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流动:闽北山区的物质、空间与历史叙事(1644-1949) [The Flow of Tea: The Material, Space and Historical Narrative in Mountain Area of Northern Fujian(1644-1949)]

茶叶的流动:闽北山区的物质、空间与历史叙事(1644-1949) [The Flow of Tea: The Material, Space and Historical Narrative in Mountain Area of Northern Fujian(1644-19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坤冰 著,彭兆荣 编
图书标签:
  • 茶叶
  • 闽北
  • 历史
  • 空间
  • 物质文化
  • 社会经济
  • 区域研究
  • 近代中国
  • 福建历史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29125
版次:1
商品编码:1130013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田野归去来:人类学实证研究丛书
外文名称:The Flow of Tea: The Material, Space and Historical Narrative in Mountain Area of Northern Fujian(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从17世纪开始,最早由我国闽北山区流入西方世界的茶叶,是导致近代中西冲突与社会变革的关键性物质之一。在近代闽北山区以茶叶产销为中心的区域社会发展过程中,实际上包含着两股文明之流的逆向流动:一方面是中国茶叶向西方世界的传播,尤其是武夷红茶(Bohea)在英国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在原产地崇安县,英国人对正山小种(Lapsang Souchong)的热捧,调整和重塑了闽北山区的空间结构及当地人的文化图式;另一方面,来自于西方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制度作为一种“文明”产物自晚清以来就对传统中国造成巨大冲
  击。民国时期,国家政权建设进一步在基层社会中展开。当地的各种势力群体在对茶利、茶捐、茶权的反复商榷和调适中,都充分运用了民族一国家话语,在体制内寻求解决问题的渠道,因此这也是一个现代国家政权在地方社会逐步建构的过程。此外,在以茶叶为物质媒介的东西方跨文化比较中,笔者还对传统中国社会中的“技术”一词进行了反思。
  综上所述,在近代闽北山区以茶叶产销为中心的区域社会发展过程中,构成区域社会动态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并不仅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网络的形成,它还同时受到本地的历史叙事、海外市场对武夷茶“意义”的重塑、社区中的仪式传统、王朝国家力量、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权力博弈等各种综合性因素的影响,因而必须将这一过程置于王朝、国家、政治、经济、民俗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来加以把握。

内容简介

  17世纪以来,最早由我国福建省武夷山流入西方世界的茶叶,成为导致近代中西冲突与社会变革的关键性物质之一。在近代闽北山区以茶叶产销为中心的区域社会发展过程中,实际上包含着两股文明之流的逆向流动:一方面是中国茶叶向西方世界的传播,尤其是武夷红茶在英国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在原产地崇安县,英国人对正山小种的热捧,调整和重塑了闽北山区的空间结构及当地人的文化图式;另一方面,来自西方的“民族~国家”体制,作为一种“文明”产物对帝制中国造成了巨大冲击。民国时期,国家政权建设逐步在闽北乡村社会中展开。当地的各种势力在对茶利、茶捐、茶权的反复商榷和调适中,都充分运用“民族一国家”的话语,在体制内寻求解决问题的渠道,因此这也是一个现代国家体制在地方社会逐步建构的过程。《茶叶的流动:闽北山区的物质、空间与历史叙事(1644-1949)》通过对明朝以降闽北山区茶叶贸易网络的追踪,展现了区域社会在受到本地的历史叙事、海外市场对武夷茶“意义”的重塑、社区中的仪式传统、王朝国家行政力量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动态发展过程。

作者简介

  肖坤冰,四川资阳人,毕业于厦门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为西南民族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区域社会史、物质文化研究、旅游人类学等。曾在《民族研究》《民俗研究》《世界民族》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著有《人行草木间:贵州久安古茶树历史人类学考察》。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节 相关学术史回顾
第二节 武夷茶的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分析架构

第一章 闽北山区的地理生态与社会文化背景
第一节 地理生态与环境
第二节 闽北的水系网络
第三节 想象与现实:神话与地方志中的武夷山

第二章 正与外:闽北山区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 正岩/外山:武夷岩茶的空间结构
第二节 正山/外山:正山小种红茶的空间结构
第三节 “香”的世界与武夷山人的文化图式
第四节 小结:何之谓“正”

