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的流動:閩北山區的物質、空間與曆史敘事(1644-1949) [The Flow of Tea: The Material, Space and Historical Narrative in Mountain Area of Northern Fujian(1644-1949)]

茶葉的流動:閩北山區的物質、空間與曆史敘事(1644-1949) [The Flow of Tea: The Material, Space and Historical Narrative in Mountain Area of Northern Fujian(1644-1949)]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肖坤冰 著,彭兆榮 編
圖書標籤:
  • 茶葉
  • 閩北
  • 曆史
  • 空間
  • 物質文化
  • 社會經濟
  • 區域研究
  • 近代中國
  • 福建曆史
  • 文化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29125
版次:1
商品編碼:1130013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田野歸去來:人類學實證研究叢書
外文名稱:The Flow of Tea: The Material, Space and Historical Narrative in Mountain Area of Northern Fujian(1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從17世紀開始,最早由我國閩北山區流入西方世界的茶葉,是導緻近代中西衝突與社會變革的關鍵性物質之一。在近代閩北山區以茶葉産銷為中心的區域社會發展過程中,實際上包含著兩股文明之流的逆嚮流動:一方麵是中國茶葉嚮西方世界的傳播,尤其是武夷紅茶(Bohea)在英國的影響力遠遠超過瞭在原産地崇安縣,英國人對正山小種(Lapsang Souchong)的熱捧,調整和重塑瞭閩北山區的空間結構及當地人的文化圖式;另一方麵,來自於西方的民族-國傢(nation-state)製度作為一種“文明”産物自晚清以來就對傳統中國造成巨大衝
  擊。民國時期,國傢政權建設進一步在基層社會中展開。當地的各種勢力群體在對茶利、茶捐、茶權的反復商榷和調適中,都充分運用瞭民族一國傢話語,在體製內尋求解決問題的渠道,因此這也是一個現代國傢政權在地方社會逐步建構的過程。此外,在以茶葉為物質媒介的東西方跨文化比較中,筆者還對傳統中國社會中的“技術”一詞進行瞭反思。
  綜上所述,在近代閩北山區以茶葉産銷為中心的區域社會發展過程中,構成區域社會動態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並不僅僅是經濟學意義上的市場網絡的形成,它還同時受到本地的曆史敘事、海外市場對武夷茶“意義”的重塑、社區中的儀式傳統、王朝國傢力量、各種利益群體之間的權力博弈等各種綜閤性因素的影響,因而必須將這一過程置於王朝、國傢、政治、經濟、民俗社會發展的曆史脈絡中來加以把握。

內容簡介

  17世紀以來,最早由我國福建省武夷山流入西方世界的茶葉,成為導緻近代中西衝突與社會變革的關鍵性物質之一。在近代閩北山區以茶葉産銷為中心的區域社會發展過程中,實際上包含著兩股文明之流的逆嚮流動:一方麵是中國茶葉嚮西方世界的傳播,尤其是武夷紅茶在英國的影響力遠遠超過瞭在原産地崇安縣,英國人對正山小種的熱捧,調整和重塑瞭閩北山區的空間結構及當地人的文化圖式;另一方麵,來自西方的“民族~國傢”體製,作為一種“文明”産物對帝製中國造成瞭巨大衝擊。民國時期,國傢政權建設逐步在閩北鄉村社會中展開。當地的各種勢力在對茶利、茶捐、茶權的反復商榷和調適中,都充分運用“民族一國傢”的話語,在體製內尋求解決問題的渠道,因此這也是一個現代國傢體製在地方社會逐步建構的過程。《茶葉的流動:閩北山區的物質、空間與曆史敘事(1644-1949)》通過對明朝以降閩北山區茶葉貿易網絡的追蹤,展現瞭區域社會在受到本地的曆史敘事、海外市場對武夷茶“意義”的重塑、社區中的儀式傳統、王朝國傢行政力量等多重因素影響下的動態發展過程。

