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演化语言学论集》共收录24篇论文,为作者三十年来在语言涌现、演化、模拟方面的作品选集。通读全书,可理解语言由多种认知能力组成,犹如马赛克镶嵌,也可获悉近十年来脑神经科学的进展,增进对语言的结构和演化的了解。
作者简介
王士元,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语言学讲座教授三十余年。目前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北京大学荣誉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创办国际期刊《中国语言学报》,并任总编辑至今。
内页插图
目录
语言的涌现与传播
索绪尔与雅柯布森
语言演化的探索
迷上语言
演化语言学的新进展
语言学习与大脑:一些最新进展
从模拟仿真角度看词汇与句法的共同演化(合著)
语言演变中的与纵向传递(合著)
演化语言学中的电脑建模
语言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
语言马赛克及其生物基础
语言变化和社会网络(合著)
演化论与中国语言学
演化语言学的演化
大脑半球偏侧化受双语状态和词的合成性的影响(合著)
凭空出现的语言器官
演化原则和句法的产生(合著)
语言的异质性和自我组织意识(合著)
在智能主体中产生感知范畴及其对实践研究的指导(合著)
拟构人类演化历史
《人类沟通的起源》中文版序
《语言演化生态学》中文版序
《语言涌现、发展与演化》原序
《语言涌现、发展与演化》导论
附录:本书论文出处一览
精彩书摘
直到近些年前,所有历史语言研究的主题,还是考察语音x如何以新语法学派假设的方式变成语音y,这大约是120年前由一群欧洲学者提出的(Baldi & Werth1978)。假定这种语言中有一百个词含有语音x,新语法学派的假设是,所有这一百个词中的x,完全是严格按照同一个时间表进行变化。也就是说,这一百个词范围内的这个音,是整体地以相当一致的方式发生变化。这个假设的重要结果就是,这种历史变化的规则性得以保证。
显然,如果大量的词语像这样全面地改变发音,那么必定会引起说这种语言的人和研究这种语言的语言学家的注意。可是目前还没有见到有关这类情况的可靠的观察或报导。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新语法学派在词汇的一致变化后面,又附加了一条推论:即语音是渐变的。这种推论认为100个词的x变成y,是以极小的程度逐渐积累的方式实现。事实上,由于这种音变积累的程度太小,很难通过两三代人的时间窗口观察到这种语音差别。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新语法学派提出的语音渐变论,跟达尔文首次提出的生物渐变论之间,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处。Thomas Huxley和其他的生物学家,对达尔文的渐变论提出质疑。在生物学上,达尔文的渐变论已经越来越不合情理,部分原因是由于可用于说明这种变化方式的化石记录,没有任何连续性(Gould & Eldredge1977)。
同样,语音渐变论也不能轻易接受,因为即使现在有了现代语音学最有力的测量仪器,还是难以证明这些极小的音变积累的存在。
……
前言/序言
语言是一个系统,可是却是个很不规则的系统。这主要是因为,语言老是在演化,只要有人使用,它就会变,而且语言内部不同的成分变的程序并不一样。当我们学外语时,就会发现差不多每条规则都有不少例外,让我们觉得学习时特别费力。当然我们的母语里也存在着种种不规则的现象,只是因为天天都在说,所以就感觉不到不方便。
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比喻很贴切:他说一个语言就像一座古老的城市,有保留了数千年的街道土墙、古井石碑等等的文化遗产,也有刚盖好的钢骨玻璃的高楼大厦。不同年代的建筑凑在一起,每来了一批新的人群,就会在旧的基础上添加新东西而混合在一起。我在本书的《语言演化的探索》一文里,做过一个类似的比喻:语言像一张永远拼贴不完的马赛克镶嵌图,不同的部分都有不同的来历,有的是一代一代地纵向传递而来,有的是模仿其他语言经由横向传递而来。
每种语言都有大量来自他种语言的词汇,同时语言的其他部分,如语音、构词、句法,也就或多或少地跟着这些外来词发生变化。过了几十年或几百年,这些外来的语言成分就被完全同化,跟原有的语言成分分不开了。比方说英语里大约有一半的词汇,是在公元11世纪左右由法语来的。日语里或韩语里的词汇,也有很多是从更早的世纪前不同朝代的汉语而来。举个现代的例子,香港由于殖民历史,其粤语长期与英语接触,因此有不少英语借词,如士多(store)、车厘子(cherry)、士多啤梨(strawberry)等等。这些词在广州粤语里就不存在,但在香港人的心目中,也都成为母语里很自然的一部分了。