第三章 一种新的意义的获得:域外的武夷茶
第一节 武夷茶在俄罗斯:一种新的本真性的获得过程
第二节 武夷茶在英国:从正山小种到Lapsang Souchong
第三节 事件与结构:顶级“正山”之“金骏眉”
第四节 小结:茶叶的传记与文化范畴的再生产

第四章 岩茶产制中的“技”与“术”
第一节 书写历史与口述历史:武夷岩茶(乌龙茶)
制作技术之发明
第二节 采茶前的仪式:喊山
第三节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序(初制)
第四节 社区中的仪式与传统
第五节 小结:对传统手工“技术”的反思

第五章 茶产之争与地方社会变迁
第一节 追根溯源:武夷山中的茶僧、茶商与茶工
第二节 “茶禁碑”:晚清闽北乡村社会中的“经纪”治理
第三节 寺产与公产之争
第四节 小结:国家政权在乡村社会的建构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汉武帝在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派兵消灭闽越国,焚闽越国都城(今武夷山城村尚存遗址),迁军民于江淮之间;后又于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祀武夷君用乾鱼”,借以安抚当地民众。②南唐李后主曾派官员专程到建安设立供皇帝享用的龙焙,于是建安有了龙焙的专焙。
  从闽北山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史的视角来看,汉朝是闽北山区经济开发的一个转折点。虽然早在秦统一中国时,武夷山已被纳入闽中郡的管辖范围,但这并不表明福建已经进入与中原同样的经济发展阶段。至汉武帝时,仍“以闽越僻外”,诏迁其民于江淮,以虚其地。但这只是暂时现象。不久,逃避迁移的人即返回,继续开发福建的部分地区。比较大规模的开发是在东汉末年——部分汉族移民入闽之后。汉族移民有较丰富的生产经验,带着中原的先进技术、工具,从闽江上游山区进入福建定居,闽北山区成为福建的第一个开发区。③
  从当地的社区发展史来看,崇安县最初形成雏形是在后唐时期。后唐(923-936)时,现属武夷山市的区域原归建州建阳县管辖。官至左千牛卫上将军的邑人彭迁归隐后,召集乡人在现名为崇阳溪以东的潺口开荒垦田,凿湖筑坡,凡90处,灌田2000余顷,命名为新丰乡,这是崇安县最早的建筑雏形。为此,新丰乡现仍为崇安县的民间泛称。
  宋至道年间(995-997),开始建县署于营岭(现城关的中心区)。咸平元年(998),建阳的上梅、下梅、会仙、将村、周村等六里划归崇安。元丰五年(1082),建阳的从政、籍溪、五夫、建平、丰阳、节和、长平等七里又划进崇安县境范围之内。此时,连同城关的四隅里、南乡的黄柏里和西北乡的石雄里、吴屯里、石臼里、大浑里,共计19个里,形成当时崇安县的全部境域,一直沿袭到清代。④
  由此可见,从汉到宋的一千多年间,正是闽北山区由地处帝国边缘的荒僻之地逐步被开发并纳入到中央王朝金字塔式的统辖系统内的一段历史。在这一时期,中原移民不断迁入闽北山区,与当地闽越族人杂居,也将中原的生产技术、文化、礼教观念等带到了闽北山区。在中原文化进入闽北地区这一历史过程中,当地特产武夷茶也由一种生长于僻远之地的“生茶”经由历代文人的“书写”而逐步转化为“熟茶”。武夷茶由“生茶”到“熟茶”的转化过程,同时也是历代中央政权不断扩张其控制范围,不断将帝国边陲“文而化之”的过程。①
  苏轼曾在另一首《荔枝叹》中写道:“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苏轼在诗后自注:大小龙茶,始于丁晋公,而成于蔡君谟。欧阳永叔闻君谟进小龙团,惊叹日:“君谟士人也。何至做此事!”②按据山志注:“王明府梓日:考建安北苑设官焙自唐历宋,皆不涉武夷,以此山地隘,所产本无多也。初贡武夷者为平章高兴,而旧志云自蔡襄始矣,冤矣!”大小龙团为宋朝时贡茶,官焙设在建瓯,因此一般大小龙团与武夷茶并无多大关系。武夷茶入贡史实,见《武夷山志》御茶园之设,载之甚详。“元至元十六年,浙江省平章高兴武夷,制石乳数斤人献。十九年,乃令县官莅之,岁贡茶二十斤,采摘户凡八十。大德五年,兴之子久住为邵武路总管,就近至武夷督造贡茶。明年创造焙局,称为御茶园。”③
  ……