作者簡介

  肖坤冰,四川資陽人,畢業於廈門大學,人類學博士,現為西南民族大學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區域社會史、物質文化研究、旅遊人類學等。曾在《民族研究》《民俗研究》《世界民族》等學術期刊上發錶論文二十餘篇;著有《人行草木間:貴州久安古茶樹曆史人類學考察》。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導論
第一節 相關學術史迴顧
第二節 武夷茶的研究意義
第三節 研究視角與分析架構

第一章 閩北山區的地理生態與社會文化背景
第一節 地理生態與環境
第二節 閩北的水係網絡
第三節 想象與現實:神話與地方誌中的武夷山

第二章 正與外:閩北山區的空間結構
第一節 正岩/外山:武夷岩茶的空間結構
第二節 正山/外山:正山小種紅茶的空間結構
第三節 “香”的世界與武夷山人的文化圖式
第四節 小結:何之謂“正”

第三章 一種新的意義的獲得:域外的武夷茶
第一節 武夷茶在俄羅斯:一種新的本真性的獲得過程
第二節 武夷茶在英國:從正山小種到Lapsang Souchong
第三節 事件與結構:頂級“正山”之“金駿眉”
第四節 小結:茶葉的傳記與文化範疇的再生産

第四章 岩茶産製中的“技”與“術”
第一節 書寫曆史與口述曆史:武夷岩茶(烏龍茶)
製作技術之發明
第二節 采茶前的儀式:喊山
第三節 武夷岩茶的製作工序(初製)
第四節 社區中的儀式與傳統
第五節 小結:對傳統手工“技術”的反思

第五章 茶産之爭與地方社會變遷
第一節 追根溯源:武夷山中的茶僧、茶商與茶工
第二節 “茶禁碑”:晚清閩北鄉村社會中的“經紀”治理
第三節 寺産與公産之爭
第四節 小結:國傢政權在鄉村社會的建構

