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孩子不爱学说话,怎么办?孩子21个月,会用“我”这个代词了,他是不是很聪明?孩子倒着看书,为什么?孩子发音不清楚,怎么办?孩子数数时不按顺序,怎么办?……《走进孩子的世界》适合0~3岁亲子教育的从业教师学习和使用。
作者简介
宗文革,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学前教研室教研员,幼儿园高级职称。从事学前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25年,带领各类型幼儿园在教育教学一线开展实践研究。独立承担北京市“十五”“十一五”课题研究,曾发表多篇论文,主编了《幼儿园五大领域主题活动课程》《大拇指教育》《读懂孩子--孩子的微表情》等图书。担任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0-3岁早期教育师资培训研究”北京指导教师以来,在研究0-3岁早教现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与丰台区学前科一起成立了“丰台区早教联合体”,坚持带领三十余所幼儿园定期开展早期教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课题组参与名单
了解孩子特点,当好第一任老师
一、0~3岁孩子的生理、心理特征
1.0~3岁孩子的生理发展特征
2.婴儿期心理发展特征
二:、0~3岁孩子的独特年龄特征
1.尊重孩子
2.转移注意
3.口径一致
4.提供选择
关注孩子发展,走进孩子的世界
一、动作发展类
1.孩子刚学会走路停不下来,怎么办?
2.孩子走路总是不稳,爱摔倒,为什么?
3.孩子快三岁了还不会双脚跳,怎么办?
4.孩子重复做一个动作,为什么?
5.亲子园会练习一些简单的精细动作,为什么?
6.孩子总是乱敲乱打,怎么办?
7.孩子在家中不玩穿珠,在亲子园却很爱玩,为什么?
8.孩子动手能力差,怎么办?
二、言语发展类.
1.一岁半的孩子喜欢说脏话,是不是有问题?
2.孩子不爱学说话,怎么办?
3.孩子21个月,会用“我”这个代词了,他是不是很聪明?
4.孩子倒着看书,为什么?
5.孩子发音不清楚,怎么办?
6.孩子都两岁了,还不会讲话,为什么?
7.孩子不会说一句话,就会说一个字,怎么办?
8.孩子识字是否合适?
9.两岁左右的孩子适合看什么书?
10.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不肯做,怎么办?
11.溺爱会减缓孩子的语言发育吗?
12.怎样和孩子一起看书?
13.孩子在外面不爱说话,在家却说个没完,怎么办?
14.如何面对孩子没完没了的问题?
15.怎样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16.孩子见东西就要,怎么办?
17.孩子发音不准确,怎么办?
18.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呢?
……
附录:促进孩子成长,树立榜样作用
精彩书摘
从1岁左右孩子刚学会走路开始,到2岁左右孩子能离地跳起,这段时间是孩子行走的敏感时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热衷于走路,同时练习其他复杂的技能。儿童需要发展行走这种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不是等着上天的降临,而是要靠自己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才能取得。学会行走,对儿童而言是第二次生命的诞生,因为这时他从一个无助的、不自由的人,发展成为一个自由的、主动的人。如果成人不能了解儿童这种行走的敏感期,不能理解儿童的内在需要,出于某种原因不能支持儿童的行为,那么儿童就会挣脱父母的怀抱,甚至不惜用哭闹来赢得走路的权利。家长可以创造条件让儿童练习走路,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无障碍”的环境。
◎建议:
(1)家长可以干预孩子走路,增强孩子行走的目的性。孩子刚会走,非常兴奋,有时候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走得时间长了,家长应给予干预,避免幼儿劳累。
(2)增强孩子行走的技巧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家长可以创造条件让儿童练习走路,如往前走、后退、侧身走等,同时要让孩子在各种质地不同的路面上练习行走,以帮助儿童掌握这一重要的技能。
(3)增强孩子行走的趣味性。孩子刚学会走,喜欢重复,他们把走路当成了游戏,越走越好玩。这种行为不但能够促进孩子“走”这一动作的发展,而且使他们多角度感知周围的事物,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时间:2岁10个月
因为孩子平时已经养成了不良习惯,成人又没有注意到孩子走路时不正确的姿势,未能及时纠正,所以就造成了孩子走路时总是不稳、爱摔倒等情况的出现。为此家长应指导幼儿观察成人的走路姿势,使孩子产生学习、效仿的心理需求;或让大一点的幼儿做示范动作,并说明要领:上体正直,上下肢自然协调地走。另一方面,若孩子心理过分紧张,也会走路不稳或摔倒,如在周围气氛很严肃以及听到口令“齐步走”时,孩子会由于心理过分紧张而出现不自然、不协调的走路姿态。