前言/序言



藏茶于山:武夷山区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认同(1644-1949) 本书导言 本书聚焦于清代至民国时期(1644-1949年)武夷山地区——这一中国核心茶叶产区——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变迁,旨在深入剖析在特定地理环境下,地方精英、茶农、商人以及国家力量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并探讨“茶”如何作为一种核心物质与文化符号,塑造了这一区域的物质空间布局、社会阶层结构以及地方历史叙事。我们试图超越单纯的生产史或经济史视角,将武夷山区的历史置于更广阔的中国近代化进程之中进行考察。 第一部分:物质的基石:山地环境与生产体系的演变 第一章:闽北山区的地理语境与早期秩序 本章首先勾勒出武夷山区的地理环境特征,重点分析了其高海拔、多云雾、土壤酸性的自然条件对茶树种植的决定性影响。随后,追溯了明末清初(1644年前后)武夷茶生产体系的初步形态,包括早期的林地开垦模式、水利设施的布局,以及传统手工制茶技术的基础。我们将考察早期地方士绅和寺庙在土地所有权和劳动力组织中的角色,奠定清代前期农业社会的基础。 第二章:制度、产权与劳动的重构(1644-1850) 清代前期,中央政府对闽北地区的治理方式、税赋制度如何影响了茶园的扩张与集约化?本章深入探讨了在国家权力有限渗透的山区地带,地方宗族、地主与佃农之间的土地租赁与劳动力分配机制。我们着重分析了“旗山茶园”的形成过程,即特定茶园产权的固化如何固化了社会阶层,以及佃农在日益增加的经济压力下面临的困境与反抗形式。此阶段,茶园的扩展不再是无限制的,而是受到了地形和既有社会关系的约束。 第三章:茶园的物质空间:基础设施与景观的塑造 武夷山茶的特殊性不仅在于茶叶品质,也在于其独特的种植环境。本章细致考察了清代以来,为适应高山茶生产而修建的灌溉系统(水渠、水库)、晒青场、以及制茶作坊(炉灶、竹篾)在空间上的布局。这些物质基础设施不仅仅是经济活动的支撑,更是权力与财富分配的地理表征。我们会分析,随着商业化程度的提高,这些物质空间是如何被重新规划和改造的,从而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武夷山茶区的独特景观。 第二部分:流动的网络:贸易、阶层与身份的构建 第四章:从山村到商路:流通网络的扩展与风险 本书的核心议题之一是武夷茶如何从偏远的内陆山地,通过复杂的商业网络输送到全国乃至海外。本章描绘了清代中后期,以福建、江西、上海等地的茶商集团为主导的区域性贸易网络。我们将探讨茶叶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中间环节的剥削、以及长途贩运所伴随的金融风险。特别关注“茶帮”或类似商业组织在维护信誉和规范交易中的作用,及其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第五章:地方精英的转型:士绅、茶商与近代化(1860-1911) 太平天国运动和西方列强的冲击对武夷山区的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章分析了地方士绅阶层如何通过投资茶园、参与对外贸易或资助地方建设(如修筑道路、设立学堂)来巩固其地位。部分传统士绅开始向“实业家”或“茶商精英”转型。我们考察了这种身份的流动性,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国家政策的松动(如“开埠”后对外贸易机会的增加)来优化其经济布局。 第六章:茶农的能动性与边缘化 本书拒绝将茶农视为被动的生产要素。本章通过对地方志、契约文书和口述史料的交叉分析,探讨了不同类型的茶农(自耕农、佃农、雇工)在商业化浪潮中的生存策略。他们如何通过集体行动、信贷关系或地方性的社会资本来应对市场波动和地主压力?同时,我们也揭示了,尽管茶园的利润不断增长,但劳动力报酬的相对停滞,如何导致了茶农群体的结构性边缘化。 第三部分:叙事的建构:文化象征与历史的重写 第七章:茶与祭祀:空间、仪式与地方认同 武夷茶的生产活动与地方的宗教和祭祀活动密不可分。本章聚焦于武夷山区的“茶神信仰”(如武夷君信仰)以及与茶叶相关的年度祭祀仪式。我们分析了这些仪式在空间上如何标记出神圣的茶园、重要的水利节点和宗族祭田,以及这些仪式如何强化了地方共同体对这片土地的归属感和对特定生产传统的尊重。 第八章:文化的他者:武夷茶在清代江南的形象 本书探讨了武夷茶在消费地——尤其是江南文人阶层——的文化阐释。武夷茶如何被纳入士大夫的品鉴体系,成为身份、审美情趣和隐逸生活追求的象征?本章分析了相关诗文、笔记和画作中对武夷茶的描绘,以及这种“文化他者化”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原产地的自我认知和生产标准。 第九章:民国时代的重塑:国家、科学与“名茶”的诞生(1912-1949) 民国时期,随着农业科学的引入和政府对经济的介入,武夷茶的“历史叙事”被国家力量和现代性话语所重塑。本章考察了国民政府如何通过设立农业改良机构、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以及利用博览会等场合推销“中华名茶”来整合和控制武夷茶产业。这种“科学化”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某些历史记忆,同时也压制了地方原有的、更具韧性的生产知识体系。我们将重点分析“大红袍”等概念在民国时期的起源与传播,以及它们如何服务于新的国家经济战略。 结语:历史的余烬与未来的投影 本书最后总结了1644至1949年间,武夷山地区在物质、空间和文化叙事层面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从内向型的宗族农业到嵌入全球贸易网络的商品生产,武夷茶不仅是地域经济的支柱,更是理解中国近代转型期社会张力的一个关键切面。我们提出的历史脉络,为理解当代中国农业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历史纵深。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茶叶的流动:闽北山区的物质、空间与历史叙事(1644-1949)》这个书名时,一种对地方史的探索欲油然而生。闽北山区,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只知道那里盛产好茶,却对其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流动”二字,更是点明了本书的核心——茶叶作为一种物质,如何在特定空间中进行迁移、交换,并由此催生出丰富多样的历史叙事。我猜想,书中一定会详尽地阐述茶叶的“物质”属性,包括其品种特点、生长环境、种植技术、加工工艺,甚至可能涉及茶叶的商品化过程中的标准与定价。而“空间”,则可能描绘出茶叶在闽北山区内的分布格局,例如哪些区域是主要的产茶区,哪些地方是重要的贸易集散地,以及茶叶贸易所形成的区域联系和网络。至于“历史叙事”,我更是充满期待,这本书是否会通过茶叶的视角,来讲述这三百多年间,闽北山区社会经济的变迁、地域文化的形成,以及在此过程中,茶叶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它是否会触及茶叶贸易对当地人口迁移、社会结构、甚至政治格局的影响?光是书名,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闽北山区茶叶历史的窗户,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

