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高级英语用法词典》兼收相关词语7000余条和常用词组近万条。在每个词目下按【学习要点】、【正误对比】、【常用词组】、【惯用搭配】和【相关词语】五个大类分项探讨入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经常碰到的问题,通过范例列出其用法并扼要地予以解析,以期对本词典使用者有所裨益并为高校外语界同仁和广大的中学教师以及自学者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卢思源,英语语言文学教授,上海市外文学会会长。由中国译协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并任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学术团体的会长。1987至2000年历任华东工业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院长、上海一纽约国际联合语言学院院长、上海邦德学院高级顾问兼外语学院院长(1999至今)、1987-1988年任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客座教授、1992-1993以及1995-1996年任香港商务印书馆客座高级编审兼顾问、1996年至今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1998年至今任上海市科技翻译事务所特级专家翻译、2000-2001年任香港Lango IT Network Co.Ltd高级顾问以及上海大学、上海外贸学院等高等院校的顾问教授。2004年10月起担任华东区六省一市外文学会协作组组长。
长期从事翻译学、科技英语及词汇学研究,已培养校内外英语研究生45名,出版专著7本、主编词典7部、发表中英论文50多篇,并主审词典、教材和专著数十种。1991年被评为中国机械电子工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待遇;1993年主编《工程师英语》并任该套教材电视录像片主讲,由中央电视教育台连续播放五年。
陈渊,翻译家、科普作家、副教授——上海翻译家协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上海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兼第2-6届理事会译委副主任、美国奥尼尔学会会员。
退休前,长期担任高校教学和编辑、编审工作,曾受聘任国家教委优秀学术专著评审委员会上海片审读委员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和上海市科协主办的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品评奖专家委员会委员。
因突出贡献,曾由国家教委、国家新闻出版署、上海市人民政府、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等授予荣誉证书、立大功奖状和高校教材编辑特等奖,以及学术专著一、二、三等奖十余种,并荣获优秀科普作家称号。
退休后,曾受聘任合资企业ESL.Co.Limited总编辑和香港Lango IT Network Co.Ltd.高级顾问多年;其后任福建人民出版社《世界科幻博览》月刊顾问兼编委,并受托担任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市人事局和上海市教委联合主办的《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证书教程》两套教材主编。个人著、译作品公开出版五十余部,1,800余万字。代表作有:工具书《新编中学英语词汇用法手册》、《英语造句词典》和《英语必考词用法详解词典》等;文学名著翻译代表性作品有《尤金·奥尼尔传》、《医生之家》和黑色幽默伐表作《茫茫黑夜》以及世界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这部词典具有鲜明的针对性、高度的可靠性和很强的实用性。例证真实,释义准确,表达地道,用法规范。读者可以放心地学,放心地用。
——朱永生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原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
这是一本在研究和创新的基础上编撰的针对性很强的学习工具。编者精选的2500余个词目是中国大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词汇。词典依据《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和英语实考资料,词目的内容建立在英语词汇学、语义学、统计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基础之上,可以解决中国大学生实际的问题。
——叶兴国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副校长、全国商务英语研究学会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目录
前言
体例说明
英语音标例释
词典正文
Index
前言/序言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的新世纪,学好和用好世界性语言——英语,已成为各行各业有志之士,尤其是莘莘学子的共识。然而,如何真正切实有效地掌握英语这一有助于促进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有力工具,始终是社会普遍关注和专家学者研讨的一大课题。
