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國的權與法

傳統中國的權與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乾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法律史
  • 中國政治史
  • 傳統社會
  • 權力結構
  • 法理學
  • 社會控製
  • 帝製
  • 官僚製度
  • 文化史
  • 曆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法律齣版社
ISBN:9787511847331
版次:1
商品編碼:1129107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7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傳統中國的權與法》一篇試圖勾畫齣中國古代權力結構的發展軌跡、變換特徵,以及法律對權力的規製等問題。
  第二篇主要討論郡主權力與法律的關係問題,特彆是君權的製約機製,也即君權行使的“程序化”與“製度化”等方麵。
  第三篇主要討論常規權力與法律之間的關係。
  第四篇重點討論基層社會權力與法律之間的關係。

作者簡介

  林乾,曆史學博士,現為國傢重點學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傢清史編撰委員會典誌組專傢、中國法律史學會理事等。

目錄

序論/1 一、研究思路與內容/1 二、學術史研究概述/6 (一)國內研究現狀/6 (二)國外研究現狀/10 三、思考與結論/13 第一篇中國古代權力結構研究/19 一、權力金字塔與理想化結構/l9 (一)理想權力結構/20 (二)最初的實踐與挫摺/29 二、權力結構層級及其關係/36 (一)權力結構的層級/36 (二)三種主要權力關係/43 三、強化中央集權政體的原則/45 (一)重內輕外/46 (二)重文輕武/54 (三)分散、弱化地方權力/63 (四)迴避製度及其他/72 四、權力結構的演變及其特徵/81 (一)權力體係的凝固化/82 (二)權力結構超度搖擺/85 (三)政體形式單一與權力至上/91 (四)政治集中與經濟分散的矛盾/98 五、權力結構的失衡及問題/103 (一)權力結構嚴重失衡/104 (二)行政層級不斷增加/109 (三)權力製衡的悲劇效果/115 (四)“君臣同體”關係的破壞/121 (五)“大官多者其世衰”/126 (六)秩序:政權多重職能的復歸/133 第二篇君權與法律/141 一、權、法關係的演進及其錶徵/141 (一)“權移於法”時代/142 (二)權、法關係協調時期/147 (三)權、法關係蛻變時期/151 二、君主的權斷與法律/155 (一)君主的“權斷”要閤乎法的精神/155 (二)晉代對君主“權斷”的限製/158 (三)唐代君主“權斷”的法律規定/162 (四)宋代君主“權斷”的發展/168 (五)明代對君主“權斷”的抵製/170 (六)清代君主“權斷”的暢行/173 三、法律視野下對君主擅法的限製/178 (一)法與天下共,君主有守法之責/180 (二)對君主喜怒刑殺的限製/185 (三)製定法與君主敕、令的關係/193 (四)君主不親刑獄的倡導/197 四、立法的新趨嚮:尊君抑臣/200 (一)秦以後之法,盡是尊君抑臣之事/200 (二)唐律的轉型與摺中/203 (三)對皇帝操縱司法的批評/208 (四)明代“奸黨”入律及相關立法/209 第三篇常規權力與法律/214 一、法律的繼受與議定/215 (一)法律的繼受/216 (二)議定法律/219 (三)法律的修改與解釋/223 二、司法官的法律約束/230 (一)援法斷罪進入法典/230 (二)唐代君臣“守法”的博弈/232 (三)宋代修並法律的意義/238 (四)以法對抗皇帝詔敕/242 三、“廢人而用法”與吏治不舉/245 (一)“法簡權專”的漢代/245 (二)“廢人而用法”,“人治”走嚮“法治”/247 (三)清代“法條之密”至於極/252 (四)地方大吏徇私枉法/254 四、司法與行政權的嬗變/259 (一)行政權與司法權的分職/259 (二)宋代的審、判分司/263 (三)行政與司法的混閤/264 五、清代監察職能的弱化與司法/267 (一)巡按之廢置與司法/267 (二)颱諫閤一:君主不再受監督/275 六、清代三法司的權力製衡與皇帝對最高司法權的控製/281 (一)清代三法司的職權/281 (二)三法司之間的關係/283 (三)三法司“兩議”的法律規定/285 (四)三法司“兩議”引發的問題/288 (五)皇帝對三法司的控製/291 (六)皇帝對督撫大吏枉法的嚴懲/295 七、從王樹文呼冤案看晚清地方與中央的司法權之爭/299 (一)王樹文臨刑呼冤/299 (二)呼冤大案移交刑部/302 (三)地方大吏不服中央判決/308 (四)刑部破例“雙請”,巡撫反駁大部/310 (五)巡撫抗訴三法司/313 (六)都察院釋法/316 (七)司法權下移與就地正法的廢止/317 第四篇基層社會權力與法律/320 一、清代對紳權和宗族權的限製/321 (一)清代對紳權的打壓/321 (二)對宗族權的利用和限製/324 二、法律和地方官府賦予基層組織的權力/330 (一)明清時期基層社會權力的變異/330 (二)明清時期基層社會權力變異的三大特徵/330 (三)基層社會組織自治職能的萎縮/336 三、基層組織權力與官府的矛盾/338 (一)基層社會組織把持鄉政/338 (二)基層社會權力與民眾的對立/341 (三)邊疆民族地區基層權力的膨脹/342 (四)基層社會權力與官府的矛盾/345 四、官府對基層組織權力的監管/347 (一)官府對基層組織權力的限製/347 (二)嚴禁州縣官不當放權/349 (三)控製“首事”選任/350 (四)加強對基層組織的直接監督/351 (五)打擊不法基層組織/353 五、鄉紳對基層組織權力的製約/354 (一)明清時期鄉裏組織的職役化/354 (二)士紳對基層組織的控製/356 (三)官府與鄉紳的配閤/360 六、基層社會組織間的互相製約機製/362 (一)宋以來多元並存的基層組織體係/362 (二)明清時期基層組織的內部製約/362 (三)基層組織的民主機製/367 主要參考文獻/370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本聚焦於古代中國政治權力結構、法律製度及其演變的書籍的簡介: 《帝製中國的權力骨架與法律脈絡》 內容概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秦漢至清末,兩韆餘年間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權力運作的核心機製與法律體係的構建、演變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全書以“權”與“法”為雙重主綫,旨在呈現一個動態的、充滿張力的古代治理圖景,探討瞭皇帝的絕對權威如何通過精密的官僚體製得以實現,以及律令製度如何在維護皇權、規範社會秩序和處理日常紛爭中發揮作用。 第一部分:帝王之術與權力中樞 本部分首先考察瞭中央集權製度的起源與鞏固。從秦朝郡縣製的創立,到漢代“推恩令”對地方勢力的製約,再到唐宋時期文官政治的成熟,權力結構經曆瞭不斷的調整與優化。我們詳細分析瞭皇帝作為最高裁決者和立法者的地位是如何被神聖化和製度化的。 重點探討瞭內朝與外朝的權力製衡與消長。從漢代尚書颱的崛起,到唐代三省六部製的精細分工,再到宋代“中書門下”對皇權的有效製約(以及最終如何被架空),本書描繪瞭圍繞皇帝的決策層如何通過復雜的程序設計來管理龐大的帝國。特彆關注瞭秘書機構(如翰林院)在皇帝個人意誌錶達和政策起草中扮演的隱秘而關鍵的角色。 此外,還深入考察瞭監察製度的運作。《周製》中設立的禦史製度如何演變為宋代的言官係統乃至明清的都察院。監察官的職權範圍、彈劾程序及其在維護官僚集團內部紀律、防止地方割據方麵所起到的作用,被置於權力製衡的視角下進行審視。這不僅僅是反腐敗的工具,更是皇帝駕馭龐大官僚機器的“耳目”。 第二部分:律令體係的構建與重構 法律製度是中國古代政治穩定的重要基石。本書不僅梳理瞭曆代法典的編纂曆程——從漢代的《九章律》到唐代的《永徽律疏》,再到明清的《大明律》和《大清律例》——更側重於分析其內在邏輯和結構特點。 我們剖析瞭“重典治國”與“德主刑輔”之間的張力。古代中國法律體係的一大特徵是其將倫理道德規範(如儒傢的“五倫”、“三綱”)嵌入到法律條文中,使得刑罰帶有強烈的教化和維護宗法社會秩序的功能。例如,親屬相犯的量刑差異,以及“八議”製度對貴族和官員的特殊豁免,清晰地展示瞭“法”對“禮”的服從性。 在具體法律實踐層麵,本書詳細考察瞭刑法、民事與行政法規的交叉領域。刑法的嚴酷性固然引人注目,但更重要的是它如何被用作維護階級等級和皇權至高無上的工具。而對於土地、賦稅和契約的規定,則構成瞭古代經濟生活的法律框架。 第三部分:地方治理中的權法互動 權力與法律的結閤,在地方治理層麵體現得尤為具體和復雜。本書探討瞭知州、縣令等地方官吏所擁有的審判權、行政權和財政權是如何集於一身的。地方官既是帝國的代理人,也是事實上的微型君主,他們的自由裁量權是古代“良吏”精神的體現,但也常常導緻“嚴刑峻法”的齣現。 我們研究瞭司法實踐中的“情理”因素。在正式的律令條文之外,地方司法往往受到地方紳士、宗族勢力以及官員個人經驗的影響。這種“人治”的彈性,既是古代社會治理的潤滑劑,也是法律適用不公的根源。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本書揭示瞭普通民眾在麵對官府權力與僵硬法律時的無力感和應對策略。 第四部分:法律的社會功能與變遷 本書還關注瞭法律在不同曆史階段對社會結構和經濟活動的影響。例如,宋代商業的興起對傳統的土地私有和契約法律提齣的挑戰,以及元代在法律上對民族差異的處理方式。 在帝國晚期,麵對內憂外患,律令製度的僵化與保守性日益凸顯。律例的不斷增加,反映齣朝廷試圖用更細緻的規則來應對日益復雜的社會問題,但這同時也使得法律的解釋權和適用更加依賴於自上而下的權威。這種對既有框架的固守,最終成為近代中國政治法律改革的巨大阻力。 結論: 《帝製中國的權力骨架與法律脈絡》試圖構建一個綜閤性的分析框架,超越瞭對單一製度的贊美或批判,而是將其置於宏大的曆史脈絡中進行考察。它揭示瞭古代中國強大的中央集權係統,是如何通過一套精心設計的、既靈活又嚴苛的法律體係來維持其長久統治的。理解瞭“權”如何塑造“法”,以及“法”如何鞏固“權”,是理解整個古代帝國運作邏輯的關鍵所在。本書為研究中國政治史、法律史及社會史的讀者提供瞭深入的參照和思考的深度。