《茶叶的流动》这个书名,首先就给我一种穿越时空的感受。闽北,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山区,而茶叶,更是承载了无数东方文化意蕴的物品。1644-1949,这三百多年的时间跨度,正值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之际。我想象着,在那个动荡而又充满生机的时代,茶叶在这片山区是如何“流动”的?是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支撑着当地的生计,还是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连接着山内山外的人们?“物质”一词,让我好奇书中会如何去呈现茶叶的实体,例如它所蕴含的化学成分,它的品质特征,或是不同时期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技术上的演变?“空间”,则会将我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地域,茶叶的产地、集散地、贸易路线,甚至是茶叶消费所形成的社会空间,都会在这本书中有所展现吧?而“历史叙事”,更是让我期待,作者是否会用鲜活的人物故事,来串联起这段历史,讲述茶叶在这片土地上,如何影响了经济发展,如何塑造了社会结构,又如何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历史叙事?这绝对是一本充满深度和广度的著作。

评分

初见《茶叶的流动》,便被这古朴的书名所吸引。总觉得,茶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它承载着千年的时光,流淌着人与自然的脉络。想象着在闽北那连绵起伏的山峦间,晨雾缭绕,茶农们辛勤劳作的身影,又或是茶商们穿梭于古道上的风尘仆仆。书名中的“流动”二字,更是勾勒出一幅动态的历史画卷,仿佛能看到茶叶如何从深山走向远方,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深深的印记。我想,这本书会带领我一同探寻这片土地上,那些关于茶叶的物质痕迹,那些被茶叶塑造的空间形态,以及那些在岁月长河中,与茶叶紧密相连的历史故事。它或许会深入到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的每一个细节,揭示出其中蕴含的技艺与智慧;它或许会勾勒出茶叶贸易的繁盛与衰落,展现出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因茶叶而产生的联系与变迁;它或许还会触及到茶叶背后的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以及那些在茶叶故事中被忽视的人物命运。光是想象,就觉得这本书充满了引人入胜的魅力,让人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评分

