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维持机理 [Mechanisms for Maintaining Inner Mongolian Grassland Ecosystems]

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维持机理 [Mechanisms for Maintaining Inner Mongolian Grassland Ecosystem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兴国,李凌浩 编
图书标签:
  • 内蒙古
  • 草原
  • 生态系统
  • 生态学
  • 维持机理
  • 草地生态
  • 生物多样性
  • 植被动态
  • 干旱区生态
  • 生态恢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505553
版次:1
商品编码:1113817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丛书
外文名称:Mechanisms for Maintaining Inner Mongolian Grassland Ecosystem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维持机理》以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维持机理为核心命题,系统阐述了草地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养分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的响应及适应等重大机理;对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平衡、水分养分利用效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地下生态学过程等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集成与整合。旨在为从事内蒙古草原生态学研究的学者、学生与管理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简介

  韩兴国,男,53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任《Ecological Processes》、《Plant and Soil》、《Journal of Plant Biology》和《Ecological Research》等10余种国内外刊物的主编或编委。973项目“北方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维持与适应性管理的科学基础”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北方草地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等研究项目多项。在《Nature》、《Science》、《Ecology Letters》、《Global Change Biology》、《Ecology》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20余篇。
  
  李凌浩,男,48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草地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和草业科学。现任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生物分中心首席科学家,植物所多伦生态站站长,中国草地学会副理事长,植物所东乌珠穆沁草地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站学术委员会主任。主持有97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国际合作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重点、重大项目等多项。在《Nature》、《Ecology Letters》、《Global Change Biology》等12种国际刊物上共发表SCI研究论文68篇,主编(副主编)专著5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草地生产力及其稳定性维持机制
1.1 中国草地概况
1.2 内蒙古草地净初级生产力
1.3 内蒙古草原植物的光合物质生产
1.4 内蒙古草原植物的营养物质贮存
1.5 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对内蒙古草原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1.6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维持机制
1.7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 草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2.1 基本概念
2.2 国外研究进展
2.3 国内相关内容的研究进展
2.4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3章 草地生物多样性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3.1 全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
3.2 生物多样性对全球变化驱动因子的响应
3.3 生物多样性对资源添加梯度的线性/非线性响应
3.4 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关系
3.5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4章 草地生态系统能量平衡
4.1 能量平衡及其基本组分
4.2 草原群落能流日变化
4.3 草原群落能量季节 分配及其影响机制
4.4 刈割对草地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的影响
4.5 开垦对草地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的影响
4.6 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的影响
4.7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5章 草地生态系统水循环
5.1 草原生态系统水循环的研究现状
5.2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水循环
5.3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6章 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
6.1 草地碳循环的基本原理
6.2 草地碳循环与降雨格局变化
6.3 草地碳循环与大气氮沉降
6.4 草地碳循环与气候变暖
6.5 草地碳循环与CO2浓度倍增
6.6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7章 草地生态系统氮循环
7.1 草地生态系统氮循环研究进展
7.2 草地氮循环研究方法
7.3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氮循环过程研究
7.4 影响草地氮循环过程的因素
7.4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8章 草地植物养分利用策略
8.1 养分策略研究历史
8.2 相关概念
8.3 内蒙古草地植物养分策略案例分析
8.4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9章 草地生态系统化学计量学
9.1 草地植物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养分限制
9.2 草地生态系统的化学计量内稳性
9.3 植物一蝗虫化学计量相互作用与草地养分循环
9.4 草原生态演替的化学计量驱动机制
9.5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10章 草原群落根系动态与气候变化
第11章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在草原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精彩书摘

  2.3.5 优势植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与调控机理
  全球气候变化最典型的特征是温度增加、降水的量和频率的改变、C02浓度的增加、大气氮沉降的增加以及对流层中臭氧浓度增加。这些环境因子的改变,将对植物的生长产生极其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
  通常条件下,由于植物自身可塑性的调节作用,植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御由于水分和养分等环境因子的改变而对其生长产生影响,植物生长的这种弹性或抗性被称为稳定性。由于不同植物生长特性的差异,或者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其稳定性也有可能存在明显的中间差异。通过对内蒙古典型草原优势植物盆栽的氮、磷添加实验,发现不同植物稳定调节因子(H)变化在1.93~14.5。另外,H值也因为植物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分配、植物发育阶段、植物总的养分含量以及N:P而变化。植物根和叶的H值成负相关,并随着植物的发育而增加。植物氮的H值要大于磷的,二者又均低于N:P的H因子。不同物种相比较,具有高的N和P含量以及低N:P的植物具有较低的内稳性,表明越是稳定的植物在养分利用上越趋向于保守(Yu等,2011)。这个结果也表明,与藻类和真菌的H值相比,植物的H值有较大的变化范围,但又小于动物的。该研究也是首次针对植物进行相关的研究。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内蒙古草原两年的氮磷添加实验表明内稳性指数高的物种具有较高的优势度和稳定性,内稳性高的生态系统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稳定性。并且这一规律在27年的长期监测实验和1 200 km的样带实验中得到了验证。因此,通过调节生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化学计量内稳性成为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的维持重要机理。该文首次研究了植物的化学计量内稳性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上的重要性,拓展了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的范畴,也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Yu等,2010)。
  ……

