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起凤书院答问:外一种《左传义法》(繁体版)

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起凤书院答问:外一种《左传义法》(繁体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姚永朴,方苞 著,周春健,郭康松 编
图书标签:
  • 左传
  • 经典
  • 传统文化
  • 史学
  • 注释
  • 起凤书院
  • 繁体
  • 古代文献
  • 国学
  • 义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748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22069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3
字数:1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对于任何一种文明的深切把握,都需要通过精心研读支撑这种文明的经典著作来完成。华夏文明亘古绵长,经典富赡,尤其需要后世学人潜心向学,孜孜研求。清代至民国初年,中国传统学术经历了一个大总结时期,清代学者重视文字考据,遵沿“由小学人经学,由经学人史学”的治学路径,使传统经典中的诸多难题都“涣然冰释”。在这一大背景下,清代至民国初,也出现了一批新的学术初步读物,前接汉学的主张固然使得学风师古,但毕竟年代已久,如何在吸收新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引领新生学子入门,成为新的时代需求。

作者简介

  姚永朴(1861-1939),字仲实,安徽桐城世家,属麻溪一脉,桐城祖师姚鼐即出此系。永朴1901年客游广东信宜县,为起凤书院山长。《起凤书院答问》便是其任山长时,对诸生疑问的解答汇总,后在山东任上整理修订而成。书凡五卷,分经、史、子、集、杂,计80条,由之可睹20世纪之初的学术、社会风貌。
  
  方苞(1668-1749),字凤九,晚号望溪,安徽桐城人,与姚鼐、刘大槲合称“桐城派三祖”。方苞继承明人归有光“唐宋派”的古文传统,重视“义法”。《左传义法》一书,以举例形式专门讲述《左传》文辞义例,由方氏口授,门人王兆符、陈菳记录并传述,对于我们了解《左传》文辞义例及古文写作当有帮助。
  二书撰者之郡望皆属桐城,且有渊源,故合为一编,以资互览。

内页插图

目录

姚永朴 起凤书院答问
校注说明
弁言
卷一 经(15条)
卷二 史(22条)
卷三 子(14条)
卷四 集(19条)
卷五 杂(10条)