用戶評價

評分

《傳統中國的權與法》這個書名,仿佛在跟我訴說著一段古老而又迷人的故事。我還沒來得及深入探究書中的具體內容,但單從書名,我就已經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豐富曆史信息和深刻的學術思考。我腦海中不禁勾勒齣一幅圖景:在那個等級森嚴、權力高度集中的古代中國,法律是如何被創造、被執行,又如何與至高無上的權力進行博弈的?我特彆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權”的無形與有形,從皇權的至高無上,到官僚體係的層層製約,再到傢族宗法的影響力,這些權力是如何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而“法”,又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是維護統治的工具,還是保障公平的基石?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揭示一些不為人知的曆史細節,比如一些具有代錶性的法律案件,或者一些法律製度的變遷,以及這些變遷背後所摺射齣的權力運作的邏輯。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深入理解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和運行機製的絕佳機會,我渴望從中汲取智慧,更好地理解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文明。

評分

對於《傳統中國的權與法》這個名字,我的第一反應是,它一定是一本內容極其厚重、視角極為宏大的學術著作。雖然我還沒有真正開始閱讀,但僅僅是標題所蘊含的信息,就足以勾起我內心對中國古代政治和法律體係的好奇心。我猜想,作者並非僅僅羅列法律條文,而是會著力於探討“權”與“法”在中國古代社會肌理中是如何運作的。我設想,書中會分析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如何得到保障和擴張,同時也會審視那些法律規範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對其構成製約。更有趣的是,我期待書中能揭示在具體的曆史情境下,法律是如何被權力所利用,又在何種程度上成為瞭權力運作的工具。或許,書中會探討不同朝代在“權”與“法”的關係上存在哪些差異,是更加傾嚮於禮法並用,還是更側重於嚴刑峻法?我還好奇,在沒有現代司法獨立概念的古代,民間是如何接觸和運用法律的?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瞭解曆史,更像是嘗試理解一種古老文明如何維持其秩序和穩定,如何在“人”與“規則”之間尋找平衡的智慧。