前言/序言


草原的脉动:内蒙古生态系统的生命密码 广袤无垠的内蒙古草原,如同中国北方大地上的一块绿色绸缎,承载着独特的生命韵律与生态智慧。这片土地,不仅仅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丽画卷,更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生态系统,其维持和运转的机理,蕴含着自然界深刻的法则。本书并非直接探讨“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维持机理”这一具体学术议题,而是将目光投向草原这片土地本身,从更宏观、更具象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以及与之交织的人类文明的印记。 第一章:草原的呼吸——气候、土壤与水文的交响曲 内蒙古草原的生命,首先源于这片土地的地理禀赋。广阔的地形,从东部的森林草原过渡到中部的干旱草原,再到西部的荒漠草原,塑造了多样的生态环境。而这一切的根基,在于那无处不在的气候因素。这里,四季分明,寒暑交替,降水虽然相对稀少,却往往集中在夏季,滋养着万物的生长。本书将细致描绘这些气候特征,例如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及其季节性分布,以及风的频率和强度,这些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塑造了草原植物的种类、生长周期以及分布格局。 土壤,是草原生命的载体。本书将深入探究内蒙古草原的土壤类型,从肥沃的黑钙土到相对贫瘠的栗钙土,分析其质地、有机质含量、pH值以及保水能力。这些土壤特性,直接影响着草本植物的根系生长、养分吸收和水分利用。我们将考察不同区域土壤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如何受到植被、气候和地质活动的影响。此外,水文循环在草原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呈现草原地区的水系特征,包括河流、湖泊以及地下水的分布和补给方式。降雨如何被土壤吸收,水分如何在植被和土壤之间流动,蒸发如何影响水分的平衡,这些动态过程将通过生动的描述和具体的案例来呈现,让读者理解水资源在维持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章:生命的脉搏——草原植被的多样性与适应性 草原的灵魂,在于那片生机勃勃的绿色。内蒙古草原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植被类型,从耐旱的草本植物到稀疏的灌木,它们各自以独特的姿态,书写着生命的传奇。本书将详细介绍构成草原生态系统的主要植物类群,例如禾本科、菊科、豆科等植物,以及它们的形态特征、生理习性和繁殖策略。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些植物如何适应草原严酷的环境,例如它们发达的根系如何深入土壤,以获取有限的水分和养分;它们如何通过休眠、变态等方式躲避干旱和严寒;它们如何通过高效的光合作用,在有限的生长季节内最大化能量的捕获。 本书还将重点关注草原植被群落的结构和组成。不同区域的草原,其优势植物种类、物种丰富度以及群落的层次结构都存在差异。我们将通过实地考察的视角,描绘不同类型的草原群落,例如纯草甸、疏林草地、半灌木草原等,并分析影响这些群落形成的因素,包括气候、土壤、地形以及人类活动。此外,本书还将探讨草原植被的动态变化,例如季节性变化、年际变化以及长期演替。春季的萌发,夏季的繁茂,秋季的枯黄,冬季的沉寂,这些周而复始的生命节律,共同构成了草原的呼吸。 第三章:草原的居民——野生动物的迁徙与共生 草原不仅是植物的王国,更是多种野生动物的家园。从在地栖息的哺乳动物到季节性迁徙的鸟类,它们与草原植被相互依存,共同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本书将呈现内蒙古草原上具有代表性的野生动物群体,例如马鹿、黄羊、狼、狐狸、兔、鼠等哺乳动物,以及鹰、隼、雁、鸭等鸟类。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食性、繁殖策略以及它们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例如食草动物如何影响植被的组成和结构,捕食者如何控制食草动物的数量。 本书还将着重描绘草原上动物的迁徙行为。许多草原动物,特别是大型有蹄类动物,会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长距离的迁徙,寻找更适宜的食物和生存环境。我们将追溯这些迁徙的路线,分析驱动迁徙的因素,以及迁徙对草原生态系统以及其他物种的影响。同时,本书也将关注动物之间的共生关系,例如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寄生关系以及互利共生关系。这些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草原食物网的精巧结构,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 第四章:草原的守望者——游牧文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内蒙古草原,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世代相传的游牧文化,与草原生态系统形成了紧密的联系,也深刻地影响着这片土地的演变。本书将深入探讨游牧文化对草原的影响,包括传统的放牧方式、畜牧业的发展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之道。我们将考察游牧民族如何根据草场的季节性变化,合理安排牲畜的迁移和放牧,如何利用自然资源,以及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活动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日益复杂。本书将客观分析现代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资源开发等因素对草原环境带来的挑战,例如过度放牧、土地沙化、湿地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这些人类活动如何改变草原的植被结构、土壤肥力以及水文状况,并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功能造成潜在的威胁。同时,本书也将关注近年来兴起的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的努力,例如退耕还草、封育禁牧、科学放牧以及生态移民等措施,探讨这些措施的成效与局限,以及未来草原可持续发展的可能路径。 第五章:草原的未来——生态平衡的挑战与希望 内蒙古草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时也孕育着希望。本书的最后一章,将汇集前文的论述,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的整体状况,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我们将探讨影响草原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因素,例如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全球经济格局等。本书将强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健康对于区域乃至全球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 我们将聚焦于当前草原生态保护与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例如草地退化的驱动机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以及生态旅游与可持续牧业的发展模式等。本书将鼓励读者以一种更具批判性的思维,去理解草原生态系统面临的复杂问题,并思考个人在保护草原生态中所能扮演的角色。同时,本书也将传递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相信通过科学的认识、审慎的管理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内蒙古草原这片宝贵的生态财富,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继续谱写属于它的生命赞歌。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理解内蒙古草原的自然之美,生命之奇,以及文化之深。它不是一份枯燥的学术报告,而是一次充满感性的探索,一次对生命力量的致敬,一次对自然智慧的感悟。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能够对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产生更深厚的情感连接,并更加珍视和保护这片孕育了无数生命奇迹的草原。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学术贡献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创新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并未固步自封于既有的理论框架,而是大胆地引入了跨学科的视角,特别是将地质构造活动对现代草地格局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这无疑拓宽了传统草原生态学研究的边界。书中对长期监测数据的处理方法,也展示了作者团队在数据挖掘和模型构建上的前沿能力。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关于“阈值效应”的讨论,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数值,而是结合了历史气候变率和人类干扰强度,提出了一个多维度的评估体系,这对于制定精准的保护策略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很多以往被认为是随机波动的生态事件,在作者的分析下,都找到了潜在的、可预测的驱动因素。可以说,它不仅仅是对既有知识的总结,更是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指明了新的航标。