◎建议:
(1)成人可带领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一起念儿歌做游戏进行正确的走路练习,但成人在带领幼儿练习时,要用正面的、积极的方法进行诱导,切忌采用单调、重复、强硬的手段。
(2)幼儿在走路阶段爱摔倒,原因是不能协调肢体与路面的关系,有时是没看到坎儿,有时是看到了石头,但是不知该躲过去。因此,成人在孩子走路时应给予适当的提醒,同时也可以在易摔倒的地方扶着他们。
(3)成人应注意尽量让孩子在平整的地面上走路。
(4)如果孩子总是爱摔倒,建议去医院检查。
孩子快三岁了还不会双脚跳,怎么办?
◎时间:2岁11个月
如果孩子超过2岁2个月还不会双脚跳,说明他大动作发育稍晚,这有可能是因为腿部力量不足、动作协调性不够、本体感发展不好等。
◎建议:
在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增强孩子的腿部力量,如:握住孩子的手腕或让孩子握住自己的双手食指,让孩子体验双脚起跳的感觉;练习单脚站立时,可以让孩子扶住成人或者稳固的物体,让孩子“金鸡独立”;也可以通过练习骑自行车增强腿部力量。另外还需要注意培养孩子动作的协调性,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到户外攀爬,多陪孩子到大型蹦蹦床上去蹦蹦跳跳。
孩子在同周围物体的反复接触中,兴趣中心逐渐从自身的动作转移到动作的对象上来。这时,他们喜欢重复做某个动作,例如,将小瓶的盖子拿下来,盖上去,再拿下来,再盖上去,如此反反复复二十几次,乐此不疲。其实这很正常,这说明了孩子对自己动作产生的效果有极大的兴趣,而且这也是他们认识事物因果关系的开始。
建议: 家长不要武断地阻止他们,可以给他们一些安全卫生的小玩具供其任意摆布,这对孩子的智能发展很有帮助。
时间:2岁
有的家长第一次带孩子来上课,对老师提供的教具非常不理解。比如让宝宝练习塞东西、插小棍、夹小球这些动作到底有什么意义呢?皮亚杰把婴儿时期孩子的认知能力称作感觉运动能力,因为它更多地依赖感觉和动作。婴儿用手把弄物体,这其中蕴含着他们对物体的分析与综合性质的操作,属于思维范畴,因此另一些心理学家把婴儿的思维称作“手的思维”。
建议:
(1)家长作为观察者和引导者,不要干扰孩子的工作,应充分利用孩子的敏感期,给孩子准备一个充分的练习环境。
(2)家长应细心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敏感期。坚持早期教育,树立科学、现代的教育观念,让孩子在0~3岁这一关键期得到充分的发展。
……
前言/序言
探索成长的奥秘:一本关于理解与陪伴的书籍简介 这本书,名为《走进孩子的世界》,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说教,也不是一本教条式的育儿指南。它更像是一扇窗,一扇通往孩子内心深处,理解他们独特视角、情感脉络与成长轨迹的窗。它致力于邀请每一位阅读者,无论是父母、长辈,还是未来的教育者,放下成人的预设与标签,以一颗纯粹的心,去重新认识和倾听那些正处于生命初航阶段的小小个体。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了解孩子,因为我们曾是孩子,也因为我们日复一日地陪伴在他们身边。然而,孩子世界的复杂性,往往超越了我们固有的认知框架。他们的语言,是跳跃的、形象的,有时甚至是难以捉摸的。他们的行为,是直觉的、充满探索精神的,有时又在我们看来显得“不听话”或“奇怪”。《走进孩子的世界》试图解构这些表象,深入探寻其背后驱动孩子行为的深层原因。 这本书的核心在于“理解”。它不鼓励简单的模仿和复制,而是倡导一种基于观察、反思和共情的理解方式。它会带领我们一步步剖析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婴儿期的感知世界,到学龄前的好奇探索,再到童年期的规则建立与社会交往。我们将了解到,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来的,他们是如何通过感官、模仿、试错来学习的,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与成人有何本质的区别。 例如,书中可能会细致描绘孩子是如何通过反复堆砌积木,不仅仅是在玩耍,更是在探索物理规律、空间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或者,当孩子固执地要求按照自己独特的方式整理玩具时,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他们对秩序、掌控感以及独立性的早期需求。理解这些,便能让我们从“他怎么这么麻烦”转变为“他正在学习如何组织和管理”。 其次,这本书着重强调“陪伴”。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孩子提供物质上的满足,也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真正意义上的陪伴,是精神层面的联结,是情感上的支持,是参与他们生活并分享他们喜悦与困惑的深度互动。《走进孩子的世界》认为,高质量的陪伴并非时时刻刻的监视,而是适时地出现,给予恰当的引导,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被听见、被珍视。 