这些语言现象无论是规则的或不规则的,新造的或固有的,来自社会因素或生理认知因素的,都源于语言演化,因此应当用演化论的观点及方法来探讨。虽然演化论最早用于生物演化,可是它有许多概念与方法,都完全可以应用在语言上。
我开始朝这个方向考虑问题,是在1969年那篇《竞争性演变是残留的原因》的老文章里。因为音变其实就是一种个别的词的发音竞争,所以后续就有许多朋友把这种词汇扩散理论分析得更清楚。
郑锦全(1971)的研究,是从词汇扩散的观点上,把中古汉语的声母变化分析得最完整的一篇文章。接着陈渊泉(1972)讨论了词汇扩散与时间的关系。谢信-(1972)探讨了怎样把这个演化理论用在婴儿习得语言上,而连金发(1993)则提出这种扩散是双向的。直至沈钟伟(1997)用统计模型调查上海、温州音变时,我们对扩散的程序及步骤已经有所认识。
演化语言学论集 引言:追溯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语言,作为人类最独特、最强大的交流工具,其起源与演化一直是科学界和哲学界不懈探索的领域。我们如何从最初的模糊信号发展出如今丰富而复杂的语法结构?是什么驱动了语言的不断变化,使其适应社会、文化和认知的发展?《演化语言学论集》正是致力于深入探究这些根本性问题,汇集了语言学、生物学、认知科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尖端研究成果,旨在构建一个跨学科的、多维度的视角来理解语言的演化历程。 本书并非孤立地审视语言的某个侧面,而是将语言视为一个活生生的、动态的系统,其形成与演化深深植根于人类的生物学基础、认知能力以及社会互动之中。我们将追溯语言的可能起源,从最原始的肢体语言、声音信号,到早期形态的符号系统,再到如今高度结构化的口语和书面语。同时,本书也将关注语言的宏观演化,例如语言的扩散、分化、融合,以及新语言的产生和旧语言的消亡,探讨这些宏观现象背后的微观机制。 第一部分:语言的生物学根基 人类语言能力的出现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我们独特的生物学基础之上。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支撑语言产生的生理和遗传机制。 喉部结构与发声能力: 人类独特的喉部结构,尤其是下降的喉头,使得我们能够产生远超其他灵的音域和音高变化,这是形成复杂语音的基础。我们将考察喉部结构的演化过程,以及它如何为人类语言的发声能力提供了关键的“硬件”支持。 大脑的语言网络: 语言功能的实现高度依赖于大脑的特定区域和网络,例如布罗卡区(Broca's area)和韦尼克区(Wernicke's area)。本部分将回顾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探讨这些区域的功能,以及它们在语言的理解、生成和加工中的作用。我们将讨论大脑的“可塑性”如何在语言学习和演化中发挥作用,以及脑容量的增加和特定脑区的特化如何与语言能力的提升相伴随。 基因与语言: 近年来,基因研究为我们理解语言的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FOXP2等基因被发现与语言和口语能力密切相关。本部分将介绍基因在语言能力发展中的作用,探讨哪些基因可能在人类语言能力的演化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以及这些基因的变异如何影响了个体和群体的语言能力。 类人猿的交流与人类语言的过渡: 比较类人猿(如黑猩猩、大猩猩、红毛猩猩)与人类的交流方式,可以为我们理解人类语言的起源提供线索。本部分将分析类人猿的信号系统,包括它们的声音、姿态和面部表情,并探讨它们与人类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我们将讨论是否存在一个从类人猿的“原始”交流到人类“真正”语言的过渡阶段,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变化。 第二部分:语言的认知基础与发展 语言不仅仅是声音或符号的序列,它与人类复杂的认知能力紧密相连。本部分将探讨支撑语言产生的认知机制,以及语言是如何在个体和群体中得以发展和传播的。 认知能力与语言的共演化: 许多认知能力,如符号思维、意向性、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以及工作记忆,被认为是语言发展的必要前提。本部分将探讨这些认知能力与语言是如何相互促进、共同演化的。