第六章 結論
附錄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結閤當時的曆史背景來看,漢武帝在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派兵消滅閩越國,焚閩越國都城(今武夷山城村尚存遺址),遷軍民於江淮之間;後又於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祀武夷君用乾魚”,藉以安撫當地民眾。②南唐李後主曾派官員專程到建安設立供皇帝享用的龍焙,於是建安有瞭龍焙的專焙。
  從閩北山區的區域經濟發展史的視角來看,漢朝是閩北山區經濟開發的一個轉摺點。雖然早在秦統一中國時,武夷山已被納入閩中郡的管轄範圍,但這並不錶明福建已經進入與中原同樣的經濟發展階段。至漢武帝時,仍“以閩越僻外”,詔遷其民於江淮,以虛其地。但這隻是暫時現象。不久,逃避遷移的人即返迴,繼續開發福建的部分地區。比較大規模的開發是在東漢末年——部分漢族移民入閩之後。漢族移民有較豐富的生産經驗,帶著中原的先進技術、工具,從閩江上遊山區進入福建定居,閩北山區成為福建的第一個開發區。③
  從當地的社區發展史來看,崇安縣最初形成雛形是在後唐時期。後唐(923-936)時,現屬武夷山市的區域原歸建州建陽縣管轄。官至左韆牛衛上將軍的邑人彭遷歸隱後,召集鄉人在現名為崇陽溪以東的潺口開荒墾田,鑿湖築坡,凡90處,灌田2000餘頃,命名為新豐鄉,這是崇安縣最早的建築雛形。為此,新豐鄉現仍為崇安縣的民間泛稱。
  宋至道年間(995-997),開始建縣署於營嶺(現城關的中心區)。鹹平元年(998),建陽的上梅、下梅、會仙、將村、周村等六裏劃歸崇安。元豐五年(1082),建陽的從政、籍溪、五夫、建平、豐陽、節和、長平等七裏又劃進崇安縣境範圍之內。此時,連同城關的四隅裏、南鄉的黃柏裏和西北鄉的石雄裏、吳屯裏、石臼裏、大渾裏,共計19個裏,形成當時崇安縣的全部境域,一直沿襲到清代。④
  由此可見,從漢到宋的一韆多年間,正是閩北山區由地處帝國邊緣的荒僻之地逐步被開發並納入到中央王朝金字塔式的統轄係統內的一段曆史。在這一時期,中原移民不斷遷入閩北山區,與當地閩越族人雜居,也將中原的生産技術、文化、禮教觀念等帶到瞭閩北山區。在中原文化進入閩北地區這一曆史過程中,當地特産武夷茶也由一種生長於僻遠之地的“生茶”經由曆代文人的“書寫”而逐步轉化為“熟茶”。武夷茶由“生茶”到“熟茶”的轉化過程,同時也是曆代中央政權不斷擴張其控製範圍,不斷將帝國邊陲“文而化之”的過程。①
  蘇軾曾在另一首《荔枝嘆》中寫道:“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寵加。爭新買寵各齣意,今年鬥品充官茶。”蘇軾在詩後自注:大小龍茶,始於丁晉公,而成於蔡君謨。歐陽永叔聞君謨進小龍團,驚嘆日:“君謨士人也。何至做此事!”②按據山誌注:“王明府梓日:考建安北苑設官焙自唐曆宋,皆不涉武夷,以此山地隘,所産本無多也。初貢武夷者為平章高興,而舊誌雲自蔡襄始矣,冤矣!”大小龍團為宋朝時貢茶,官焙設在建甌,因此一般大小龍團與武夷茶並無多大關係。武夷茶入貢史實,見《武夷山誌》禦茶園之設,載之甚詳。“元至元十六年,浙江省平章高興武夷,製石乳數斤人獻。十九年,乃令縣官蒞之,歲貢茶二十斤,采摘戶凡八十。大德五年,興之子久住為邵武路總管,就近至武夷督造貢茶。明年創造焙局,稱為禦茶園。”③
  ……

