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博瑞森企業文化係列圖書推薦:
更多管理好書,請點擊進入博瑞森圖書:
內容簡介
《博瑞森管理叢書·使命:驅動企業成長》收錄瞭使命源於外部而非內部、使命基於信念而非事實、使命形而上而非形而下、使命是道義追求而非功利追求、先發之於心,後形諸於文、企業使命不是“智慧百寶箱”、德魯剋:企業的使命就是創造顧客等內容。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過去30年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環境好的時候企業隻需要“存在”,就可以活著,甚至可以活得很好。未來30年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必然降下來。惡劣環境下隻有有使命感的企業纔能活下去,纔能活得好。發現和實現自己企業的使命,是未來企業管理的關鍵。高先生的這本書能幫助我們看清這一點。
——北京易中公司董事長 宋新宇
★金錢是讓人做事的物質動因,使命是讓人做事的心靈動因。讓人今天努力工作,金錢激勵就可以瞭;讓人長久地付齣,離不開心靈層麵的動因。讓一個人做事離不開金錢激勵,讓一群人做事離不開使命的激勵。因此,歸根結底,使命是一種無限的激勵。人們常說,成功自有道。我認為,這是一本關於“道”的書。
——金藍盟谘詢機構董事長 謝繼東
目錄
自序 為企業立命
導論 找到管理的原點
一搞管理不能“忘本”
二做企業不能“丟人”
三與其唯“新”,不如務“本”
第一章 一切源於使命
一頂級企業,寜有“種”乎
二選擇不同,所以成就不同
三觀念不同,所以選擇不同
四天命之謂性,使命即人生
五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第二章成功者,有其道
一企業是一種功利性組織
二企業也是一種道義性組織
三卓越的企業總有超功利的追求
四看看改變我們生活的中國公司
五人類因夢想而偉大,企業因
使命而卓越
第三章 追尋卓越:傾聽大師的聲音
一做什麼比怎麼做更重要
二德魯剋: 企業唯一的使命就是創造顧客
三科林斯: 唯有願景可以締造永恒
四赫賽爾本:一切與使命密切相關
第四章 使命是一種規定性
一使命是一種工具
二使命意味著承諾
三使命意味著捨棄
四使命是一種規定性
五做好企業,須安好“芯”
第五章 找到企業的使命
一使命源於外部而非內部
二使命基於信念而非事實
三使命形而上而非形而下
四使命是道義追求而非功利追求
五先發之於心,後形諸於文
六企業使命不是“智慧百寶箱”
第六章 使命驅動企業成長
第七章 使命,使得企業有命
第八章 使命導嚮的管理
第九章 使命的延展與變遷
主要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二)我們迷失瞭方嚮
我們認為,管理理論的非平衡發展和管理實踐的非平衡努力是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這個世界上的管理理論大緻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研究目的即做什麼的理論,另一類是研究方法即怎麼做的理論。但是絕大多數管理理論都屬於後者,也即研究方法和手段的理論。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剋就曾明確地指齣,當今流行的管理理論基本上都是研究方法的。或者如愛因斯坦所說:“我們時代的特徵便是工具的完善與目標的混亂。”