評分

《傳統中國的權與法》這個書名,一下子就擊中瞭我的興趣點。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試圖理解在那個看似“人治”大於“法治”的時代,法律究竟扮演瞭怎樣的角色,而權力又是如何運作的。這本書,似乎就是為瞭解答這些疑問而生的。我還沒來得及翻閱,但光是標題就讓我腦海中浮現齣無數畫麵:從皇帝禦批的詔令,到地方官府的審判,再到民間百姓的日常糾紛,權力與法律的觸角無處不在。我猜測,作者會細緻地梳理中國古代法律體係的起源、發展和特點,同時也會深入剖析各種形式的權力,包括皇權、官僚權力、傢族權力,甚至是士紳的社會影響力,是如何影響和塑造瞭法律的製定與實施。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某個著名的曆史案件,或者某個時期法律執行的典型情況,來直觀地展現權與法之間的互動關係。是否會有關於中國古代法律的“變通”和“潛規則”的討論?法律在維護社會公平與穩定方麵,又麵臨著哪些挑戰和睏境?我感覺,這本書將是一次關於理解中國古代社會復雜運作機製的深刻探索,其深度和廣度都足以讓人沉醉。

評分

在翻閱瞭浩如煙海的史料,沉浸在數韆年的曆史長河中,我終於找到瞭這本書——《傳統中國的權與法》。盡管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細讀,但光是目錄和一些零散的章節就足以讓我心潮澎湃,對書中即將展開的宏大敘事充滿瞭期待。我尤其對作者如何勾勒齣“權”與“法”在中國古代社會交織、製衡,甚至有時相互吞噬的復雜圖景充滿瞭好奇。是儒傢思想的仁德與法傢的嚴酷在此碰撞齣瞭怎樣的火花?皇權至上之下,那些看似微弱卻又頑強的法律條文,在多大程度上約束瞭君主的權力,又在多大程度上成為瞭維護社會秩序的基石?我設想,書中會細緻描繪從王朝更迭到地方鄉紳,從宮廷秘聞到市井生活,權力與法治無處不在的身影。或許,作者會從具體的案例入手,比如某個牽動朝野的重大案件,或者某個地方性法規的製定與執行過程,來抽絲剝繭,揭示其背後的權力博弈和法理邏輯。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在作者的筆下,那些冰冷的法律條文如何被賦予鮮活的生命,又如何在錯綜復雜的社會關係中發揮作用。這本書,無疑是我探索中國古代政治文明和法律精神的一扇重要窗口,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既充滿人治色彩又孕育著法治萌芽的獨特世界。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傳統中國的權與法》像是一把鑰匙,悄悄地撥開瞭我心中關於古代中國社會結構和運行機製的層層迷霧。我雖然還沒有正式開始閱讀,但僅僅是想象這本書所要涵蓋的內容,就讓我感到一種智識上的極大滿足。我不禁在想,作者會如何處理“權”與“法”之間那微妙而又充滿張力的關係?它們是涇渭分明的對立麵,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統一體?我猜想,書中會深入探討帝王權力是如何構建與鞏固的,而法律又在其中扮演瞭何種角色——是馴服猛獸的繮繩,還是權力者手中 the ultimate weapon?我尤其期待看到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例如秦漢、唐宋、明清,在權與法方麵的演變和差異的分析。或許,作者會通過解讀一些重要的曆史文獻,如《唐律疏議》、《大明律》等,來展現法律條文的演進,並結閤當時的社會背景,分析這些法律的實際執行情況,以及它們是如何受到權力運作的影響的。我設想,書中還會觸及到地方層麵的權力格局,以及基層法律的實踐,這對於理解一個龐大帝國的運轉至關重要。這本書,仿佛是一部關於權力和秩序的史詩,我渴望從中學習到更多關於中國古代政治智慧和法律傳統的洞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