前言/序言



藏茶於山:武夷山區的社會變遷與文化認同(1644-1949) 本書導言 本書聚焦於清代至民國時期(1644-1949年)武夷山地區——這一中國核心茶葉産區——的社會、經濟與文化變遷,旨在深入剖析在特定地理環境下,地方精英、茶農、商人以及國傢力量之間復雜的互動關係,並探討“茶”如何作為一種核心物質與文化符號,塑造瞭這一區域的物質空間布局、社會階層結構以及地方曆史敘事。我們試圖超越單純的生産史或經濟史視角,將武夷山區的曆史置於更廣闊的中國近代化進程之中進行考察。 第一部分:物質的基石:山地環境與生産體係的演變 第一章:閩北山區的地理語境與早期秩序 本章首先勾勒齣武夷山區的地理環境特徵,重點分析瞭其高海拔、多雲霧、土壤酸性的自然條件對茶樹種植的決定性影響。隨後,追溯瞭明末清初(1644年前後)武夷茶生産體係的初步形態,包括早期的林地開墾模式、水利設施的布局,以及傳統手工製茶技術的基礎。我們將考察早期地方士紳和寺廟在土地所有權和勞動力組織中的角色,奠定清代前期農業社會的基礎。 第二章:製度、産權與勞動的重構(1644-1850) 清代前期,中央政府對閩北地區的治理方式、稅賦製度如何影響瞭茶園的擴張與集約化?本章深入探討瞭在國傢權力有限滲透的山區地帶,地方宗族、地主與佃農之間的土地租賃與勞動力分配機製。我們著重分析瞭“旗山茶園”的形成過程,即特定茶園産權的固化如何固化瞭社會階層,以及佃農在日益增加的經濟壓力下麵臨的睏境與反抗形式。此階段,茶園的擴展不再是無限製的,而是受到瞭地形和既有社會關係的約束。 第三章:茶園的物質空間:基礎設施與景觀的塑造 武夷山茶的特殊性不僅在於茶葉品質,也在於其獨特的種植環境。本章細緻考察瞭清代以來,為適應高山茶生産而修建的灌溉係統(水渠、水庫)、曬青場、以及製茶作坊(爐竈、竹篾)在空間上的布局。這些物質基礎設施不僅僅是經濟活動的支撐,更是權力與財富分配的地理錶徵。我們會分析,隨著商業化程度的提高,這些物質空間是如何被重新規劃和改造的,從而形成瞭我們今天所見武夷山茶區的獨特景觀。 第二部分:流動的網絡:貿易、階層與身份的構建 第四章:從山村到商路:流通網絡的擴展與風險 本書的核心議題之一是武夷茶如何從偏遠的內陸山地,通過復雜的商業網絡輸送到全國乃至海外。本章描繪瞭清代中後期,以福建、江西、上海等地的茶商集團為主導的區域性貿易網絡。我們將探討茶葉在運輸過程中的損耗、中間環節的剝削、以及長途販運所伴隨的金融風險。特彆關注“茶幫”或類似商業組織在維護信譽和規範交易中的作用,及其與地方政府的關係。 第五章:地方精英的轉型:士紳、茶商與近代化(1860-1911) 太平天國運動和西方列強的衝擊對武夷山區的傳統社會結構産生瞭深遠影響。本章分析瞭地方士紳階層如何通過投資茶園、參與對外貿易或資助地方建設(如修築道路、設立學堂)來鞏固其地位。部分傳統士紳開始嚮“實業傢”或“茶商精英”轉型。我們考察瞭這種身份的流動性,以及他們如何利用國傢政策的鬆動(如“開埠”後對外貿易機會的增加)來優化其經濟布局。 第六章:茶農的能動性與邊緣化 本書拒絕將茶農視為被動的生産要素。本章通過對地方誌、契約文書和口述史料的交叉分析,探討瞭不同類型的茶農(自耕農、佃農、雇工)在商業化浪潮中的生存策略。他們如何通過集體行動、信貸關係或地方性的社會資本來應對市場波動和地主壓力?同時,我們也揭示瞭,盡管茶園的利潤不斷增長,但勞動力報酬的相對停滯,如何導緻瞭茶農群體的結構性邊緣化。 第三部分:敘事的建構:文化象徵與曆史的重寫 第七章:茶與祭祀:空間、儀式與地方認同 武夷茶的生産活動與地方的宗教和祭祀活動密不可分。本章聚焦於武夷山區的“茶神信仰”(如武夷君信仰)以及與茶葉相關的年度祭祀儀式。我們分析瞭這些儀式在空間上如何標記齣神聖的茶園、重要的水利節點和宗族祭田,以及這些儀式如何強化瞭地方共同體對這片土地的歸屬感和對特定生産傳統的尊重。 第八章:文化的他者:武夷茶在清代江南的形象 本書探討瞭武夷茶在消費地——尤其是江南文人階層——的文化闡釋。武夷茶如何被納入士大夫的品鑒體係,成為身份、審美情趣和隱逸生活追求的象徵?本章分析瞭相關詩文、筆記和畫作中對武夷茶的描繪,以及這種“文化他者化”如何反過來影響瞭原産地的自我認知和生産標準。 第九章:民國時代的重塑:國傢、科學與“名茶”的誕生(1912-1949) 民國時期,隨著農業科學的引入和政府對經濟的介入,武夷茶的“曆史敘事”被國傢力量和現代性話語所重塑。本章考察瞭國民政府如何通過設立農業改良機構、推廣標準化種植技術,以及利用博覽會等場閤推銷“中華名茶”來整閤和控製武夷茶産業。這種“科學化”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固化瞭某些曆史記憶,同時也壓製瞭地方原有的、更具韌性的生産知識體係。我們將重點分析“大紅袍”等概念在民國時期的起源與傳播,以及它們如何服務於新的國傢經濟戰略。 結語:曆史的餘燼與未來的投影 本書最後總結瞭1644至1949年間,武夷山地區在物質、空間和文化敘事層麵所經曆的深刻變革。從內嚮型的宗族農業到嵌入全球貿易網絡的商品生産,武夷茶不僅是地域經濟的支柱,更是理解中國近代轉型期社會張力的一個關鍵切麵。我們提齣的曆史脈絡,為理解當代中國農業遺産的保護與發展提供瞭曆史縱深。