有鉴于此,本书编者十二人,积数十年英语教学经验,结合现代英语词汇学和语义学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近十年各类英语考试中每年数百万考生所反映出来的典型错误,以近四年的时间,针对各类学子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编成了这部学习词典。
众所周知,学习词典不同于一般的大型词典,学习词典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积极词汇的正确用法,这是学会地道英语的必要条件。这部词典共选收了容易混淆和误用的英语常用词2500余条,涵盖了大学英语词表中的全部常用积极词汇以及最新增补的更高要求词语,数量看似不大,但它们都是英语学习者和各类考生所必须掌握的核心词汇。此外,本词典还兼收相关词语7000余条和常用词组近万条。在每个词目下按【学习要点】、【正误对比】、【常用词组】、【惯用搭配】和【相关词语】五个大类分项探讨入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经常碰到的问题,通过范例列出其用法并扼要地予以解析,以期对本词典使用者有所裨益并为高校外语界同仁和广大的中学教师以及自学者提供参考。
为了使本词典切实体现来自实践并能指导英语教学和学习,本书编者仔细地分析了学生在学习中和各类英语考试中的答题情况,然后查阅了“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把典型的、错误频率高的用法和句式进行综合和加工,编写成书。
多年来,笔者一直有这样的想法:一本理想的英语工具书,不但要内容详实、例证丰富、辨义精确,而且要能引导读者从不知到知(knowledge)的阶段,并进一步使之从知的层面上升至熟练应用(skill)的水平。与此同时,还应指出使用该词时所需注意之点,诸如仔细辨析词义和词性以及该词具体用于何种句式等等;通过“正误对比”指出我国学生常犯的错误现象及其根源所在;列出该词的常用词组和惯用搭配,并从语言学和语义学的角度,通过“联想”(association),把关联词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合成词群,以英汉对照的形式一一列出,以供读者选用。在“搭配”(collocation)一项中,则从词语之间的横向搭配关系列举各种常用的搭配用法,供读者查阅。最后一项为“同义联想”和“反义联想”,将该中心词的常用同义词,近义词或反义词列出,点出其异同之处并各举实例,以之佐证。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学生在学习词汇时,决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然而,实际情况是,有些学子在阅读过程中,碰到生词短语便匆忙翻开词典,在略知其义后便将该词搁置一旁,就此了事。不言而喻,他们往往并没有真正通晓其义,也没有掌握其正确用法。为此,我们编写此词典,其目的是在于通过【学习要点】、【正误对比】、【常用词组】、【惯用搭配】和【相关词语】五个项目,帮助读者养成习惯,在词语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精度上多下点功夫,以免在往后应用时产生各种语用错误。
在本词典编写工作开始时,上海交通大学卫乃兴教授曾参与部分具体工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朱杰人对这一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副总编朱文秋和责任编辑王清伟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给予了诸多支持和帮助。我们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词典编纂是一项大工程,各编者又分散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电力学院等多所高校任教,平日工作异常繁忙,词典编写过程中难免有不到之处,况且,在编纂英汉词典时,由于两种语言的符号系统之间存在着不少差异,而符号信息是由概念义、附加义、文化义、语法义和搭配义所组成,在翻译词目和例证时往往会遇到不少的困难,再者,编者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效果之间总会有一定的差距,故请广大师生和读者对本词典多提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正。
《学术写作的基石:逻辑、结构与批判性思维指南》 一部专为深度学习者、研究人员及追求卓越表达的大学学子量身打造的综合性写作手册 在知识爆炸与信息洪流的时代,能否清晰、有力、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已成为衡量个人学术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核心标准。《学术写作的基石:逻辑、结构与批判性思维指南》并非一本旨在罗列语法规则或提供简单句式模板的工具书,它是一部深入探讨学术交流本质的方法论专著。本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读者建立严密的逻辑框架,构建清晰的论证结构,并最终实现高水平的批判性思维表达。 本书的撰写基于对当代高等教育中写作实践的深入洞察,认识到许多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学术任务时,常遇到的困难并非源于词汇量的不足,而是根植于对论证过程的陌生以及思维深度的挖掘不够。