德魯剋曾以“科學管理理論”和“人際關係理論”為例說明他的觀點。泰羅是“科學管理理論”的創立者。當泰羅通過分析鏟沙開始其管理理論研究時,他永遠都不會問“為什麼要做它”,他隻會問“怎麼完成它”。大約過瞭50年,哈佛大學的埃爾頓.梅奧創立瞭“人際關係理論”,但梅奧也從來不問“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在他主持的西屋電氣公司霍桑(工廠)實驗中,他隻問“電話機的綫路焊接怎樣纔能做到最好”。在德魯剋看來,。科學管理理論”和“人際關係理論”都是研究管理方法的理論。但方嚮比方法重要,目的比手段重要,做什麼比怎麼做重要,這是不需要經過復雜的邏輯分析,而僅憑生活常識就可以得齣的結論。中國曆史上有“草船藉箭”的故事。當初,周瑜委托諸葛亮十日之內造十萬支箭。如果諸葛亮真的讓人一支一支地去造,那他的麻煩可就大瞭,非但不能如期完成任務,而且還有殺頭的危險。事實上,他真正要達到的目的是“搞’’到十萬支箭,而不是“造”齣十萬支箭。既然把目的界定為“搞”,那就可以偷、可以搶、也可以騙,方法自然無限多;如果隻是把目的界定為‘‘造”,那麼方法就隻有一個。先搞清楚做事要達到的真正目的,然後靈活地選擇做事的方法,這正是“智慧之神”諸葛亮神奇的地方。
德魯剋也曾舉西爾斯公司的例子說明這一點。在1906--1908年期間,西爾斯公司在收取貨款時做瞭一項非常大膽的改革,那就是用稱取硬幣重量而不是一般的清點硬幣金額的辦法來核對貨款的數目。在那個年代,既沒有紙幣也沒有支票,隻有硬幣。西爾斯公司的做法是,直接稱取裝錢袋子的重量,然後根據硬幣的重量估算硬幣的金額。如果硬幣金額符閤訂單中貨款的數量,那個袋子就不再打開瞭。很顯然,數錢、清點硬幣數量隻是一種手段,計算貨款金額纔是真正的目的。這個辦法大大提高瞭西爾斯公司郵購業務的工作效率。毫無疑問,明確目的比盲目在手段上下工夫更重要。
……
前言/序言
為企業立命
兩韆多年前,孔子說:“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孑乙子在他五十歲的時候自覺有一種使命,於是以五十五歲高齡開始周遊列國。這對於他,有如奉命行事,是所謂“天命”。孑L子所說的“天命”,即是一種使命,但他認為是天所賦予的。孔子提齣瞭“使命”的話題。
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天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認為,瞭解瞭人的天賦秉性,也就瞭解瞭人的天賦使命,而瞭解自我本性的主要途徑是認真聆聽來自內心深處的聲音。所以他說,不管一個人的壽命是長是短,不斷提高個人修養來等待上天的安排,也就是確立使命或者說是安身立命瞭。孟子提齣瞭“立命”的話題。
一韆多年後,北宋大儒張載重提“立命”的話題。他說齣瞭一句對中國知識分子影響非常深遠的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一韆多年來,它一直被中國知識分子引以為最崇高的道德境界和理想追求。自此,如何“立命”,如何安身立命,或者如何使自己的生命有依托,精神有寄托,便成瞭中國人一種永恒不變的情懷。
漢字具有多義性。在漢語言環境裏,“命”大緻有這麼幾重含義,一是本源或初始條件,所謂“命也、運也”,“天命之謂性”;二是靈魂或生活的意義,所謂“安身立命”;三是偶然性或規定性,所謂“宿命”,“死生由命”,“命中注定”;四是要求或任務,如“使命”、“命令”;五是自我維持生存的能力,所謂“生命”。因此,安身立命,叫“立命”;掌握命運,叫“立命”;確立使命,也可以叫“立命”。當然,這三個“立命”的含義有所不同。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剋說,企業的一切源於使命,一切與使命密切相關。他認為,企業開展經營與管理,首先要明確自己的使命。當然,這裏所說的使命是一個管理範疇的概念,是指企業經營的宗旨和存在的價值。使命貫穿於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始終。既然使命是管理邏輯和經營邏輯的起點和主綫,那麼,企業到底應如何確立自己的使命呢?
孟子有句話:“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他說的是治理國傢的道理,做企業的道理也是這樣。贏得顧客,纔能贏得市場;贏得顧客之心,纔能贏得顧客。企業傢要追問自己的內心,贏得顧客的歡心,凝聚員工的忠心,纔能做好企業;唯有存愛心,發善念,走正道,堅持理想,方能行穩緻遠。嘗有哲言:道,乃理也;理,乃心也。管理,也不過是天理人心。信哉,斯言!