书中的内容会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生动的语言和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来展示高质量陪伴的多种形态。它会探讨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如何倾听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如何回应他们提出的每一个“为什么”,如何与他们一起面对失败与挫折,以及如何在日常的点滴中,为孩子构建一个安全、信任的情感港湾。比如,当孩子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而情绪低落时,我们是简单地安慰“没关系,下次努力”,还是会坐下来,倾听他们的感受,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并鼓励他们从经验中学习?这种深度的情感交流,正是《走进孩子的世界》所推崇的。 《走进孩子的世界》并非要告诉读者“应该怎么做”,而是“可以如何做”,它提供的是视角和可能性。它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认识到没有两个孩子是完全一样的,因此,也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育儿秘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灵活的、充满智慧的育儿理念,一套能够随着孩子成长而不断调整和深化的理念。 书中还会触及一些孩子成长中常常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议题。例如,孩子的创造力是如何萌芽的,又如何被保护和激发?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培养自信心?如何引导孩子学会情绪管理,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人?如何在数字时代,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这些问题,在《走进孩子的世界》中,都会得到细致而富有洞察力的解读。 这本书强调,教育并非是将知识灌输给孩子,而是唤醒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它会鼓励我们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探索机会的环境,鼓励他们去尝试、去犯错、去独立思考。我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与孩子一同成长的同行者。 《走进孩子的世界》还会深入探讨“游戏”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它会分析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游戏特点,以及游戏如何促进孩子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发展。我们将了解到,游戏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孩子学习和探索世界最有效的方式。 此外,书中也会关注家庭教育的氛围和家长的言传身教。它会强调,父母自身的成长和心态,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个充满爱、尊重和开放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走进孩子的世界》鼓励家长们,在陪伴孩子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自身的成长,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总而言之,《走进孩子的世界》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实践指导与深度思考的书籍。它以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引导我们放下执念,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深的理解、更真的陪伴,去走进那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孩子世界。它相信,当我们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我们也会找到自己内心的成长与蜕变。它最终的目标,是帮助我们与孩子建立起一种深刻而持久的联结,让他们在爱与理解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这本书,献给每一个渴望真正理解孩子,并与孩子一同成长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