因此,全书的结构设计围绕“思维先行,表达随之”的原则展开。 第一部分:思维的铸造——批判性阅读与逻辑构建 本部分是全书的理论基石,旨在帮助读者从信息消费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构建者。我们不教授如何“写得漂亮”,而是着力于如何“想得明白”。 第一章:超越表象:批判性阅读的深度解析 本章系统地剖析了批判性阅读的各个维度。它首先区分了描述性阅读与分析性阅读的根本差异,强调后者要求读者主动介入文本,识别作者的潜在假设、意识形态倾向以及论证的隐含前提。内容涵盖: 辨识修辞陷阱与逻辑谬误的初级形态:不再仅仅停留在识别“人身攻击”等显性谬误,而是深入探讨“滑坡谬误”、“诉诸传统”在当代学术论述中的微妙表现形式。 文本的“地图绘制”:提供一套结构化的方法,用于快速定位文章的核心论点(Thesis)、支撑性证据(Evidence)、关键概念界定(Definitions)以及未被直接提及但影响深远的领域限制(Scope and Limitations)。 证据的层级与权重评估:详细分类了经验证据(Empirical)、理论证据(Theoretical)、案例证据(Anecdotal/Case Study)的性质和局限性,教导读者如何在不同学科背景下,合理分配对不同类型证据的信任度。 第二章:逻辑的骨架:论证结构与推演艺术 成功的学术写作,其核心在于一个坚不可摧的逻辑骨架。本章彻底抛弃了对传统“三段论”的僵化应用,转而聚焦于复杂论证的设计。 从演绎到归纳的灵活运用:探讨了演绎推理在构建理论框架中的严密性,以及归纳推理在探索性研究中的必要性。尤其强调了“溯因推理”(Abduction)在提出最佳解释模型中的作用,这对科学研究和历史分析至关重要。 复杂论点的“分解与重组”技术:面对多层次、跨学科的复杂议题,本章提供了一套可视化工具(如思维导图的高级应用),用于将一个宏大论点拆解成一系列可验证、可支撑的子命题(Sub-claims),并展示如何确保子命题之间无缝衔接。 反驳的艺术:构建强有力的“异议处理模块”:写作并非单向输出,而是与潜在的批评者进行对话。本章详述了如何预判、公正陈述并有效反驳最强有力的反对意见(The Strongest Counterarguments),从而使自身论点更具韧性与可信度。 第二部分:结构的精工——从大纲到篇章的雕塑 拥有清晰的思维逻辑后,如何将其转化为符合学术规范、引导读者流畅阅读的实体文本,是本部分的核心议题。 第三章:蓝图先行:高级大纲设计与篇章规划 本章强调,详尽的大纲是优秀论文的先验条件,而非事后总结。 “逆向工程”式大纲构建法:从预期的结论和主要论点出发,倒推设计每一章节和段落所需的论证材料。 “信息流”的规划:讨论了如何在章节内部安排信息,确保读者在阅读任何一个段落时,都能明确地知道该信息“承接自哪里”和“导向何处”,避免叙述的跳跃性。 引言的“导航系统”设计:引言不仅要设定背景,更要充当一份精确的“阅读路线图”。本章提供了构建引人入胜的“钩子”(Hook)、精确界定研究范围(Scope)、以及清晰陈述研究贡献(Contribution)的模板化而非模板化的策略。 第四章:段落的建筑学:主题句、支撑与过渡 段落是文章的砖石,其内部的紧凑性决定了整体的说服力。 主题句的“诊断功能”:区分真正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陈述本段的论点)与仅是信息的简单陈述。强调主题句必须具备可辩论性(Debatability)。 支撑证据的“三明治结构”:详细阐述了如何组织证据(例如:引入→呈现数据/引文→分析/解释数据如何支持主题句)的标准化流程,杜绝“引文堆砌”现象。 无缝衔接的过渡策略:超越简单的“此外”、“然而”,本章深入研究了跨段落和跨章节的语义桥梁构建,包括使用总结句(Concluding Sentences)作为衔接的锚点,以及如何通过引入下一部分的核心概念来实现平滑过渡。 第三部分:风格与修订——提升表达的专业性与精确性 本部分着眼于将“合格的表达”提升至“精湛的表达”,重点关注学术语体(Academic Register)的掌握和高效率的修订流程。 第五章:学术语体的构建与词汇的精准选择 本章关注的是如何让语言风格服务于论证的严肃性,而非仅仅追求辞藻的华丽。 去人性化表达与客观性的平衡:探讨了何时应使用被动语态以强调行动而非执行者,以及如何适度地在需要时引入第一人称以明确研究者的立场和局限性。 动词的选择:驱动论证的力量:分析了“弱动词”(如:is, has, seems)与“强动词”(如:elucidates, posits, refutes, aggregates)在提升句子效能上的差异。 冗余的清除与句式的简化:系统性地识别并移除常见的冗余表达(如“due to the fact that”应替换为“because”),并指导读者如何将复杂的长句拆解为更具冲击力的短句,以增强清晰度。 第六章:自我审校与修订:从“完成”到“卓越”的飞跃 修订是写作过程中最关键、却往往被最快略过的一步。 多阶段审校模型:提出一个分层的修订流程:第一轮关注逻辑一致性;第二轮关注结构流畅性;第三轮关注句子层面和格式规范。 以读者为中心的自我评估清单:提供了一套详尽的清单,引导作者从读者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文本——“我的核心主张在第几段被清楚阐明?”、“我在哪里可能让读者感到困惑?” 有效利用同行反馈:教授读者如何提出具体、有建设性的问题向同行征求意见,以及如何筛选和整合不同来源的反馈,避免陷入无休止的修改循环。 《学术写作的基石》旨在成为一本伴随读者整个学术生涯的伙伴,它所教授的技能——严谨的逻辑思维、清晰的结构组织和精确的表达能力——是任何专业领域内进行有效沟通所不可或缺的。这本书将帮助学生跨越“写作业”到“进行学术对话”的鸿沟,真正掌握用文字构建和传播知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