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的权与法

传统中国的权与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乾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法律史
  • 中国政治史
  • 传统社会
  • 权力结构
  • 法理学
  • 社会控制
  • 帝制
  • 官僚制度
  • 文化史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473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29107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传统中国的权与法》一篇试图勾画出中国古代权力结构的发展轨迹、变换特征,以及法律对权力的规制等问题。
  第二篇主要讨论郡主权力与法律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君权的制约机制,也即君权行使的“程序化”与“制度化”等方面。
  第三篇主要讨论常规权力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第四篇重点讨论基层社会权力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作者简介

  林乾,历史学博士,现为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典志组专家、中国法律史学会理事等。

目录

序论/1 一、研究思路与内容/1 二、学术史研究概述/6 (一)国内研究现状/6 (二)国外研究现状/10 三、思考与结论/13 第一篇中国古代权力结构研究/19 一、权力金字塔与理想化结构/l9 (一)理想权力结构/20 (二)最初的实践与挫折/29 二、权力结构层级及其关系/36 (一)权力结构的层级/36 (二)三种主要权力关系/43 三、强化中央集权政体的原则/45 (一)重内轻外/46 (二)重文轻武/54 (三)分散、弱化地方权力/63 (四)回避制度及其他/72 四、权力结构的演变及其特征/81 (一)权力体系的凝固化/82 (二)权力结构超度摇摆/85 (三)政体形式单一与权力至上/91 (四)政治集中与经济分散的矛盾/98 五、权力结构的失衡及问题/103 (一)权力结构严重失衡/104 (二)行政层级不断增加/109 (三)权力制衡的悲剧效果/115 (四)“君臣同体”关系的破坏/121 (五)“大官多者其世衰”/126 (六)秩序:政权多重职能的复归/133 第二篇君权与法律/141 一、权、法关系的演进及其表征/141 (一)“权移于法”时代/142 (二)权、法关系协调时期/147 (三)权、法关系蜕变时期/151 二、君主的权断与法律/155 (一)君主的“权断”要合乎法的精神/155 (二)晋代对君主“权断”的限制/158 (三)唐代君主“权断”的法律规定/162 (四)宋代君主“权断”的发展/168 (五)明代对君主“权断”的抵制/170 (六)清代君主“权断”的畅行/173 三、法律视野下对君主擅法的限制/178 (一)法与天下共,君主有守法之责/180 (二)对君主喜怒刑杀的限制/185 (三)制定法与君主敕、令的关系/193 (四)君主不亲刑狱的倡导/197 四、立法的新趋向:尊君抑臣/200 (一)秦以后之法,尽是尊君抑臣之事/200 (二)唐律的转型与折中/203 (三)对皇帝操纵司法的批评/208 (四)明代“奸党”入律及相关立法/209 第三篇常规权力与法律/214 一、法律的继受与议定/215 (一)法律的继受/216 (二)议定法律/219 (三)法律的修改与解释/223 二、司法官的法律约束/230 (一)援法断罪进入法典/230 (二)唐代君臣“守法”的博弈/232 (三)宋代修并法律的意义/238 (四)以法对抗皇帝诏敕/242 三、“废人而用法”与吏治不举/245 (一)“法简权专”的汉代/245 (二)“废人而用法”,“人治”走向“法治”/247 (三)清代“法条之密”至于极/252 (四)地方大吏徇私枉法/254 四、司法与行政权的嬗变/259 (一)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分职/259 (二)宋代的审、判分司/263 (三)行政与司法的混合/264 五、清代监察职能的弱化与司法/267 (一)巡按之废置与司法/267 (二)台谏合一:君主不再受监督/275 六、清代三法司的权力制衡与皇帝对最高司法权的控制/281 (一)清代三法司的职权/281 (二)三法司之间的关系/283 (三)三法司“两议”的法律规定/285 (四)三法司“两议”引发的问题/288 (五)皇帝对三法司的控制/291 (六)皇帝对督抚大吏枉法的严惩/295 七、从王树文呼冤案看晚清地方与中央的司法权之争/299 (一)王树文临刑呼冤/299 (二)呼冤大案移交刑部/302 (三)地方大吏不服中央判决/308 (四)刑部破例“双请”,巡抚反驳大部/310 (五)巡抚抗诉三法司/313 (六)都察院释法/316 (七)司法权下移与就地正法的废止/317 第四篇基层社会权力与法律/320 一、清代对绅权和宗族权的限制/321 (一)清代对绅权的打压/321 (二)对宗族权的利用和限制/324 二、法律和地方官府赋予基层组织的权力/330 (一)明清时期基层社会权力的变异/330 (二)明清时期基层社会权力变异的三大特征/330 (三)基层社会组织自治职能的萎缩/336 三、基层组织权力与官府的矛盾/338 (一)基层社会组织把持乡政/338 (二)基层社会权力与民众的对立/341 (三)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权力的膨胀/342 (四)基层社会权力与官府的矛盾/345 四、官府对基层组织权力的监管/347 (一)官府对基层组织权力的限制/347 (二)严禁州县官不当放权/349 (三)控制“首事”选任/350 (四)加强对基层组织的直接监督/351 (五)打击不法基层组织/353 五、乡绅对基层组织权力的制约/354 (一)明清时期乡里组织的职役化/354 (二)士绅对基层组织的控制/356 (三)官府与乡绅的配合/360 六、基层社会组织间的互相制约机制/362 (一)宋以来多元并存的基层组织体系/362 (二)明清时期基层组织的内部制约/362 (三)基层组织的民主机制/367 主要参考文献/370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聚焦于古代中国政治权力结构、法律制度及其演变的书籍的简介: 《帝制中国的权力骨架与法律脉络》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秦汉至清末,两千余年间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权力运作的核心机制与法律体系的构建、演变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全书以“权”与“法”为双重主线,旨在呈现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古代治理图景,探讨了皇帝的绝对权威如何通过精密的官僚体制得以实现,以及律令制度如何在维护皇权、规范社会秩序和处理日常纷争中发挥作用。 