怀着对地域史与经济史的浓厚兴趣,我翻开了《茶叶的流动》。书名所指的闽北山区,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面:陡峭的山坡上,翠绿的茶树层层叠叠,云雾缭绕,仿佛与天相连。我想象着,在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上,茶叶的生长必然承载着自然的馈赠与人类的辛勤。而“物质”一词,则让我好奇书中会如何细致地描绘茶叶本身的特质,从品种的演变、种植的技术,到制茶的工艺、品鉴的方法,是否会有一一呈现?“空间”则将我的思绪引向更广阔的地域,茶叶如何在这片山区内流转,形成特定的聚落与交易中心?它们又是如何通过陆路、水路,甚至跨海的航线,被运往更远的彼端,连接起不同的经济体与文化圈?而“历史叙事”,更是点睛之笔,它意味着书中并非仅仅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会以生动的故事,讲述茶叶在这近四百年间,如何在闽北地区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如何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甚至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无疑是一次深入挖掘地方史,理解经济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绝佳机会。

评分

当我看到《茶叶的流动:闽北山区的物质、空间与历史叙事(1644-1949)》这个书名时,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1644-1949,这个跨度恰好涵盖了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从明末清初到民国时代的结束,这三百多年的历史变迁,一定会与茶叶这片神奇的叶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尤其对“物质”、“空间”这两个词感到好奇。在我的认知里,物质是历史最直观的载体,而空间则是历史事件发生的舞台。那么,这本书会如何解读闽北山区茶叶的“物质性”?是其独特的品种,精湛的制作工艺,还是茶叶在商品经济中的地位?而“空间”又是指哪些区域?是茶叶产区本身的地理环境,还是茶叶贸易所形成的商业网络,亦或是茶叶文化渗透到的社会生活空间?我设想着,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去考证,去勾勒出茶叶在这片土地上如何从一株植物,演变成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一种连接地域的纽带,甚至是一种文化符号。我想,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能了解到茶叶本身的故事,更能窥见那个时代闽北山区的社会风貌、经济格局,以及历史演进的脉络。

评分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评分

通过对明朝以降闽北山区茶叶贸易网络的追踪,展现了区域社会在受到本地的历史叙事、海外市场对武夷茶“意义”的重塑、社区中的仪式传统、王朝国家行政力量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近代闽北山区以茶叶产销为中心的区域社会发展过程中,实际上包含着两股文明之流的逆向流动:一方面是中国茶叶向西方世界的传播,尤其是武夷红茶在英国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在原产地崇安县,英国人对正山小种的热捧,调整和重塑了闽北山区的空间结构及当地人的文化图式;另一方面,来自西方的“民族~国家”体制,作为一种“文明”产物对帝制中国造成了巨大冲击。民国时期,国家政权建设逐步在闽北乡村社会中展开。当地的各种势力在对茶利、茶捐、茶权的反复商榷和调适中,都充分运用“民族一国家”的话语,在体制内寻求解决问题的渠道,因此这也是一个现代国家体制在地方社会逐步建构的过程。

评分

心静茶味香

评分

是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非常深入,有心得!可以系统和专业地重新整理对于茶方面的知识。

评分

中国的茶道出现很早,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很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评分

已经买第二本了,四星给京东,给这本书零颗星。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籍,作为一个闽北人,必看

评分

已经买第二本了,四星给京东,给这本书零颗星。

评分

唐代的茶道向后世流传,在经历了元朝统治的一百年后彻底在中国的土地上湮灭。反倒是日本茶道中保留了一部分唐代茶道的内容。元代兴起的茶叶泡水一直传到了今天,但这里已经没有了“道”的成分。今日盛行于中国的所谓“茶道”、“茶文化”,所谓“‘勤和简静’的茶道思想”,以及诸多扭捏姿态,全是近三十年来好事者向壁捏造故弄玄虚的胡扯。所谓“茶文化的研究”,自然更是瞎掰居多。还有更荒诞的所谓沤了若干年的一个普洱茶饼子价渝百万的宣传,则简直形同欺诈。这正是所谓器之不存,道亦不复。[2]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