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玉,1965年生,辽宁沈阳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现任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中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3),由美方资助先后多次赴美短期访问并进行项目合作交流,目前任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兼职督导。先后主持或参与中外教育合作项目、教育部重点课题及省级课题多项。主要研究领域:外国教育史、美国教育问题史、比较教育等。出版学术专著《社会变革与教育机构转型——-美国师范教育机构转型研究及启示》、《借鉴与创新: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成长历程》,合著或参编《中美高等教育比较研究》、《杜威在华教育讲演》、《西方师范教育机构转型——以美国、英国、日本为例》、《外国教育思想史》等十余部著作,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三十篇。
单中惠,1945年生,浙江绍兴人。1965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外国教育史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访问学者(1982-1984)、英国赫尔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访问学者(1992-1993)、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访问学者(1997-1998)。主要研究领域:西方教育思想史、外国幼儿教育史、外国教育问题史等。主要学术成果:《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西方教育思想史》等。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八十多篇,其中一些学术成果获省部级奖。
徐小洲,1964年生。1994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2002年在韩国完成博士后研究。现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人员。主要从事比较教育、高等教育研究。曾主持“十一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银行等国际合作项目。主编和参编《高等教育改策变革研究丛书》、《中国教育六十年》、《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名著丛书》等著作二十多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六十多篇。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多项。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或许是它对教育与权力、社会控制之间关系的揭示。它不仅仅停留在“培养好公民”这种理想化的层面,而是毫不留情地剖析了教育系统如何被统治阶级用以固化阶层、传播意识形态。从普鲁士国家主义教育的兴起到美国公立教育体系在二战前后的角色演变,作者用无可辩驳的史实展示了教育机器在塑造“合格的国民”时所展现出的强大塑造力和潜在的压制性。阅读这些章节时,我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我赞叹教育体系在知识普及上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我又对那些隐藏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背后的权力逻辑感到警惕。这种对教育双重性的深刻洞察,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纯粹的教育史研究,上升到了社会哲学批判的高度。它强迫我跳出“教育就是美好的事情”这一浪漫化的预设,去审视我们今天所接受的教育,是否也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某种形式的“驯化”工具。
评分说实话,初翻开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经典名著译丛”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压迫感。然而,令我惊喜的是,译者的功力深厚,使得那些原本可能佶屈聱牙的哲学思辨,被转化成了流畅且富有画面感的中文表达。书中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兴起的论述尤其精彩,它并没有将人文主义仅仅视为对古典文化的复兴,而是巧妙地揭示了它在世俗权力崛起、商业资本积累背景下的内在驱动力。作者对于伊拉斯谟和莫尔等人的论述,充分展现了理想主义者在面对现实政治结构时的那种优雅的、近乎悲剧性的挣扎。那些关于“理想国”的构想,在当时的社会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却又如此具有永恒的感召力。这种对思想与社会实践之间复杂张力的捕捉,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部宏大的史诗,而非冰冷的文献汇编。它让我意识到,教育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它是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时代精神的产物,其核心永远关乎“人应该如何生活”这一终极命题。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知识的宝库,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勉强看完第一卷,但那种被历史长河裹挟而行的震撼感,至今难以忘怀。它不仅仅是罗列了教育思想家的生平事迹和核心观点,更妙在将这些思想的萌芽、发展及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挣扎与碰撞,描绘得淋漓尽致。比如,它对古希腊雅典与斯巴达教育模式的对比分析,绝非教科书式的简单对立,而是深入探讨了城邦政治结构如何塑造了公民的灵魂与身体。再者,书中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探讨,也打破了我过去认为那是“黑暗时代”的刻板印象,它细致地展现了亚里士多德主义如何被基督教神学重新诠释,并催生出严谨的逻辑训练体系。我尤其欣赏作者的叙事手法,那种仿佛与苏格拉底在学园中辩论、与阿奎那一同在神学院中冥想的沉浸感,远非一般学术著作所能企及。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对照自己对现代教育体系的理解,反思我们今日所珍视的“理性”与“人文”的根源究竟何在。这本书提供的不是结论,而是一张张通往西方思想迷宫的精美地图,引导读者亲自去探索那些奠基性的智慧。它要求读者付出耐心,但回报的绝对超乎想象。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这对于一套厚重的历史著作来说,是提升阅读体验的关键。纸张的质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在灯下阅读,眼睛的疲劳感也比看其他一些劣质印刷品要轻得多。更重要的是,译者在关键的外文术语和人名注释上做得非常细致,很多关键的拉丁文或德语概念后面都附上了简明的解释,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避免了读者在关键时刻因为查阅资料而中断思绪的困扰。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延伸阅读建议”,虽然这些文献我暂时还没来得及去看,但它们清晰地指出了知识的下一站停靠点,体现了编纂者强烈的学术责任感。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二字的真正敬畏。它让一个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怀着敬意,平稳地航行在学术的海洋中,而不用担心被突如其来的专业术语“暗礁”所困扰。
评分我很少遇到一本书能够如此清晰地勾勒出教育思想的“演化链条”,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无懈可击。它不是孤立地看待卢梭、裴斯泰洛齐或杜威,而是将他们置于一个连续不断的对话之中。比如,它详尽分析了卢梭《爱弥儿》中的“自然教育”理念,如何被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所洗礼,随后又如何被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所挑战,最终促使杜威提出“从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育观。这种纵向的、动态的考察,极大地增强了我对这些思想连贯性的理解。我不再认为它们是彼此独立的模块,而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根系相连,枝叶互映。作者在比较不同学派时,那种保持批判性距离的平衡感非常到位,既不过分赞美,也不随意贬低,而是客观呈现了每一种思想在特定历史时刻解决特定问题的有效性与局限性。这种深度的梳理,对于任何希望从理论层面理解当代教育改革方向的人来说,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参考。
评分书本不错,内容也不错,经典!
评分都是些很经典,很不错的书!
评分经典图书,质量上乘,适合收藏
评分质量好 速度快 很满意
评分书本不错,内容也不错,经典!
评分都是些很经典,很不错的书!
评分都是些很经典,很不错的书!
评分书本不错,内容也不错,经典!
评分都是些很经典,很不错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