第一部分:帝王之术与权力中枢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与巩固。从秦朝郡县制的创立,到汉代“推恩令”对地方势力的制约,再到唐宋时期文官政治的成熟,权力结构经历了不断的调整与优化。我们详细分析了皇帝作为最高裁决者和立法者的地位是如何被神圣化和制度化的。 重点探讨了内朝与外朝的权力制衡与消长。从汉代尚书台的崛起,到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精细分工,再到宋代“中书门下”对皇权的有效制约(以及最终如何被架空),本书描绘了围绕皇帝的决策层如何通过复杂的程序设计来管理庞大的帝国。特别关注了秘书机构(如翰林院)在皇帝个人意志表达和政策起草中扮演的隐秘而关键的角色。 此外,还深入考察了监察制度的运作。《周制》中设立的御史制度如何演变为宋代的言官系统乃至明清的都察院。监察官的职权范围、弹劾程序及其在维护官僚集团内部纪律、防止地方割据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被置于权力制衡的视角下进行审视。这不仅仅是反腐败的工具,更是皇帝驾驭庞大官僚机器的“耳目”。 第二部分:律令体系的构建与重构 法律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石。本书不仅梳理了历代法典的编纂历程——从汉代的《九章律》到唐代的《永徽律疏》,再到明清的《大明律》和《大清律例》——更侧重于分析其内在逻辑和结构特点。 我们剖析了“重典治国”与“德主刑辅”之间的张力。古代中国法律体系的一大特征是其将伦理道德规范(如儒家的“五伦”、“三纲”)嵌入到法律条文中,使得刑罚带有强烈的教化和维护宗法社会秩序的功能。例如,亲属相犯的量刑差异,以及“八议”制度对贵族和官员的特殊豁免,清晰地展示了“法”对“礼”的服从性。 在具体法律实践层面,本书详细考察了刑法、民事与行政法规的交叉领域。刑法的严酷性固然引人注目,但更重要的是它如何被用作维护阶级等级和皇权至高无上的工具。而对于土地、赋税和契约的规定,则构成了古代经济生活的法律框架。 第三部分:地方治理中的权法互动 权力与法律的结合,在地方治理层面体现得尤为具体和复杂。本书探讨了知州、县令等地方官吏所拥有的审判权、行政权和财政权是如何集于一身的。地方官既是帝国的代理人,也是事实上的微型君主,他们的自由裁量权是古代“良吏”精神的体现,但也常常导致“严刑峻法”的出现。 我们研究了司法实践中的“情理”因素。在正式的律令条文之外,地方司法往往受到地方绅士、宗族势力以及官员个人经验的影响。这种“人治”的弹性,既是古代社会治理的润滑剂,也是法律适用不公的根源。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本书揭示了普通民众在面对官府权力与僵硬法律时的无力感和应对策略。 第四部分:法律的社会功能与变迁 本书还关注了法律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社会结构和经济活动的影响。例如,宋代商业的兴起对传统的土地私有和契约法律提出的挑战,以及元代在法律上对民族差异的处理方式。 在帝国晚期,面对内忧外患,律令制度的僵化与保守性日益凸显。律例的不断增加,反映出朝廷试图用更细致的规则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但这同时也使得法律的解释权和适用更加依赖于自上而下的权威。这种对既有框架的固守,最终成为近代中国政治法律改革的巨大阻力。 结论: 《帝制中国的权力骨架与法律脉络》试图构建一个综合性的分析框架,超越了对单一制度的赞美或批判,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脉络中进行考察。它揭示了古代中国强大的中央集权系统,是如何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既灵活又严苛的法律体系来维持其长久统治的。理解了“权”如何塑造“法”,以及“法”如何巩固“权”,是理解整个古代帝国运作逻辑的关键所在。本书为研究中国政治史、法律史及社会史的读者提供了深入的参照和思考的深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传统中国的权与法》像是一把钥匙,悄悄地拨开了我心中关于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层层迷雾。我虽然还没有正式开始阅读,但仅仅是想象这本书所要涵盖的内容,就让我感到一种智识上的极大满足。我不禁在想,作者会如何处理“权”与“法”之间那微妙而又充满张力的关系?它们是泾渭分明的对立面,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统一体?我猜想,书中会深入探讨帝王权力是如何构建与巩固的,而法律又在其中扮演了何种角色——是驯服猛兽的缰绳,还是权力者手中 the ultimate weapon?我尤其期待看到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例如秦汉、唐宋、明清,在权与法方面的演变和差异的分析。或许,作者会通过解读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如《唐律疏议》、《大明律》等,来展现法律条文的演进,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这些法律的实际执行情况,以及它们是如何受到权力运作的影响的。我设想,书中还会触及到地方层面的权力格局,以及基层法律的实践,这对于理解一个庞大帝国的运转至关重要。这本书,仿佛是一部关于权力和秩序的史诗,我渴望从中学习到更多关于中国古代政治智慧和法律传统的洞察。