例如,心智理论的提升可能使得理解他人的意图变得更加重要,从而推动了更精细的交流需求,而语言的发展又进一步增强了心智理论的能力。 学习与社会传播: 语言的传播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间的学习和模仿。本部分将考察人类独特的学习机制,如社会学习、教学和模仿,以及这些机制如何在儿童语言习得和群体语言演化中发挥关键作用。我们将讨论“文化演化”的视角,即语言作为一种文化产品,通过代际传递和群体内部的相互作用而不断演变。 语法的出现与演化: 语法是语言结构的核心,它使得有限的词汇能够组合成无限的意义。本部分将审视关于语法起源的各种理论,包括“普遍语法”假说、功能主义解释以及认知驱动的语法形成。我们将探讨语法结构是如何在语言使用者之间自发形成的,以及这些结构又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 语言的抽象与概念形成: 语言不仅仅是描述现实,它也帮助我们构建和组织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本部分将探讨语言在概念形成、分类和抽象思维中的作用。例如,语言的标签可以帮助我们将零散的感知信息整合成有意义的概念,而语法结构则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语言的社会与文化维度 语言是社会性的产物,它的发展和变化离不开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以及人际互动。本部分将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审视语言的演化。 语言与社会组织: 语言在社会群体中起着维系团结、区分内外、建立社会等级的作用。本部分将探讨语言如何与社会结构相互塑造,例如方言的形成与社会群体的划分、语言的使用如何反映社会地位,以及语言在群体认同形成中的作用。 语言的变异与传播: 语言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产生变异,并随着人口的流动、社会接触和技术的发展而传播。本部分将分析语言变异的来源,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异是如何在社会网络中扩散和固化的。我们将探讨语言接触、语言联盟以及语言迁移等现象对语言演化的影响。 语言的适应与功能: 语言的功能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演化,以满足新的交流需求。本部分将考察语言在不同社会情境下的功能,例如在仪式、政治、经济和艺术中的应用。我们将讨论语言的“适应性”,即语言如何随着社会和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出新的词汇、表达方式和交流策略。 语言的演化模型与计算方法: 现代科学研究大量运用计算模型和数据分析来模拟和检验语言演化的假说。本部分将介绍一些重要的语言演化模型,例如基于博弈论的模型、基于群体动力学的模型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模型。同时,也将展示如何利用计算机模拟来研究语言的起源、传播和变化规律。 结论:展望语言演化的未来 《演化语言学论集》的终极目标是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即语言并非一个静态的实体,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不断演化的系统。它是在生物学基础、认知能力和社会文化的共同作用下,经过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逐渐形成的。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揭示人类语言的奥秘,也为我们理解人类自身的本质、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智能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展望未来,对语言演化的研究将继续深化。随着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出现,我们有望更精确地追踪语言的古老足迹,更细致地理解语言的神经与基因基础,以及更深入地揭示语言在塑造人类思维和社会结构中的关键作用。本书正是为这一不懈探索之旅奠定基石,邀请每一位对语言、人类和智能充满好奇的读者,共同踏上这场精彩绝伦的追溯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