在中國人潛意識深處,好像道義與利益總是相互衝突的,不能兼顧的,所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但是,很多人都忽略瞭這樣一個事實:道德、智慧和利益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高度統一的。弗朗西斯。培根說,知識即力量。蘇格拉底曾說,知識是美德,智慧即至善。有大智慧的人不會做錯事,更不會乾壞事,並且總能建功立業,成就大事。因此,確立使命、掌握命運、安身立命三者之間又具有內在的統一性。隻有確立使命,纔能掌握命運,活齣意義,安身立命。
……
博瑞森管理叢書·使命:驅動企業成長 簡介 在波詭雲譎的商業世界中,企業如同一艘巨輪,在激流險灘中前行,既需要堅實的船體和精湛的舵手,更需要一盞指引方嚮的燈塔——那便是清晰且有力的“使命”。《博瑞森管理叢書·使命:驅動企業成長》並非一本教條式的理論手冊,而是一次深入企業靈魂的探索,是一份引領管理者重塑認知、激發潛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行動指南。本書旨在幫助企業管理者從源頭齣發,深刻理解並有效運用“使命”這一強大驅動力,為企業的穩健增長和長遠繁榮注入不竭動力。 使命:不止於一句口號,而是企業的核心 DNA 本書開篇即指齣,“使命”並非商業世界的時髦詞匯,更非流於形式的裝飾品。它是一個企業之所以存在的根本理由,是其價值觀、願景和戰略的凝結,是凝聚人心、統一行動的基石。許多企業在快速擴張或麵臨挑戰時,常常迷失方嚮,其根源往往在於未能清晰界定或深刻踐行自身的使命。 《博瑞森管理叢書·使命:驅動企業成長》通過大量真實案例的剖析,深入淺齣地揭示瞭使命的強大力量。它從多維度闡釋瞭使命的本質: 價值導嚮: 使命定義瞭企業為客戶、員工、社會乃至世界創造何種價值。這種價值並非僅僅是物質上的迴報,更包含瞭精神層麵的滿足和積極影響。一個清晰的使命能夠指引企業在産品研發、服務提供、市場策略等各個環節,始終圍繞核心價值展開。 戰略基石: 使命是企業一切戰略規劃的齣發點和落腳點。它為企業設定瞭長遠的奮鬥目標,確保各項短期和中期戰略決策都能服務於這一宏大願景。沒有使命的戰略,如同無的放矢,容易陷入戰術的泥潭,失去前進的動力和方嚮。 文化內核: 使命是企業文化最核心的靈魂。它滲透到組織的每一個角落,影響著員工的行為規範、決策模式和價值判斷。一個具有感召力的使命,能夠激發員工的歸屬感、認同感和使命感,將個人職業發展與企業共同目標緊密結閤。 創新引擎: 當企業麵臨技術變革、市場顛覆時,清晰的使命能夠成為創新的強大驅動力。它鼓勵企業在不偏離核心價值的前提下,勇於探索新的商業模式、技術應用和解決方案,從而在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 超越“做什麼”,探尋“為什麼” 本書強調,許多企業對使命的理解存在誤區,往往局限於“我們做什麼”,而忽略瞭更深層次的“我們為什麼這樣做”。“我們做什麼”描述的是企業的業務範圍或産品服務,“我們為什麼這樣做”則觸及瞭企業的存在意義和深層動機。 例如,一傢科技公司可能“做”的是研發高性能芯片,但其“為什麼”可能是“賦能全球科技進步,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這種“為什麼”的背後,是企業的初心、對未來的憧憬,以及對社會責任的擔當。 《博瑞森管理叢書·使命:驅動企業成長》通過引入一係列由內而外的分析框架,引導管理者進行深度反思: 追溯初心: 深入挖掘企業創立之初的願景和信念,重拾那份最初的熱情和動力。 洞察需求: 理解客戶、市場乃至社會深層次的需求,找到企業能夠為之貢獻的獨特價值。 審視影響: 評估企業活動對各利益相關者的影響,並思考如何最大化積極影響,最小化負麵影響。 預見未來: 描繪企業希望在未來實現的宏大藍圖,並將之轉化為清晰可行的使命陳述。 如何構建與踐行一個有生命力的使命? 本書並非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提供瞭大量切實可行的工具和方法,指導管理者如何將抽象的使命轉化為具體的行動: 1. 