评分

读完前几章,我立刻被作者那种近乎“痴迷”的研究态度所深深吸引。他对于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水分动态的探讨,绝非教科书式的罗列,而是充满了鲜活的案例和实地考察的细节。尤其是在描述特定微地形对土壤水分储集功能的影响时,作者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逻辑,展现了极高的学术功底和对田野工作的深刻理解。我仿佛能跟随作者的文字,亲自走到那些起伏的沙丘与低洼的草甸之间,感受那种细微的湿度差异带来的巨大生态后果。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深入的微观分析,始终没有脱离宏观的背景,作者总能在恰当的时机将局部现象与整个区域气候变化的趋势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宏大与精微并存的叙事张力。这种平衡的把握,使得全书读起来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阅读的愉悦感,完全没有一般专业书籍那种晦涩难懂的通病。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这一点让我深感意外和惊喜。在论述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关系的部分,文字变得极其严谨和精确,每一个术语的选用都像经过了千锤百炼,如同精密仪器的刻度,不容许丝毫的偏差。然而,当谈及草原退化对牧民生活方式的冲击时,笔锋一转,又变得富有情感和人文关怀,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对传统生活智慧的尊重与惋惜。这种文体的无缝切换,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生态学讨论,平添了一层文化人类学的色彩。特别是作者在引入一些定性描述时所使用的比喻,常常一语中的,比如将生物量年际波动比作“草原的心跳”,这种富有诗意的表达,不仅帮助读者记忆,更激发了我们对这片土地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这种既学术又富有文学性的表达,是很多专业书籍所欠缺的。

评分

最后的感悟,是关于阅读这本书后产生的知识结构重塑。在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发现自己对“草原”的理解已经彻底超越了“一片长草的地方”这一简单概念。它不再是一个静态的背景,而是一个由错综复杂的生物、物理、化学过程相互作用构成的、具有强大时间深度的动态实体。书中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论述,特别是对“气候反馈机制”的深入剖析,让我深刻认识到这片土地在全球环境变化中的关键角色。这种认知上的提升,远比记住几个生态名词更有价值。它促使我从一个纯粹的消费者视角,转向一个负责任的观察者视角。这是一本需要慢读、细品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带来新的领悟,它成功地将复杂的前沿科学,转化为可以被广泛理解和尊重的智慧结晶。

评分

这部巨著的封面设计实在令人印象深刻,那抹深沉的墨绿与远处若隐若现的金色阳光交织在一起,仿佛一幅流动的油画,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到了那片广袤无垠的草原深处。内页的纸张质感极佳,微微泛黄的书边透着一种沉淀已久的历史感,即便是翻阅时指尖触碰到的触感都充满了对知识的敬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章节布局上的匠心独运,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章。开篇的叙事如同草原清晨的第一缕微风,轻柔而富有引导性,为后续复杂理论的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引用文献时,其选择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从经典的生态学理论到最新的遥感数据分析,构建了一个极其坚实的知识支撑体系。那些穿插在正文中的精美图表和示意图,并非简单的信息堆砌,而是经过了高度的提炼与艺术化处理,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把握核心概念。整体装帧的工艺水准,也体现了出版社对这部作品的重视程度,让人感觉手中捧着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