用戶評價

評分

初見《茶葉的流動》,便被這古樸的書名所吸引。總覺得,茶葉不僅僅是一種飲品,它承載著韆年的時光,流淌著人與自然的脈絡。想象著在閩北那連綿起伏的山巒間,晨霧繚繞,茶農們辛勤勞作的身影,又或是茶商們穿梭於古道上的風塵僕僕。書名中的“流動”二字,更是勾勒齣一幅動態的曆史畫捲,仿佛能看到茶葉如何從深山走嚮遠方,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留下深深的印記。我想,這本書會帶領我一同探尋這片土地上,那些關於茶葉的物質痕跡,那些被茶葉塑造的空間形態,以及那些在歲月長河中,與茶葉緊密相連的曆史故事。它或許會深入到茶葉的種植、采摘、加工的每一個細節,揭示齣其中蘊含的技藝與智慧;它或許會勾勒齣茶葉貿易的繁盛與衰落,展現齣不同地區、不同時代因茶葉而産生的聯係與變遷;它或許還會觸及到茶葉背後的社會結構、文化習俗,以及那些在茶葉故事中被忽視的人物命運。光是想象,就覺得這本書充滿瞭引人入勝的魅力,讓人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評分

當我看到《茶葉的流動:閩北山區的物質、空間與曆史敘事(1644-1949)》這個書名時,一種對地方史的探索欲油然而生。閩北山區,對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隻知道那裏盛産好茶,卻對其背後深厚的曆史文化知之甚少。“流動”二字,更是點明瞭本書的核心——茶葉作為一種物質,如何在特定空間中進行遷移、交換,並由此催生齣豐富多樣的曆史敘事。我猜想,書中一定會詳盡地闡述茶葉的“物質”屬性,包括其品種特點、生長環境、種植技術、加工工藝,甚至可能涉及茶葉的商品化過程中的標準與定價。而“空間”,則可能描繪齣茶葉在閩北山區內的分布格局,例如哪些區域是主要的産茶區,哪些地方是重要的貿易集散地,以及茶葉貿易所形成的區域聯係和網絡。至於“曆史敘事”,我更是充滿期待,這本書是否會通過茶葉的視角,來講述這三百多年間,閩北山區社會經濟的變遷、地域文化的形成,以及在此過程中,茶葉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它是否會觸及茶葉貿易對當地人口遷移、社會結構、甚至政治格局的影響?光是書名,就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閩北山區茶葉曆史的窗戶,讓人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評分

當我看到《茶葉的流動:閩北山區的物質、空間與曆史敘事(1644-1949)》這個書名時,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激動。1644-1949,這個跨度恰好涵蓋瞭中國曆史上幾個重要的轉摺時期,從明末清初到民國時代的結束,這三百多年的曆史變遷,一定會與茶葉這片神奇的葉子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我尤其對“物質”、“空間”這兩個詞感到好奇。在我的認知裏,物質是曆史最直觀的載體,而空間則是曆史事件發生的舞颱。那麼,這本書會如何解讀閩北山區茶葉的“物質性”?是其獨特的品種,精湛的製作工藝,還是茶葉在商品經濟中的地位?而“空間”又是指哪些區域?是茶葉産區本身的地理環境,還是茶葉貿易所形成的商業網絡,亦或是茶葉文化滲透到的社會生活空間?我設想著,作者一定花費瞭大量的筆墨去考證,去勾勒齣茶葉在這片土地上如何從一株植物,演變成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一種連接地域的紐帶,甚至是一種文化符號。我想,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不僅能瞭解到茶葉本身的故事,更能窺見那個時代閩北山區的社會風貌、經濟格局,以及曆史演進的脈絡。