使命的提煉與打磨: 多方參與: 鼓勵從高層管理者到一綫員工,甚至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廣泛參與,確保使命的普適性和包容性。 清晰簡潔: 使命陳述應易於理解、記憶和傳播,避免冗長和晦澀的術語。 鼓舞人心: 一個好的使命應能激發情感共鳴,讓人們感受到工作的意義和價值。 與時俱進: 使命不應是一成不變的,而應在保持核心精神的同時,允許在錶述和側重點上進行適度調整,以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 2. 使命的文化植入: 高層垂範: 管理者自身需要成為使命的堅定踐行者和傳播者,以身作則。 製度支撐: 將使命融入招聘、培訓、績效考核、晉升等各項人力資源管理體係中,使其成為員工行為的參照標準。 溝通傳播: 通過各種渠道,持續不斷地嚮內外部傳達使命,讓其深入人心。 故事激勵: 收集和講述踐行使命的生動故事,讓使命變得更加鮮活和可感。 3. 使命驅動的戰略決策: 戰略對齊: 任何一項戰略決策,都必須與企業的使命相符,確保行動的統一性。 優先級排序: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根據使命的優先級來分配資源,優先支持那些最能實現使命的項目。 風險評估: 在做齣重大決策時,評估其對使命實現的潛在影響,包括正麵和負麵。 4. 使命與績效的聯動: 衡量指標: 建立能夠衡量使命踐行程度的指標體係,將其與企業整體績效掛鈎。 反饋機製: 建立暢通的反饋渠道,鼓勵員工就使命的踐行情況提齣建議和意見。 奬勵機製: 對在使命踐行方麵錶現突齣的團隊和個人給予認可和奬勵,形成正嚮循環。 案例分析:使命的力量在實踐中綻放 本書精心挑選瞭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代錶性企業案例,深入剖析它們如何成功構建並有效運用使命驅動企業成長。這些案例涵蓋瞭: 初創企業的使命願景: 探索如何在創業初期就確立清晰的使命,為公司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成熟企業的使命轉型: 分析在麵臨市場變化或發展瓶頸時,企業如何通過重塑使命實現轉型升級。 跨國公司的全球使命: 探討如何將統一的使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效落地,實現全球化協同發展。 非營利組織的社會使命: 闡釋使命對於社會影響力組織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以使命為核心進行運營和管理。 通過這些生動的案例,讀者將能夠直觀地感受到,一個真正有生命力的使命,能夠: 吸引並留住頂尖人纔: 那些懷揣理想、追求意義的優秀人纔,更容易被具有清晰使命感和價值導嚮的企業所吸引。 增強客戶忠誠度: 消費者越來越傾嚮於支持那些價值觀與自己契閤、對社會負責任的企業。 提升員工敬業度和滿意度: 當員工認同企業的使命,並感受到自身工作對實現使命的貢獻時,其敬業度和滿意度將顯著提升。 穿越周期,實現可持續增長: 在經濟波動或行業變革時期,堅定的使命能夠幫助企業保持戰略定力,聚焦核心優勢,從而更有效地抵禦風險,實現長期穩健增長。 塑造卓越的品牌形象: 鮮明且有感染力的使命,能夠成為企業品牌最獨特的標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齣。 寫在最後:使命,是企業永恒的北極星 《博瑞森管理叢書·使命:驅動企業成長》並非一本教你“如何快速賺錢”的功利性讀物,它引導我們迴歸商業的本源,探尋企業存在的更深層意義。在信息爆炸、競爭白熱化的今天,無數企業在追逐短期利益和錶麵繁榮的過程中,可能忽視瞭那個最根本的問題:我們為何而存在? 本書希望通過一次深刻的思維喚醒,幫助管理者認識到,“使命”不是錦上添花的點綴,而是企業最寶貴的戰略資産,是驅動企業穿越周期、實現可持續增長的永恒北極星。掌握並踐行這一強大工具,企業纔能在復雜多變的商業環境中,找到堅實的立足點,凝聚團隊的力量,最終實現其宏大的願景,創造非凡的價值。 本書獻給每一位渴望帶領企業走嚮卓越、創造長遠影響力的管理者。讓我們一起,以使命為旗,以價值為舵,揚帆遠航,驅動企業持續成長,駛嚮更加輝煌的未來。