。通过对《存在与时间》及其相关文本的研究,揭示出海德格尔哲学及其延伸出来的当代解释学、当代分析哲学和后现代一后结构主义在对当代社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上的误判,凸显出柏拉图所开创的数学转向在当代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巴迪乌告诉我们,后现代只是哲学家们误判时代特征的结果,我们仍然处于现代性的范围内,无论是哲学还是政治在当代尚未终结,并且永远不会终结。
评分在于两个方面。第一个贡献是巴迪乌通过两次根本性转变寻找左翼政治的可能性,一次是通过毛主义而摆脱阿尔都塞无主体过程的非政治性悖论,进而把政治学奠基于拉康式的主体理论视域中;另一次是通过数学转向而摆脱毛主义所具有的不计后果的政治性。因此,巴迪乌既坚持左翼革命政治的可能性,又在西方左翼理论中保持了一份难得的冷静与沉着。这既是巴迪乌对左翼理论界作出的独特贡献,又是巴迪乌在理论上不随波逐流,勇于坚持信仰的体现。第二个贡献是巴迪乌以数学和诗为手段,以复兴真理为目标拯救摇摇欲坠的哲学,进而以一种冷静的眼光对当代的一些重大理论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考。通过对《存在与时间》及其相关文本的研究,揭示出海德格尔哲学及其延伸出来的当代解释学、当代分析哲学和后现代一后结构主义在对当代社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上的误判,凸显出柏拉图所开创的数学转向在当代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巴迪乌告诉我们,后现代只是哲学家们误判时代特征的结果,我们仍然处于现代性的范围内,无论是哲学还是政治在当代尚未终结,并且永远不会终结。
评分巴迪乌是法国后结构主义之后,挽救哲学及左翼政治的原创性思想家。与德里达、德勒兹、福柯等在年轻时期就在世界范围声名显赫相比,巴迪乌可说是大器晚成,在其著作《存在与事件》发表十年之后才开始受到法国人的关注,而取得世界性声誉更是21世纪初的事情。尽管如此,无论在法国还是英美世界,巴迪乌都成为继齐泽克之后炙手可热的人物。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特别是《存在与事件》发表之后,他出版了大量著作,广泛涉及本体论、数学、美学、文学、政治学、伦理学和性别政治,逐渐在各领域产生影响。[1]
评分新书,但是封皮破了一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