评分

对于《传统中国的权与法》这个名字,我的第一反应是,它一定是一本内容极其厚重、视角极为宏大的学术著作。虽然我还没有真正开始阅读,但仅仅是标题所蕴含的信息,就足以勾起我内心对中国古代政治和法律体系的好奇心。我猜想,作者并非仅仅罗列法律条文,而是会着力于探讨“权”与“法”在中国古代社会肌理中是如何运作的。我设想,书中会分析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如何得到保障和扩张,同时也会审视那些法律规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对其构成制约。更有趣的是,我期待书中能揭示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下,法律是如何被权力所利用,又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了权力运作的工具。或许,书中会探讨不同朝代在“权”与“法”的关系上存在哪些差异,是更加倾向于礼法并用,还是更侧重于严刑峻法?我还好奇,在没有现代司法独立概念的古代,民间是如何接触和运用法律的?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更像是尝试理解一种古老文明如何维持其秩序和稳定,如何在“人”与“规则”之间寻找平衡的智慧。

评分

《传统中国的权与法》这个书名,仿佛在跟我诉说着一段古老而又迷人的故事。我还没来得及深入探究书中的具体内容,但单从书名,我就已经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和深刻的学术思考。我脑海中不禁勾勒出一幅图景:在那个等级森严、权力高度集中的古代中国,法律是如何被创造、被执行,又如何与至高无上的权力进行博弈的?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权”的无形与有形,从皇权的至高无上,到官僚体系的层层制约,再到家族宗法的影响力,这些权力是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法”,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维护统治的工具,还是保障公平的基石?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比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案件,或者一些法律制度的变迁,以及这些变迁背后所折射出的权力运作的逻辑。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运行机制的绝佳机会,我渴望从中汲取智慧,更好地理解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文明。

评分

在翻阅了浩如烟海的史料,沉浸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终于找到了这本书——《传统中国的权与法》。尽管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细读,但光是目录和一些零散的章节就足以让我心潮澎湃,对书中即将展开的宏大叙事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对作者如何勾勒出“权”与“法”在中国古代社会交织、制衡,甚至有时相互吞噬的复杂图景充满了好奇。是儒家思想的仁德与法家的严酷在此碰撞出了怎样的火花?皇权至上之下,那些看似微弱却又顽强的法律条文,在多大程度上约束了君主的权力,又在多大程度上成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我设想,书中会细致描绘从王朝更迭到地方乡绅,从宫廷秘闻到市井生活,权力与法治无处不在的身影。或许,作者会从具体的案例入手,比如某个牵动朝野的重大案件,或者某个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与执行过程,来抽丝剥茧,揭示其背后的权力博弈和法理逻辑。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在作者的笔下,那些冰冷的法律条文如何被赋予鲜活的生命,又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发挥作用。这本书,无疑是我探索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和法律精神的一扇重要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既充满人治色彩又孕育着法治萌芽的独特世界。

评分

《传统中国的权与法》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兴趣点。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试图理解在那个看似“人治”大于“法治”的时代,法律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而权力又是如何运作的。这本书,似乎就是为了解答这些疑问而生的。我还没来得及翻阅,但光是标题就让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画面:从皇帝御批的诏令,到地方官府的审判,再到民间百姓的日常纠纷,权力与法律的触角无处不在。我猜测,作者会细致地梳理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同时也会深入剖析各种形式的权力,包括皇权、官僚权力、家族权力,甚至是士绅的社会影响力,是如何影响和塑造了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著名的历史案件,或者某个时期法律执行的典型情况,来直观地展现权与法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否会有关于中国古代法律的“变通”和“潜规则”的讨论?法律在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方面,又面临着哪些挑战和困境?我感觉,这本书将是一次关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复杂运作机制的深刻探索,其深度和广度都足以让人沉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