評分

懷著對地域史與經濟史的濃厚興趣,我翻開瞭《茶葉的流動》。書名所指的閩北山區,在我腦海中勾勒齣瞭一幅幅充滿詩意的畫麵:陡峭的山坡上,翠綠的茶樹層層疊疊,雲霧繚繞,仿佛與天相連。我想象著,在這片得天獨厚的土地上,茶葉的生長必然承載著自然的饋贈與人類的辛勤。而“物質”一詞,則讓我好奇書中會如何細緻地描繪茶葉本身的特質,從品種的演變、種植的技術,到製茶的工藝、品鑒的方法,是否會有一一呈現?“空間”則將我的思緒引嚮更廣闊的地域,茶葉如何在這片山區內流轉,形成特定的聚落與交易中心?它們又是如何通過陸路、水路,甚至跨海的航綫,被運往更遠的彼端,連接起不同的經濟體與文化圈?而“曆史敘事”,更是點睛之筆,它意味著書中並非僅僅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會以生動的故事,講述茶葉在這近四百年間,如何在閩北地區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如何影響著當地的經濟發展、社會變遷,甚至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這無疑是一次深入挖掘地方史,理解經濟與社會相互作用的絕佳機會。

評分

《茶葉的流動》這個書名,首先就給我一種穿越時空的感受。閩北,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山區,而茶葉,更是承載瞭無數東方文化意蘊的物品。1644-1949,這三百多年的時間跨度,正值中國曆史的風雲變幻之際。我想象著,在那個動蕩而又充滿生機的時代,茶葉在這片山區是如何“流動”的?是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支撐著當地的生計,還是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連接著山內山外的人們?“物質”一詞,讓我好奇書中會如何去呈現茶葉的實體,例如它所蘊含的化學成分,它的品質特徵,或是不同時期茶葉的種植、采摘、加工技術上的演變?“空間”,則會將我的視野引嚮更廣闊的地域,茶葉的産地、集散地、貿易路綫,甚至是茶葉消費所形成的社會空間,都會在這本書中有所展現吧?而“曆史敘事”,更是讓我期待,作者是否會用鮮活的人物故事,來串聯起這段曆史,講述茶葉在這片土地上,如何影響瞭經濟發展,如何塑造瞭社會結構,又如何融入瞭人們的生活,最終形成一種獨特的曆史敘事?這絕對是一本充滿深度和廣度的著作。

評分

已經買第二本瞭,四星給京東,給這本書零顆星。

評分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範,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藥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閤,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瞭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麵,也是韆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評分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藉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瞭“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齣:“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誌。”

評分

是研究生的畢業論文!非常深入,有心得!可以係統和專業地重新整理對於茶方麵的知識。

評分

唐代的飲茶方式和唐代的茶湯與我們今天的概念完全不同。唐代飲茶,是將茶餅切碎碾成粉末,過“羅” (“羅”,就是篩子。“茶羅”是一種專門用來篩茶粉的茶具)後加入沸水中煮成糊狀,同時還要往裏加鹽、蔥、薑、桔皮、薄荷等,類似於一種可怕的“糊辣湯”。也難怪這種徹底怪味、想象起來都讓人覺得不堪下咽的“茶湯”能提神,能讓人喝瞭不打瞌睡。[2]

評分

茶道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

評分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隻要兩個動作就可以瞭: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於復雜或是過於講究瞭,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復雜。

評分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範,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藥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閤,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瞭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麵,也是韆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評分

發貨慢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