方苞 左传义法
校注说明
一、齐连称、管至父弑襄公
二、韩之战
三、城濮之战
四、邲之战
五、鄢陵之战
六、宋之盟

后跋
1.楞伽山人记
2.李光廷识
《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起凤书院答问:外一种<左传义法>》(繁体版)导读 本书汇集了中国传统学术中关于经典阐释的重要文献,旨在深入探究中国古代文人如何理解、消化并传承文化精髓。《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系列,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珍贵史料的发掘整理,已成为研究中国思想史、学术史及文化传承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推出的繁体版《起凤书院答问:外一种<左传义法>》,更是该系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展现了特定学术社群的知识传承模式,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思想活动的独特窗口。 一、 卷首语:学脉流芳,义理传薪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核心价值与思想精髓,多半蕴藏于历代经典之中。如何解读这些经典,使其生命力得以延续,并指导后世的行为与思想,一直是中华学术史上的重要课题。历代学者,以其毕生精力,或著书立说,或授徒传业,或编纂注释,致力于经典的阐释与传播。从早期对《诗》《书》《礼》《易》《春秋》的“五经”注解,到魏晋玄学对老庄的重释,再到宋明理学的集大成,无不体现了学术的“解释”精神。 “解释”并非简单的文字梳理,而是一种创造性的传承。它意味着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需求、个人的体悟,对经典进行新的阐发,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这种解释,既是对经典的忠实,也是对经典的超越。它需要深厚的学养,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历史语境的深刻理解。 《起凤书院答问:外一种<左传义法>》正是这一学术传统中的一个鲜活案例。它以问答的形式,集中展现了起凤书院学人对经典的理解与辩析。书院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教育和学术机构,是知识传承的重要载体。书院中的师生互动、问疑解惑,往往能最直接地反映当时的学术思潮、研究方法和知识焦点的变化。本书通过辑录起凤书院师生间的答问,如同打开了一扇窥视古代学术内部运作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看见那些智慧碰撞的瞬间,以及知识如何在交流与质疑中逐渐清晰、深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书收录的“外一种《左传义法》”,更是将经典解释的触角伸向了具体的一部重要史书——《左传》。《左传》作为《春秋》的传记,以其详实的叙事、精妙的笔法,成为历代士人学习历史、理解政治、感悟人生哲理的重要读物。对其“义法”的探究,意味着对《左传》叙事结构、事件取舍、人物塑造、言论记录等背后所蕴含的史学观、政治观、伦理观的深入挖掘。这不仅是对《左传》文本本身的解读,更是对其背后所承载的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思想的再审视。 二、 起凤书院:学术的摇篮,智慧的熔炉 起凤书院,在中国学术史的画卷中,是一个具有特定时代意义与学术印记的符号。虽然本书仅以“起凤书院”为名,但其所代表的,是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下,一种以师承、问答、辩论为主要形式的学术传承模式。书院的成立,往往是基于特定的学术主张或名师的号召,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学者和求学者。在这里,经典的研习不再是闭门造车,而是通过师生间、同门间的反复切磋,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鲜活的见解。 书院的答问形式,极具生命力。它打破了传统讲义的单向灌输,更强调互动性和个性化。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他们对经典理解中的困惑、对前人说法的质疑,甚至是基于现实观察而产生的疑问。而老师的回答,则是在充分肯定学生思考价值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拨开迷雾,深入探究。这种问答过程,既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也是对老师学识的检验与深化。它能够暴露出学术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引发新的学术争论,从而推动学术的进步。 在起凤书院的问答中,我们或许可以窥见当时士人所关注的焦点。他们可能在讨论《诗经》中某一句的训诂,也可能在争论《易经》卦象的吉凶,更可能在探究《春秋》笔法的妙处。这些讨论,构成了当时学术思想的生态图景,反映了士人如何将经典智慧应用于理解自然、社会与人生。 三、 《左传义法》:史书解读的深度密码 《左传》,作为春秋末期左丘明所著的编年体史书,其价值远不止于记录历史事件。它以其卓越的叙事艺术,精炼的语言,以及对人物言行的深刻洞察,成为中国史学乃至文学的典范。然而,《左传》的精髓,并非一目了然。其“义法”,即其叙事的方法、蕴含的道义、所遵循的原则,是解读《左传》的关键所在。 “义法”二字,包含了多层含义。首先,是“义”,即《左传》所传达的道义、伦理、政治原则。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特别是对君臣行为、国家兴衰的描摹,揭示了何为“君子之道”,何为“治国之道”。《左传》中的言论,如“唇亡齿寒”、“郑伯克段于鄢”等,早已成为流传千古的成语典故,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正是“义”的体现。 其次,是“法”,即《左传》的叙事方法、笔法、结构安排。左丘明在记录史实时,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有着精心的取舍和巧妙的组织。《春秋》“笔法”之精微,在《左传》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例如,对同一事件,可能侧重描写某个关键人物的行为,或强调某个决定性瞬间的对话,从而使事件的意义更加突出,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这种“法”,体现了作者的史学观和对历史的理解方式。 《左传义法》的探讨,正是要揭示这些深层密码。它可能涉及到: 史事选择与剪裁的背后逻辑: 为何选取这些事件,而舍弃那些?其背后是否隐含着作者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人物塑造的艺术手法: 如何通过对话、行动、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人物的言行是否反映了作者的褒贬态度? 政治哲学的解读: 《左传》中关于国家治理、外交策略、君臣关系的论述,揭示了怎样的政治智慧与伦理考量? 军事谋略的分析: 经典战役的描述,如何体现了兵法运用与战略思想? 伦理道德的范导: 《左传》对忠、孝、信、义等传统美德的强调,以及对背德失信行为的鞭挞,如何构建了当时的道德评价体系? 《春秋》笔法的延展与发挥: 《左传》在继承《春秋》“一字褒贬”的基础上,是如何通过更丰富的叙事来传达作者的评价的? 通过对《左传义法》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左传》这部史书本身,更能借此窥见中国古代士人如何通过史书来反思历史,认识政治,并从中汲取治国安邦的智慧与修身养性的道理。 四、 文本价值与学术意义 《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起凤书院答问:外一种<左传义法>》(繁体版)的出版,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还原学术现场: 通过问答体,本书生动地再现了古代书院的学术交流场景,让读者得以直接感受知识传播的动态过程。 保存珍贵史料: 许多问答记录可能首次以如此集中的形式呈现,为研究特定书院、特定时期的学术史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展现经典阐释的多元性: 不同学者、不同角度的解读,展现了经典在不同语境下的生命力,以及解释学上的丰富性。 深化对《左传》的理解: 《左传义法》的专论,将读者引入对这部伟大史书的深度解读,揭示其叙事结构、史学思想及伦理价值。 丰富中国学术史研究: 本书的问答与《左传义法》的结合,填补了对特定学术流派、特定经典阐释方法研究的空白。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对经典解释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根源与精神,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弘扬。 本书以繁体字出版,更显其对原貌的尊重,也方便了对古籍有深入研究的学者和读者。我们期望本书的问世,能引发学界对古代学术传承方式、经典解释理论以及《左传》研究的进一步关注和深入探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阅时,我立刻被其内容的组织方式所吸引。它似乎不是简单地罗列条文或注释,而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到经典背后的逻辑和义理之中。这种“答问”的体例,天然地带有一种互动性和解惑的意味,非常适合当代读者去理解那些经过时间沉淀后的复杂概念。我尤其关注它在处理经典文本时所采取的立场和方法论,是偏向训诂考据,还是侧重义理阐发?从排版和引文的选取来看,编者显然是力求在准确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对于我们这些半路出家、想深入探究传统学问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种结构无疑是宝贵的向导,它避免了直接投身浩瀚的原始文本而感到的无所适从,而是提供了一条清晰的、由浅入深的路径。我希望能看到它如何化繁为简,同时又不失原著的精髓。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史学和儒家思想有着长期关注的读者,我深知《左传》在史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但其叙事宏大、义理深邃,常常令人生畏。这本书光是名字里带着“外一种《左传义法》”就让我感到兴奋,这意味着它可能不仅限于传统的传注解读,而是触及到了《左传》作为史书的内在规范和创作意图,这才是真正触及核心价值的地方。我期望作者能够细致剖析那些关键的转折、人物的抉择背后,所蕴含的古人对“义”与“法”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如何影响了后世的史学观和道德判断。如果能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将这些义理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加以考察,那将是一次极富洞察力的阅读体验。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它如何帮助我们重建对春秋时代历史精神的感受力。

评分

这本《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起凤书院答问:外一种〈左传义法〉(繁体版)》的封面设计和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典的韵味扑面而来,纸张的触感也极佳,拿在手上分量十足,就知道这不是一本随随便便的普及读物,而是下了大功夫打磨的精品。我个人对传统文化中那些看似晦涩的古籍有着一种莫名的迷恋,总觉得它们如同沉睡的巨龙,蕴含着不为人知的智慧。这本书的标题就很抓人,尤其是“起凤书院答问”这几个字,立刻勾勒出一幅古代士人围坐探讨、切磋学问的场景,让人忍不住想一窥究竟。这种将古代学术精神与现代整理、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体验。我期待它能在严肃的学术探讨之余,也能展现出一种温和的、富于启发性的教化力量,而不是枯燥的考据堆砌。整体来看,从视觉到触觉,这本书都散发着一种对传统的深深敬意和对知识的虔诚追求。

评分

这本书的繁体字版本,对于习惯了简体中文的读者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享受。这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原汁原味”,更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重现了古代书籍的阅读氛围,强迫我们放慢语速,细嚼慢咽每一个用词和句式。我注意到,学术著作的繁体排版往往能更好地保留古籍原有的结构美感。更重要的是,不同版本的书在细节处理上可能存在差异,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术语的翻译或注释上,繁体版可能保留了更接近原著的语境。我希望这本书在校对和注释上是极为严谨的,毕竟它承载的是“起凤书院”这个带有强烈学术传承意味的品牌,任何疏漏都会影响其作为经典解释的权威性。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是衡量一本严肃学术读物价值的重要标准。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气质是沉静而厚重的,它拒绝浮躁的潮流,专注于对经典进行扎实的梳理和深入的阐发。我希望它能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提供一种可供当代人借鉴的思维模型。毕竟,研究古代经典的目的,绝非仅仅是为了复原历史的知识点,而是为了从中汲取应对当下困境的智慧。我期待它能像一面清澈的镜子,照见我们理解传统文化时可能存在的盲点和误区。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传统学术精粹的一次有力复兴和再阐释,它似乎在无声地告诉读者:真正的智慧,需要耐心和敬畏去挖掘,一旦找到,便能带来持久的光亮。我对这次深入中华文化腹地的探索之旅充满期待。

评分

中考考完六月底学校就会招一百来人参加集训,就是花暑假一个半月的时间把高中数学基本跑完。一些和数学竞赛本身关系不大的部分,比如立体几何、极限、导数等跑不完就算了。

评分

元明清的古文领域,如一潭死水,无重大突破。文化上独尊程朱理学,文字狱日益严苛,八股文风盛行。文人们不得不在这样严酷的文化专制下,战战兢兢地挥动手中那支脆弱的笔杆。而时至清中期,桐城派占领文坛几百年,时有&ldquo;桐城文章甲天下&rdquo;之美誉。自先秦诸子至唐宋八家,谁都没有在为文时一个明确的理论依据。而桐城派却高举&ldquo;义法&rdquo;旗帜,大行其道,为清代文坛注入一股新鲜的气息。而提出做文章所要遵循的&ldquo;义法&rdquo;理论第一人乃属桐城鼻祖方苞。

评分

校注说明

评分

2.李光廷识

评分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评分

起凤书院在广东信宜市镇隆镇旧县城内文明横街,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县裴正时创建,以对岸有凤凰山,取&ldquo;腾蛟起凤&rdquo;之意而命名,取&ldquo;凤凰起飞,人才辈出&rdquo;之意定名·

评分

卷五 杂(10条)

评分

卷一 经(15条)

评分

1909 年(宣统元年),清学部大臣奏荐仲实为学部咨议官。适逢其长子焕自日本留学,归京就职。京师法政专门学堂监督乔树楠聘先生为国文教习。于是先生挈家入京,教授京师法政学堂,撰成《蜕思轩读经记》 及《外国文学》 两书。1914年,仲实应北京大学聘,任文科教授。清史馆长赵尔巽复聘先生充清史馆纂修,乃成《清史稿》 四十余卷。民国七年,绩溪胡适自美国归,为北京大学教授,倡文学革命之论,评斥林纾,力排桐城派古文。适萧县徐树铮创正志学校,延姚叔节为教务长,于是仲实及林纾咸入是校讲学。先生在北京凡十二年,前后编印有《文学研究法》、《史学研究法》、《史事举要》、《旧闻随笔》等书。先生教授于大学时,危坐诵说,神采照人。诸生受其讲授者,之于课业无不豁然贯通,造就成材者不可胜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